丁年晨
最早記載關羽人物的作品為陳壽創(chuàng)作的 《三國志》,在作品中,雖然作者將關羽和黃 忠、馬超、趙云、張飛等人物放在同等重要的 位置,但是關羽的人物形象卻并沒有超出其他 人太多。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統(tǒng)治者為了 獲得政治上的聲望,開始利用關羽的評價問題 做文章,在社會上給予關羽正面評價,并且 興建關羽廟,由此在民間形成了崇拜關羽的風 氣。宋元時期,關羽的形象出現(xiàn)了重大轉(zhuǎn)變, 后來《三國演義》又對關羽的形象進行了重點 敘述,所以關羽的人物形象與民間崇拜的關系 變得更加復雜。
一、關羽崇拜與關羽形象的演變
(一)隋唐時期
隋代以及唐代統(tǒng)治者并沒有重視關羽的人 物價值,因此當時關羽的社會知名度并不高, 三國人物中知名度最高的則是諸葛亮,這是因 為文人墨客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是劉備的帝 王師,而其他同時期的人物很少被史書提及。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民間認為鬼怪神力 的形象特征是關羽所具備的獨特魅力?!侗眽衄嵮浴分杏邢嚓P記載,唐咸通亂離,坊巷有傳 言關三郎帶領鬼兵潛入城內(nèi),百姓人人惶恐。 而后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xù)集》中也將關將 軍的神話傳說表達得淋漓盡致,關將軍派遣士 兵砍伐樹木,使用洪水載木料??梢姰敃r的信 息記載的都是鬼怪神力的故事,在民間人們對 于關羽的信仰并不多。
(二)宋元時期
進入宋代,當時社會處于動蕩之中,北 方游牧民族不斷騷擾中原王朝,統(tǒng)治階級為 了提高統(tǒng)治力開始轉(zhuǎn)變對關羽的稱謂。紹圣 三年(1096),宋哲宗追封關羽“顯烈王”稱 號。宋徽宗信仰道教,也將關羽的地位提升到 新的高度。崇寧元年(1102),關羽被追封為 “忠惠公”。之后,到了大觀二年(1108)關 羽又獲得“武安王”的封號。隨后,宣和五年 (1123),關羽被敕封為“義勇武安王”。南 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淳熙十四年(1187)追 封關羽“英濟王”稱號??梢娊y(tǒng)治階級不斷提 升關羽的位置,并且在全國各地弘揚關羽的精 神,全國各地開始大量興建關羽祠廟。元代統(tǒng) 治階級同樣沿用了宋代的理念不斷封賞關羽,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關羽得到了“顯靈 義勇武安英濟王”的稱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中開始流傳與關羽 相關的神話鬼怪傳說,北宋年間流傳出了“關 羽戰(zhàn)蚩尤”的故事。南宋政權(quán)退居南方之后, 整個社會上彌漫著消極的情緒,而關羽所代表 的忠勇仁義精神成為統(tǒng)治階級所期待的精神象 征,關羽所具備的精神品質(zhì)能夠引起社會上對 金人統(tǒng)治的反抗情緒,正因為具備了這種特 質(zhì),催生了社會上崇拜關羽的行為。南宋知識 分子從多個視角解讀了關羽英勇忠義的形象, 南濤《紹興重修廟記》稱贊關羽忠義勇烈、驍 勇善戰(zhàn),放棄了曹操給予的財富和官位,始終 追隨劉備,保留了俠肝義膽的忠義氣節(jié)。
元代胡琦所編撰的《關王事跡》中提到關 羽曾大戰(zhàn)蚩尤,并稱古代忠烈之人去世后可成 神。因此,在民間“忠而勇”是人們對關羽形 象的評價,關羽被認為是為民除害的榜樣,得 到了人們的推崇。
從以上內(nèi)容我們能夠看出,崇拜關羽和 關羽形象的變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宋元 時期的統(tǒng)治階級推崇關羽,民間也開始重視關 羽,文學家開始稱贊關羽的品格。民間藝術(shù)家 隨之創(chuàng)作出了與關羽相關的藝術(shù)作品。隨著關 羽形象的逐漸定格,關羽作為歷史人物終于形 成了完整的人物形象特質(zhì),并經(jīng)過民間藝術(shù)的 呈現(xiàn),其形象變得更加靈活生動。
二、關羽崇拜與關羽形象的詮釋
文學作品對于人物形象的傳播起到了重 要的推動作用, 《三國演義》出現(xiàn)之后引發(fā) 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很多讀者紛紛抄寫傳 閱共同欣賞這部佳作。這部作品的問世給當 時關羽崇拜熱潮提供了重要推動力,黃人《小 說小話》認為, 《三國演義》出現(xiàn)后社會群眾 廣泛推崇,稱贊關羽的人格品行,小說作品
成為推動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力量。從此以后,文 學作品當中關羽的形象深入人心,從而掩蓋了 歷史上關羽的真實面貌。明萬歷年間(1573— 1620),寧德知縣高愈謙親自籌備創(chuàng)立了武廟, 并且記載了眾人推崇關羽忠義的片段。清代王 侃《江州筆談》認為, 《三國演義》作品中對 于關羽形象的宣傳讓婦孺都能夠了解關羽的忠 義品質(zhì),文人學者按照故事中的形象評價關羽, 甚至忘了陳壽創(chuàng)作的歷史作品。
明清時期大量的文學作品呈現(xiàn)的是關羽的 文學形象,此時關羽的崇拜與文學形象密不可 分。
(一)明清時期的關羽崇拜
到了明清時期,統(tǒng)治階級為了強化統(tǒng)治, 追封關羽眾多稱號,由此掀起了崇拜、神化關 羽的現(xiàn)象。
明代初年就已經(jīng)有崇拜關羽的行為,壽亭 關羽廟正是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雞鳴山 建立的,至今保存完整。王圻《續(xù)文獻通考》 對這件事情進行了記載,認為天下初定有賴關 羽蔭佑,于是在雞鳴山建廟崇祀。這體現(xiàn)出了 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手段,通過推崇關羽人物形象 推行統(tǒng)治政策。后繼的明代皇帝持續(xù)加封關羽, 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選擇將都城從南京遷 至北京,并且在北京建立起關帝廟,政府官員 參與祭拜。成化十三年(1477),早期修建的 關帝廟出現(xiàn)破損,于是明憲宗下令再次修建。 萬歷十八年(1590),明神宗加封關羽“協(xié)天 護國忠義大帝”稱號,允許關羽佩戴帝王冠, 其地位從侯升級為帝。萬歷四十二年(1614), 統(tǒng)治階級先后追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 震天尊關圣帝君”稱號,這讓關羽聲名愈發(fā)顯 赫。
清代,關羽仍然受到了統(tǒng)治者的青睞。 清軍剛?cè)腙P時, “關王顯圣”的傳說便在百姓 之間流傳。到了順治九年(1652),關羽獲得“忠義神武關圣大帝”的稱號。乾隆三十三年? (1768),增加封號“靈佑”,同時黃琉璃瓦? 被用于建造關帝廟。清代中晚期出現(xiàn)了統(tǒng)治危? 機,因此統(tǒng)治階級開始利用關羽的形象并對? 其進行封賞。嘉慶十九年(1814)關羽被授予? “神勇”稱號,道光八年(1828)被賜予“威? 顯”稱號,咸豐三年(1853)關羽獲得“保? 民”稱號,咸豐七年(1857)被授予“綏靖” 稱號。經(jīng)過連續(xù)的追封,關羽的稱謂變成了? “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 德關圣大帝”。
明代中晚期,民間流傳下來的與關羽相關 的傳說數(shù)量有所增加,老百姓認為關羽是祈福 之神,因此紛紛朝拜。萬歷二年(1574)流傳 下來的歷史資料《迎神賽社禮節(jié)傳簿四十曲宮 調(diào)》就記載了山西農(nóng)村迎神賽社的細節(jié),可見 關羽信仰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城市里祭神及 賽神的行為比比皆是,劉侗的《帝京景物略》 中便明確記載了與關羽有關的祭祀活動。
清代,普通群眾對于關羽的崇拜多是因為 現(xiàn)實需求,包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夸大 了關羽的職能,認為其擁有管轄命運、祛病消 災的功能,不同行業(yè)的群眾紛紛崇拜關羽,并 將其當作是守護神。人們將關羽的忠勇精神運 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民間幫派將忠義精神當 作核心,民間稱其為“萬能神”。
三、關羽崇拜所反映的民族共同意識
(一)藏漢文化交融的關羽信仰
明清兩代,關帝廟開始在藏族聚居區(qū)興 建,特別是到了清代,藏傳佛教將關羽視為護 法神靈,而后藏族聚居區(qū)紛紛修建了關帝廟, “關帝顯靈”的傳說廣為流傳。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藏族聚居區(qū)的人民依然對關羽懷有崇 敬之心,保留著十多個關帝廟。截至 2023 年, 藏族聚居區(qū)仍存在關帝廟,逢年過節(jié)人們依然會有祭祀活動。
關帝廟在藏族聚居區(qū)又叫作“加拉公寺” 或者“格薩爾拉康”,盡管名稱上略有差異,? 但其確實是藏漢民族文化交融的象征,也可以? 表達出對關羽崇拜的認可。藏族聚居區(qū)人民的? 神靈崇拜、神像造型、建筑布局、祭祀禮儀及? 信徒信仰等方面皆有屬于自己的特色。在藏族? 聚居區(qū)的關帝廟中,除供奉關羽外,還常供奉? 藏族民眾所信奉的其他神祇,還會將關羽、格? 薩爾神像一起放在正殿里。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關帝財神廟 的關羽像, 一只手托著胡須, 另一只手拿著《春 秋》,莊嚴慈悲,與漢族人民興建的關帝廟中 的神像并無二致。而在正殿旁邊, 則布滿了“財 箭”,代表著吉祥如意,這是藏族人民祈福求 福的標志。在關羽像的右邊是一幅阿尼念欽神、 十世班禪大師的巨幅畫像,左邊是二郎神。在 西藏自治區(qū)山南市乃東區(qū)澤當鎮(zhèn)的關帝廟中, 關羽與度母、持金剛等被供奉在一起。澤當鎮(zhèn) 關帝廟以抬梁、硬山頂為頂,整體布局與中原 地區(qū)關帝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墻體結(jié)構(gòu)及附 屬房屋皆保留了藏區(qū)特有的風格。
夏河縣關帝廟的金色匾額上用藏語和漢語 清晰地鐫刻著“關帝廟”幾個大字;西藏自治 區(qū)拉薩市磨盤山關帝廟大殿有刻印著“壽”字 的瓦當;澤當鎮(zhèn)關帝廟原存有銅鐘、木鼓及漢 文對聯(lián),上面鐫刻著漢字。這一切都反映出藏 漢民族在文化上的交融。
在清政府統(tǒng)治階層的推動下,藏族聚居區(qū) 的關羽信仰呈現(xiàn)出鮮明的藏漢融合特征,關羽 的形象在藏傳佛教儀式文書和神話傳說中得以 體現(xiàn),并逐漸與藏族文化融合,作為藏傳佛教 中的守護神而存在。
(二)滿族、蒙古族、錫伯族等民族的關羽信 仰
清代統(tǒng)治者在進入中原以前,就對關羽頂禮膜拜。崇德八年(1643),清代統(tǒng)治者在盛 京(今沈陽)下令修建了關帝廟,皇太極親題 “義高千古”牌匾,還做出了每一年都要供奉 一支蠟燭的規(guī)定。入關后,為了取得統(tǒng)治中原 的正統(tǒng)名分,清政府對關羽崇拜進行了大力 提倡。順治元年(1644),號令“定祭關帝之 禮”,在宛平縣(今北京豐臺附近)重修關 廟,關羽成為享受國家祭祀的正神。雍正曾 說, “孔子是圣人,關公是神仙”,彰顯了關 羽在清代統(tǒng)治者心中的崇高地位。
關羽信仰在清代發(fā)展到了一個高峰。乾隆 于 1747 年頒布《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對關羽 祭祀禮儀做出了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其中包含祭祀的 等級,清人有明確記載: “南極嶺表,北極塞 垣,凡婦女兒童,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 盛,將與天地同不朽?!笨梢?,上到統(tǒng)治者, 下到黎民百姓皆對關羽崇拜有加。
清代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中有這樣 的記載:伏魔(即關羽,明代封關羽為伏魔 大帝)呵護我朝,靈異極多,國初稱為“關瑪 法”。這其實是將關羽列入了滿族古代神仙 系統(tǒng)。根據(jù)滿族學者富育光先生的考證,滿族 已有一部記敘“關瑪法”傳奇的長篇敘事傳說 《關瑪法烏勒本》。在當時,此文用滿語講唱 要花十幾天的時間,很受滿族人民的喜愛。這 部作品信息量很大,敘述了“關瑪法”在東海 出生,偷了耶魯里魔鬼的神馬,和超哈占爺決 斗。
清代時,關羽的信仰經(jīng)由藏傳佛教流傳 至蒙古族聚居區(qū),人們在當?shù)匦藿舜罅筷P帝 廟。在蒙古族曾居住過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 (以下簡稱新疆) ,關帝廟也很常見。曾駐守 在烏魯木齊附近的鑲紅旗和鑲藍旗的清代蒙古 將士,都會在關帝廟燒香拜佛,非常虔誠。
清代時,錫伯族認可了關羽。直至今日,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村落中還存有一座 關帝廟,里面供奉著關羽和其他武士的塑像, 墻上還畫著“桃園結(jié)義”“三顧茅廬”“單刀 赴會”“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
錫伯族流傳著“關帝顯圣”的故事,其中 就有著名的渾巴什河戰(zhàn)役。傳說在五百名錫伯 族將士與近萬名張格爾叛匪激戰(zhàn)的緊要關頭, 突見狂風四起,關羽從天而降,與將士一起沖 鋒殺敵,扭轉(zhuǎn)了戰(zhàn)局,成為清代平定張格爾叛 亂的轉(zhuǎn)折點。嘉慶十九年(1814),錫伯族官 兵曾鑄鐘一口置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靖遠 寺內(nèi),鐘扣上鑄有關羽頭像,鐘身刻有“忠義 神武仁勇”銘文,以示邊防將士對國家的忠誠 和對關羽的敬仰。
關羽信仰和崇拜,促進了滿族、漢族、藏 族、蒙古族和錫伯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增強了 他們的民族共同體意識。關羽信仰和關帝廟是 中華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典范,也是中國多 元文化認同的重要歷史佐證。
四、結(jié)語
作為古代知名的歷史人物,人們對關羽的 崇拜上升到了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的層面,在 社會各階層力量的影響下,關羽崇拜成為中國 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其中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價值觀 理念以及倫理道德。深入分析關羽崇拜和關羽 人物形象演變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更加客 觀地看待關羽的形象變遷,更好地了解民族文 化精髓及其發(fā)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