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
(大同市二院建筑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1)
在建筑工程中,框架結構具有很多優(yōu)勢,特別是在大面積的建筑物結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蚣苤械牧?、柱等構件可以很好的進行標準化,而且可以用組裝的方法來完成,從而大大縮短了建造周期。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框架,既能保證結構的整體剛性,又能有效地進行抗震設計。同時,可將梁、柱澆注成不同的形狀,以滿足不同的設計需求。
在實際應用中,由于其材料能夠大規(guī)模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工程使用的質量,而且種類繁多,因此被廣泛地用于施工。框架結構是由梁和柱連接而成,它們共同構成了結構的承載結構,能夠承受整體的垂直和橫向的壓力。在建筑物的中,墻體只起到圍護和隔離的作用,無法承擔荷載和應力。如果采用新型節(jié)能材料,不僅可以減少建筑物的總重量,而且可以達到隔熱效果,而且可以節(jié)省能源和結構。
在實際使用中,該結構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①建筑材料消耗較小,既能減少建筑重量,又能節(jié)省建筑費用,又能有效、靈活地劃分建筑空間;②框架的運用可以靈活地協(xié)調和配合建筑的布局,在大型建筑的結構設計中,其優(yōu)越性更為突出;③采用框架結構,可使梁、柱等結構更易于規(guī)范化,整體組裝,從而大大縮短了施工工期,保證了工程的按時完成,保證了工程的質量;④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框架結構,既能滿足結構整體剛度的要求,又能實現(xiàn)梁、柱截面形狀的多元化施工,更好地適應了建筑結構的多元化需求。
1.3.1 抓關鍵
從建筑的布局上來看,絕對的完美與安全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把握好最大的要素,同時也要舍棄一些小的缺陷,這樣保證結構的安全性的同時,也要保證結構的穩(wěn)定性。
1.3.2 平衡結構體系
在現(xiàn)代社會,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剛性和強度越高,就越安全,但實際上,建筑的結構還是要遵循剛柔并濟的基本原理,這樣才能保持結構的平衡和穩(wěn)定性,太過剛硬容易折斷,太過脆弱也是不行的,設計者必須要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才能保證整體的結構和主體結構的安全性。
1.3.3 降低結構風險
所以在設計的時候,要充分的考慮到結構的安全隱患,在進行安全評估的時候,要進行相關的測試,以保證結構的安全承載力和安,在設計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層層設防,層層抵御,多環(huán)節(jié)的配合,從而強化結構的抗風險能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提高結構的抗風險能力。
1.3.4 確保結構成為一個整體
為了保證結構的安全性和承載力,必須要保證結構的各個部件和側面的設計能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因為某些部件的性能和參數(shù)被分割開來,否則的話,整體的性能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設計師們必須要根據(jù)這種設計思路,克服各種困難和關鍵點,從而完善和完善整個系統(tǒng)的設計[1]。
在過去的設計中,只要地基的高度不超過地基的影響,就可以根據(jù)地基的頂部和一層的頂部的高度來進行計算。在這一階段,地基梁的設計只考慮上墻的承載力,結構與常規(guī)梁基本相同。這種做法使得混凝土結構的設計不符合標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改進:1)按原設計基礎進行鋼筋、斷面的設計,但應按立柱中心間距的1/12~1/18作為基準。在計算拉力時,應以與縱筋相連的立柱為參考,并按其最大軸力的10%進行拉力計算。同時,為減小地基的變形和高程,設計者應在±0.000以內的位置設計一根基礎拉梁。在高層建筑中,以基礎拉梁頂面至地基頂面的高度為基準;2)選擇結構的計算參數(shù):①選擇折減系數(shù),由于填充墻的影響,結構的剛度低于實際剛度,且實際周期小于設計周期。結果造成的地震影響較弱,使建筑物的安全性不高。所以,按填料的數(shù)目和材質,采用0.7~0.9的折減參數(shù);②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的選擇,采用計算軟件時,由于梁模型為矩形,未考慮因樓板而增加的剛度,導致計算值不夠準確,導致結構失穩(wěn)。中梁的放大系數(shù)為2.0左右,邊梁的放大系數(shù)為1.5左右。
在混凝土框架結構中,合理地選取截面尺寸是其先決條件。為了保證梁端具有足夠的塑性,在不彈力的條件下,柱端應該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并且各節(jié)點具有良好的彈性。所以,在進行梁、柱截面尺寸的選取時,不僅要保證梁、柱截面尺寸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還要保證梁、柱的剛度比在1以下,從而實現(xiàn)強柱、弱梁、強節(jié)點的截面設計。
梁與柱的配筋設計要注意適度,保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規(guī)定的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此外,梁、柱的配筋率不僅與結構的抗震等級密切相關,還與其軸向和鋼筋的抗拉強度比有關,因此,應根據(j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合理地確定梁、柱的配筋比例。
在架設基礎梁時,梁的埋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工程實踐中,如果埋得太深,就按單層框架梁的標準來做,埋地部分采用短柱法。為保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一般應沿兩個軸線的方向布置基礎梁。在實際設計中,應適當增大梁的截面,因為它要承受樓梯柱和填充墻的載荷。
在具體的設計中,由于軟弱層的存在,會導致結構的減震性能下降,可以采用提高框架結構的軟弱層抗側移剛度、根據(jù)特殊情況變更軟弱層高度、減小地基的埋深等措施來解決。因此,在進行結構設計時,應盡量避免軟弱層的產生。在不能避免的情況下,應根據(jù)相關法規(guī)及時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一般有三種方法來判定薄弱層:①由設計者指定。設計師根據(jù)自己的經驗,參考有關的技術規(guī)范,在設計時進行了直接的規(guī)定;②根據(jù)自己的計算和判斷。運用相關的軟件,結合現(xiàn)行法規(guī)和標準,對判定標準做出相應的調整;③強制鑒定。如果框架結構豎向受力構件的布置不協(xié)調,或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則強制將其視為薄弱層[2]。
從抗震性能的角度出發(fā),在進行框架結構的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其重要性,并將其視為與橫梁的設計同等重要。但在許多工程實踐中,多數(shù)設計者僅僅是對縱向常見的連續(xù)梁進行相應的設計,對于梁的承載力、跨中筋等配筋的布置設計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使其抗震性能大為下降。為了有效地改善結構的抗震性能,必須在結構設計中充分考慮到縱向框架的設計,使其在整體上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柱凈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大于或等于4、或剪跨比值小于或等于2的情況下,會產生短柱問題。造成短柱問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于兩根框架梁間的框柱凈高偏低,二是由于填充墻的布置不合理。因此,解決短樁問題的辦法是采用鋼板外包、采用復合鋼筋等措施來改善其變形,并提高其抗剪承載力。
1)柱截面尺寸,當剪力對柱子有很大的影響時,會引起剪力的破壞;為了保證柱的伸長,必須保證柱的橫截面符合有關的規(guī)定,一般按300mm*300mm的柱長和寬;應設計出大于2的剪跨比,若能保證剪壓比,則可獲得理想的伸長率,因此,應考慮3N/mm2以下的柱末端橫斷面的平均剪切應力[3]。
2)立柱縱向鋼筋的配筋,配筋應為對稱式,為了進一步提高其延性,應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配筋比例的確定;并按照有關規(guī)定,合理地進行鋼筋的連接;在鋼筋的縱向連接部位,要對箍筋進行適當?shù)募用?,防止縱向鋼筋發(fā)生彎曲,從而降低構件的強度。
3)柱的箍筋,在連續(xù)的地震力作用下,往往會造成柱端鋼筋的混凝土層開裂,如果箍筋的數(shù)量不夠,無法滿足一定的約束,就會引起鋼筋的膨脹,從而破壞結構的穩(wěn)定,因此,需要按照有關規(guī)定進行合理的箍筋設計。
在結構體系中,梁、柱的中心線是整個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設計者應充分關注這一問題。首先要保證框架梁和柱子的中心線與現(xiàn)行規(guī)范和規(guī)范所要求的一致,也就是說,在中心線發(fā)生偏差時,應考慮梁柱節(jié)點的內應力和結構。如果偏心度太大,也就是超出了這一方向的1/4,可以采用橫向加腋等方法。加腋后的梁在計算剪壓比和受彎承載能力時,應忽視加腋部分的有利作用,避免造成計算誤差。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施工過程中,板料是施工中最易發(fā)生問題的地方,因此,為了確保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必須對其進行合理的設計。首先,在實際中,可以選擇10cm、12cm、14cm、15cm、16cm、18cm,鋼筋的間距可以增加,但不能超過20cm。在此基礎上,在設計時,應選擇與板下的鋼筋間距一致。其次,雖然在設計中,每一種鋼筋都可以按照不同的位置來選擇,但也要防止鋼筋太大。如果因設計要求而導致板上筋較大,那么在選用板時,一定要注意其跨度也要相應地增大。
在進行框架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時,應嚴格按照現(xiàn)行規(guī)范和規(guī)范的要求,對各構件的箍筋比例進行合理的調整,以防止出現(xiàn)不必要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應確保柱箍筋的加密區(qū)不大于柱凈高的1/3。
根據(jù)現(xiàn)行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在計算框架結構的有關參數(shù)時,要充分考慮其所處的震區(qū)劃分,以保證基礎地震加速度的合理、切實可行,進而改善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如果框架中有填充墻,則會導致結構的剛度超出理論分析值,從而降低了計算的地震影響,增加了框架結構的不穩(wěn)定性。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設計者要根據(jù)墻體的特性,對其進行合理的周期折減系數(shù),其取值范圍為0.7~0.9。在結構的最優(yōu)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最不利位置的變化荷載,從而避免了計算結果的巨大誤差。在進行框架結構的計算時,需要考慮到梁的剛度放大系數(shù),為了保證結構的安全,應該適當?shù)剡x取中梁[4]。
由于剪力墻底板的存在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建筑框架結構設計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剪力墻的基礎上進行加固,通常是剪力墻的1/8,如果剪力墻受到的剪力比較大,則超過150 m,這時應采取1/10的剪力墻進行加固。同一時間。在鋼筋混凝土柱的連接部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抗震構件,其基礎的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其結構的受力和抗震性能。首先,把剪力墻的邊角磨平,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對單根立柱進行加強。其次,進行支撐,加強立柱的基坑,一般在地面約40 cm處,然后把鉆孔沖洗干凈,然后把它頂進去。最后,在混凝土中加入堅硬的石頭,進行加固。
1)對框架結構中支管的優(yōu)化設計,在實際施工中,由于安裝式混凝土框架結構中,支管插入的角度和高度都會因施工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對模板的選擇也相對較高。在施工中,各種不同的施工工藝參數(shù)和不同的計算方法都不一樣,其計算結果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在施工中,要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不斷地簡化各種模塊的設計,拓寬各種模塊的使用范圍,減小設計變量,提高其使用價值,降低其設計變動,達到節(jié)約能源,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
2)對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檢測井進行了優(yōu)化,在傳統(tǒng)的建筑施工中,由于涉及到各種不同的構件,所以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檢測井的設計和安裝位置,必須保證常規(guī)的磚砌檢測井的使用和使用效果,但在實踐中,施工方法比較復雜。目前,施工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根據(jù)施工實際,不斷地調整施工方案,充分考慮到砌磚井和預制井的實際作用,減小施工中混凝土模塊的調整和變化,同時保證施工質量,同時盡量減少在預制井施工中使用的模具,提高施工的整體工作效率。
由于短柱自身的抗震能力不強,如果發(fā)生在框架結構中,很可能會影響到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與安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在框架結構設計中,由于平臺梁的存在,會造成短柱的產生,因此,必須嚴格按照現(xiàn)行的抗震設計標準,對其進行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可以采用復合螺旋箍筋、分體柱、鋼筋混凝土柱和鋼管混凝土柱。同時,若一層全部框架柱都是短柱,并且柱間剛度比較均勻,則可確保結構的穩(wěn)定,無需特別處理[5]。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建設事業(y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對建筑結構設計進行深入的探討,以達到更好地適應建筑市場的需要,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通過對建筑結構進行合理的分析,可以使建筑質量得到改善,抗壓強度和穩(wěn)定性能得到改善,進而推動我國建筑業(yè)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