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yī)院脊柱外科,遼寧 大連 116021)
隨著社會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的醫(yī)療水平也在逐年上升,一般的護理干預措施已經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為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我們將綜合性護理干預應用于脊柱手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1-2]。近些年來,社會發(fā)展正趨于老年化,脊柱骨折等老年疾病的發(fā)病率正在逐年提升,導致脊柱骨折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患者經常出現(xiàn)骨質疏松的情況,非常容易引起骨折等疾病,治療脊柱類病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術治療,但是術后往往會產生許多并發(fā)癥,如下肢深靜脈血栓、手術創(chuàng)口感染、呼吸抑制以及尿路感染等,這些并發(fā)癥十分不利于脊柱手術患者的康復[3-4]。為此,我們將綜合性護理干預應用于康復治療的過程中,盡可能通過系統(tǒng)、科學的護理方法來改善脊柱手術患者的各項身體功能,減少其他并發(fā)癥的產生。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從我院2014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脊柱手術患者中任意選擇100例患者參與本次的并發(fā)癥影響研究,根據(jù)脊柱手術進行的先后順序,將100例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7-70歲,平均年齡為(64.2±3.4)歲;受教育程度中,小學及初中17例,高中(中專)20例,大專及以上13例。觀察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7-70歲,平均年齡為(63.7±2.6)歲;受教育程度中,小學及初中18例,高中(中專)21例,大專及以上11例。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見表1。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符合相關標準。(1)納入標準:納入均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相關脊柱疾病診斷標準,并確診為脊柱疾病,且經主管醫(yī)師確定需要手術治療。(2)排除標準:排除未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患者;排除患有腎臟、肝臟、心腦血管等嚴重器官功能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患者;排除信息不全或中途 退出者。
表1 2組患者基礎資料(n,%,n=50)
2 護理方法:將一般護理干預應用于對照組50例脊柱手術患者的護理過程。詳細的護理措施包括:(1)病情監(jiān)護。手術結束后,各項生命體征都需要進行監(jiān)測,詳細記錄心率、脈搏以及血壓等指標,如果出現(xiàn)變化異常的情況,則需要立即告知主治醫(yī)生,并盡快采取措施進行處理;(2)用藥及輸液指導。為脊柱手術患者進行輸液治療時,穿刺需要盡可能做到1次到位,不要反復穿刺,以免對靜脈血管造成損傷,引起靜脈炎。為患者提供藥物時,需要將每一種藥物的具體使用方法清楚地告知患者,叮囑患者不要私自停藥、換藥或者加減劑量。(3)常規(guī)檢查。每間隔一段時間,患者需要在醫(yī)護人員的引導下進行檢查,根據(jù)療效調整護理方案。給予觀察組50例脊柱手術患者在一般護理基礎上實行綜合護理干預。詳細的護理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脊柱手術患者在治療前,護理人員需要將醫(yī)院的健康手冊分發(fā)給患者,并為患者普及有關的脊柱疾病知識,幫助患者提高認知水平,加強自我護理能力。與此同時,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提前告知可能產生的并發(fā)癥,并與家屬一起做好預防措施。(2)心理護理。脊柱手術患者在進入手術室之前,都會產生焦慮、緊張、抑郁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對于患者的術后康復來說十分不利,因此,護理人員需要采取專業(yè)的心理干預對患者進行疏導,盡可能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3)手術前護理。手術進行治療前,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脊柱手術患者的身體指標、心理狀態(tài)進行整體評估,調整護理計劃。在進行手術前,需要將整個流程、術后的注意事項提前告知患者和家屬,幫助他們做好心理準備,與此同時,護理人員也需要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事故做好預防措施,盡量減少對患者的損害。進入手術室之前,按照醫(yī)囑護理人員需要準備好使用的醫(yī)療器械和藥物,減少風險事故的發(fā)生。(4)手術中護理。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體征變化,在患者清醒的狀態(tài)下主動詢問患者的感受,如果患者過于緊張,那么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撫摸手心的方式來安慰患者,使他們身心放松。(5)手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需要詳細記錄患者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量、性狀以及顏色。為了確保患者的呼吸正常,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將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清除,以免發(fā)生堵塞的情況。(6)并發(fā)癥預防。為了預防壓瘡的產生,每間隔一段時間,護理人員就需要協(xié)助患者翻身;避免手術創(chuàng)口感染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時幫助患者更換污染的敷料,觀察患者手術創(chuàng)口是否出現(xiàn)紅腫、滲液以及發(fā)紫的情況,如果出現(xiàn)這些情況,則需要立即進行清理。脊柱手術患者恢復一段時間后,護理人員可以引導患者進行適當?shù)南麓不顒?通過康復鍛煉來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的快速恢復,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7)飲食護理。根據(jù)患者術后營養(yǎng)狀況、免疫功能水平及喜好制定符合患者術后康復的飲食干預計劃,鼓勵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營養(yǎng)的食物及芹菜、洋蔥、韭菜等纖維含量豐富的蔬菜,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忌煙酒。(8)日常生活干預。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其睡眠充足,并通過多曬太陽等方式提高患者免疫力。(9)術后運動指導。在患者術后意識恢復后,采用面對面指導方式告知患者康復訓練對改善術后并發(fā)癥的益處,訓練方法及強度等,鼓勵患者在家屬或醫(yī)務人員陪同下盡早開展康復訓練、床上活動訓練、下床行走訓練等,并在訓練時,保證至少1名護理人員或患者家屬在旁監(jiān)護,以避免不良情況的發(fā)生,同時,訓練應以患者體能恢復水平為依據(jù),避免過度訓練給患者造成的額外損傷。(10)訓練支持。護理人員應記錄患者每天訓練時間、項目、成果及病情恢復情況,肯定患者作出的努力,及時告知患者病情改善程度,以促進患者堅持進行訓練;(11)出院后指導?;颊叱鲈汉?按時對其進行電話或上門隨訪,重點評估患者病情改善情況,糾正患者不正確的生活習慣及訓練方式,鼓勵患者繼續(xù)開展訓練,做好脊柱防護。
3 觀察指標:2組脊柱手術患者均接受了不同的護理方案后,醫(yī)護人員需要引導患者進行相關檢查,詳細記錄康復期間2組脊柱手術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常見的幾種并發(fā)癥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創(chuàng)口感染、呼吸抑制、壓瘡、尿路感染等;然后在脊柱手術患者出院之前,分發(fā)護理滿意度評估表對患者進行訪問,該評估表最終等級共分為十分滿意、比較滿意以及不滿意3類;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后Barthel指數(shù)量表(MBI)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9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強;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表(GQOLI-74)[8]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軀體、社會、心理及角色4個評分維度,滿分均為100分,且分數(shù)越高,表明其生活質量越高。
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深入分析脊柱手術患者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降低手術后并發(fā)癥的臨床效果,研究全部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信息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率(n,%)表示,并采用x2進行檢驗。當P<0.05時,則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護理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5.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8%(39/50),其中十分滿意患者有20例,占40%;比較滿意患者有19例,占38%;不滿意患者有11例,占22%。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4%(47/50),其中十分滿意患者有29例,占58%;比較滿意患者有18例,占36%;不滿意患者有3例,占6%。護理滿意度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3 2組患者自理能力比較:干預前,2組患者自理能力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自理能力評分為(60.18±5.4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7.76±6.19)分(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自理能力比較( ±s,分,n=50)
表3 2組患者自理能力比較( ±s,分,n=50)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6.19±3.56 60.18±5.42對照組 35.53±4.07 47.76±6.19 P>0.05 <0.05
5.4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2組患者各維度生活質量均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64.16±4.08)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2.47±5.16)分(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分,n=50)
表4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分,n=50)
健康狀態(tài) 身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 總分組別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15.49±1.43 20.92±2.31 13.61±1.49 16.49±2.07 10.42±1.33 14.49±2.18 9.62±1.43 13.73±1.31 48.79±4.07 64.16±4.08對照組15.62±1.18 17.24±2.19 13.34±1.46 14.31±2.26 10.09±1.09 10.24±2.06 9.49±1.25 9.28±1.09 49.24±4.31 52.47±5.1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在臨床上,脊柱手術的進行可能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其危險性比較大,一旦發(fā)生其他的病癥可能會對患者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手術結束后,我們需要采取措施重點預防脊柱手術并發(fā)癥的產生[5]。本次研究將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脊柱手術患者的預后過程中,這種新型的護理干預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護理模式的不足,具有更全面、更科學、更合理的特點。我們在制定綜合護理計劃時,主要將脊柱手術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以及個人需求作為制定的核心,盡可能從各個方面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引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提高他們認知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他們自我護理能力的提升[6-7]。通過本次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護理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8%,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4%,護理滿意度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經綜合護理后自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包括:(1)脊柱手術對患者日常生活行為造成明顯影響,因此其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恢復與其脊柱術后功能恢復呈正相關關系;(2)有相關研究學者指出,通過實施有效的健康指導及心理干預,患者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術后訓練及護理措施,同時消除因疾病及疼痛產生的焦慮、抑郁、恐懼及煩躁等不良情緒,進而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質量;(3)研究表明,在患者脊柱手術治療及康復訓練時,由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進行陪同,在生理層面能夠避免訓練對患者造成的損傷,有助于提高訓練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在心理層面,有助于滿足患者對家庭、社會關懷的渴望,進而有助于幫助患者樹立對訓練及生活信心[8-9]。由此可見,脊柱手術患者經過了綜合性護理干預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了很大幅度的降低,護理滿意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且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均較佳,在護理工作實施的過程中,更多脊柱手術患者愿意主動按照醫(yī)生的要求進行治療,在治療依從性方面取得了更為理想的效果。綜合性護理干預讓我國護理水平邁向了新的高度,讓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親近,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10]。
綜上所述,為脊柱手術患者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地降低手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脊柱手術患者的各項肢體活動功能,促進患者創(chuàng)口的快速愈合,讓脊柱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快速提升,同時提升了患者對護理方法的滿意度,促進了醫(yī)院的發(fā)展,因此該護理方法在醫(yī)院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