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主要陣地,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思辨情境,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質疑批判、深入多維地明辨問題的能力。文章提出應通過鏈接學生真實生活,創(chuàng)設“以趣促思”“辨誤明理”“悟中生情”的思辨教學情境,著力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思維,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教學情境
作者簡介:徐廣凱(1990—),男,江蘇省南京市東山小學。
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以創(chuàng)設思辨式情境活動為媒介,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誤點和盲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質疑批判、明辨問題的思辨能力,進而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是以培養(yǎng)思辨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深度探索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選取社會真實案例作為思辨情境原材料,創(chuàng)設“趣思、辨誤、悟情”的情境,有助于點燃學生思辨思維的火花。
一、“以趣促思”——播下明辨的種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基礎是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為此,教師應重視“以趣促思”,通過選取學生生活中的真實事例,挖掘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思辨點,在課堂導入、情境承轉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懸疑性問題或者思辨性話題,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一)設疑導學
在課堂伊始,鏈接學生生活,以疑代敘創(chuàng)設懸疑情境,可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讓思考自然而然發(fā)生。為此,教師應重視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設疑。接下來以教學“我們受特殊保護”第一課時“童童的困惑”為例。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晃恍屡笥?,他叫童童,他最近遇到了幾件不開心的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困惑一:20歲的哥哥讓我?guī)退ベI包香煙,可是老板不賣給我,哥哥一去就買到了。為什么我不能買而哥哥能買?
困惑二:我想去游泳館游泳,卻在門口被保安攔住了,他說小朋友得有成年人陪同才能進去。為什么必須要成年人陪同我才能進去?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助童童解決這兩個問題嗎?
筆者以問題情境導入,教學效果顯著。一方面,再現(xiàn)學生真實生活的場景,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能使學生快速回顧自己的真實生活,專注傾聽且積極思考,主動探求問題的本質[1]。另一方面,有效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雖然教學情境取材于學生生活體驗,但部分學生在真實經歷中會忽視對相關現(xiàn)象背后所蘊藏的問題本質的思考與探索。從根本上看,這是由于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有些學生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因此不能深入剖析問題本質。而筆者通過引領學生分析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幫助學生增強關注社會現(xiàn)象的意識,使其遵循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其形成理性和科學的學科邏輯思維。
(二)趣問促思
在進行情境教學時,挖掘事件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思辨話題,通過趣味性的情境問題,輔之以生動、真實的圖片、錄音等,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與信息技術充分融合,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明辨性思維。以“我們受特殊保護”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情境中“童童的困惑三”為例。
困惑三:哥哥暑假發(fā)傳單掙零花錢,我覺得這個活我也能干,可是為什么老板不讓?
生1: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所以童童不能去打工掙錢。
師:你的法治意識很強,懂得尋找法律依據(jù)來勸說他人。
生2:童童是未成年人,之前我們分析到未成年人有很多特殊的地方,他缺乏社會經驗,去打工可能會被壞人欺騙。
生3:馬路上人多、車多,在馬路上發(fā)傳單很危險,童童對于危險的判斷能力比較弱,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容易發(fā)生危險。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到位,童童聽了你們的分析后可開心了。
教師出示漫畫課件并播放錄音。
童童:原來只有到16周歲我才能勞動,那以后我媽媽讓我打掃衛(wèi)生,我就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她啦!老師讓我去幫他搬書的時候我就可以告訴他這是在非法使用童工!
學生邊聽邊笑。
師:你們怎么看待童童的想法?
這一思辨話題來源于情境的自然發(fā)展,思考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環(huán)節(jié)間無縫銜接,從而實現(xiàn)教學的整體化與系統(tǒng)化。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從視聽角度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具有趣味性,還具有轉折性,能時時刻刻牽引學生的思維[2]?!耙匀ご偎肌钡暮诵牟糠质浅浞终{動學生思考的興趣,為學生進一步發(fā)展明辨性思維打下基礎。
二、“辨誤明理”——讓理性消除思想的誤區(qū)
“辨誤明理”實質上是從學生在思考某些問題時存在的誤區(qū)出發(fā),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爭議性的思辨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從所學知識出發(fā)對思辨話題進行深度剖析和理性思考。在這樣的“辨誤明理”環(huán)節(jié),筆者努力引導每個學生融入話題、自主思考、辨析討論、闡明觀點、明辨誤區(qū)[3]。仍以“我們受特殊保護”為例。
困惑四:我今年10歲,過年時我偷偷拿3000元壓歲錢買了一部智能手機和一支鋼筆,媽媽發(fā)現(xiàn)后找到商家,要求退貨退款,媽媽能把這個錢要回來嗎?
(播放專業(yè)律師解答此問題的視頻)
師:聽了律師的解釋,你覺得童童買手機的錢可以追回嗎?買鋼筆能退嗎?
生1:可以把買手機的錢追回來,買鋼筆的錢不能退。
師: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錯,法律依然會保護我們。此時你感受到什么?
生2:法律給予我們未成年人特殊保護。
師:是啊,法律對未成年人充滿溫情,它是有溫度的。
(播放錄音)
童童:我現(xiàn)在是未成年人,犯點小錯,法律依然幫我擺平了,所以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法律始終會給予我特殊保護!
師:你們贊同他的想法嗎?
生3:我不贊同他的想法,我們做了錯事還是會受到懲罰的。
生4:我不同意他的觀點,因為如果我們隨心所欲,很可能會侵犯別人的權利甚至傷害別人。
(出示新聞案例)
師:案例中,小勇?lián)尳倭送瑢W,法院是如何懲罰他的?
生:法院判處他5年有期徒刑。
(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
師:這么看來,法律對未成年的保護是有底線的,未成年人做了違法的事情,也會受到處罰,這是不是保護呢?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這樣的社會熱點話題進行辨析,對小學生來說難度很大,但是對于“是否可以為所欲為”和“處罰是不是一種保護”等思辨話題的探討,學生的表現(xiàn)卻大大超出預期。
(一)主動參與,大膽表達
話題是否具有吸引力是思辨活動能否高效開展的前提。此思辨話題涉及常見誤區(qū):未成年人受特殊保護,那么未成年人是否可以為所欲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是熱門社會性話題,和六年級學生息息相關。話題的現(xiàn)實性讓學生不自覺地沉浸于其中,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與自身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明辨思維,也能為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思維碰撞,越辨越明
學生根據(jù)所學闡述觀點,基本厘清“特殊保護”不是“特權保護”,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提升,并能在他人觀點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思維在不斷碰撞、交鋒和互補的過程中從單一到多元,這樣的思辨活動讓他們體會到了所學知識的深刻內涵。
(三)舉一反三,辨誤明理
創(chuàng)設連環(huán)的思辨情境,推動學生用已學知識去思考未知問題,是促進學生遷移運用知識的主要途徑,更是對他們主體思維的多重考驗?!拔覀兪芴厥獗Wo”教學內容以法治知識為基礎,在整個思辨活動過程中,學生要遷移已學知識來分析問題,培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4]。
“辨誤明理”是思辨課堂的重要部分,教師需要敏銳挖掘學生存在的誤區(qū),創(chuàng)設具有思辨價值的問題情境,以激活學生思維,提升思辨課堂的實效性。教師應把握好思辨式問題情境的兩個原則:一是貼近學生原則,做好課前的學情調查、分析;二是思辨話題應具有開放性,避免出現(xiàn)觀點一面倒的現(xiàn)象,要讓思維過程呈現(xiàn)多元性。
四、“悟中生情”——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意識的提高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堂價值追求?!拔蛑猩椤敝荚谝I學生在探究思辨性話題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樹立法治信仰,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5]。以“童童的困惑五”為例。
困惑五:我的弟弟五歲半了,想去上小學,可是校長不讓他報名,這是為什么呢?
生1: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年滿6周歲的兒童才能上小學。
師:對于法律規(guī)定不能提前上學,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2:法律在保護我們,為我們著想。
師小結:6周歲才能上小學,其實是依據(jù)未成年人的智力、各項能力和身心發(fā)育等特點來決定的。而有家長覺得,既然晚點上學更好,那就推遲到8周歲之后再去上小學。你覺得可以嗎?
生3:不可以。適齡兒童應當按時入學并接受義務教育。
師總結:是的,法律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師布置作業(yè):在本節(jié)課中,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都有所收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請同學們擔任“小小宣傳員”,通過情景演繹、角色扮演等方式,宣傳法治觀念,讓更多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自覺遵守法律。
“悟中生情”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情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態(tài)度與價值觀?!疤崆吧蠈W不可以,推遲上學也不行,明明我們受特殊保護,這樣的限制還是保護嗎?”這樣的思辨話題立足于學生認知盲點而設計,融情于境,讓學生在思辨中深刻感悟法律從未成年人的特殊之處出發(fā),給予未成年人充滿溫情的特殊保護,進而使學生在情感升華中樹立法治信仰。
(一)自主質疑
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的構建,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探究的內驅力。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借助生活情境,使學生帶著“為什么校長不同意五歲半的童童弟弟入學?”等疑問進入課堂學習中,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主動尋找答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性,避免出現(xiàn)“止于知識”的學習狀態(tài)。
(二)合作釋疑
“法治思辨”課堂的構建,不僅要讓學生形成主動質疑的意識,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釋疑,能夠找到問題的答案并且給出合理的解釋。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還組織了合作學習活動,即開展小組辯論賽,要求各個小組圍繞“提前上學不可以,推遲上學也不行,明明我們受特殊保護,這樣的限制還是保護嗎?”的話題展開討論。小組成員需要協(xié)商確定觀點,并為了論證本組的觀點搜集資料。在合作辯論中,學生經歷不同的認知思想沖突,認識到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要辯證思考,提升了對法治的認同感。
(三)開闊視野
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一些教師只是采取理論講述的方式,未能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這是限制學生思辨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而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理念,能夠在學生理解知識、學會思辨的基礎上,組織實踐活動,避免學生出現(xiàn)機械記憶的問題,使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生成。如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情境重現(xiàn)、角色扮演等活動,這些活動形式深受學生的喜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壓力,引領學生在積極的、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下完成實踐性學習任務,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結語
總之,道德與法治思辨課堂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問題,站在不同的視角解答問題,推動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思辨能力的重要陣地,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構建思辨課堂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助力學生提升思維品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小樹立法治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邢秋紅.淺談在品德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J].山西青年,2017(22):118-119.
王福珍.品德教學應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6(6):31-33.
林源啟.疑·辨·悟:“思辨課堂”深度開發(fā)三維度[J].教學月刊:中學版,2020(7):50-53.
黃凌云.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J].求知導刊,2022(33):50-52.
張亞男.小學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在學生思辨力提升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6):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