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改琴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近幾年,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學生人數和教師人數也在逐年增加,教學管理任務越來越繁重,傳統(tǒng)分散的教學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教學管理模式需要改革。
互聯(lián)網+背景下,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逐漸應用到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實踐改革中,教師教學方式呈現多樣化發(fā)展趨勢,教學運行數據出現不斷增長態(tài)勢,在這種形式的促使下,教學管理工作必須改變現有模式,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尋找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模式。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職院校也在不斷嘗試“互聯(lián)網+教學管理”模式,通過學校的應用與推廣,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傳統(tǒng)與現代管理模式的轉變、融合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過程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信息化手段,但是,約80%的管理者和參與者對信息化使用觀念落后,究其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教學管理意識淡薄。一方面,是大部分老師已經習慣了多年以來的傳統(tǒng)管理模式,不愿意或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學習新的信息化知識;另一方面,是對信息化技術認識不夠,沒有認識到信息化在教學管理過程的優(yōu)勢和信息化技術對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久而久之,造成信息化教學管理難以推進,教學管理質量難以提高。
“互聯(lián)網+”背景下,教學管理工作者也需要具備互聯(lián)網思維。但大多數的教學管理者在工作過程中僅局限于文檔管理和信息交流,忽略了信息化手段對教學管理工作的服務功能[1]。
信息技術的應用離不開信息平臺,近幾年,高職院校在提升信息化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包括硬件的建設、軟件的購買、網絡系統(tǒng)的升級等等,雖然對教學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調查其主要原因:其一是高職院校有很多老教師,計算機能力較差;其二是學校在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沒有進行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廣泛培訓,或者培訓力度不大,導致大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缺乏信息操作能力,或者操作水平處于初始階段。雖然學校在建設信息化平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信息平臺形同虛設、得不到充分的應用,導致信息化教學管理水平難以提高。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隊伍不管是教學管理領導層、還是教學管理基層,都出現頻繁更換現象,晉升、調崗、轉崗現象較為突出。這種頻繁更換導致教學工作交接不到位、數據丟失等現象,也會出現教學管理人員配備不足,管理任務繁重等現象。
這種現象的發(fā)生,主要是學校對教學管理隊伍不夠重視,教學管理任務本來就有著瑣碎繁雜的特性,教學管理人員除了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外,還有行政管理、學生管理等工作,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壓力大。長期的超負荷運轉,難免會滋生職業(yè)疲憊感,造成工作積極性下降、獲得感缺失,進而伴隨轉崗現象的普遍出現[2]。
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對于提高教學管理工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職院校普遍缺乏科學合理的評估機制。據調查來看,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比較注重教學管理的結果,而對于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同時,教學管理評估機制過于死板、缺乏創(chuàng)新,統(tǒng)一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發(fā)揮它的激勵作用。另外,評估機制沒有結合院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進行評估的時候不能真正地落實下去,一系列不合理的弊端導致教學管理評估在教學上沒有發(fā)揮真正的作用、難以體現評估機制的特別的優(yōu)勢[3]。
教學管理工作為教育教學提供服務、指導和保障,在互聯(lián)網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既是高職院校現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職院校深度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互聯(lián)網+背景下教學管理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管理模式相比,互聯(lián)網+教學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各種信息的獲取、互動和反饋。教學管理過程中“學生、教師、教室、課程”等信息,是教學過程中的基礎信息,這些信息數據量龐大。利用傳統(tǒng)的教學管理模式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錯,甚至會阻礙教學進程[2]。
互聯(lián)網+教學管理模式,數據的錄入、數據的存儲、數據的修改均可在網上進行,系統(tǒng)里的數據也可以直接調用,形成以信息傳輸和信息共享的教學管理模式,從而提高教學管理效率,達到教學過程管理優(yōu)質高效的目的。
教學的日常運行,包括理論教學的安排(課表信息)、實踐教學安排、調停課審批通知、教學評教互查、考試工作安排、成績錄入提交、過程性資料收集歸納等,不但具有瑣碎而繁雜的特性,而且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2]。所以在運行過程中,必須要保證運行過程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否則會耽誤教學運行或者造成教學事故。
互聯(lián)網+教學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的避免運行過程中錯誤信息的傳遞,學生、老師可以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查詢成績、課表等信息,老師的調停課申請、實習任務審批、用校車申請等均可直接在網上辦事大廳辦理審批,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避免了因找不到領導簽字而延誤教學安排,確保了教學的時效性,為教學的正常運行提供了保障。
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職院校通過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部門與二級學院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打破彼此之間的信息“疆界”局面,提高數據透明度,實現學院與部門之間互相協(xié)調、共享數據、統(tǒng)籌安排工作,避免各自為政的現象[4]。
另一方面,通過信息平臺共享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方便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相互交流,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整體素質;方便教師共享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為學生自學、選課提供極大的便利,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督導在教學運行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檢查日常教學運行情況和教學開展質量,而且有效收集教學信息,積極反饋教學問題,并且對教學管理質量的提升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只通過人工聽課和查課的方式并不能獲取全面的信息,如果結合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多方面的信息化手段,全方位監(jiān)督教學運行過程,并設計完整合理的調查問卷,問卷采取公開透明,讓學生、教師隨時都可以參與到教學監(jiān)督的過程中,有利于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能及時的呈現出來[5]。
教學管理對學校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利用信息化優(yōu)勢,對教學管理工作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改革、不斷實踐,總結出適合現代高職院校發(fā)展的教學管理模式。
意識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信息化建設需要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首先,學校要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要做好信息化的宣傳工作和培訓工作,讓全體教師了解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平臺的優(yōu)勢以及使用方法;其次,學校通過制定獎懲制度,鼓勵全體教師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從行動上主動花時間學習信息化知識,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信息化技術,不論是從教學計劃的制定、課表的編排、學籍的管理,還是從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作業(yè)設計等方面均加入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化思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應用能力。
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教學管理制度與教學運行規(guī)則要盡可能的借助信息化平臺進行管理與實施。首先,學校要制定適合信息化特點的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職責,指定管理范圍,確保每個信息平臺有專人負責,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有人解決,以保證信息化平臺的正常運行。其次,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以人為本的規(guī)章制度。制度的建立主要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主,通過制定激勵政策,鼓勵教師、教學管理人員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和辦公,同時對信息化應用好的教師,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適當的獎勵,并組織這些教師宣講和分享使用經驗,通過交流學習,從而提高其他教師的信息化水平。
為了能更好地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管理,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校園數字化建設工作。學校要統(tǒng)籌規(guī)劃,硬件設施和軟件技術要相互兼顧,建立全方位的數字化校園。(1)建立安全高速的網絡基礎,全校園覆蓋無線網絡,并提高無線網絡的使用速度,確保教學網絡的正常運行。(2)建設多媒體智慧教室、遠程協(xié)作教室、理實一體化教室,確保有充足硬件設施。(3)要完善校園網網上辦事大廳的功能,建立服務師生的“一站式網上辦事大廳”平臺。(4)建立信息化資源管理團隊,通過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整合,形成教學資源數據庫。(5)學校要聘請專業(yè)技術人員,開發(fā)適合本校的“校園百事通咨詢系統(tǒng)”平臺,即為教師的教學技術交流提供便利,又為學生的學習討論提供方便。
教學管理隊伍的業(yè)務素質直接影響到教學管理的質量高低,高職院校需要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業(yè)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水平教學管理隊伍。(1)學校要設置合理的崗位并且要人員配備齊全,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崗位人員嚴重不足,學校應該按照“師生比例”配置教學專職秘書和教務員,確保日常事務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2)制定合理的獎評制度,學校要在職稱評審、崗位補貼、職務聘任和績效考核等方面給予教學管理人員的政策保證,讓教學管理人員放心安心工作,從而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3)加強教學管理隊伍的素質培養(yǎng),利用假期實踐鍛煉,組織教學管理人員到兄弟院校進行信息化學習交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教學管理過程中,監(jiān)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建立數字化監(jiān)控平臺,對教師、教學管理者、學生進行全程數字化監(jiān)督與管理,打造常態(tài)化監(jiān)控體系。
首先是課堂監(jiān)控,學校需要在每個授課教室設置數字監(jiān)控設備,教學督導、二級學院管理者通過對數字監(jiān)控設備的抽查,了解課堂教學情況,發(fā)現課堂紀律問題,并將發(fā)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授課教師和學生,授課教師和學生進行及時的調整,調整后再次進行檢查,經過幾次反復檢查調整,最終提高課堂紀律,確保教學效果。
其次要對教師的信息化使用情況和使用效果進行考核,考核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教學過程、教師職責等方面綜合考慮,設置合理的考核體系,激發(fā)教師使用互聯(lián)網教學和辦公的積極性。二級學院和學校層面通過檢查,對信息化使用好的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進行及時獎勵,對未使用信息化的教師進行及時督促,逐步提高互聯(lián)網技術的全面使用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在互聯(lián)網+教學模式變化下,通過筆者長時間、多次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在提高教師信息化意識、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加強校園數字化建設和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完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五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優(yōu)化管理模式,得到了師生的廣泛認可,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