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蓉, 張曉林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葡萄酒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2.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質(zhì)關系到人才的培養(yǎng)質(zhì)量,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個方面的殷切期望與具體要求,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六要” 既是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標準,也是思政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質(zhì)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治要強的要求是期望思政工作者信仰堅定,要時刻有強烈的政治意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判斷力。
站穩(wěn)立場保持政治清醒是政治要強的首要表現(xiàn),是思政工作者加強自身政治修養(yǎng)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和遵循。思政工作者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有著重要的影響。要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科學的理論、思維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來影響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思政工作者一定要有較強的政治意識,必須講政治,要把立德樹人、培養(yǎng)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這項工作當成一項政治任務。因此,思政工作者的政治立場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定,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清醒的頭腦,要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要政治態(tài)度鮮明、政治方向明確、政治意識清晰、政治底線牢固等,這樣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有信仰、講信仰是政治要強的集中體現(xiàn)。高校思政工作的本質(zhì)是鑄魂育人,要做好思政工作,關鍵在于思政工作者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有信仰才能講信仰,是思政工作者必備的素質(zhì)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前提。思政工作者真正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才會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運用于解決自身的矛盾和沖突等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也才會激發(fā)學生去了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情。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信仰傳遞給學生,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重要體現(xiàn)。思政工作者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價值引導,使學生真正相信馬克思主義真理,從而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精神力量。只有真正從理論上學懂,思想上明確,才能從信仰上弄通,從行動上做實。作為思政工作者,不僅要有堅定的信仰、明確的陣地意識,更要有具體踐行的自覺。只有思政課教師把思政課教育教學作為一項事業(yè)來對待時,才會有堅定的自信和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方面要求是“情懷要深”,就是思政工作者要有責任擔當,要有心懷家國、心系民族的使命。
情懷源自于使命擔當?shù)淖杂X。一個人只有確立了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成為一個傳播正確理想信念的好老師,才能將教書育人這項工作做好。對于思政工作者而言,尤其如此?!霸隈R信馬、在馬愛馬、在馬學馬、在馬研馬、在馬教馬、在馬言馬”是對高校從事思政工作者的內(nèi)在要求,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思政工作者應恪守的職業(yè)底線。思政工作者要從思想上、行動上去踐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覺增強“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用實際行動樹立起人生的道德標桿,用人格化的方式彰顯理想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思政工作者要始終把握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高校如何培養(yǎng)人,我們?yōu)檎l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通過知識傳授和個人魅力影響學生,幫助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明確前進的方向,引導學生把對崇高理想的遵從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之中。
情懷源自于責任意識的覺醒。思政工作本質(zhì)上就是做青年學生的思想工作,這是所有工作當中最難的。要做好這個工作,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則是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和忠誠,是一種責任意識的自覺。在具體教育教學中就是始終堅持國家和人民的立場,根據(jù)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意愿去評判是非曲直、義利得失;始終關注國際國內(nèi)局勢和民生大事,并自覺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始終與國家同向同行,將個人的智慧、知識同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結合,服務國家和人民。這種家國責任意識的覺醒,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家國情懷應該是鐫刻在思政工作者從業(yè)執(zhí)教的基因里,體現(xiàn)在思政工作者的言談舉止之中,雖不言明而春風化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三個方面要求是“思維要新”,要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斷創(chuàng)新,做好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教會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
高校思政工作是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思想水平、道德品質(zhì)而開展的一項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和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們面臨的教育環(huán)境復雜多變,高校思政工作不僅要適應時代的節(jié)奏和步伐,而且更要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要學會在已有的好的工作經(jīng)驗的基礎上去挖掘和創(chuàng)新適應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教育途徑和方法。要善于學習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智慧,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與模式,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革開放、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社會主義好等故事,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使其有深刻的學習體驗,并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思維要新就是思維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是思政工作者適應時代變化和學生發(fā)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內(nèi)在品格。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政工作者始終面對變化的時代和一批批不同的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在不斷發(fā)展之中,思維不創(chuàng)新就不能適應時代和學生,就難以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務。因此,思維創(chuàng)新是思維要新的體現(xiàn),也是思政工作者工作的基本態(tài)度和重要職業(yè)素養(yǎng)。
辯證唯物主義是生成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思維方式的理論指南,它是思政工作者思維創(chuàng)新的理論指導。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學習并掌握這些理論,要學習用辯證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去為學生解釋疑惑,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思政育人工作是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進行的,必然會受到各種社會問題的影響,而要排除各種消極影響,不能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知識的支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蘊含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是思政工作者守正創(chuàng)新的理論指導和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四個方面要求是“視野要廣”,就是期望思政工作者在觀察、認識、分析問題時,學會掌握和運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從知識的深度和厚度、歷史的廣度與深度、國際和國內(nèi)的寬廣角度去認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
知識視野就是要求思政工作者要有淵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化積淀。老師是青年大學生最尊重的人之一,也是對其影響最為深遠的人之一。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增強自身為黨為國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要鉆研于自身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素養(yǎng)和視野。不僅要加強對專業(yè)技能相關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如經(jīng)濟學、管理學、心理學、交際學、信息技術等其他方面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識和涵養(yǎng)。這樣,思政工作者才能有能力擔負起傳播知識、傳播理想、傳播信仰的靈魂教師,才能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學術魅力去影響學生,才能激勵和引導學生去成長成才。
國際視野就是要求思政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忘記世界這個大背景。信息化時代的中國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也同樣離不開中國。中國社會經(jīng)濟大發(fā)展、大變化是在世界大背景下發(fā)生的,中國與世界息息相關。特別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而言,面對的情景、場域、內(nèi)容都會受到來自世界的影響。因此,思政教育必須要有國際視野,它體現(xiàn)的是橫向比較看問題的方法,就是要求思政工作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能忽視國際背景、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要有世界眼光和胸懷,看問題要有國際站位和視野。把問題放在國際大背景下分析透徹,把原理講深刻,把道理講清、講透,讓教育的內(nèi)容深入學生心中。讓學生學會在面對社會問題時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判斷力、領悟力。
歷史視野就是要求思政工作者在觀察、分析、研究問題時,把握邏輯、探索規(guī)律,通過生動、深入、細致的縱向比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問題放在人類歷史的大背景、大范圍下,去認識、分析和研究,把理論講清、把問題講透,從而合乎邏輯的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用真理的力量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歷史是人類發(fā)展的一面鏡子,學習歷史可以知古今。歷史視野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要有縱向比較的維度,不能就問題談問題而是要在歷史的長河中探究問題的實質(zhì),就是要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視野成為思政工作者教育教學的一種思路和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五個方面要求是“自律要嚴”,就是期望思政工作者能夠做到言行一致、身體力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既做經(jīng)師又做人師,實現(xiàn)兩者的有機統(tǒng)一與結合。思政工作是做學生的工作,具體而言是塑造學生的靈魂。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對于思政工作者而言至關重要。思政課工作者自律的實質(zhì)就是品德修養(yǎng)問題。德不優(yōu)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思,就是對思政工作者的寫照。
感化別人的前提是自身必須有強大的能量。如何集聚自身的能力,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做到自律,要學習自律、言行自律,要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和濃厚的文化修養(yǎng),做到知行合一,用自身強大的人格魅力和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和引導學生,為學生傳遞正能量。思政工作者在言行上要從嚴要求自已,分清什么該講、什么不該講,課堂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始終堅持“學術研究無禁區(qū),宣傳教學有紀律”原則,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堅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保持政治敏銳性,要善于從政治上去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六個方面要求是“人格要正”,就是期望思政工作者既要用自身的“軟實力”人格去感染影響學生,又要用自身具有的深厚理論功底的“硬實力”贏得學生。
人格要正,就是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嚴于律己、持身以正,以德修身。2016年9月教師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提出了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四個”引路人。仍然講的是人格問題,人格不正,無信可言,其身不立。親其師是學生對教師道德品格、道德人格的信賴與崇敬,是信其道的前提和基礎。要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思政工作者,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一名“園丁”,始終堅持師道尊嚴,做到嚴于律己、持身以正,在教學、生活中注重德行的培養(yǎng),用榜樣去教育學生、鼓舞學生、引導學生,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教學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六個方面的新要求,既為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也為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升能力和水平指明了奮斗方向,深刻地揭示了新時代思政工作者從業(yè)的根本要求,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