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瑞欽
技法指導
過渡,指的是文章意思的前后銜接和轉(zhuǎn)換層次段落之間的勾連。作者常常用詞、詞組、句子、句群或段落作“過渡”,使文章的上層意思順利自然地過渡到下層意思。好的過渡能使文章結(jié)構(gòu)更加嚴謹,層次段落之間的銜接更加嚴密,轉(zhuǎn)換更加自然,使全文氣脈貫通、渾然一體、一氣呵成。“過渡”在邏輯以及行文思路的具體處理上,直接影響文章的旨趣。議論文是邏輯性最強的文體,過渡非常重要。具體方法有:
一、因果探究法
因果探究法過渡,是指采用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方法來進行層次的銜接。
例如在佳作《示弱使強者更強》中有這樣一個過渡段:“但是,人無完人,即使是強者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而,強者示弱是為了完善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痹谶@個過渡段中,原因在前,承上文;結(jié)果在后,啟下文,先因而后果。“因此”這一因果關(guān)聯(lián)詞,使文章文勢一氣而下。
二、假設(shè)深入法
假設(shè)深入法過渡,是指上下文銜接處先緊承上文作一假設(shè),然后根據(jù)假設(shè)推斷出將要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從而把議論推進一步,引向深入。
例如蘇洵《六國論》中有一個過渡段:“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薄跋蚴埂瓌t……”就事實的相反情況作了一種假設(shè),假如六國不去賄賂秦國,而是珍愛自己的土地,善待自己的將領(lǐng),那么與秦國的較量結(jié)局未可知,使得議論推進,引人深思。
三、承上啟下法
承上啟下法過渡,是指在議論文寫作中過渡的句或段先緊承上文,用極簡的文字對上文進行小結(jié),然后順勢轉(zhuǎn)換話題,迅速開啟下文。
例如:“盛名的確是對成功者的一種肯定,但若為了追求‘第一’二字而活,未免太過可悲?!边@段文字的前句承上,后句啟下,語句精練,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將上下文連綴成一體,銜接自然。運用承上啟下法過渡,關(guān)鍵是承上句要簡潔精練,不能重復上面內(nèi)容;啟下句要迅捷明快,不能拖泥帶水。
四、遞進探究法
在議論文寫作中,為了達到層層推進的目的,使議論深刻、立意深遠,往往需要通過使用遞進關(guān)系的語段來實現(xiàn)過渡。
例如在佳作《慧眼識珠謀發(fā)展,不計私利助偉業(yè)》中有兩個過渡段:“首先,鮑叔有一雙知人善任的慧眼……但更讓我敬佩和贊嘆的是鮑叔的忍讓和大度。”從知人善任到退讓大度,深入分析了鮑叔的品質(zhì)?!磅U叔何以這樣做?不僅因鮑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更因他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這是最觸動我的地方。正是因為將國家的利益置于個人之上,他才能夠不考慮自己的小得失,更關(guān)心國家的大收獲?!焙笪木o接著追問,進一步深入思考其行為背后的動機,使得立意深遠。
五、自我追問法
自我追問法過渡,是指在議論文寫作中,為了銜接下文、提升立意、加強思辨,進行自我追問、大膽質(zhì)疑,達到引人注意、掀起波瀾、深入話題的目的。
例如佳作《是誰奪走了我們清亮的眸》中有這樣一段:“是誰扼殺了我們的好奇心?是現(xiàn)實的裹挾,是家長的錯誤引導,還是應試教育的壓迫?”作者先設(shè)問,然后用一個選擇問句作答,引人思考,從而引起下文,不僅兼具設(shè)問句和選擇問句的表達效果,還對上文作了一個相當有力和極為出色的收束。
六、意義突轉(zhuǎn)法
意義突轉(zhuǎn)法過渡,是指議論文寫作中常常出現(xiàn)前后觀點相反或有差別的情況,需要通過轉(zhuǎn)折句來進行過渡銜接,以使行文曲折深進。
例如:“誠然,顯示‘強’之所在是人之本性之一,然而,在競爭力極強的社會,恰當?shù)厥救?,是為了以退為進?!薄吧硖幀F(xiàn)代社會,彰顯自我價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懂得示弱,并不代表自己沒有對方強大,而是為了顧全大局。”這兩個語段中,前一語段肯定“強”或“自我”的價值,后一語段凸顯“示弱”的作用,辯證地進行論述,使文章立意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