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銘,劉立馗,李嘉旭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近年來手足口病的發(fā)生率有下降趨勢,但重癥手足口病的發(fā)生率卻未明顯降低,仍是危害兒童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1]。本病為機會感染性疾病,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易傳播,且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唾液、呼吸道及密切接觸傳播等,患者往往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發(fā)熱、皰疹性皮炎及手足臀部皮疹。由于發(fā)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患者可出現(xiàn)相應的神經(jīng)癥狀,包括精神萎靡、易驚、嗜睡、昏迷、驚厥、肢體麻木及肌張力異常等,嚴重者甚至癱瘓,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3]??滤_奇病毒是本病的主要致病病毒[4]。目前重癥手足口病的治療臨床上仍無統(tǒng)一定論。本研究觀察丙種球蛋白沖擊聯(lián)合甲潑尼龍治療小兒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廣東省惠東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13~52(33.05±5.97)個月;病程(2.52±0.77)d。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14~51(32.94±6.34)個月;病程(2.55±0.56)d。2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兒科學》[5]中小兒重癥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臨床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2)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以及手、足、口腔、肛周皰疹等典型臨床表現(xiàn);(3)患兒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消化系統(tǒng)的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2)合并其他免疫功能障礙性疾病,或入組前半年內(nèi)有激素類藥物應用史;(3)合并精神類疾病,或其他原因無法配合完成研究及隨訪;(4)血糖異常增高或肝功能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2組患兒均給予對癥治療,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隔離,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受累皮膚及口腔黏膜的衛(wèi)生護理,積極處理驚厥、嘔吐及發(fā)熱癥狀。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兒接受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生產(chǎn))首次用藥1.5 mg·kg-1·d-1靜脈滴注,后根據(jù)患兒病情變化調整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8 mg·kg-1·d-1,連續(xù)治療5 d。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貴州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1 g·kg-1·d-1靜脈滴注,連續(xù)用藥2 d。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比較2組患兒臨床療效、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
1.5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5 d后體溫降至37.2 ℃以下且保持時間在24 h以上無回升,潰瘍愈合,皮疹消退,飲食正常,精神狀況良好;有效:體溫基本正常,24 h內(nèi)偶有反彈,但不超過38 ℃,潰瘍和皮疹基本消退,精神狀態(tài)尚可;無效:體溫未得到有效控制,潰瘍、皮疹等臨床癥狀未消失甚至加重,精神狀態(tài)不佳,或發(fā)生其他不良反應??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86.00%,高于對照組的54.00%(χ2=12.190,P<0.001),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住院費用、住院時間比較
2.3 不良反應比較 隨訪5 d,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8.00% vs. 6.00%,χ2=0.154,P=0.695),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比較 [例(%)]
手足口病為一種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病原體為腸道病毒,典型的致病腸道病毒為EV71及柯薩奇病毒(包括A16、A5、A10)。近年來病毒學研究顯示,B1、B5可引起散發(fā)手足口病例[6]。隨著對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重癥手足口病的患兒中分離出柯薩奇病毒的比例高于其他腸道病毒,推測這與柯薩奇病毒的特點有關:由于該病毒無囊膜包裹,包含單股RNA的病毒顆粒核酸完全裸露,使其侵犯目標細胞后在病毒編碼的DNA聚合酶作用下轉錄產(chǎn)生DNA的效率更高[7]。病毒大量增殖會影響細胞的生理結構,進而產(chǎn)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最終導致手足口病[8]。本病為機會感染性疾病,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更易傳播,且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唾液、呼吸道及密切接觸傳播等,受累患兒往往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發(fā)熱、皰疹性皮炎、手足臀部皮疹,可在對癥治療及抗病毒治療后緩解或痊愈[9]。但部分重癥患兒由于發(fā)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患兒可出現(xiàn)相應的神經(jīng)癥狀,包括精神萎靡、易驚、嗜睡、昏迷、驚厥、肢體麻木及肌張力異常等,嚴重者甚至癱瘓,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0]。
目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治療方案仍無統(tǒng)一意見。甲潑尼龍可發(fā)揮糖皮質激素作用,進入患兒體內(nèi)后不僅可發(fā)揮強大的抗炎效應,還可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從而促進肺水腫吸收并預防腦水腫[11]。因此本研究中對照組單用甲潑尼龍病情也有一定程度好轉,這與Bo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丙種球蛋白是一種特異性的多價抗原抗體,大量相關研究已證實其具有較好的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調節(jié)功能,對誘導炎性細胞凋亡、抑制補體結合具有重要價值,并可降低干擾素、白介素等炎性因子,使炎性反應得到控制,確保病理性損傷不再進一步加重[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提示丙種球蛋白沖擊聯(lián)合甲潑尼龍治療小兒重癥肺炎的效果較好。2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用藥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沖擊聯(lián)合甲潑尼龍治療小兒重癥手足口病可有效提高療效,縮短患兒發(fā)熱、皮疹等典型重癥手足口病癥狀的消失時間,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和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