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需要才情,但更需要靈感。靈感由人的激情和智慧共同組成,就像黑暗中的火把,引領作者去往更廣闊的世界,構思出最精彩的故事。
寫作靈感從何而來?
毫無疑問,生活是靈感的第一來源。每個活著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一些人,聽到一些話,遇到一些事。有時,我們會突然被生活中的某些情境所打動,產生了要把它寫成文字的愿望,這便是靈感。
有些作者對視覺輸入比較敏感,容易看見別人難以察覺的東西;有些作者對聽覺輸入比較敏感,能聽見些不同尋常的聲音。據我所知,很多作品的靈感就是在經意或不經意間聽人聊天時產生的。比方說,蒲松齡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時,為了激發(fā)自己的靈感,曾在路邊擺了一個茶攤,專聽別人講故事。凡是能講出好故事的人,都可以免費喝茶。
再者,靈感來自閱讀時產生的聯(lián)想。在讀書過程中,有一些話,有一些情景,有一些畫面,有一些情感,通常會引起我們的共鳴。這種共鳴往往能讓人產生一種自由聯(lián)想,由當前的這件事聯(lián)想到自己的某種經歷,由這種情境聯(lián)想到另一種類似或相反的情境,在腦中激蕩出靈感火花,突然便感覺有東西可寫了。
當然,靈感的產生,更少不了對寫作的一份“牽掛”。有了對寫作的牽掛,我們才會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會關注自己或別人的喜怒哀樂,漸漸變得富有洞察力。我們的大腦每天都會接收海量的信息,經過篩選后,往往只會留存一部分。如果牽掛著寫作這件事,靈感遲早會光顧,并讓那些記憶復蘇,變成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反之,如果沒有對寫作的牽掛,那些豐富的生活經歷就會慢慢流失,不會形成文字留存下來。
幾乎每個作者都會遭遇“寫作瓶頸”,會一連幾天、幾周,甚至更長的時間都處于“卡殼”狀態(tài)。對于熱愛寫作的人來說,這種靈感缺失的感覺很折磨人。別擔心,電腦用久了也會卡機的嘛,不如停下筆或關了電腦,將自己的思維放空:抱著貓去陽臺曬曬太陽,聽聽音樂喝一杯茶,開展一次大汗淋漓的徒步,推著購物車在超市買買買,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給腦子騰出一點空間,里面的那團亂麻自然會慢慢變松、變散,思維也就重新變得清晰了。這樣一來,靈感說不定又會在某個時候跟你不期而遇呢!
蘇展,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兒童文學研究協(xié)會會員,中學高級教師。蘇軾第37代嫡孫女。湖南邵陽人,現(xiàn)居廣東湛江。在《少年文藝》《中國校園文學》等刊物發(fā)表作品數百篇,有作品入選《中國兒童文學精粹》等。曾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全國首屆親情故事比賽二等獎、《少年文藝》年度佳作獎、《東方少年》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優(yōu)秀獎等獎項。已出版散文集《冰鎮(zhèn)的幸福》、少兒長篇小說《最長的假期》《大寶小寶都是寶》《麥子青青》《幸福朵朵》以及《起跑一年級》主題加趣味故事系列8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