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莉子,李曉燕,杜 寧
缺血性腦卒中在臨床腦病科較常見,發(fā)病率較高,且呈逐年升高趨勢;另因其是由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發(fā)的神經(jīng)元變性或壞死,常出現(xiàn)一系列神經(jīng)功能障礙,致殘率及致死率亦較高,對人類身體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1]。早期評估此類病人腦功能損害程度,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對促進病人預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腦電圖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評價腦功能狀態(tài)的檢測手段,對腦代謝、腦缺血及缺氧等比較敏感,當大腦發(fā)生急性缺血時,可在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腦電活動改變,并表現(xiàn)在腦電圖中,其具有客觀、及時、動態(tài)的特點[2]。腦電圖相關指標可對缺血性腦卒中病人腦功能損傷恢復效果進行評估[3],定量腦電圖可對腦電圖中的相關信息進行定量分析,能夠直觀、量化、動態(tài)地反映大腦功能狀態(tài),在大腦生理、病理研究中應用價值較高。腦梗死面積與腦卒中預后密切相關,且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可反映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及評估腦卒中預后[4]。但NIHSS評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實現(xiàn)連續(xù)監(jiān)測,而定量腦電圖是敏感性、特異性均較高且能實現(xiàn)床旁監(jiān)測的一種檢查方法,將定量腦電圖與NIHSS評分相結合,可為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判斷提供更加客觀及準確的信息?;诖?,本研究探討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的關系,為臨床評估病人病情嚴重程度、早期治療等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95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其中男56例,女39例;年齡46~82(61.48±10.23)歲;缺血部位:基底節(jié)31例,丘腦24例,額葉17例,顳葉14例,其他9例;伴高血壓39例,伴冠心病8例,伴糖尿病6例,伴高脂血癥24例。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5],且經(jīng)腦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初發(fā),發(fā)病時間<72 h;入院后實施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環(huán)及腦神經(jīng)保護等常規(guī)綜合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既往有腦血管病史或顱腦手術史者;伴腦出血、顱腦損傷、癲癇、腦炎、腦腫瘤等疾病者;發(fā)病前使用過巴比妥類、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鎮(zhèn)靜藥等能夠干擾腦電圖者;伴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發(fā)病前已存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定量腦電圖檢查 均于入院時、治療第7天及治療第14天對病人行定量腦電圖檢查。采取數(shù)字化腦電圖儀(上海諾誠電氣有限公司),按照國際10-20系統(tǒng)安放頭部電極,耳垂安放參考電極,應用單極、雙極導聯(lián)進行記錄,且在病人清醒、安靜、能夠配合的狀態(tài)下行常規(guī)16道參考電極描記,檢測時間15~30 min。于檢查結束后將病人檢查圖像和腦電圖進行保存,并選取理想信號波段(超過5 min)進行功率譜分析[6],觀察F7導聯(lián)α波,O1、O2 導聯(lián)β波,A1、A2 、O1導聯(lián)θ波和F8、O2導聯(lián)δ波[7],計算各波形的平均頻率,并計算大腦對稱指數(shù)(BSI)以及δ+θ波與α+β波的比率(DTABR)。
其中,M為導聯(lián)數(shù),N為分屬頻段(δ、θ、α、β),i為各導聯(lián)變量,j為各導聯(lián)相應傅里葉系數(shù),R為右側半球?qū)?lián),L為左側半球?qū)?lián)。
1.2.2 腦梗死面積檢查 均于入院時對病人行頭顱MRI檢查,測量病灶腦梗死面積,并根據(jù)梗死灶的最大層面直徑將病人分為大面積腦梗死組(梗死灶最大層面直徑≥5.0 cm)、中面積腦梗死組(梗死灶最大層面直徑為3.0~<5.0 cm)、小面積腦梗死組(梗死灶最大層面直徑為1.5~<3.0 cm)、腔隙性腦梗死組(腦梗死灶最大層面直徑<1.5 cm)[8]。
1.2.3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估 均于入院時、治療第7天及治療第14天采用NIHSS評分對病人進行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估,該量表包含意識水平、凝視、視野、面癱、上下肢運動等共11個方面內(nèi)容,將各方面評分相加得出總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
1.3 觀察指標 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及NIHSS評分:其中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包括α波、β波、δ波、θ波、BSI、DTABR;入院時病人梗死灶最大層面直徑及分組;不同梗死面積組入院時的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NIHSS評分;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的關系。
2.1 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不同時間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及NIHSS評分比較 治療第7天及第14天的α波、β波均較入院時升高,治療第14天α波、β波均較治療第7天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7天及第14天的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評分均較入院時降低,治療第14天的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評分均較治療第7天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不同時間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及NIHSS評分比較(±s)
2.2 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不同腦梗死部位入院時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比較 基底節(jié)梗死病人入院時α波、β波、δ波、θ波、BSI、DTABR與丘腦梗死病人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底節(jié)梗死、丘腦梗死病人入院時α波、β波均高于皮層下梗死病人,δ波、θ波、BSI、DTABR均低于皮層下梗死病人,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不同腦梗死部位入院時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比較(±s)
2.3 不同梗死面積病人入院時的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比較 入院時經(jīng)MRI測量,95例病人梗死灶最大層面直徑為0.50~6.13(3.34±0.62)cm,其中大面積腦梗死組16例,中面積腦梗死組28例,小面積腦梗死組32例,腔隙性腦梗死組19例。中面積腦梗死組、小面積腦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入院時α波、β波均高于大面積腦梗死組,小面積腦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入院時α波、β波均高于中面積腦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入院時α、β波均高于小面積腦梗死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面積腦梗死組、小面積腦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入院時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評分均低于大面積腦梗死組,小面積腦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入院時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評分均低于中面積腦梗死組,腔隙性腦梗死組入院時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評分均低于小面積腦梗死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不同梗死面積組入院時腦電圖參數(shù)及NIHSS評分比較(±s)
2.4 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經(jīng)Pearson相關性分析,定量腦電圖α波、β波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均呈負相關(P<0.05),δ波、θ波、BSI、DTABR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均呈正相關(P<0.05)。詳見表4。
表4 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缺血性腦卒中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以及病程長等特點,其臨床癥狀復雜,不僅可以引發(fā)肢體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導致昏迷或死亡,嚴重威脅病人生命安全[9]。對腦功能損傷情況進行正確評估對病人臨床治療及預后的評估極為重要。腦電圖已在臨床癲癇、腦炎等疾病的檢查中得以廣泛應用,另當腦血流中斷超過30 s時,腦電圖就能夠記錄到異常改變[10]。且有研究表明,定量腦電圖DTABR能夠準確、及時地反映急性腦梗死病人治療后腦功能改善情況[11]。本研究探討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與缺血性腦卒中病人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的相關性,旨在能夠早期、準確地判斷腦組織缺血嚴重程度,為早期治療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α波、β波在治療第7天、第14天均較入院時升高,且在治療第14天較治療第7天升高,而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評分在治療第7天、第14天均較入院時降低,且在治療第14天均較治療第7天降低,提示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定量腦電圖變化是以α波、β波降低,而δ波、θ波及BSI、DTABR值升高為特征,經(jīng)常規(guī)綜合治療后,定量腦電圖相關參數(shù)及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均得到改善。大腦皮層重要投射神經(jīng)元為椎體細胞,其對缺血缺氧極其敏感,可在腦梗死起病后5 min內(nèi)發(fā)生腦電活動變化,腦電圖改變常常先于臨床表現(xiàn)[12]。當腦細胞受損時,定量腦電圖顯示α、β波缺失,但出現(xiàn)δ波、θ波,且隨著腦細胞損害的加重,此種定量腦電圖顯示更為明顯,另DTABR作為α波、β波、δ波、θ波比例及變化情況的一種反映,也可反映腦損傷情況[13]。有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病人定量腦電圖中以δ波、θ慢波活動增多,α波、β波減弱或消失為主,且隨著治療后病情的緩解,α波、β波重新出現(xiàn),DTABR下降[14],證實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定量腦電圖變化。另有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治療后BSI較治療前明顯降低[15],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NIHSS評分反映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治療后病人病情好轉(zhuǎn),則NIHSS評分降低。此外,基底節(jié)梗死病人與丘腦梗死病人入院時α波、β波、δ波、θ波及BSI、DTAB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基底節(jié)梗死、丘腦梗死病人α波、β波高于皮層下梗死病人,δ波、θ波及BSI、DTABR低于皮層下梗死病人,此可能是因為梗死病灶越靠近皮層,腦功能損傷越重,則慢波δ波、θ波出現(xiàn)率越高,α波、β波出現(xiàn)越低,定量腦電圖異常程度越高。
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α波、β波在腔隙性腦梗死組、小面積腦梗死組、中面積腦梗死組、大面積腦梗死組依次降低,而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評分依次升高,且經(jīng)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定量腦電圖α波、β波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均呈負相關,而δ波、θ波、BSI、DTABR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均呈正相關,提示腦梗死面積越大,定量腦電圖中α波、β波越低,而δ波、θ波及BSI、DTABR越高,NIHSS評分越高,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與缺血性腦卒中病人梗死面積、NIHSS評分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腦梗死面積越大,定量腦電圖異常程度越高,腦電圖測量對急診大面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具有輔助作用[16]。另有研究表明,大面積腦梗死病人α波低于局灶性腦梗死,而大面積腦梗死病人δ波、DTABR均大于局灶性腦梗死病人[17]。α波、β波、δ波、θ波是4種基本腦波,當腦功能狀態(tài)遭受損害時,以慢波頻帶增多、快波頻帶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出現(xiàn)腦血流中斷,并產(chǎn)生大量氧自由基,損傷神經(jīng)元細胞膜,引發(fā)一系列病理變化,導致腦電圖異常。腦梗死面積越大,其波及的范圍越廣,造成的腦功能狀態(tài)損傷越嚴重,則腦電圖改變越明顯。NIHSS評分越高,表明病人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腦梗死病情程度越重,則腦缺血、缺氧狀態(tài)愈發(fā)明顯,腦組織變性或壞死越重,繼而產(chǎn)生的異常腦電活動越加明顯。定量腦電圖異常改變與梗死灶面積、NIHSS評分關系密切,梗死灶面積越大,NIHSS評分越高,定量腦電圖異常越明顯,臨床中可通過定量腦電圖檢查早期評估腦梗死病情,并對治療具有一定指導作用。定量腦電圖對腦梗死病人的預后評估作用已有報道[18],本研究通過對定量腦電圖參數(shù)與病人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的關系進行分析,有助于臨床工作者盡早地、更加準確地對病人腦缺血程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進行預判,可指導其在病人病情進一步惡化前及時采取積極處理對策,以促進預后改善。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定量腦電圖是以α波、β波降低及δ波、θ波、BSI、DTABR升高為特征,且α波、β波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呈負相關,而δ波、θ波、BSI、DTABR與腦梗死面積、NIHSS評分呈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