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顯文,謝麗基,謝芝勛通信作者,曾婷婷,華 俊,何競銘,卿崇程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獸醫(yī)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獸醫(yī)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1;3.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中國(廣西)-東盟跨境動物疫病防控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1)
沙門氏菌(Salmonella)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在人、家禽和野生動物之間廣泛傳播,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病原體,能夠引起人類的傷寒熱、腹瀉、食物中毒和敗血癥等,危害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和人類的生命安全[1]。據(jù)報道,在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發(fā)生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其中40%~80%是由禽沙門氏菌引起的,并且經(jīng)鑒定腸炎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 為主要病原菌[2]。腸炎沙門氏菌是重要的腸道致病菌,能引起禽類的腸道感染,是污染禽肉、禽蛋等食品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人類感染,造成公共衛(wèi)生安全問題[3]。
研究對采自廣西3個疑似感染沙門氏菌雞場的病死雞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并對其進行藥敏試驗和動物回歸試驗,現(xiàn)研究結果如下。
1.1.1 病料來源
2019—2020年采自廣西3個疑似感染沙門氏菌的雞場。
1.1.2 主要試劑和培養(yǎng)基
普通營養(yǎng)瓊脂、麥康凱培養(yǎng)基購自北京陸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沙門氏菌鑒別培養(yǎng)基SS瓊脂、沙門氏菌鑒別培養(yǎng)基HE瓊脂、緩沖蛋白胨水 (BPW)和四硫磺酸鈉煌綠(TTB)增菌液等購自青島海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細菌微量生化反應管購自廣東環(huán)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PCR Mix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1 肛門棉拭子取樣
雞肛門棉拭子取樣,放入1 mL緩沖蛋白胨水中,37℃培養(yǎng)8~18 h,洗壓棉拭子并棄棉拭子。取0.1 mL緩沖蛋白胨水加入1 mL 四硫磺酸鈉煌綠(TTB)增菌液,42℃培養(yǎng)18~24 h,用接種環(huán)取TTB增菌液1環(huán),劃線接種于XLD平板,37℃培養(yǎng)40~48 h。取0.1 mL緩沖蛋白胨水加入1 mL亞硒酸鹽胱氨酸(SC)增菌液,37 ℃培養(yǎng)18~24 h,用接種環(huán)取SC增菌液劃線接種于XLD平板,37℃培養(yǎng)18~24 h后觀察平板上生長的菌落特征。
1.2.2 病死雞取樣
在無菌條件下,將病死雞的心臟、肝臟直接劃線接種于血平板,于37℃培養(yǎng)18~24 h,挑取疑似菌落劃線到XLD平板,于37℃培養(yǎng)18~24 h,觀察各個平板上生長的菌落特征。
1.2.3 純化鏡檢
挑取可疑菌落在平板上進行傳代純化,將純化后的疑似沙門氏菌的單個菌落均勻涂抹在載玻片上,革蘭氏染色后鏡檢。
1.2.4 生化試驗
將可疑菌落傳代純化后,按細菌微量生化反應管說明書進行生化試驗。生化反應試驗包括:麥芽糖、山梨醇、甘露醇、葡萄糖、衛(wèi)矛醇、硫化氫、乳糖、蔗糖、半乳糖苷、丙二酸鹽、水楊素、尿素、氰化鉀、西蒙氏枸櫞酸鹽、葡萄糖磷酸鹽胨水、鳥氨酸脫羧酶和賴氨酸脫羧酶等。
1.2.5 血清學鑒定
按照沙門氏菌診斷血清說明書,將可疑沙門氏菌的培養(yǎng)物與沙門氏菌屬診斷血清進行凝集試驗。首先使用 A~F 多價O血清,對可疑沙門氏菌的培養(yǎng)物進行玻板凝集試驗,以生理鹽水作為陰性對照,對陽性凝集的可疑沙門氏菌的培養(yǎng)物,用O單因子血清分別進行檢測。然后用H復合血清及H 單因子血清鑒定其鞭毛抗原,根據(jù)反應結果,參照說明書中沙門氏菌屬抗原診斷表做出判斷。
1.2.6 PCR鑒定
使用腸炎沙門氏菌的特異擴增引物[4](上游: 5′-TGTGTTTTATCTGATGCAAGAGG-3′,下游:5′-CGTTCTTCTGGTACTTACGATGAC-3′)對純化的疑似菌進行PCR擴增,PCR反應條件為:94℃ 10 min,94℃ 60 s,53.2℃ 60 s,72℃ 60 s,共 35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PCR擴增產(chǎn)物克隆進PMD18-T載體后,送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測序。
1.2.7 人工感染試驗
將純化分離的腸炎沙門氏菌,接種于培養(yǎng)基中37℃震蕩過夜培養(yǎng)。以口服的方式對5只5日齡的SPF雛雞進行攻毒(劑量為108CFU/只),同時設置陰性對照組。對病死雞進行剖檢,觀察病理變化,并進行細菌分離培養(yǎng)。
1.2.8 藥敏試驗
將待測菌株均勻涂布在XLD瓊脂培養(yǎng)基上,用鑷子將藥敏紙片貼在XLD瓊脂表面,37℃培養(yǎng)24 h,測量抑菌圈直徑的大小,根據(jù)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 NCCLS2018) 描述的K-B法的標準,對XLD瓊脂平板上抑菌圈直徑進行測量和數(shù)據(jù)分析。檢測的藥敏紙片包含諾氟沙星(喹諾酮類)、復方新諾明(磺胺類)、強力霉素(四環(huán)素類)、頭孢曲松鈉(β-內(nèi)酰胺類)、阿米卡星(氨基糖苷類)、林可霉素(林可霉素類)和阿奇霉素(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根據(jù)藥敏試驗判定耐藥表型。
分離出6株可疑沙門氏菌。分離菌在血平板上呈白色、圓形、濕潤的菌落,在XLD平板上呈現(xiàn)黃色透明菌落,中間有黑色中心(見圖1)。分離菌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呈革蘭氏陰性桿菌。
圖1 分離菌在XLD平板的培養(yǎng)
6株分離菌的生化試驗結果見表1,三糖鐵、硫化氫、賴氨酸脫羧酶、氰化鉀、葡萄糖、麥芽糖、甘露醇、衛(wèi)矛醇、山梨醇和鳥氨酸脫羧酶試驗為陽性;蔗糖、乳糖、尿素、西蒙氏枸櫞酸鹽和葡萄糖磷酸鹽胨水試驗為陰性。根據(jù)《伯杰氏手冊》關于腸炎沙門氏菌生化反應特征的標準,6株分離菌符合腸炎沙門氏菌的生化特征。6株分離菌分別命名為SEGX1、SEGX2、SEGX3、SEGX4、SEGX5和SEGX6。
表1 6株分離菌生化鑒定結果
續(xù)表1
6株分離菌的單因子血清凝集試驗結果顯示,O9、O12和Hg因子的血清凝集試驗為陽性,符合腸炎沙門氏菌血清學抗原式的特征,與生化反應試驗結果一致。
經(jīng)腸炎沙門氏菌特異性引物PCR擴增后,凝膠電泳得到293 bp的目的片段(見圖2)。PCR產(chǎn)物測序結果在 NCBI數(shù)據(jù)庫中BLAST搜索進行同源性比對,與腸炎沙門氏菌P125109(登錄號NC-011294)同源性為100%。
接種分離的腸炎沙門氏菌后試驗雞于感染后12 h開始發(fā)病,表現(xiàn)為食欲減退、羽毛蓬松和拉白色或淡黃色稀糞等,接種分離菌48 h后,試驗SPF雛雞全部死亡,死亡率達到100%。死亡SPF雛雞剖檢可見肝臟土黃色有淤血斑點和滲出性心包炎。病雞分離的細菌在XLD平板上呈現(xiàn)黃色透明菌落,中間有黑色中心,在顯微鏡下觀察呈革蘭氏陰性桿菌。
1—100bp DNA Ladder;2—SEGX1;3—SEGX2;4—SEGX3;5—SEGX4;6—SEGX5;7—SEGX6。
藥敏試驗結果見表2。6個分離株對復方新諾明(磺胺類)和林可霉素(林可霉素類)耐藥,對諾氟沙星(喹諾酮類)和阿米卡星(氨基糖苷類)敏感。對強力霉素(四環(huán)素類)和阿奇霉素(大環(huán)內(nèi)酯類),5個分離株表現(xiàn)敏感,1個分離株為中度敏感。對頭孢曲松鈉(β-內(nèi)酰胺類),4個分離株表現(xiàn)敏感,2個分離株為中度敏感。
表2 腸炎沙門氏菌的藥敏試驗結果
雞源沙門氏菌有腸炎、雞白痢、雞傷寒、鼠傷寒、嬰兒、肯塔基、印第安納、德爾卑、明斯特和海德堡等多種血清型[5]。據(jù)報道,近年來在我國的山東和安徽等地,禽源沙門氏菌的主要血清型為腸炎沙門氏菌[6-8]。施開創(chuàng)等[9]在2013—2015年對廣西地區(qū)的雞源沙門氏菌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流行的主要血清型為鼠傷寒沙門氏菌(分離率4.5%,14/310)和雞白痢(分離率3.9%,12/310),腸炎沙門氏菌的分離率非常低,僅為0.32%(1/310),這與近年在山東和安徽等地的報道主要流行血清型是不同的。本研究從廣西3個發(fā)病雞場分離到的均為腸炎沙門氏菌,推測廣西地區(qū)的禽源沙門氏菌的主要流行血清型可能發(fā)生了改變,這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分離的腸炎沙門氏菌致病性試驗結果顯示,攻菌后 48 h 對SPF雛雞的致死率高達 100%,說明本研究分離的雞腸炎沙門氏菌致病性非常強。
沙門氏菌極易產(chǎn)生耐藥性,可通過基因突變、耐藥基因編碼的鈍化酶和滅活酶產(chǎn)生、外排泵、可移動的細菌遺傳耐藥基因元件的產(chǎn)生及其轉移等多種機制,從而改變藥物的作用靶位,阻礙了藥物的被識別[10-11],使得抗生素藥物對動物機體的治療效果不顯著。有些抗生素甚至直接通過唾液、糞便和尿液等方式排出體外,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12]。
本研究所獲得的6株雞源致病性沙門氏菌分離株,對磺胺類的復方新諾明和林可霉素類的林可霉素全部耐藥,在臨床中應停止使用這類藥物進行治療;對喹諾酮類的諾氟沙星和氨基糖苷類的阿米卡星全敏感,在科學用藥的前提下可優(yōu)先考慮使用此類藥物。在臨床上用藥時,建議合理選擇藥物,采取聯(lián)合用藥或輪換用藥,降低致病菌耐藥性。
從廣西3個雞場共分離到6株腸炎沙門氏菌,分離的腸炎沙門氏菌對SPF雛雞致死率高,并對喹諾酮類的諾氟沙星和氨基糖苷類的阿米卡星高度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