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敏 李豐展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肝衰竭是臨床中相對常見的一類肝臟損傷問題,其患者病發(fā)后肝臟的排泄功能、解毒功能、生物轉化功能等均將受到嚴重影響,進而為患者帶來黃疸、腹水等臨床癥狀表現(xiàn),對患者的生活產(chǎn)生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據(jù)相關研究顯示[1],肝炎病毒是肝衰竭患者的主要誘發(fā)因素,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對肝衰竭患者所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此外,藥物作用、肝毒物質等也是肝衰竭患者的常見誘因。由于肝衰竭的誘發(fā)因素種類較多,對患者的臨床診斷造成了重大阻礙,導致肝衰竭患者在臨床上難以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有研究指出[2],由于肝臟在人體蛋白質的代謝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分析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與肝細胞受損情況見的關系,從而為肝衰竭的診斷提供有效依據(jù)。本研究就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與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對肝衰竭臨床診斷的影響與作用展開分析探究,現(xiàn)將研究成果匯總如下。
將104例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間本院接診的肝衰竭患者納為研究組,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介于28-69歲,平均(48.85±7.32)歲,其中早期肝衰竭患者的有46例,中期肝衰竭患者有37例,晚期肝衰竭患者有21例。取同期在本院接受體檢的健康受檢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齡介于27-68歲,平均(49.06±7.28)歲。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項目已通過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研究組患者經(jīng)臨床檢查均確診為肝衰竭患者;患者的臨床資料保存完整,且生命體征表現(xiàn)穩(wěn)定;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項目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3]:患者合并有心、腎等臟器器官嚴重受損問題;患者合并有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問題;患者入院前1個月內(nèi)存在抗菌治療或免疫調節(jié)治療經(jīng)歷。
兩組成員均接受免疫球蛋白檢測,采用真空抗凝管采集患者3mL空腹靜脈血血液樣本,將血液樣本與試管中的抗凝劑充分混合,避免血液樣本在檢驗過程中發(fā)生溶血等現(xiàn)象,對檢測結果形成不利影響。通過離心處理分離出上層血清,將血清樣本保存與零下20℃的環(huán)境中備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與免疫比濁法對血清樣本中的IgG、IgA與IgM水平進行檢測。
研究組患者根據(jù)病因施加綜合治療措施,通過給予患者支持治療,減輕患者肝臟所承受的負擔,延緩患者的病情發(fā)展。叮囑患者嚴格遵循醫(yī)囑臥床休息,并對患者臥床期間呼吸、脈搏、血壓等生理指標的變化情況加以監(jiān)測。若患者存在乙肝問題,則需采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藥物對患者實施治療;若患者存在丙肝問題,則需采用干擾素、抗病毒等藥物實施治療;對于處在嚴重肝損害問題的患者,則需給予腸內(nèi)營養(yǎng)支持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還要結合患者的病情發(fā)展情況,對患者采取免疫調節(jié)治療措施。
以重氮比色法、免疫比濁法與凝固法分別對患者的總膽紅素水平、白蛋白水平與凝血酶原活動度進行檢測。觀察兩組患者在IgG、IgA與IgM水平上的差異。對比早期肝衰竭患者、中期肝衰竭患者與晚期肝衰竭患者在IgG、IgA與IgM水平上的差異。觀察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IgG、IgA與IgM水平的變化情況。各免疫球蛋白指標的正常值參考范圍如下,IgG:7.6-16.6g/L;IgA:0.71-3.35g/L;IgM:0.48-2.12g/L[4]。
研究數(shù)據(jù)用SPSS2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計量資料間對比采用F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總膽紅素水平高于對照組,白蛋白與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總膽紅素、白蛋白與凝血酶原活動度對比
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IgG、IgA與Ig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g/L)
對比結果顯示,早期肝衰竭、中期肝衰竭與晚期肝衰竭患者在IgG、IgA與IgM水平上均存在明顯差異,早期肝衰竭患者各項免疫球蛋白水平最低,晚期肝衰竭患者各項免疫球蛋白水平最高(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時期肝衰竭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g/L)
對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IgG、IgA與IgM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如表4所示。
表4 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對比(g/L)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組成器官,其在人體中發(fā)揮著合成、轉化、分解、免疫等多項功能,而肝細胞受病毒感染、藥物作用等因素的影響發(fā)生壞死時,則會誘發(fā)肝衰竭問題,從而對患者機體功能的正常運作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5-6]。據(jù)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6],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國肝衰竭患者的主要誘發(fā)因素,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為常見。惡心、乏力、食欲衰退、神志改變等均為肝衰竭患者在臨床上的常見癥狀表現(xiàn),導致肝衰竭患者在生理與精神上均背負著較為沉重的負擔。隨著患者的病情發(fā)展,中晚期肝衰竭患者還要面對病情控制難度提高,治療費用增加等問題,進一步加重了患者家庭的心理負擔與經(jīng)濟負擔。通過早期診斷能使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及時得到有效控制,同時有助于減輕患者家庭的經(jīng)濟壓力。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總膽紅素、白蛋白與凝血酶原活動度作為肝衰竭診斷的“金標準”,據(jù)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肝衰竭患者體內(nèi)的總膽紅素水平較正常人體高10倍以上,血清白蛋白水平則維持在32g/L以下,凝血酶原活動度不足40%[7-8]。近年來有研究指出[9],肝臟是人體蛋白質代謝中的重要參與器官,而機體內(nèi)免疫球蛋白在合成過程中主要依托于體液,因此可通過檢測肝衰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變化,反映出患者機體的肝功能損傷情況。在肝衰竭患者的過往診斷檢查中,免疫球蛋白指標作為輔助參考指標未曾得到充分關注,但隨著醫(yī)療研究領域的不斷發(fā)展,臨床上逐漸發(fā)現(xiàn)肝衰竭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變化與患者肝炎病情發(fā)展存在一定聯(lián)系[10]。肝炎病情加重則會導致患者機體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肝炎病情減輕則會導致患者機體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其在臨床診斷中與肝衰竭患者總膽紅素、白蛋白與凝血酶原活動度變化具有相似意義。
本研究就IgG、IgA與IgM對肝衰竭診斷的影響展開探究,IgG、IgA與IgM廣泛存在于人體粘膜組織中,是機體體液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一類免疫球蛋白,其具有免疫效應作用,是由機體再次免疫應答所產(chǎn)生的抗體;IgA多存在于血清中,也可通過分泌性上皮細胞被釋放至外分泌液中,其在局部抗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發(fā)揮;IgM是所有免疫球蛋白中相對分子量最大的一種免疫球蛋白,其具有極強的抗原結合能力[11-13]。當機體IgG、IgA與IgM水平異常升高時,則提示患者存在免疫性疾病或代謝性疾病。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總膽紅素水平高于對照組,且在對照組健康體檢者總膽紅素水平的10倍以上,白蛋白水平與凝血酶原活動度均低于對照組,且白蛋白水平低于32g/L,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與肝衰竭診斷的“金標準”相符。在免疫球蛋白水平上,研究組患者的IgG、IgA與Ig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提示在肝衰竭患者的臨床診斷中,免疫球蛋白可作為一項可靠、有效的評價指標。究其原因在于,肝臟Kupffer細胞能夠清除肝臟的外來抗原,其引發(fā)的功能障礙問題在肝炎轉變?yōu)楦嗡ソ叩倪^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當患者肝炎癥狀加重時可引發(fā)Kupffer細胞功能障礙,從而降低對外來抗原的清除能力,導致肝臟中產(chǎn)生大量抗原,進而產(chǎn)生出大量的特異性抗體,導致肝細胞發(fā)生大面積死亡,而抗原與抗體在結合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因此肝衰竭患者通常存在機體免疫球蛋白異常升高情況[14-16]。
臨床上根據(jù)肝衰竭患者的病情發(fā)展情況與病理組織學特征,將其劃分早期肝衰竭患者、中期肝衰竭患者與晚期肝衰竭患者3類,早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酶原活性介于30%~40%間,中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酶原活性介于20%~30%間,晚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酶原活性低于20%。據(jù)李雷花等研究者的研究指出[17],不同病情分期肝衰竭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早期肝衰竭患者的IgG、IgA與IgM水平最低,而晚期肝衰竭患者的IgG、IgA與IgM水平最高。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比不同時期肝衰竭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發(fā)現(xiàn),早期肝衰竭患者的各項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均低于中期肝衰竭患者與晚期肝衰竭患者,而晚期肝衰竭患者的各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中期肝衰竭患者與早期肝衰竭患者(P<0.05)。該結果同上述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其說明將免疫球蛋白檢測應用于肝衰竭臨床診斷中有利于判明患者的肝臟損傷情況,從而實現(xiàn)對患者病情的有效評估。
研究組肝衰竭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經(jīng)臨床診斷后接受了相應的綜合治療,治療結束后再次對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患者治療后的IgG、IgA與IgM水平較治療前出現(xiàn)了明顯下降(P<0.05)。該結果提示了免疫球蛋白檢測不僅能夠作為肝衰竭患者的臨床診斷檢測項目,同時可作為患者治療預后的評估指標,及時反饋出肝衰竭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的收效情況,對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肝衰竭診斷中,免疫球蛋白IgG、IgA與IgM能夠有效反映出患者的肝臟功能損害情況,是一項可靠的臨床診斷評估指標,能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有效指導。此外,IgG、IgA與IgM在肝衰竭患者治療預后效果評估上也具有良好的發(fā)揮表現(xiàn),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推廣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