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麒
北京市仁和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102600
膿毒性休克(IS)是急性發(fā)作的全身性嚴重疾病,我國膿毒癥發(fā)病率約為236/10萬,其中IS的發(fā)病率約為120/10萬,死亡人數(shù)為70萬/年,不僅危及患者的健康,且給其家庭及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1]。目前,臨床針對IS主要采用血管活性藥、液體復蘇、抗病毒與抗菌藥、清除病灶,以及器官支持治療,早期精準的治療方案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去甲腎上腺素(NE)是治療IS的首選血管活性兒茶酚胺類藥物,能夠有效促進心臟收縮功能,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繼而調節(jié)微循環(huán)[2]。然而,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大劑量使用NE會降低血流量,干擾易損器官的供氧,甚至加重病情[3-4]。因此,亟需采用高效且安全的藥物強化整體治療效果。垂體后葉素(PIT)包含催產素與血管加壓素,能改善血流動力學效應,且利于增加尿量,糾正休克癥狀。2020年1月—2022年5月期間本院對46例IS患者應用了PIT聯(lián)合NE治療,收效較為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IS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46例)與對照組(4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62.65±5.56)歲;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APACHEⅡ)為21~32分,平均APACHEⅡ評分(27.00±1.23)分;序貫性器官功能衰竭評分(SOFA)為6~14分,平均SOFA評分(8.65±1.26)分。研究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62.60±5.50)歲;APACHEⅡ評分21~31分,平均APACHEⅡ評分(27.20±1.35)分; SOFA評分6~14分,平均SOFA評分(8.60±1.30)分。兩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方案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條件:符合《中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治療指南(2014)》[5]中對于IS診斷標準;休克時間<6h;研究方案已向患者家屬進行充分的告知,并取得了知情同意權。(2)排除條件:其他原因所致的休克;肝腎功能異常;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病變、嚴重心律失常;凝血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妊娠期。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取常規(guī)抗菌、抗感染、液體復蘇、清除病灶、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措施。對照組應用NE(規(guī)格:1ml∶2mg×2支,國藥準字H31021177,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治療,10mg的NE以5%葡萄糖注射液配置溶液50ml,采用深靜脈導管持續(xù)泵入,用量為0.1~1.5μg/(kg·min),維持平穩(wěn)動脈壓(MAP)在65~90mmHg。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研究組聯(lián)合PIT(規(guī)格:1ml∶6單位,國藥準字H34022977,安徽宏業(yè)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18U的PIT以5%葡萄糖注射液配置成50ml,深靜脈泵入,用量為0.7~2.3U/h。兩組持續(xù)治療3d。
1.4 觀察指標 (1)實驗室指標及氧合指數(shù)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5ml,高速離心(3 000r/min)10min,血清分離,以免疫熒光法檢測降鈣素原(PCT),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比色法檢測血乳酸。通過血氣分析對動脈氧分壓進行檢測,計算氧合指數(shù),即動脈氧分壓/吸入氧濃度。(2)機械通氣時間及ICU入住時間。(3)不良反應情況:低鈉血癥、心肌缺血、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肢體遠端缺血壞死等。(4)跟蹤28d,觀察并記錄患者的死亡率。
2.1 兩組治療前后PCT、CRP、血乳酸及氧合指數(shù)比較 治療前兩組PCT、CRP、血乳酸及氧合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PCT、CRP、血乳酸指標較對照組低(P<0.05),氧合指數(shù)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CT、CRP、血乳酸及氧合指數(shù)比較
2.2 兩組機械通氣及ICU入住時間比較 研究組機械通氣及ICU入住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及ICU入住時間比較
2.3 兩組不良反應及28d死亡率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60,P=0.024<0.05);研究組28d死亡率比對照組低(χ2=0.511,P=0.475<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IS屬于臨床常見的危重癥,極易引起細胞代謝異常與循環(huán)衰竭,累及多器官功能,具有較高的死亡率[6]。目前,縮血管藥物是IS患者的首選用藥,包括NE、多巴胺等,此類藥物可以提高血壓水平,糾正血流動力學變化。NE作為IS患者常用的縮血管藥物,能夠刺激α受體與β受體興奮,廣泛收縮全身小靜脈、小動脈,促使血管非張力性容量向張力性容量轉化,繼而改善微循環(huán)與組織灌注,促使血流動力學指標恢復[7]。然而,單純應用NE對于血管的作用較為輕微,且在升高血壓的同時易增加血管阻力,減少組織器官血流量,甚至導致組織缺血[8-9]。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IS能夠釋放大量的血管加壓素,隨著病情的進展,血管加壓素相對缺失,而適當補充外源性血管加壓素利于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及臟器功能[10]。PIT屬于一種激素,在體內與腎素—血管加壓素系統(tǒng)及交感神經系統(tǒng)共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平衡[11]。外源性PIT是血管加壓素與催產素組成的混合劑,能夠增強血管平滑肌受體與迷走神經興奮性,恢復血管張力及收縮功能,且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利于調節(jié)機體應激反應,發(fā)揮出保護臟器功能的功效[12]。同時,PIT可以與迷走神經釋放的乙酰膽堿炎癥受體結合,發(fā)揮出顯著的抗炎功效。一些研究認為,適量補充外源性血管加壓素利于減少IS患者兒茶酚胺類藥物的用量,但不推薦其作為一線治療藥物使用[13-14]。本文研究組在常規(guī)使用NE的基礎上對46例IS患者應用了PIT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其治療后PCT、CRP、血乳酸指標較對照組低(P<0.05),氧合指數(shù)較對照組高(P<0.05)。可見,相較于單純NE治療,NE聯(lián)合PIT能夠有效改善機體的氧供,抑制炎癥反應。究其原因可能為:二者協(xié)同作用有效改善了血流動力學與組織灌注壓,保護器官功能,繼而促進組織氧供;PIT在催產素與血管加壓素的疊加作用下更利于興奮迷走神經,抑制脂多糖,糾正機體的炎癥狀態(tài)。同時,研究組機械通氣時間及ICU入住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且28d死亡率較對照組低(P<0.05)??梢奝IT聯(lián)合NE聯(lián)合應用能夠促進血管收縮,并通過改善機體炎癥狀態(tài)與感染程度,快速糾正組織缺氧及休克狀態(tài),進一步加快了康復速度,保障預后效果。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PIT與NE聯(lián)合應用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佳。
綜上所述,IS患者應用PIT聯(lián)合NE治療效果確切,可以加快康復進程,降低死亡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