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恒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山東青島 266100)
在清末民初涌現(xiàn)的小說中,《老殘游記》無疑是極具特色的代表作,魯迅將其列為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奠定了其在小說界的地位,也為學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隨著研究視域的開拓,“譴責小說”不再是對《老殘游記》的唯一定義,除此之外還有“寓言敘事、浪蕩冒險小說、抒情小說,以及‘中國現(xiàn)代第一部政治小說’……一部俠義公案小說”[1]等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最后一個儒家學派——太谷學派逐漸浮出歷史地表,劉鶚與太谷學派頗具淵源,因此對《老殘游記》的研究又有了全新的角度:太谷學派的傳道小說。隨著太谷學派的重要性日漸凸顯,與之相關的研究很快占據(jù)了《老殘游記》與劉鶚本人研究的“半壁江山”,形成了《老殘游記》與太谷學派互相綁定、共同繁榮的局面。后來,學者們研究發(fā)現(xiàn)“傳道小說”的概念并不準確,因此它在今天又逐漸被淡化。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老殘游記》與太谷學派的關系經(jīng)歷了從糾纏到獨立的巨大轉(zhuǎn)變。雖然學界對這場學術公案已有定論,但是其中仍有許多朦朧不清之處,有關劉鶚、《老殘游記》與太谷學派這三者的關系問題仍值得深入探究。
太谷學派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流行于江蘇、山東等地的民間儒學學派,創(chuàng)始人為周太谷,第二代傳人有張積中、李龍川等,第三代傳人有黃葆年、蔣文田等。在周太谷死后,張積中遵循先師遺命“還道于北”[2],前往孔孟故地山東講學,一時間從者數(shù)千,后來被清廷以謀反的名義剿滅,張積中及其門人大多自殺身亡 ,史稱“黃崖教案”[3]。經(jīng)此重創(chuàng),留在南方的李龍川迅速調(diào)整,帶領太谷學派南宗度過危機。為躲避災禍,太谷學派由此轉(zhuǎn)為秘密傳教,不再公開。劉鶚是李龍川的弟子,與黃葆年、蔣文田師出同門。由于“秘密傳教”的特性,黃、蔣等人并不為人所知,他們的著作也未公開流傳,而劉鶚憑借《老殘游記》聞名海內(nèi)外,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太谷學派的代表人物,《老殘游記》也隨之成為了研究太谷學派的主要文獻。久而久之,《老殘游記》便被冠以“傳道小說”的名號。但是劉鶚究竟在太谷學派中處于何種位置?是何機緣導致《老殘游記》中存在太谷思想?《老殘游記》中的太谷思想是否為太谷正宗?為何《老殘游記》這部小說會被視為太谷學派的傳道書?這些問題仍未被厘清。只有梳理出劉鶚、《老殘游記》與太谷學派之間的復雜關系,挖掘“現(xiàn)狀”的成因及其最初面目,才能讓《老殘游記》與太谷學派的研究擺脫彼此的影子,獲得更廣闊的研究空間。本文努力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繼續(xù)探討,力求撥開層層迷霧,還原歷史真相。
正如《老殘游記》并非一部純粹記述太谷思想的小說,卻成為了太谷學派最知名的作品;劉鶚本人也并非專業(yè)小說家,卻因為《老殘游記》而聞名于世。在進行小說寫作之前,劉鶚已經(jīng)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一位水利學家、一位醫(yī)生、一位金石學家、一位未能上任的知府[4],但是除了在奉命治理黃河時寫成的《歷代黃河變遷圖考》外,劉鶚并沒有發(fā)表刊刻任何文章。是什么原因讓他突然“轉(zhuǎn)行”成為了小說家呢?據(jù)劉鶚之子劉大紳說,是為了接濟友人連夢青[5]。當時連夢青在上海避禍,靠著在《繡像小說》上連載《鄰女語》賺取稿費維持生計,劉鶚便撰寫小說,以書稿相贈,幫助他渡過難關。這是劉鶚寫作《老殘游記》最直接的原因,他并非立志借用小說宣揚太谷思想,寫作之初也“無若何計畫宗旨,也無組織結構”[6],事實上在此之前他與太谷學派斷絕聯(lián)系近二十年,期間他并未以宣揚學派為己任。劉鶚始終未進入太谷學派的領導核心,他雖然是李龍川的弟子,但是一生只見過李龍川三次[7],他本人也曾說自己“從夫子之日甚淺”[8],與常年侍奉在李龍川身邊的黃葆年、蔣文田等人無法相提并論。1884年,劉鶚與眾弟子陪同李龍川出游上海,這是他最后一次參加學派活動,不久之后李龍川病逝,劉鶚便離開太谷學派,轉(zhuǎn)身投入到治河、工商等行業(yè)之中。從1884年到1902年,劉鶚在學派中徹底消失。1902年,黃葆年在寫給劉鶚的信中說他們二人“不見十年,未通一字”[9],而十年前的會面也相聚匆匆,所聊之事不過是“公之吏治,弟之河工而已”[10](黃葆年在山東為官,劉鶚在山東治河),并未涉及學派。李龍川死后,黃葆年奉師命北上,在山東多地擔任縣令,歷時十七年,借機廣泛聯(lián)系黃崖教案后散落的太谷弟子,舉辦了一系列重要集會。這些學派聚會,身在山東的劉鶚都不曾參加[11]。由此可見,劉鶚徹底遠離了學派,也并未對學派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如若《老殘游記》成書于1902年之前,或許書中不會出現(xiàn)太谷色彩。
劉鶚與太谷學派關系的轉(zhuǎn)折點是1902年的上海愚園雅集,這次集會也是太谷學派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此前黃葆年“承嗣北宗”,蔣文田則留在江蘇繼承南宗,太谷學派再次形成南北二宗分別講學的格局。1902年黃葆年辭官回到江蘇,和蔣文田一起來到上海愚園,舉辦愚園雅集,將學派眾人匯集一處,實現(xiàn)了南北合宗,開啟了學派的全新時代。據(jù)劉鶚1902年4月23日的日記記載,劉鶚從北京坐船回到上海的第二天就“攜家兄至制造局,已知黃、蔣諸君皆在也?!?謝逢源)豐神如故,黃、蔣除略有白須外無老像。朱蓮峰、楊蔚霞皆在也?!盵12]從劉鶚日記的描述中可知,他已經(jīng)很久未見學派中人,此次應是受邀前往,才會從北京匆匆回滬。那時劉鶚一直在京滬等地經(jīng)商,他財力雄厚,而學派發(fā)展所需錢財又全靠弟子供奉,這或許是劉鶚被邀請參會的重要原因。這次聚會讓劉鶚重新與太谷學派取得了聯(lián)系,逐漸回歸學派,成為了學派的重要成員,并與黃葆年結為姻親。總之,劉鶚的太谷經(jīng)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年時期的淺顯接觸,中年時期的徹底斷絕與晚年時期的重新進入。
不過,劉鶚重新進入太谷學派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首先,劉鶚作為一名商人,并不被太谷學人認同,黃葆年在給劉鶚的信件中對他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士各有志,豈容相強。況二弟龍虎之氣,固非仲(按:仲為黃葆年自稱)之所能伏而制之者也。” “二弟所言皆真,惟狂奔十載而曰非僅為衛(wèi)生計。此則飾說也。二弟豈為衛(wèi)生計者哉?”黃葆年稱劉鶚為“狂奔之徒”,對劉鶚離開學派后的所作所為全面否定。對此劉鶚也在寫給黃葆年的回信中進行自我辯白:“圣功大綱,不外教養(yǎng)兩途,公以教天下為己任,弟以養(yǎng)天下為己任。各竭心力,互相扶掖為之?!盵13]劉鶚“教養(yǎng)”雙途的觀點與太谷學派的價值觀并不相符,因此并未被黃葆年認可,但學界曾一度憑此認定劉鶚為太谷核心之一,造成了長久的誤判。其次,劉鶚向黃葆年提出“二巳傳道”說,想要和黃葆年一起成為學派山長,黃葆年對此也進行了駁斥:“宮妾室妻妾說好之供必如其愿,此庸眾之事也,或可以狂奔而得之也 ,取負薪之事而代之,此豪杰與圣賢之事也,非僅可以狂奔而得之也?!盵14]黃葆年對劉鶚進行了無情的嘲諷,此后劉鶚也再不提“二巳傳道”說,開始服膺黃葆年,劉鶚與黃葆年之間的關系變得日漸親密。1909年劉鶚病故之后,黃葆年為其作祭文:“吾不能不思其德也。吾不能不思其功也。記有之,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嗚呼,其終不失為崆峒(按:崆峒即指太谷學派)之人與!”[15]“其終不失為崆峒之人”體現(xiàn)出黃葆年對劉鶚的認可,這也表明愚園雅集之后劉鶚在不斷轉(zhuǎn)變,從“狂奔之徒”變成了“崆峒之人”?!独蠚堄斡洝氛蓵谶@一時期。因此,小說中才會記載許多“太谷思想”,而這一點歷來為學界所忽視,未能發(fā)現(xiàn)劉鶚在愚園雅集之前的“出走”與之后的“轉(zhuǎn)變”。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劉鶚直到1903年開始,才在小說——這一在太谷學人看來不那么正式的文體中流露太谷色彩。
綜上所述,《老殘游記》能夠承載太谷學派的宗旨,得益于愚園雅集之后劉鶚的回歸,在此之前他無意于寫一部小說以弘揚太谷思想?!独蠚堄斡洝返膭?chuàng)作時期也是劉鶚逐漸服膺黃葆年、重新進入太谷學派的時期,因此劉鶚在寫小說時也自然地將自己的所想所感記錄在了小說中,造就了《老殘游記》中的太谷色彩。但是,劉鶚在書中宣揚的究竟是“劉鶚思想”還是太谷正宗,這一點仍需深入探究。從劉鶚與黃葆年的爭論中可以看出,劉鶚自有一套與太谷學派并不相同的思想體系,且未得到太谷學派的認可。重新成為“崆峒之人”后,劉鶚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他將之記述在了《老殘游記》之中。既往研究認為《老殘游記》思想能夠全面代表太谷思想。事實上,在小說中劉鶚多次自由發(fā)揮,其中的“太谷色彩”實際上是劉鶚借小說傳達自己的思想。這一點從三位“龍子”的原型中可見一斑。
劉鶚在《老殘游記》中顯然有意宣揚太谷學派,比如在老殘見黃人瑞時,兩人上炕攀談,“炕的中間,人瑞鋪了一張大老虎絨毯,毯子上放了一個煙盤子,煙盤兩旁兩條大狼皮褥子。當中點著明晃晃的個太谷燈?!北緛淼酱丝簧详愒O已經(jīng)介紹完畢,劉鶚偏要話鋒一轉(zhuǎn),說起太古燈:“怎樣叫做‘太谷燈’呢?因為山西人財主最多,卻又人人吃煙,所以那里煙具比別省都精致。太谷是個縣名,這縣里出的燈,樣式又好,火力又足,光頭又大,五大洲數(shù)他第一。”“這太谷第一個造燈的人,同那壽州第一個造斗的人,雖能使器物利用,名滿天下,而自己的聲名埋沒。雖說擇術不正,可知時會使然?!盵16]太谷學派當時并不為清廷接受,故而有黃崖之禍,他用“五大洲數(shù)他第一”來夸耀太谷學派的地位與學識能力,為學派鳴不平。這樣的暗示在文中還有很多,許多都是點到即止。但是有一類重要群體,卻在書里占據(jù)了極大的分量,這便是“赤龍子”“青龍子”“黃龍子”三位“龍子”。解密三位“龍子”的身份對厘清《老殘游記》中的太谷色彩至關重要。三龍子一定是真實存在的太谷中人,對此學界已經(jīng)形成了統(tǒng)一的認識,不過具體到太谷中的哪一位,卻始終沒有定論。劉大紳認為:“黃龍子初無用意,后則影射黃歸群(按:即黃葆年)先生?!薄凹兙妥约簩W境描寫,除赤龍子喻自己,青龍子喻蔣龍溪(按:即蔣文田)先生外,余均不可指實,并且亦無其事。”[17]其子劉厚澤在《劉鶚與〈老殘游記〉》中進一步指出:“劉鶚生于丁巳年(按:即1857年),干支屬象是赤蛇,所以引伸為赤龍子。黃葆年生于乙巳年(按:即1845年),故指為青龍,但恰巧又姓黃,又有時隱喻為黃龍子。蔣文田號龍溪,傳說故居龍溪臨河,宋朝時有青龍現(xiàn)于河中,所以又有時以青龍子隱喻蔣?!盵18]在此之后,學界基本形成了赤龍子指劉鶚、黃龍子指黃葆年、青龍子指蔣文田的共識,不過對于黃龍子與青龍子的解釋存在許多疑點。黃龍子生于“己巳年”,這與黃葆年的生年不一致,此為疑點之一;龍溪之地的青龍傳說產(chǎn)生了蔣文田即為“青龍子”的隱喻,這種解釋沒有遵循劉鶚給出的生年線索,此為疑點之二。對于這些問題,有學者這樣解釋:青龍子是指蔣文田,因為蔣文田生于乙巳年;黃龍子指的是黃葆年,但是由于黃葆年與劉鶚不和,故而劉鶚故意將其寫成相距36年的己巳年[19],這種推論也存在問題。雖然黃葆年對劉鶚多有批評,但是在劉鶚寫作期間,他們兩人關系日漸親密,甚至成為姻親,劉鶚不會通過這種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滿;就算是故意寫錯,也不會有幾十年之久。
考究黃龍子與青龍子的原型要與小說的具體內(nèi)容相聯(lián)系,筆者先說結論:《老殘游記》中的三位“龍子”是劉鶚故意造成的融合,如果一定要一一對應,那也應該是青龍子為黃葆年,黃龍子為李龍川。在三位龍子中,唯一有確切對應的是赤龍子,它是劉鶚在廣受學派批評后的自我辯護。黃葆年認為劉鶚沉溺私欲,離經(jīng)叛道,因此劉鶚便借用赤龍子來澄清自己:與“道貌嚴嚴”[20]的青、黃龍子不同,赤龍子“嫖賭吃著,無所不為;官商士庶,無所不交”。這也是劉鶚的真實寫照,劉鶚認為自己“同塵俗人處,他一樣的塵俗;同高雅人處,他又一樣的高雅,并無一點勉強處”[21]?!熬裆嫌薪渎桑魏∩蠠o戒律,都是因人而施?!盵22]同時,他也感嘆知己甚少常常被人誤解:“究竟知道他實在的人很少?!盵23]劉鶚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說:“同門諸君子愛弟者眾矣,諒弟者多矣,知弟者鮮矣。”[24]這兩處可以形成互證。在創(chuàng)作黃龍子與青龍子的時候,劉鶚的手法變得十分曖昧,這也造成了長久以來的爭論。筆者認為,青龍子與黃葆年的關聯(lián)更為明顯,老殘去青龍子的洞府中討要解藥時,有一段特別的情節(jié):老殘傾出來看看,有點像乳香的樣子,顏色黑黯;聞了聞,像似臭支支的。老殘問道:“何以色味俱不甚佳?”青龍子道:“救命的物件,那有好看好聞的!”老殘恭敬領悟[25]。這是青龍子在書中的唯一情節(jié),如果將這段情節(jié)和劉鶚與黃葆年的通信相聯(lián)系,似乎可以形成某種呼應,“恭敬領悟”是劉鶚逐漸服膺的狀態(tài),所以將青龍子看作黃葆年反而更加合適。此外,黃葆年生于乙巳年,與青龍子生年相同,更是一大力證。而黃龍子在書中的言論更像李龍川,最明顯的特征是黃龍子所言多“讖緯”之學。太谷學派中的讖緯思想來自李龍川,黃葆年本人反對這樣的思想,并且在成為山長之后進行了積極修正[26],因此黃龍子絕非黃葆年。書中還有一處細節(jié),老殘說:“我曾經(jīng)與黃龍子盤桓多日,故能得其梗概?!盵27]這句話放在黃葆年身上不甚合適,因為在劉鶚寫作小說時與黃葆年交流頻繁,而不只是“盤桓多日”。再聯(lián)系劉鶚與李龍川一起暢游上海數(shù)日,更符合老殘口中“盤桓多日”的描述。此外,黃龍子的生年是1809年,太谷學派重要人物的生年并沒有1809年,只有李龍川生于1808年(戊辰年),與此最為接近。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劉鶚記錯了老師的生年,因為他也曾記錯老師的卒年[28];二是劉鶚知道老師生年,但是他想湊出三位“龍子”,而老師生年又與己巳年非常相近,因此權且變通。此外,從劉鶚與太谷眾人的交游來看,與他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也是李龍川與黃葆年,他不會將自己并不熟悉的蔣文田寫入三位重要的龍子之中。
學界對三位龍子的原型始終爭執(zhí)不定,筆者也只是嘗試解答,并不能徹底終結這場討論。究其原因,在于劉鶚在創(chuàng)造小說中的人物時往往雜糅多人特色,因而難以判斷?;蛘哒f,青龍子、黃龍子、赤龍子以及玙姑、逸云、老殘等人,不過都是劉鶚的分身,是劉鶚的傳聲筒,而劉鶚內(nèi)心本就融合了太谷思想與自己的思想,于是造成了龍子與太谷中人既像又不像的結果??v觀劉鶚生平,他從未以傳道為己任,擔負起學派發(fā)展的重任,又怎會將《老殘游記》寫成準確、嚴謹?shù)奶葘W派百科全書,因此不能用小說來對應學派。劉鶚更想借這些人物來記錄自己的思想。上文提到,在回歸學派之時,劉鶚與黃葆年的想法并不統(tǒng)一,后來他雖然放棄與黃葆年爭執(zhí),但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觀點,因而借小說吐露出來。在這些人物中,劉鶚最用心雕琢的是“赤龍子”,赤龍子是離經(jīng)叛道的代表,也是劉鶚自我的化身。在寫作小說的不久之前,劉鶚的“狂奔”行徑被黃葆年駁斥,他無法在現(xiàn)實中為自己辯解,只能通過在小說中對赤龍子大加贊賞來進行“回擊”與“反駁”。因此,赤龍子無法代表太谷學派,他更多地代表了劉鶚自己的思想與態(tài)度。除了赤龍子,其余人物的形象構造就略顯隨意與模糊,劉鶚并未想要借此為學派中人作傳,故而不需要有準確的指涉。這些人物既帶有太谷共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顯露了劉鶚的“個性”,在這個時候,小說人物就變成了劉鶚“傳道”的他者載體,是劉鶚的障眼法,無論是哪一位角色,歸根到底都是劉鶚自己。書中的思想有些可以在太谷學派中找到佐證,有些則是劉鶚的自主發(fā)揮,除三位龍子外,最明顯的莫過于申子平與玙姑、黃龍子等深夜論道的部分,其中雖有太谷色彩,但更多的還是劉鶚在商宦浮沉幾十年后,對新舊交替的晚清時代的自我見解??傊?,劉鶚在創(chuàng)造諸位龍子以及其他人物的時候,確以“太谷學派”為藍本,但又“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見解。這在太谷學派研究的初級階段造成了誤解,研究者們將《老殘游記》視為了太谷正宗,將劉鶚的思想全盤視為太谷思想。
對《老殘游記》中三位龍子的身份進行重新認定,其意義不僅在于還原書中人物的“太谷真身”,更牽涉到另一重要話題:“二巳傳道”說。對“二巳傳道”的不同解讀深刻影響了數(shù)十年來的太谷學派研究。這一說法出自劉鶚寫給黃葆年的信:“竊憶夫子主云溪家時,坐客房之里室,宣巽二之旨曰:‘將來天下,二巳傳道?!侨找?,侍坐者公及云溪夫人、小寶四人,皆巳年生人也。爾時私用自負,至今日者,更有不可推諉也已。”[29]其中,云溪指時任上海提督的張國英[30]。巽二之旨是易經(jīng)術語,即重巽之象,“彖”曰:“重巽以申命。”信中意指李龍川曾在張國英家中宣布師命:將來能為太谷學派在天下傳道的,是兩個巳年生的弟子。劉鶚與黃葆年同為侍坐者,又都是巳年生人,因此劉鶚認為老師李龍川將學派托付給了黃葆年與自己,自己應當成為學派山長,與黃葆年共同領導學派。在劉鶚的信件被其后人公開之后,“二巳傳道”說逐漸深入人心,加之《老殘游記》中彌漫的太谷色彩,因此學界普遍認為劉鶚即為太谷學派的領導核心。當時,學者對這一神秘學派知之甚少,相關研究剛剛起步,既缺乏研究資料又沒有清晰的方向。此時“二巳傳道”說的興起正好為學界的研究提供了著力點,一時間,太谷學派研究幾乎局限于劉鶚與《老殘游記》。隨著《太谷遺書》的出版以及學界對太谷學派認識的不斷深入,“二巳傳道”說受到了學者們的質(zhì)疑。首先,這一說法僅出現(xiàn)在劉鶚自己寫的信中,從未在其他太谷學派資料中找到佐證。其次,從學派發(fā)展來看,上文已經(jīng)論證,劉鶚從未進入太谷學派的領導核心,即使在1902年愚園雅集之后回歸學派,于學派事業(yè)也并無太多建樹。在《太谷學派遺書》中,劉鶚僅有《鐵云詩存》一部,且與太谷學派關系并不密切,他并未完成“傳道”使命。最后,李龍川另一位弟子蔣文田生年的重新考證,使得學界徹底推翻了劉鶚的“二巳傳道”說。此前學界認為蔣文田生于1843年,即癸卯年,后來被確定為1845年[31],即乙巳年,與黃葆年同歲,亦為巳年生人。再加上從學派發(fā)展來看,李龍川死后蔣文田繼承太谷南宗,黃葆年承嗣北宗,后來又共同促成了南北合宗,使得太谷學派得以復興。以上種種,讓學界確立了新的“二巳傳道”人選:黃葆年與蔣文田,而提出“二巳傳道”說的劉鶚則被剔除出去。時至如今,新“二巳”已被學界廣泛接受,這標志著劉鶚與太谷學派從糾纏走向了獨立,太谷學派的研究重心發(fā)生了遷移。
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學界將黃葆年與蔣文田確立為新“二巳”并無不妥,但是從事實上看,這與劉鶚信中的論爭形成矛盾,仍有值得商榷之處。劉鶚給黃葆年寫信是為了自辯,并且劉鶚特別指明當時黃葆年與自己共同在場,既然如此,那么“二巳傳道”就一定不是劉鶚的虛構,黃葆年就是他的證明人。劉鶚在信中提到當時在場的共有四位巳年生人,其中并無蔣文田,除黃、劉外另外二人與學派關聯(lián)不大,可以忽略,如此一來李龍川的“二巳傳道”一定是面向黃葆年與劉鶚而言的。有學者認為,劉鶚誤解了李龍川的話,李龍川真正想說的仍是黃、蔣二人,這種觀點存在漏洞。一方面,李龍川在與黃、劉等人交談時不會突兀地提到蔣文田而冷落劉鶚,這不符合人際交往的常例;另一方面,這也與李龍川的“語氣”不符。顯然,李龍川選擇用“二巳”指稱而非指名道姓是為了營造巧合感。如果李龍川想要代指黃、蔣,那么在描述這兩位同年生的弟子時,李龍川就不會選擇一個含糊的“二巳”稱呼,而會直說“二位乙巳傳道”或者“乙巳傳道”,這樣才能更加凸顯主旨,也更能顯得“巧合”。所以,李龍川所說的“二巳”,顯然就是黃葆年與劉鶚。李龍川所言應是對劉鶚的勉勵,但劉鶚卻誤以為這是宣布學派山長的命令,將之牢記在心。這源于太谷學派的另一傳統(tǒng):繼承人的指派制,即下一任山長由在任山長臨終時直接任命。上海一別之后,劉鶚遠離太谷學派,當他商宦浮沉直至再次回歸時,又回想起老師“二巳傳道”的宏大期許,認為借此可以“取負薪之事而代之”。他并不知道,李龍川已經(jīng)指定了接班人?!洱埓ǚ蜃幽曜V》記載了李龍川遺命:吾門有建安,則子弟日親;有錫朋(按:即黃葆年),則講學益明。又曰:子明(按:即蔣文田)好學,可為教授也;石溪通變,可使四方也[32]。李龍川曾經(jīng)的期許猶在耳畔,而此刻的自己卻被視為太谷學派的“叛徒”,強烈的割裂感讓劉鶚感到茫然,“二巳傳道”的話語也讓劉鶚難以忘懷,但是在被黃葆年訓斥之后,這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口了。
這時將視線拉回小說,就能理解為什么《老殘游記》中會出現(xiàn)三個巳年生的龍子。在小說中,三位龍子各具神通,受人敬仰。劉鶚意在借此“宣示”自己在學派中的核心地位。他仍然認為,自己是“二巳”之一,至少也應該與黃、蔣等人并列,因此創(chuàng)造出了以自己為原型的“赤龍子”,并進行了一番自我辯解與“夸耀”。有趣的是,劉鶚通過信中的“二巳傳道”與小說中的三位龍子,以及給黃葆年信中的“圣功大綱,不外教養(yǎng)兩途”的話,在后世一度為自己“奪回”了太谷學派領導人的身份。
在劉鶚死后,劉鶚的兒子劉大紳積極發(fā)揚太谷思想,曾在1933年刊刻《龍川先生詩鈔》和 《李氏遺書》,首次將太谷學派文獻公之于眾。此舉受到了李龍川后人與黃葆年后人的責難,與學派秘密傳教的特質(zhì)相違背,經(jīng)過劉大紳寫信勸導,學派弟子終于同意稍微改變秘密傳教的作風,讓世人閱讀學派內(nèi)部作品。從這一風波可以看出,太谷學派既不為人所知,也不愿意被人所知,黃崖慘案劍懸于上,太谷中人都謹慎行事。除了劉大紳,其子劉蕙孫教授也曾積極介紹太谷學派,為這一學派進入大眾視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80年代以來,學界開始系統(tǒng)地認識太谷學派,并意識到它的重要價值。當時太谷遺書并未出版,《老殘游記》與劉鶚本人就成為了研究太谷學派的重要突破口。《老殘游記》與劉鶚本人能承擔起研究太谷思想媒介的重任,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劉蕙孫教授及其學生率先發(fā)出了研究太谷學派的呼吁,作為劉鶚之孫,劉蕙孫教授自然會著重介紹祖父劉鶚與太谷學派的關系,并且最終上升到了“二巳傳道”這樣的高度。第二,相比于“默默無聞”的太谷學派,《老殘游記》家喻戶曉,它擁有一大批研究學者,這些學者為《老殘游記》中的太谷色彩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成為當時研究太谷學派的最主要群體。第三,直到1997年《太谷學派遺書》第一輯才順利出版,在此之前,僅有少量學者可以通過泰州圖書館館藏抄本管中窺豹,最便捷的研究方式還是通過《老殘游記》進行太谷學派研究。由于多種原因,一時之間太谷學派的研究幾乎局限于劉鶚與《老殘游記》。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研究的深入,為了保證太谷學派研究的純粹性與正確性,學者們開始自覺地進行去劉鶚化,將太谷學派研究從對劉鶚的研究轉(zhuǎn)向?qū)埛e中、李龍川、黃葆年、蔣文田等太谷學派核心人物的研究。在這一轉(zhuǎn)向中,學界需要對劉鶚與太谷學派的關系進行重構,于是“二巳傳道”問題成為了重點討論的問題。最終黃、蔣二人被確立為“二巳傳道”的“正確”人選,而劉鶚則被踢出太谷學派核心圈。由此劉鶚在太谷學派中的地位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轉(zhuǎn)變。
在對太谷學派的研究中,劉鶚及其后人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他們的努力,學界想要“發(fā)現(xiàn)”太谷學派還要再遲上很多年。太谷學派是一個龐大的學派,如果僅僅將研究重點放在劉鶚與《老殘游記》上,不利于展開深入研究并重塑太谷學派的重要價值,所以去劉鶚化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但是,不能簡單地將劉鶚與太谷學派的關系二元分立,從曾經(jīng)認為他是太谷核心,到如今認為他游走于學派邊緣,都不是完全公平、準確的判斷。以往學界對“二巳”指稱黃葆年與劉鶚的說法深信不疑,而太谷學派研究也得益于劉鶚與《老殘游記》而獲得了廣泛關注。但是在太谷學派研究成熟之后,劉鶚又被踢出“二巳”行列,這雖然符合研究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不符合歷史真相。劉鶚被推舉與被踢出的過程,是太谷學派研究與劉鶚以及《老殘游記》從糾纏到獨立的過程。學術研究發(fā)展需要獨立,同時也需要認清劉鶚、《老殘游記》與太谷學派的復雜關系,不能忽視劉鶚在太谷學派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貢獻,如此才有助于這兩項研究的深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