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博,李 里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普外大腸科,遼寧錦州 121000)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及直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行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根據(jù)病變部位及患者自身情況,部分患者還需行預防性造口術或永久性造口術?;颊咝g后因排便方式及自我形象的改變而難以接受,從而對生理、心理及社會交往產生極大的影響[1]。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雖然能夠對患者的康復有所指導,但自我護理水平不高,容易產生自卑、抑郁的心理,對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從而影響生存質量。康復前移模式是將臨床康復護理工作前移,通過早期的康復訓練,使患者及家屬早期了解康復的內容和方法[2]。本研究旨在探討康復前移模式對大腸癌行造口術患者心理、自我護理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確診為大腸癌行預防性造口術或永久性造口術的患者80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20年版)》診斷標準[3];行造口術;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上,具有基本讀寫、溝通能力;無其他臟器轉移;自愿參加本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有明確精神病史;其他基礎疾病急性期;合并嚴重心、腦、腎器官功能障礙。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47)。按病歷號進行隨機分組,奇數(shù)進入試驗組,偶數(shù)進入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1測量工具
一般資料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經濟情況、病變部位及患者家屬情況等。焦慮自評量表(SAS)是臨床研究最常用的心理測量工具之一[4],能夠較好地反映受試者焦慮傾向的主觀感受,測量焦慮狀態(tài)輕重程度。共包含20個項目,采用1~4分的4級計分制。按照中國常模標準SAS分界值為50分,<50分為無焦慮,50~<60分為輕度,60~<70分為中度,≥70分為重度。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5]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4個維度43個條目,每條得分0~4分,滿分172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強。癌癥患者生存質量量表(QLQ-C30) 選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的量表,中文版由萬崇華等[6]翻譯,分別從5種功能領域(軀體、角色、認知、情緒和社會)、3種癥狀領域(疲勞、疼痛、惡心嘔吐)、總體健康狀況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測量。功能領域和總體健康狀況得分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好,癥狀領域得分越高,說明癥狀問題越多,生存質量越差。
1.2.2研究方法
干預前由護士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生存質量、自我護理能力。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在手術前一天進行術前指導,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行康復指導,包括飲食、活動、造口護理等相關知識,出院當天進行出院康復指導。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用康復前移模式。心理干預前移:入院后第2天,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鼓勵患者對護士傾訴,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確定手術方式后,對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的過程,造口的相關知識與護理,告知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排便方式的改變,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并列舉成功的病例安慰患者,減輕其心理的焦慮恐懼,提高患者護理的依從性[7],使其能夠接納自己。理論培訓前移:在入院至手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1次理論講座,講解疾病、造口護理相關知識。在確定手術方式后,向患者及家屬示范造口袋的作用、使用方法、更換技巧。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講解造口皮膚的護理方法、造口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護理。出院指導前移:在患者出院前一天對家屬的日常護理知識、造口更換技能進行指導與考核,居家護理期間與家屬保持電話或微信聯(lián)系。3個月后再次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生存質量、自我護理能力,以及造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干預后,試驗組、對照組患者SAS評分分別為(29.30±5.19)分、(39.20±5.60)分,均較干預前(57.90±6.79)分、(57.22±6.60)分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ESCA評分各項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續(xù)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兩組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和總體健康狀況得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疲倦、疼痛、惡心嘔吐的得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QLQ-C30評分比較分)
項目組別總體健康狀況疲倦疼痛惡心嘔吐干預前試驗組53.08±8.6745.90±4.4727.08±4.8032.73±4.31對照組52.38±7.4945.10±4.6225.02±4.9832.60±4.12t0.39 0.81 1.71 -0.14 P0.69 0.42 0.09 0.89 干預后試驗組68.83±8.7835.58±4.3319.83±3.8321.48±4.22對照組60.55±7.4939.30±3.7123.05±4.9626.33±3.84t4.73 -4.55 -2.99 -5.09 P<0.01 <0.01 0.01 <0.01
干預后,試驗組患者造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n=40]
大腸癌術后的患者應激反應較為強烈,有研究表明,造口患者的心理問題是普通人群的4倍[8]。因臨時或永久造口產生排便方式、自我形象的改變、出行不方便等問題,患者會出現(xiàn)一種羞恥感和自卑情緒[9],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會交往[10]。以往臨床上采用的常規(guī)護理,主要為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對癥護理,往往在患者已出現(xiàn)了生理或心理的不良反應之后,缺乏主動性、前瞻性,不利于患者遠期的康復??祻颓耙颇J绞菍⑿睦碜o理、康復訓練、健康宣教等工作進行前移,主要集中在術前,也為其他護理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通過術前對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生理干預,來提高患者的心理與生理儲備機能[11],從而加快患者術后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通過心理護理前移,可以讓患者在入院和手術前就對自己可能出現(xiàn)的改變有一定的了解,進而接納術后身體意象,對自身樹立一個積極的評價,在術后更好地配合醫(yī)療護理工作。通過康復訓練前移,可以讓患者對自身的疾病及預后有更多的認識,更為重視早期的功能鍛煉,能夠主動地學習造口的護理知識,提高自我護理能力。通過出院指導前移,可以讓患者與家屬了解到造口只是另一種排便形式,只要出院后護理得當,也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患者盡早地回歸家庭與社會。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SAS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康復前移模式能減輕患者的焦慮,排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幫助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參與治療。試驗組患者ESCA各項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康復前移模式較常規(guī)護理更能有效提升大腸癌行造口術患者的自護能力?;颊咛嵘俗陨淼呢熑胃?,更會意識到掌握一些基本自護知識和技能對維持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的重要性,更充分調動和激發(fā)了主觀能動性,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以更好地適應疾病狀況。干預后,兩組患者QLQ-C30評分功能領域(軀體、角色、認知、情緒、社會)和總體健康狀況的得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癥狀領域(疲勞、疼痛、惡心嘔吐)得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康復前移模式能提高大腸癌行造口術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健康水平,從而提高生存質量。通過健康宣教前移,可以使患者獲得更多的信息支持[12],引導其更多的關注自身健康,合理飲食,加強鍛煉,適當參與社會交往等,適應并學會緩解癥狀及不良反應的影響。試驗組患者造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祻颓耙颇J侥苡行Ы档驮炜诓l(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交往功能適應水平。這是因為通過康復訓練前移,提高患者對造口的適應性,不斷增進其自我調整能力和對造口的接受度,從而提升造口管理意愿和遵醫(yī)行為依從性,提升造口管理質量[13],從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康復前移模式較常規(guī)護理能更好改善大腸癌行造口術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降低造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