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娜
糖尿病是臨床內(nèi)分泌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并且發(fā)病率較高,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四肢無力、肥胖、多食多飲及多尿等,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精神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思維情感以及行為等多方面出現(xiàn)異常,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治療,其藥物不良反應比較多,糖脂代謝異常是比較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目前臨床上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較多,如不及時接受治療,會給患者的自身以及家庭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傷害患者的身體健康,所以臨床對此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針對此類疾病最常用的檢驗方法是血脂檢驗,可明確疾病的控制情況,有顯著的臨床價值[2,3]。基于此,本文分析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檢驗結果,并且針對治療前后的血脂指標進行對比,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的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35 例作為實驗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5 例作為對照組。實驗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齡35~65 歲,平均年齡(49.11±8.13)歲。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8 例;年齡34~64 歲,平均年齡(49.05±8.8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①實驗組患者均符合臨床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且血糖相關指標均異常,符合臨床對于糖尿病的診斷;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研究;③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5]:①合并其他心、腦、肝、腎疾病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先天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檢驗方法 兩組血液采集前均需6~12 h 的禁食禁飲,并在抽血前靜臥1 h,同時保持抽血前的48 h禁煙禁酒禁咖啡、茶以及香蕉、茄子等蔬菜水果,且不能做劇烈運動,兩組均行血脂相關指標檢驗:叮囑受檢者在空腹的狀態(tài)下到院,采集5 ml 靜脈血液,在無菌采血管上做好其姓名、年齡、性別等相關標記,放置于無菌容器內(nèi),選用全自動生化檢驗儀器對血樣進行檢驗,首先離心10 min,分離出血清,在對血脂相關指標進行檢查,并對檢測結果做好準確的標記。
1.3.2治療方法 實驗組患者給予對癥治療。針對患者實際精神疾病癥狀應用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舍曲寧等藥物進行治療;根據(jù)患者實際血糖指標水平應用阿卡波糖、二甲雙胍、西格列汀等藥物進行降糖治療,或注射胰島素。治療1 個月后檢測患者的血脂相關指標。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實驗組治療前和對照組血脂指標,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正常參考值:TG:0.56~1.70 mmol/L;TC:3.20~5.69 mmol/L;LDL-C:2.15~3.12 mmol/L;HDL-C:1.01~1.48 mmol/L,檢驗結果中其中有一項異常則證明血脂異常。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實驗組治療前和對照組血脂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療前的TG、TC、LDL-C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前和對照組的HDL-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治療前和對照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表2 實驗組治療前和對照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TG、TC、LDL-C 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DL-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對比(,mmol/L,n=35)
表3 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對比(,mmol/L,n=35)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
臨床大量研究顯示,精神疾病是一種延續(xù)性比較長且發(fā)展比較緩慢的疾病,一般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治療,在臨床上完全康復的可能比較小,患者長期服用藥物極易出現(xiàn)諸多并發(fā)癥,體內(nèi)糖脂代謝異常是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并且其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健康人群,這就增加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糖尿病發(fā)生幾率[6]。糖尿病是臨床內(nèi)分泌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以血糖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病機制一般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島功能的敏感性下降,繼而引起糖、蛋白質、水電解質及脂肪等出現(xiàn)代謝性紊亂。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給患者的身體和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較大的經(jīng)濟負擔,如未及時實施有效的治療,則極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嚴重者甚至引起死亡,所以,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需要得到更多患者及家屬的關注[7]。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TG 水平與胰島素有著直接的關系,臨床上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體內(nèi)的TG 水平高于正常健康者[8]。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治療前的TG(2.12±0.58)mmol/L、TC(4.42±1.68)mmol/L、LDL-C(3.84±1.01)mmol/L 均高于對照組的(1.62±0.38)、(3.22±1.28)、(2.34±0.15)m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前和對照組的HDL-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就證明了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相關指標會出現(xiàn)明顯異常。血脂高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與纖維蛋白原增高等,從而導致血管內(nèi)的血流速度變緩,其紅細胞的粘稠度就會隨之增高,其血流變緩主要作用于血管內(nèi)壁,對血管的內(nèi)皮細胞損傷比較大[9]。LDL-C 水平升高主要代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幾率增加,HDL-C水平降低則表明冠心病的發(fā)生幾率比較大[10]。
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主要指患者動脈血管壁內(nèi)膽固醇酯大量的堆積,引起血管內(nèi)壁增厚與管腔狹窄的形成,繼而導致粥樣斑塊的形成[11]。有相關報道顯示,血脂的增高會導致患者體內(nèi)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逐漸變緩,體內(nèi)脂蛋白的增高對纖溶酶的活性有抑制的作用,最終會引起腎小球發(fā)生病變或者血栓的形成,導致腎臟出現(xiàn)缺血、缺氧及血管受到一定的損傷,加重了腎臟的負擔,從而導致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12]。患者通過血脂檢驗對糖尿病確診之后,根據(jù)醫(yī)囑進行控制飲食加運動治療、藥物治療或者胰島素治療,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TG、TC、LDL-C 水平分別為(1.72±0.18)、(3.45±0.23)、(2.45±0.56)mmol/L,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的(2.12±0.58)、(4.42±1.68)、(3.84±1.01)m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DL-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袁招紅[13]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血清TG、HDL-C、LDL-C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T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了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相關指標會發(fā)生改變,可為臨床早期診斷提供有利的參考與依據(jù),也是用來評價臨床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標與健康人群存在明顯的差異,并且血脂檢驗結果也可作為評價臨床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jù),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建議推廣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