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海清
文題呈現(xiàn)
司馬遷寫《屈原列傳》,在敘事中穿插議論,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點題,直接發(fā)表對人物的看法和評價。借鑒這種寫法,揣摩《蘇武傳》中班固對蘇武的認(rèn)識和評價,嘗試以班固的視角,寫一則人物短評。
思路點撥
這是一則寫作對象和寫作角度都非常明確的人物短評類寫作。寫作對象是歷史上著名的愛國的典型人物——蘇武,寫作角度是以班固的視角對蘇武進行評價。班固在《蘇武傳》中,通過對蘇武在匈奴展開的長期殊死斗爭的描寫,頌揚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塑造了一個為了民族尊嚴(yán)與國家利益而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班固的價值評判是十分明確的,那么我們該如何以班固的視角來寫人物短評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熟悉有關(guān)蘇武的歷史故事,價值評判要準(zhǔn)確;2.歷史故事只是論述分析的基礎(chǔ),我們不僅要學(xué)會簡單概括歷史故事,而且要能從不同角度剖析故事背后的人物精神,這是我們寫作的重點;3.要學(xué)會概括人物的精神節(jié)操,給讀者以明確的認(rèn)識;4.要注重從班固的角度去評議;5.要從歷史人物引申到現(xiàn)實生活,既可從正面生發(fā)聯(lián)想,也可從反面進行參比。
佳作一
蘇武浩然之氣,壯哉
◎傅培聰
我乃班固也。提及蘇武,我常驚嘆于他至死不渝之氣節(jié),猶孟子所言之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吾自愧不如,所以為人做事常思之以為誡,以他勉勵自身。
蘇武之浩然之氣,體現(xiàn)在個人層面,就是他守住了家國氣節(jié)。蘇武雖身陷于敵營壁壘之中,斷絕了與朝廷的往來,但他一刻也不曾忘記祖國;昔日相約同仇之友悉數(shù)叛國降敵,父兄子弟親屬相繼凋零,而他獨自一人持節(jié)北海,牧羊盼歸。假如蘇武聽從了衛(wèi)律、李陵的話,假以時日必飛黃騰達,榮華富貴指日可待,何苦至此?這樣的話,蘇武便不再是蘇武了。故此,蘇武立身守節(jié)是為了家國,若失了此節(jié),恐怕國將不國,家亦不家了。蘇武以單薄之軀忍辱負(fù)重,寧死不屈以不負(fù)君恩國命,豈是為名利?是為了守住為人的道德底線與民族尊嚴(yán),他的志向燦若寰宇之星河,亙古不息。
蘇武的忠義,并非只呈現(xiàn)于己,也推至家、國、天下。蘇武的至親,都是宮廷內(nèi)侍、皇帝屬官,亦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事國,真可謂忠烈世家也。他的意志也感動了?;荨斡诘热?,于是得以留存性命而歸還故里。他的忠義感天動地,所以漢朝舉國人民都感恩思念他。他的守節(jié)之志、光明磊落之心,如煌煌大日,光耀青史。
蘇武的氣節(jié),也別于他人。項王之壯烈,是死于一己之抱負(fù)也。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孤傲,則是因為他們狹隘,不見天下百姓蒼生之所愿也。至于屈原的沉淵,則是他所目睹的世事過于黑暗凄涼而令人難以看見希望。蘇武則不然,他所守的是民族之氣節(jié),他所關(guān)注的是漢之天子、漢之百姓、漢之使命、漢之未來。人固有一死,死國可乎?若蘇武的死有益于國,他甘愿隨時赴死;若蘇武的薄命仍可效力于國,他甘愿持節(jié)守北海十九載。他的進退生死唯國矣,豈不壯哉?
蘇武的氣節(jié),體現(xiàn)在他堅守為人之根本。世人有的成日“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尸位素食,紙醉金迷;有的則以加官晉爵、日進斗金為志向,奔忙于生計,操勞半生,而泯然眾人。這些人失去了為人之本?!墩撜Z》有言:“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碧K武常懷本心,堅定而孤獨地踐行自己的道,四海之佞言謗辱俱不得加諸其身。蘇武雖歷經(jīng)肉體上的折磨,其精神卻是快樂的?!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此圣人之言也。為生計奔忙,這本無可厚非,但希望世人于勞苦奔忙之際,也不要讓物欲逐漸蒙蔽了心智,迷失了本心。
儒家有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毙∪苏?,是李陵之徒;而君子者,是蘇武這樣的人?!熬由髌洫殹?,蘇武在匈奴沉寂十九年,青絲落白雪,但他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國消得人憔悴,完成了自我、人生、生命的升華。蘇武之浩然之氣,壯哉!定光耀萬世,載入史冊。
【廣西玉林高級中學(xué)】
◆點評
本文從“浩然之氣”的角度切入理解蘇武的愛國氣節(jié),解讀到位,有理有據(jù),縱橫捭闔。作文文脈通暢,一氣呵成,句式參差有序,表現(xiàn)出深厚的語言功力。文中將蘇武的氣節(jié)與項羽、伯夷、叔齊、屈原等進行比較辨析,展現(xiàn)作者較強的思辨能力。作文將蘇武的浩然之氣上升到家國情懷的層面,以小見大,立意深遠,見解獨到深刻。
佳作二
蘇武,真漢臣
◎顧銘琳
班固曰:“蘇武,真漢臣也?!?/p>
蘇武出使匈奴,卻不幸遇張勝事發(fā),但蘇武不愿屈節(jié)辱命,先自刺以報國,后寧愿身膏草野,寧死不降,北海杖漢節(jié)牧羊,十九年須發(fā)盡白乃歸漢,終不改其忠心,而愿肝腦涂地以事君報國,吾班固由此認(rèn)為其乃真漢臣也!
蘇武不改漢臣之心,真漢臣也。蘇武出使匈奴,受張勝之事所累而留匈奴十九年。蘇武丁年奉使,皓首乃歸,歸時樓臺已非甲帳,而十九年初心不改,日夜不忘其漢使身份,可謂忠矣。縱使面對“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的富貴,他亦不為所動,而愿“身膏草野”以守漢節(jié);縱使獨自留在北海無人處牧羝,“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縱使李陵勸說“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他亦不改漢臣之心,而愿為漢朝肝腦涂地,殺身自效,可謂真漢臣也。
蘇武不畏脅迫,忠誠如一。蘇武雖家世顯赫,但是終不及衛(wèi)律。衛(wèi)律背棄漢朝投降匈奴后,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他威逼利誘蘇武,而蘇武終不為所動。面對馬畜彌山的富貴,蘇武更愿意身膏草野以守漢節(jié)。面對饑餓的威脅,蘇武寧愿選擇嚙雪,與旃毛共咽之以表明其志。面對流放北海牧羊的處置,蘇武仍持漢節(jié)牧羊而望歸漢。他對漢朝忠誠如此,與日月爭光可矣。
蘇武遭遇家庭變故,初心不改。家人屢遭不幸仍忠心耿耿,又有幾人?蘇武長兄自刎,其弟飲藥而死,而皇上年歲已高,大臣無罪而夷滅者數(shù)十家。常人乍聞此,大抵便會立即投降匈奴而怨恨漢朝。不僅如此,蘇武的母親早已過世,妻子也早已改嫁,兩個妹妹與三個孩子存亡不可知,可以說家庭已全無牽掛,蘇武似乎更有理由投降匈奴。而與李陵相比,李陵的母親被關(guān)押,因此李陵認(rèn)為蘇武不愿投降的心情是無法超過當(dāng)時的自己的。李陵的話聽起來入情入理,但其實李陵是有欲降之心,而蘇武從未考慮過投降匈奴,李陵的不愿降之情再怎么濃烈,亦不過是為自己的投降找借口,而蘇武始終忠于漢朝,即使蒙受斧鉞湯鑊,蘇武亦樂之。他亦愿為國肝腦涂地、殺身自效。于蘇武而言,他侍奉君主如同兒子侍奉父親般,縱使被君主賜死,他亦無所恨。蘇武從未考慮過投降,又談什么不欲降之心?因而最終李陵選擇投降,蘇武卻能果斷地拒絕李陵的建議,讓他“愿勿復(fù)再言”。蘇武忠誠如此,亦可留載史冊矣。
蘇武一生忠肝義膽,風(fēng)雪孤忠,思漢懷鄉(xiāng),執(zhí)節(jié)榮歸,高風(fēng)亮節(jié),萬古流傳,真漢臣也。
【廣西玉林高級中學(xué)】
◆點評
本文作者抓住蘇武的“真”進行論述,切口小,立意深,見識廣。蘇武之“真”體現(xiàn)在對漢朝的堅守,體現(xiàn)為忠君報國之志。本文重點闡述了蘇武在自身遭遇不幸及家人遭遇不幸時,仍能始終如一、忠心耿耿的表現(xiàn),挖掘人物背后甘愿為國肝腦涂地之志。綜合運用假設(shè)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展現(xiàn)了作者縝密的思維特點。語言文白夾雜,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