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陽,王瑋瑋
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福建廈門 361000)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腦血流量減少所致的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的腦組織損傷,ICVD 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1-2]。故早期發(fā)現(xiàn)并準確診斷ICVD,有利于臨床治療,改善患者預后,降低致殘率、致死率。目前,影像學技術為診斷ICVD 的重要手段,三維動脈自旋標記(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技術作為一種腦組織血流灌注方式,采用新型三維容積掃描技術,具有簡便易行、無創(chuàng)等優(yōu)點,可對腦組織血流灌注狀態(tài)及腦血流動力學改變進行評估[3-4]。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3D-ASL 技術在ICVD 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并與顱腦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診斷ICVD 結果進行比較,以為ICVD 診斷方法的選取提供指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間于我院治療的78 例ICVD 患者作為ICVD 組;同時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的健康者70 名作為對照組。ICVD 組男45 例,女33 例;年齡44~79 歲,平均(60.39±5.33)歲;其中腦梗死42 例,包含小面積腦梗死(梗死面積<3 cm2)28 例和大面積腦梗死(梗死面積≥3 cm2)14 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36 例。對照組男40 名,女30 名;年齡42~78 歲,平均(59.86±5.27)歲。兩組性別、年齡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患者具有ICVD 的臨床癥狀,且經(jīng)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診斷確診;無磁共振檢查禁忌證。排除標準:存在癲癇病史;存在腦部病史或腦部手術史;服用相關藥物,對腦組織血流有影響;精神行為異常,依從性較差。
1.2.1 掃描設備及參數(shù)
兩組均采用GE Signa 3.0T 磁共振掃描儀檢查,8 通道頭部相控陣線圈,常規(guī)檢查包括T1WI、T2WI、T2-FLAIR 等掃描序列。顱腦MRA 掃描參數(shù):三維時間飛躍法(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3D-TOF),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為216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為3.45 ms,重建矩陣為320×192,掃描層數(shù)為180 層,層厚為0.6 mm,20%重疊,采集1 次信號,掃描時間為254 s。3D-ASL掃描參數(shù):TR 為4 351 ms,TE 為10 ms,掃描層數(shù)為30 層,層厚為5 mm,視野為192 mm,激勵次數(shù)為3 次,掃描時間為263 s。
1.2.2 圖像分析及數(shù)據(jù)處理
向GE MR ADW4.6 工作站傳輸3D-ASL 原始圖像,采用Functool 處理生成彩色全腦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圖像,選擇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對相對腦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值進行測量,對側ROI采用鏡像方法勾勒,對各區(qū)域的rCBF 值進行測定,其中rCBF 比值(被觀察腦區(qū)rCBF 值/對側相應腦區(qū)rCBF 值)<0.80 為灌注減低,在0.80~1.20 為灌注正常,>1.20 為灌注增高;3D-TOF 原始資料采用3D 最大強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進行重建處理,記錄血管狹窄部位及程度。
(1)分析兩組3D-ASL腦血流灌注情況。(2)計算3D-ASL、顱腦MRA 診斷符合率。
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ICVD 組灌注減低占比高于對照組,rCBF 比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3D-ASL 腦血流灌注情況比較
3D-ASL 診斷ICVD 符合率及小面積腦梗死符合率均高于顱腦MRA,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ASL 與顱腦MRA 診斷大面積腦梗死符合率、TIA符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D-ASL、顱腦MRA 診斷符合率比較[例(%)]
目前,臨床治療ICVD 患者的原則主要強調(diào)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溶栓治療是恢復血流的重要措施之一[5-6]。目前DSA 為診斷血管形態(tài)異常的“金標準”,但其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且檢測費用較高,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7]。腦灌注成像技術已被用于ICVD 患者的檢查,可對患者的腦血流動力學進行評估,還能夠評估腦血流量、腦組織灌注異常時間及腦動脈狹窄情況,以便于臨床診治[8-9]。
顱腦MRA 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性質的血管成像技術,在磁場激勵脈沖作用下,依據(jù)血流相關增強效應和相位效應,參考周圍靜止的機體組織物象,依據(jù)流動的血液對患者血管情況進行顯示,觀察血管內(nèi)結構,對顱內(nèi)血流速度及方式進行評估,反映血管功能[10-11]。3D-ASL 技術是由Detre 等于1992 年提出,將人體內(nèi)水作為自由彌散的內(nèi)在示蹤劑,對成像平面上游血液進行標記,待標記血流進入ROI 血管后,開始采集圖像,比對標記前后采集的圖像,進而可反映組織的灌注成像[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ICVD 組灌注減低占比高于對照組,rCBF 比值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ICVD 患者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腦組織缺血出現(xiàn)有關。目前主要采用Adamas 分類法測量腦梗死的面積,其中大面積腦梗死是指梗死面積≥3 cm2且累及兩支大血管主干的供血區(qū)。本研究結果顯示,3D-ASL診斷ICVD 符合率及小面積腦梗死符合率均高于顱腦MRA,提示3D-ASL 可提高ICVD 檢出率及小面積腦梗死檢出率。3D-ASL 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可準確定位信號,采集信號的質量及速度均較高,且無需注射對比劑,能夠清晰顯示患者的腦白質及腦灰質不同血流分布,從而提高診斷符合率[14-15]。此外,3D-ASL掃描時間短且可多次掃描,可對全腦組織血流灌注變化情況進行觀察,評估患者治療后腦組織血流灌注恢復情況,顯示異常灌注區(qū)范圍及部位,為臨床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提供指導[16-18]。但本研究中僅納入78 例ICVD 患者,樣本量較小,為獲得更為準確的研究數(shù)據(jù),還有待臨床深入分析研究,以進一步證實3D-ASL 技術在ICVD 患者中的的臨床應用價值,以為ICVD 患者診斷方式的選取提供指導。
綜上所述,3D-ASL 技術有利于為ICVD 患者提供可控的腦血流灌注信息,提高ICVD 診斷符合率,為ICVD的臨床診斷及治療、預后判斷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