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云,黃孝玲,左紅英
吉安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江西吉安 343000)
游戲障礙(gaming disorder,GD)是一種重復或持久使用視頻或數(shù)碼游戲的行為模式,特征為對游戲喪失自我控制、日漸沉迷、無法自拔、日常生活和其他愛好活動均次于游戲,即使社會生活脫軌或出現(xiàn)任一負面影響,均無法影響游戲,且時間較長[1]。青少年群體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下,接觸的游戲眾多,且因年紀稚嫩、自我控制力較差,極易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發(fā)展成病理性或成癮性游戲行為,為其身體、生活及學習帶來極大負面影響,甚至出現(xiàn)各種社會問題。因此,青少年是GD的高危人群,青少年GD患者也得到了全球社會及醫(yī)學界的重視[2-3]。美國于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第5版提出,網(wǎng)絡游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是需進一步探究的臨床現(xiàn)象[4]。第72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于2019年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ICD-11)將GD作為新增疾病歸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一類中[5]。據(jù)統(tǒng)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nèi)青少年過度依賴網(wǎng)絡的發(fā)病率為6%,我國的發(fā)病率已超過世界平均值,可見對我國青少年GD患者的治療迫在眉睫[6]。目前,臨床尚無治療該病的有效藥物,多采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種調(diào)節(jié)大腦神經(jīng)活動的CBT技術(shù),該技術(shù)在電磁轉(zhuǎn)換和電磁感應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可經(jīng)磁場產(chǎn)生感應電流在大腦神經(jīng)元中進行神經(jīng)活動和電位變化,從而通過轉(zhuǎn)變神經(jīng)元的興奮度來治愈各種腦類疾病。近年來,rTMS發(fā)展快速,多被用于認知障礙、抑郁癥、失眠等疾病的治療中[7-8]。本研究探討不同方案rTMS結(jié)合常規(guī)治療在青少年GD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我院心理科、少兒精神科及住院部收治的青少年GD 患者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60 例。兩組分別分為A、B 兩個小組,每小組30 例。對照A 組男28 例,女2 例;年齡14~18 歲,平均(15.64±1.01)歲。對照B 組男27 例,女3 例;年齡12~18 歲,平均(15.75±0.66)歲。試驗A 組男29 例,女1 例;年齡12~17 歲,平均(15.13±1.06)歲。試驗B 組男30 例;年齡13~18 歲,平均(15.89±2.01)歲。4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年齡12~18 歲;符合ICD-11 中GD的診斷標準;病情持續(xù)時間≥12 個月。排除標準:存在語言溝通障礙或失智;患有嚴重惡性腫瘤、外創(chuàng)史或先天性身體疾??;有精神病史;3 個月內(nèi)服用藥物治療;危險性游戲、Ⅰ和Ⅱ型雙相情感障礙。
對照A 組采用常規(guī)CBT:每位患者均有固定治療師進行認知、心理、情緒、行為和技能等方面的評估,并根據(jù)評估結(jié)果制訂具體的CBT 方案,包含行為分析訓練、控制情緒訓練、人際溝通訓練及游戲時間管控訓練等,1 次/周。
對照B 組在對照A 組基礎上給予藥物治療:丙戊酸鈉緩釋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395,規(guī)格:0.2 g×10 片×3 板/盒)口服,1 片/次,2 次/d。
試驗組均在對照B 組基礎上增加rTMS 治療,設備為武漢依瑞德公司的MagTD 型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儀和“8”字型線圈。試驗A 組采用經(jīng)典rTMS 方案:選擇單脈沖模式高頻刺激患者的左側(cè)前額葉背外側(cè)皮質(zhì)(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區(qū),刺激強度為100% 運動閾值(motor threshold,MT),刺激頻率為10 Hz,刺激時間為2 s,刺激間歇為10 s,20 min/d,每周5 次。試驗B 組則采用新rTMS 方案:采用單脈沖模式,第1 周低頻刺激患者的雙側(cè)DLPFC 區(qū),刺激強度均為100%MT,刺激頻率為1 Hz,刺激時間為50 s,刺激間歇為1 s,17 min/d;第2 周開始高頻刺激患者的左側(cè)DLPFC 區(qū)(刺激頻率為10 Hz,刺激時間為2 s,刺激間歇為10 s,時間為10 min)、低頻刺激患者右側(cè)DLPFC 區(qū)(刺激頻率為1 Hz,刺激時間為50 s,刺激間歇為1 s,時間為17min),刺激強度均為100%MT。兩組均每周治療5 次。
比較4 組網(wǎng)絡成癮診斷問卷(young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YDQ)、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Barratt 沖動性人格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11,BIS-11)、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1)YDQ:該問卷內(nèi)容包括8 個題目,使用“是或否”回復,“是”計1 分,“否”計0 分,評分≥5 分可初步判定有網(wǎng)絡成癮。(2)CIAS:該量表包括26 個題目,采用4 級計分法,“極不符合”計1 分,“不符合”計2 分,“符合”計3 分,“非常符合”計4 分,總分表示個人網(wǎng)絡成癮的階段,評分越高表示網(wǎng)絡成癮度越高。(3)BIS-11:該量表包括運動沖動性、認知沖動性和無計劃沖動性3 個維度,共30 個題目,采用5 級計分法,“不是”計1 分,“極少”計2 分,“有時”計3 分,“經(jīng)?!庇? 分,“總是”計5 分,評分越高表示沖動性越強。(4)SDS和SAS:SDS 和SAS 均有20 個題目,SDS 共53 分,評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SAS 共50 分,評分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4 組YDQ、CI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 組YDQ、CIAS 評分均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試驗B 組<試驗A 組<對照B 組<對照A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YDQ、CIAS 評分比較(分,±s)
表1 4組YDQ、CIAS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A 組比較,bP<0.05;與 對 照B 組 比 較,cP<0.05;與 試 驗A 組 比 較,dP<0.05;YDQ 為網(wǎng)絡成癮診斷問卷,CIAS 為中文網(wǎng)絡成癮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YDQ CIA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A 組 30 7.01±0.83 2.82±0.58abc 65.18±14.72 47.59±10.08abc試驗B 組 30 7.44±0.72 2.41±0.12abcd 66.08±14.53 40.61±10.03abcd對照A 組 30 7.36±0.65 3.89±0.41a 68.05±13.90 77.09±10.10a對照B 組 30 7.18±0.96 3.53±0.50ab 71.12±14.91 66.83±10.09ab F 1.735 70.120 0.985 84.051 P 0.164 <0.001 0.403 <0.001
治療前,4 組運動沖動性、認知沖動性、無計劃沖動性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 組運動沖動性、認知沖動性、無計劃沖動性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同組治療前,但僅試驗A 組、試驗B 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A 組、試驗B 組治療后的運動沖動性、認知沖動性、無計劃沖動性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A 組、對照B 組(P<0.05),見表2。
表2 4組BIS-11評分比較(分,±s)
表2 4組BIS-11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A 組比較,bP<0.05;與對照B 組比較,cP<0.05;與試驗A 組比較,dP<0.05;BIS-11 為Barratt 沖動性人格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運動沖動性 認知沖動性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A 組 30 28.37±5.41 26.13±4.14abc 17.26±3.79 14.55±3.56abc試驗B 組 30 27.68±4.56 20.21±4.11abcd 18.02±3.68 11.45±3.02abcd對照A 組 30 28.41±5.39 28.04±4.13 17.54±3.46 17.02±5.01對照B 組 30 29.31±4.01 28.58±4.16 18.36±4.57 17.36±4.13 F 0.563 41.155 0.475 25.943 P 0.640 < 0.001 0.701 < 0.001組別 例數(shù) 無計劃沖動性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A 組 30 35.25±7.03 30.13±4.33abc 80.88±16.23 70.81±12.03abc試驗B 組 30 35.89±7.09 27.89±5.34abcd 81.59±15.33 59.55±12.47abcd對照A 組 30 37.13±6.05 36.96±3.01 83.08±14.90 82.02±12.15對照B 組 30 38.22±6.57 34.37±3.19 85.89±15.15 80.31±11.48 F 1.166 30.166 0.072 22.109 P 0.326 < 0.001 0.974 < 0.001
治療前,4 組SDS、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 組SDS、SAS 評分均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試驗B 組<試驗A 組<對照B 組<對照A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4組SDS、SAS 評分比較(分,±s)
表3 4組SDS、SAS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A 組比較,bP<0.05;與對照B 組比較,cP<0.05;與試驗A 組比較,dP<0.05;SDS 為抑郁自評量表,SAS 為焦慮自評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SDS 評分 焦慮SA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A 組 30 54.46±12.23 35.10±9.17abc 48.77±10.53 30.55±6.16abc試驗B 組 30 55.33±13.02 29.89±8.76abcd 47.36±9.14 21.45±6.36abcd對照A 組 30 54.17±11.69 47.44±7.68a 48.65±10.62 40.48±6.45a對照B 組 30 53.26±11.59 40.59±7.22ab 47.54±8.99 36.16±7.79ab F 0.148 24.968 0.166 44.834 P 0.931 < 0.001 0.919 < 0.001
青少年GD 患者長時間玩網(wǎng)絡游戲,易造成黑白顛倒、睡眠缺乏、營養(yǎng)不良、精神不振和壓力聚集等問題,病情嚴重時可伴有抑郁、焦慮、易怒等精神癥狀,影響其生活、社會、人際交往等能力,甚至可致青少年輕生,急需家庭乃至社會的關(guān)注[9]。目前,臨床對于GD 的發(fā)病機制還未有確切定論,且該病的詳細生理機制仍不明確,因此該領(lǐng)域整體上處于起步狀態(tài),疾病治療方面也無統(tǒng)一的國際指南,多采用CBT、精神類藥物(如丙戊酸鈉緩釋片)等常規(guī)治療措施,但CBT 的詳細療法不夠具體,如短期及長期療效、最佳治療次數(shù)等仍需探索研究,療效存在個體差異,聯(lián)合丙戊酸鈉緩釋片等藥物治療也存在相同的局限性。因此,青少年GD 的臨床治療仍有極大深入研究空間[10-11]。rTMS 可經(jīng)磁場產(chǎn)生感應電流,多渠道刺激神經(jīng)元來發(fā)揮治療作用,被用于多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相關(guān)疾病,如認知障礙、抑郁癥、失眠等。近年來,rTMS 被作為新興干預手段用于物質(zhì)成癮患者的干預,其干預效果可因干預位點、刺激強度的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且現(xiàn)階段關(guān)于rTMS 在青少年GD 患者中的應用研究相對少見。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4 組YDQ、CIAS 評分均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試驗B 組<試驗A 組<對照B 組<對照A 組,說明CBT 單獨或聯(lián)合藥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青少年GD 患者的網(wǎng)絡成癮程度,減輕其依賴性,但在CBT 聯(lián)合藥物干預的基礎上,無論給予傳統(tǒng)rTMS 方案或新rTMS 方案均可獲益。GD 作為一種成癮障礙性疾病,與物質(zhì)成癮疾病有著類似的成癮機制。rTMS 刺激DLPFC 可以調(diào)控大腦的獎賞環(huán)路,促進中腦腹側(cè)被蓋區(qū)和伏隔核中的多巴胺釋放并增加谷氨酸受體,從而觸發(fā)獎賞系統(tǒng)的突觸可塑性;此外,rTMS 刺激DLPFC 還可調(diào)控認知控制環(huán)路及情緒相關(guān)環(huán)路[12-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4 組BIS-11 的運動沖動性、認知沖動性、無計劃沖動性評分和總分,以及SDS、SAS 評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試驗A 組、試驗B 組治療后的運動沖動性、認知沖動性、無計劃沖動性評分和總分,以及SDS、S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A 組、對照B 組,且試驗B 組低于試驗A 組,這與何秀梅等[15]及丁巧方等[16]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證實了rTMS對患者認知控制環(huán)路及情緒相關(guān)環(huán)路的調(diào)控功能,且新rTMS 方案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如下:低頻rTMS刺激可刺激局部神經(jīng)元,提升大腦皮層興奮性;低頻rTMS 刺激可抑制大腦局部神經(jīng)元活動,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而高頻、低頻刺激聯(lián)合應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維持大腦皮層的平衡狀態(tài),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新rTMS方案治療對青少年GD 患者的療效更佳,可有效降低網(wǎng)絡成癮,改善認知能力,緩解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