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方智,羅新筠,龍 衍,鄒 博,周 青*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 PE)是男性最常見的性功能障礙疾病之一,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人們對性觀念的變化,性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1]。 對于PE 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其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療法、心理療法和行為療法。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PE 的首選方法,西醫(yī)藥物雖有一定的療效,但患者依從性差,治療后復發(fā)率高[2-3]。中醫(yī)學認為PE 病因病機復雜,證型繁多,《早泄中西醫(yī)結合多學科診療指南(2021 版)》[4]中PE中醫(yī)證型分為濕熱下注證、肝郁腎虛證、腎氣不固證、心脾兩虛證、肝氣郁結證、脾腎兩虛證、腎陽虛衰證,包括虛實寒熱復雜的病機特點,涉及心、肝、脾、腎等多個臟腑,導致臨床辨證治療存在難度。 更好地闡明PE 的病機有利于提高其中醫(yī)臨床療效,本文嘗試用藏象學說體現(xiàn)出心、肝、腎的生理特性,運用五行生克制化失衡解釋PE 病理變化與病機傳變,結合中醫(yī)名家學術經(jīng)驗總結,提出“腎-肝-心”軸辨治PE,并分析加味三才封髓丹用于治療PE 的理論依據(jù),以期為臨床診治及研究提供新思路。
腎藏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主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為臟腑陰陽之本。 《景岳全書·虛損》載“五臟之傷, 窮久及腎”, 故古今醫(yī)者大多推崇PE多歸結于腎。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載“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素問·上古天真論》載“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說明精藏于腎,腎氣充養(yǎng)則精不泄,其中,腎氣的閉藏和開闔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倘若腎氣虧虛,則易使精液溢泄無常,無力控制射精而發(fā)為PE,正如《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中所言:“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 腎精溢泄則腎水不足,氣隨精脫進一步減弱腎氣的固攝能力;同時,腎水不足則相火妄動、火亢于上,虛火鼓動腎精妄行瀉于外。 由此可見,腎是PE 的根本原因,腎水不足、腎氣不固為常見證型。
《靈樞·經(jīng)脈》載“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肝主筋,而外腎為宗筋之聚,故有“肝司陰器”之說,說明了男科疾病與肝臟的密切聯(lián)系?!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論肝病治法》載“肝為厥陰,中見少陽,且有相火寄其中”,肝位于人體中部寄存相火,為氣血津液運轉之樞紐。因此,一方面肝主藏血為體陰,肝陰血不足則常表現(xiàn)為相火妄動,肝陽化火生風則精液外溢。 另一方面,精液排泄通暢有度,需受命于肝之疏泄功能。 情志抑郁、暴怒傷肝、思慮過度等均可影響肝之疏泄功能,正如《讀醫(yī)隨筆·證治類》“肝以疏泄為性,既不得疏于上,而陷于下,遂不得不泄于下”,闡明了PE 的發(fā)病與肝之疏泄的關系。 此外,肝行疏泄而用陽,其性至剛也,肝之疏泄失司,加之肝為剛臟,常易化熱蘊濕,肝膽濕熱下注則腎失開闔。 因此,肝是PE 的中樞環(huán)節(jié),肝膽濕熱、肝郁氣滯、肝陽上亢為常見證型。
《素問·靈蘭秘典論》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闡明了心為君主的重要地位。心主藏神,主司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作用,支配包括性生活在內(nèi)的人類一切行為活動。 《景岳全書·遺精》載“蓋精之藏制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在心。故精之蓄泄,無非聽命于心”,進一步闡明心在性活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在五臟中,心為陽中之陽,屬火,故稱陽臟或火臟,心陽能推動和鼓舞人體的精神、行為活動,其生理特性決定心陽易亢盛,心火旺則會導致神明妄動,失司腎精疏泄。 此外,《辨證錄·夢遺門》載“人有心氣素虛,力難久戰(zhàn)……其癥陽痿不振,易舉易泄”,心氣虛則男性亦會難以完成性生活。 因此,心是PE的直接誘因,其中,心火旺盛、心氣不足為常見證型。
肝藏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血的化生借助于腎中精氣的氣化,腎中精氣的充盈有賴于血的滋養(yǎng),中醫(yī)學認為肝腎同源,又稱“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載“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即氣血津液運行是肝、腎二臟之氣的閉藏與疏泄作用相互協(xié)調(diào)的結果,包括男子精液的儲藏與施泄。 因此,臨床上PE 常見肝腎同病,腎水不足則肝木失養(yǎng),肝腎陰虛則相火妄動,最終,腎虛精關無力固攝,加之肝失疏泄,發(fā)為PE?!夺t(yī)宗必讀·乙癸同源論》載“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故根據(jù)此類病機特點,治法上中醫(yī)五行相生理論應采用滋水涵木、清肝疏郁法。 腎精和肝血二者同源互補,腎藏精以滋養(yǎng)肝血,肝藏陰血以充養(yǎng)先天之水,水盛則潛陽于下,加之疏肝木法如同以水滅火,兼疏散吹風之勢,適用于腎水不足、肝郁火旺證。
《辨證錄·種嗣門》載“男子有精滑之極,一到婦女之門,即便泄精,欲勉強圖歡不得,且泄精甚薄,人以為天分之弱也,誰知心腎兩虛乎”,反對PE 病機一概歸為先天腎虛,強調(diào)心、腎二者常合而為病?!侗孀C錄·夢遺門》載“過勞則心動,心動則火起而上炎,火上炎則水火相隔,心之氣不能下交于腎,腎之關門大開矣”,運用五行生克理論闡釋心火和腎水在五臟功能中的相互制衡作用,水不制火則火炎于上。《辨證錄·夢遺門》載“今心不能攝腎,則精焉得而不走乎”,心火妄動則失去固攝腎精則發(fā)為PE。 另一方面,《廣嗣紀要·調(diào)元》載“有交接之時,其精易泄,流而不射,散而不聚,冷而不熱者,此神內(nèi)亂,心氣不足也”,說明各種虛勞原因導致心氣不足,氣虛不攝精同樣也會導致PE。 故臨床針對此類病機特點,采用瀉南補北、補心固腎法,上下協(xié)調(diào)制約而藏精內(nèi)守,適用于心虛火旺、腎水不足證。
《難經(jīng)·四十九難》載“肝為心邪……其病身熱”,解釋了心、肝常合病的病機規(guī)律。 《素問·五藏生成》載“諸血者皆屬于心”,血與心、肝二臟密切相關,肝主藏血而心主血脈,肝血充足上輸于心則血脈充沛,體現(xiàn)五行相生中肝木生心火的母子關系。 若肝血不足,肝血不濟心則心火炎上。 《雜病源流犀燭·色欲傷源流》載“君火偶動,相火隨之,而妄思淫泄”,若心火旺盛則肝木相火隨之亢盛。 《靈樞·本神》載“隨神往來者謂之魂”,表明心、肝共同調(diào)控人體情志活動。肝者將軍之官,藏魂而出謀慮,輔助心神主司精神、意識、行為活動等。 如若心肝火旺則心神妄動,肝失謀慮,腎精必然失控溢泄于外。 故根據(jù)此類病機特點,可采用清心火、瀉肝木、養(yǎng)肝陰法,適用于心肝火旺、陰虛火旺證。
《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載“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屬于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精隨相火動,而相火為君火所主導,闡釋了心、肝、腎三臟對于PE 的意義。近現(xiàn)代以來,中醫(yī)對于PE的病機治法分析多集中于心、肝、腎三臟[5-6],如國醫(yī)大師王琦倡導治療PE 時以安志固腎為第一法,兼顧寧心、調(diào)肝、清腎[7-8]。 國醫(yī)大師王世民將PE 主要分為心腎不交證和肝腎兩虛證兩大證型,注重心腎、肝腎同調(diào)之法[9]。 譚新華提出PE 之為病,其本在腎,制在肝,源在心,提倡當從五臟論治,其中,從肝論治注重疏肝解郁,情志暢達,性事方可隨心而動;從腎論治當分虛實,虛者當補之,而實者則以瀉為先,故益腎瀉相火為根本;從心論治注重清養(yǎng)重鎮(zhèn)以安心之神明,蓋精之藏制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在心[10]。 李曰慶治療PE 常運用補腎澀精、疏肝解郁、寧心安神等基本常用方法[11]。地區(qū)性PE 患者中醫(yī)證候調(diào)查顯示,以心腎不交、肝經(jīng)濕熱等證型為主,病位證素主要為腎、肝、心等[12-14]。 因此,通過藏象學說、五行生克理論探討PE 病因病機,并結合近現(xiàn)代醫(yī)家臨床經(jīng)驗報道,分析認為PE 與中醫(yī)腎、肝、心三臟密切相關。
綜合藏象學說、五行生克理論分析及多年臨床經(jīng)驗[15-16],周青教授認為PE 的病機多責于心、肝、腎,病位在腎常見腎水不足、腎氣不固;病位在肝常見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肝陽上亢;病位在心常見心火亢盛、心氣不足為主。 三臟位于人體上、中、下三部,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腎水克心火,通過五行生克上下制衡,故三臟常合而為病,互相影響。 臨床辨治PE 病機較復雜,且多種證型夾雜,為提高辨治準確性和臨床療效,周教授提出“腎-肝-心”軸辨治PE 理論。詳見圖1?!澳I-肝-心”軸理論認為PE 整體病機為心、肝、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其中,腎是根本原因,肝是中心環(huán)節(jié),心是直接誘因。 辨治時應根據(jù)證候自下而上分部辨證腎、肝、心,最終形成貫穿整體的組合證型。 該理論在繼承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建立了思路明晰的辨治方法論,同時可以有效指導用藥組方。 周教授臨床?;凇澳I-肝-心”辨治軸,分析認為腎水不足-肝膽濕熱-心火旺盛型PE 較多見,擅于運用加味三才封髓丹治療收效良好。
圖1 “腎-肝-心”軸辨治PE 示意圖
加味三才封髓丹來源于三才湯合封髓丹及加味藥物三部分組成,其中三才湯為《儒門事親·咳嗽痰涎》治氣陰虛咳嗽之三才丸改為湯劑而來,后載于《溫病條辨·暑溫、伏暑》“陰液元氣兩傷者,三才湯主之……三才湯兩復陰陽,而偏于復陰為多者也”,三才湯總體以滋陰補液為主,兼補氣復陽。 “三才”指方中的天冬、干地黃、人參。天冬,為天才也,味甘、苦,性大寒,歸肺、腎經(jīng),具有甘寒滋陰、苦寒泄熱之功,能滋陰潤燥,補下焦腎陰、退上焦虛熱。 干地黃為地才,原方中指生地黃,其性甘、寒,歸心、肝、腎經(jīng),善于滋陰補血,益精填髓,合天冬補腎水于下,降虛火于上。 人參為人才,味甘微苦,微溫不燥,能補五臟,益氣生津,大補元氣?!夺t(yī)理真?zhèn)鳌り柼撟C問答》載“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潛藏,真陽之氣外越”,故用人參大補元氣,健運中焦脾土則伏火于下。 《醫(yī)方集解·三才封髓丹》載“天冬以補肺生水,人參以補脾益氣,熟地以補腎滋陰”,三藥合用人參復固元氣以生陰血,搭配天冬、熟地黃補腎水不足以降虛火,共起滋腎水、益元氣、降虛火之效。
封髓丹最早見于《御藥院方·補虛損門》“封髓丹……降心火,益腎水”,清代多部醫(yī)籍載入此方?!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載“封髓丹為固精之要藥”,強調(diào)封髓丹固攝腎精之效。 《醫(yī)理真?zhèn)鳌り柼撟C問答》載“封髓丹……能治一切虛火上沖牙疼……其制方之意, 重在調(diào)和水火也”,《雜病源流犀燭·色欲傷源流》載“其或心火旺,腎水衰,心有所欲,速于感動,疾于施泄歟(宜大鳳髓丹、金鎖思仙丹)”,進一步分析封髓丹通過調(diào)和水火、心腎調(diào)治來發(fā)揮固精作用。不同于三才湯偏于補益之法調(diào)和心腎水火,封髓丹偏重于導納氣歸于下部腎元,正如《醫(yī)理真?zhèn)鳌り柼撟C問答》所言“封髓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 方中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素問·藏氣法時論》載“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本草備要·木部》載“黃柏……非真能補也……相火退而腎固,則無狂蕩之患矣”,黃柏具有補腎之功,其苦寒之性專于清降相火以堅腎水。 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醫(yī)理真?zhèn)鳌り柼撟C問答》載“西砂辛溫能納五臟之氣而歸腎”,《素問·藏氣法時論》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砂仁具有導引氣機歸于下焦腎元,其辛溫之效可潤腎燥之火?!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疏·卷九》載“縮砂密……若兼腎虛氣不歸元,非此為向導不濟”,佐證了砂仁具有導向氣機歸腎之功。 另一方面,《本草綱目·草部》載“縮砂屬土,主醒脾調(diào)胃”,即砂仁可通過醒脾促運化,調(diào)暢三焦氣機,從而到達《本草匯言·草部》所言“舒達肝膽不順不平之氣”的效果。 故砂仁總以納腎氣、暢氣機為主要功用。 生甘草,性味甘平微涼,歸脾、胃、肺經(jīng)。 《醫(yī)理真?zhèn)鳌り柼撟C問答》載“黃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陰。 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即生甘草通過其緩和藥性之效,可緩和黃柏之苦寒化陰,緩和砂仁之辛溫而化陽。《醫(yī)理真?zhèn)鳌り柼撟C問答》載“甘草調(diào)和上下,又能伏火”,甘草通過補益中焦脾土可伏相火于下。 故三藥合用則陰陽合化,心腎上下交通,引降相火歸于下而心火安于上。
三才封髓丹則是出自《衛(wèi)生寶鑒·瀉熱門》,而加味三才封髓丹方出《柳選四家醫(yī)案·評選繼志堂醫(yī)案》,由天冬、人參、生地黃、砂仁、黃柏、炙甘草、梔子、柴胡、龍膽組成,即原方化裁加味了梔子、柴胡、龍膽三味藥物,以加強清泄肝膽火之效。 《柳選四家醫(yī)案·評選繼志堂醫(yī)案》載“固由腎氣下虛”,腎虛是PE 發(fā)病的根本。 《柳選四家醫(yī)案·評選繼志堂醫(yī)案》載“厥陰肝藏,又有濕熱,助其相火,火動乎中,必搖其精,所謂肝主疏泄也”,厥陰肝膽濕熱,助生肝木相火是PE 的重要因素。 曹仁伯認為腎氣下虛導致精關不固,腎水不足則木火偏旺,肝膽化熱蘊濕則易引虛火動搖腎精,故發(fā)而為病。 《柳選四家醫(yī)案·評選繼志堂醫(yī)案》載“虛則補之,未始不美,而實則瀉之,亦此癥最要之義”,針對此類病機特點,治以補瀉兼施,補益腎水而瀉心肝火。 梔子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可治療一系列熱毒證,如梔子豉湯中治熱病心煩躁擾;黃連解毒湯中治三焦火毒熾盛;茵陳蒿湯中治療肝膽濕熱。 《本草綱目·草部》載“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必用之藥”,柴胡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膽經(jīng),苦寒性味可清解肝膽火,如丹梔逍遙散中合梔子治療肝郁化熱血虛。 同時,柴胡其性升散,善條達肝氣,調(diào)達三焦氣機使得氣血津液疏布。 龍膽,性味苦寒,歸肝、膽經(jīng),功擅清熱燥濕瀉火,《本草綱目·草部》載“正以其能瀉肝膽之邪熱也”,如龍膽瀉肝湯中合梔子、柴胡,主治肝膽實火濕熱證。 故梔子清泄心肝,君相火同治,合龍膽苦寒加強清泄肝火之性,柴胡主以疏散肝木以滅火。
總觀全方,三才湯中生地黃、天冬補腎水于下以降虛火于上;封髓丹中黃柏配合砂仁,專于引降相火歸于腎;加味三藥清瀉心肝火,疏散祛濕;人參合甘草補益中焦使得土實伏火于下。 諸藥合用總以上、中、下各部補瀉兼施,使得心、肝、腎各臟腑互相制衡協(xié)調(diào),陽性上浮而陰氣自下吸之,陰性下降而陽氣自上提之,陰陽調(diào)和則真火伏藏,腎精固藏,適用于腎水不足-肝膽濕熱-心火旺盛型PE。
近現(xiàn)代以來,三才封髓丹的臨床應用病種不斷增加,應用于治療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所致的男科、中樞系統(tǒng)等多科疾病[17]。 徐福松、崔云從心、腎論治PE,運用三才封髓丹加減滋陰降火[18-19],除此之外,近些年鮮有三才封髓丹治療PE 相關報道。 周教授總結歸納王琦、譚新華等多位名老中醫(yī)學術經(jīng)驗,結合自身多年臨床實踐,創(chuàng)新提出加味三才封髓丹用于PE 治療。 臨床針對PE 患者,首先依循“腎-肝-心”軸辨治PE 證型特點,結合地域特點,根據(jù)組合證型指導治療用藥。湖南地區(qū)氣候潮濕,飲食習慣偏于辛辣油膩,故腎水不足-肝膽濕熱-心火旺盛型PE較為多見,可運用加味三才封髓丹治療。因原方龍膽大苦大寒之品,易傷正氣,且服藥口感不佳,遂易黃芩同取清肝膽少陽火之效,緩和藥性,改善藥物口感。并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整人工傳統(tǒng)煎服湯劑為清膏制劑,意在最大程度保留傳統(tǒng)煎服手法和藥物性質,同時方便患者攜帶、保存、服用。經(jīng)多年臨床反饋,療效明顯,列舉醫(yī)案一則如下。
張某,男,37 歲,2021 年10 月31 日首診。主訴:患者陰道內(nèi)射精潛伏期縮短2 個月。 現(xiàn)病史:患者2個月前因房事過勞后逐漸出現(xiàn)陰道內(nèi)射精潛伏期縮短,陰道內(nèi)射精潛伏期<1 min,偶有未插入即射精,龜頭敏感,精神興奮易緊張,勃起功能正常,性欲偏亢盛,每日有晨勃。 伴口干口苦,晨起明顯,耳鳴腰酸,怕熱易汗,精神易疲,陰囊潮濕,小便色黃,平日性情急躁,工作壓力大,素喜食辛辣油膩。 脈弦,舌紅,苔薄黃膩。發(fā)病期間未給予特殊治療。中醫(yī)診斷:PE 病,心腎不交、肝膽濕熱證。治法:清心肝火,滋補腎水。 方藥:加味三才封髓膏,15 劑,開水沖服,1 日1 劑,飯后服。 膏方組成:天冬、人參、生地黃、砂仁、黃柏、炙甘草、梔子、柴胡、黃芩、黃明膠。 2021 年11月28 日復診:患者訴陰道內(nèi)射精潛伏期有所延長,陰道內(nèi)射精潛伏期約2~3 min,首診訴諸癥狀均有好轉,此為腎水漸充,心肝火降之象,續(xù)服加味三才封髓膏30 日。
按:患者為青壯年,處于年輕性欲偏于亢盛時期,因工作生活因素陰道內(nèi)射精潛伏期縮短,病程較短,病情虛實夾雜。 首辨“腎”部,該患者為青年陽實之體,因先天不足加之房勞過度導致易舉易泄、耳鳴腰酸等癥狀,屬于腎水不足證。 再辨“肝”部,工作壓力或嗜食辛辣煙酒等因素,加之性格急躁導致口干口苦、陰囊潮濕等癥狀,屬于肝膽濕熱證。 再辨“心”部,患者精神興奮易緊張,性欲偏亢盛,結合脈弦,舌紅,苔薄黃膩,屬于心火旺盛證。 故患者整體為腎水不足-肝膽濕熱-心火旺盛型PE,治以滋水涵木、清心肝火。 膏方中三才湯補腎水益元氣以降虛火,封髓丹引降虛火而伏火于下,加之黃芩、柴胡、梔子清瀉肝膽濕熱以堅陰,運用藏象學說、五行生克制衡思想,上、中、下三部臟腑論治,收效明顯。
作為中醫(yī)藥治療男科領域臨床優(yōu)勢病種[20],本文基于藏象學說、五行生克理論及醫(yī)家學術經(jīng)驗總結,分析認為PE 多與腎、肝、心三臟相關,其中腎為根本原因,肝是中心環(huán)節(jié),心是直接誘因,并提出“腎-肝-心”軸辨治PE 理論。臨床上可依循“腎-肝-心”軸自下而上分部辨證分型,并根據(jù)三部組合證型指導臨床用藥,在此基礎上周教授結合自身多年臨床實踐及地域特點,認為臨床以腎水不足-肝膽濕熱-心火妄動證型較為常見,進而提出加味三才封髓丹作為治療用藥。 加味三才封髓丹作為經(jīng)典方劑三才湯和封髓丹的組合化裁,具有滋補腎水、清利肝膽、清心安神之效,使得腎、肝、心三臟互相制衡協(xié)調(diào),適用于PE 治療并取得良好療效,以期為中醫(yī)臨床診治PE 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