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梅,祁佳樂
(西安石油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石油勘探英語隸屬于科技英語的范疇,它的語言結(jié)構(gòu)十分嚴謹,具有高度的特殊性和專一性,難度較大。目前,國內(nèi)外許多專家、學者都在關(guān)注著石油英語的翻譯,但很少有人從等值與近似理論來探討這類文本的翻譯。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選取了幾個典型的石油勘探類文本的實例,結(jié)合石油翻譯的特征,對其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對于石油英語的翻譯,在等值理論的關(guān)照下,不但能夠很好地篩選并確定正確的術(shù)語翻譯,還能處理長難句的翻譯;在近似理論下,譯文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與原文的語義相對應,無須側(cè)重對等,這就是奈達多年前所說的“譯意”,從而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翻譯等值是西方翻譯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觀點是“動態(tài)對等”,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的語義對等。奈達在《奈達論翻譯》中提出了翻譯的定義:“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言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1]?!暗戎怠?equivalence)由單詞“equal”和“value”構(gòu)成,而“value”(值)在數(shù)學中常指“數(shù)字或符號所具有的數(shù)量”[2]。隨著機器翻譯的問世,隨之而來的關(guān)注也逐漸增多。計算機翻譯的“等值”的實質(zhì)就是尋求等值的語言符號進行匹配轉(zhuǎn)換來進行翻譯。我們就拿英語“oil”一詞舉例說明?!皁il”具有對應漢語詞(石油、燃油、護發(fā)油、潤滑油、潤膚油、食用油、油性涂料等)所不相同的值,即“oil”具有多種含義,于不同領域中,有其不同和對應的用途,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進行篩選,選擇正確的翻譯。機器翻譯便是在兩個不同的語言中尋求語言符號之間的等值,也正是基于這一理論,使得機器翻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评?Koller)將翻譯定義為“代碼轉(zhuǎn)換或替代,亦即將語言甲(L1)中語言符號a1、a2、a3,用語言乙(L2)中的b1、b2、b3替代”;柯林斯英語詞典將“等值”定義為“在價值,數(shù)量,意義”等方面相等或可互換的狀態(tài)或“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效果或含義”;卡特福德(Catford)將翻譯定義為“一種語言(原語)的文本材料被等值的另一種語言(目的語)的文本材料所替換。[3]”由此可見,要想實現(xiàn)等值,首先要涉及兩種不同的語言,最后的翻譯應呈現(xiàn)兩個互相等值的信息。從功能上,“等值”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形式等值、信息等值、文化等值[4]。
“近似”則像是“等值”的衍生物,是一種更為靈活的表述。那是因為隨著現(xiàn)代翻譯理論的深入研究,人們關(guān)于“等值”的理解也在發(fā)生不斷地改變。大家認為,“等值”不適用于翻譯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因為會給人一種仿佛不同語言之間存在絕對對稱的錯覺。絕對的“等值”在某些情況下也會顯得如此死板與生硬,甚至歪曲翻譯中的基本問題。于是,許多人將“等值”替換為相對模糊的“近似”。奈達在后期也傾向于“近似”。
直譯,即在不更改原文的詞序、對應成分不增不減的前提下,直接進行翻譯。也就是說,直譯首先需要尊重原文,但直譯不等于“死譯”和逐字譯,不能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字法句法,還要“求其易懂”。
石油與天然氣是流體礦產(chǎn),它們埋藏在一定深度的地下,這就需要把它們從地下開采出來,我們并非挖掘或挖地道,而是通過鉆井。鉆井設備通常有六個系統(tǒng)組成:動力系統(tǒng)(dynamical System),提升系統(tǒng)(Lifting System),旋轉(zhuǎn)系統(tǒng)(Rotating System),循環(huán)系統(tǒng)(Circulating System),井控系統(tǒng)(Well Control System),監(jiān)測系統(tǒng)(Monitoring System)?!跋到y(tǒng)”一詞的翻譯沒有任何爭議,而其前面的詞均是運用直譯這一翻譯方法進行翻譯的。通過直譯,其意思表達一目了然。像“提升” “旋轉(zhuǎn)” “循環(huán)”和“監(jiān)測”均是選用了相應的動詞并在后面直接加上“ing”作形容詞的形式,更像是字對字的直譯?!皠恿Α笔沁x用了相應的形容詞,至于“dynamical”和“dynamic”的選擇,這兩個詞含義相同,意為“動力的”,通??梢曰ビ茫癲ynamical”只在討論動力學或者數(shù)學時使用,對于所有其他情況,最好使用“dynamic”。說話或?qū)懽鲿r一般不會使用“dynamical”這個詞,只要使用“dynamic”,人們就能明白其含義,因此在這里更為標準的翻譯應為“Dynamical System”。若在相關(guān)領域文本中遇到“Dynamic System”,則要進行判斷和糾正。而“井控”標準的翻譯一直都是“Well Control”,所以在這里無需修改為形容詞形式,“井控”這一術(shù)語也正是采用了直譯這一方法。
例句1:In general,rocks or rock masses always present certain degree of anisotropy,particularly in fractured(jointed)rock masses or slates,shales,and schists.
譯文:一般來說,巖石或巖體總是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各向異性,特別是在裂隙(節(jié)理)巖體或板巖、頁巖和片巖中。
分析:可以看出,本句的譯文按照原句的表達順序呈現(xiàn),句子結(jié)構(gòu)未發(fā)生變換,也沒有多余或缺失的信息,而是通過簡單的直譯達到翻譯的對等?!癴racturedrock masses”根據(jù)所在語境并非直接譯為“斷裂/裂縫巖體”,在國內(nèi)地質(zhì)學上我們稱之為“裂隙巖體”,與“裂縫巖體”是有區(qū)別的。關(guān)于石油類文本的翻譯,目的語詞語應盡量選用與源語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對于適合采用直譯的句子,翻譯時不改變句子的順序和結(jié)構(gòu),各個部分的翻譯相互對應,通過直譯的翻譯方法便可在某種程度上達到等值。
意譯是指根據(jù)原文本大意來翻譯的,并非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在石油勘探方面中是有許多我們需要通過深入了解相應的定義和概念才能得知其含義并進行對等和近似的翻譯。
常用的鉆井方法有兩類,分別是頓鉆鉆井(Cable Drilling)和旋轉(zhuǎn)鉆井(Rotary Drilling)。旋轉(zhuǎn)鉆井是當下最通用的鉆井方法,它指的是利用鉆頭旋轉(zhuǎn)時產(chǎn)生的切削或研磨作用破碎巖石,同時循環(huán)鉆井液以清潔井底。頓鉆鉆井也稱沖擊鉆井(Percussion Drilling),“頓鉆”亦稱“沖擊鉆”,是交替地升起和降落鉆頭在硬巖石上鉆孔的一種方法。它是利用鉆繩連接鉆具,靠鉆頭的上下沖擊作用鉆鑿地層,經(jīng)一段時間,用汲砂繩接汲筒將巖屑取出,使井內(nèi)清潔后,再下鉆頭,如此反復進行,直至完井工作[5]。鉆繩的材質(zhì)是鋼絲,也叫鋼絲繩,頓鉆鉆井也正是由鋼絲繩來掌控。沒有鋼絲繩,有著自身重力的鉆頭就無法被升起和降落,也就不會形成巨大沖擊來鉆鑿地層?!邦D鉆鉆井”的翻譯主要側(cè)重操作過程的鉆繩而非鉆頭,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此方法的含義和特征,我們采用意譯的方法實現(xiàn)了翻譯的對等。對于“鋼絲繩”一詞的翻譯,有“steel wire rope” “wirerope” “wire line” 和“steel cable”等,在這些詞中選擇了“steel cable”這一詞,這是因為“cable”一詞本身就指代那些粗而結(jié)實的金屬繩索,它們既可用于船舶上,又可用于支撐橋梁等等。此鉆井方法的執(zhí)行需要在鋼絲繩負擔巨大的重力(如鉆頭、活環(huán)、加重桿、繩帽等),用鋼絲繩來懸掛這些物件再合適不過?!皃ercussion”意為打擊、敲擊樂器或者撞擊、敲擊等,同理,屬于意譯的范疇,所以為了實現(xiàn)精煉且等值的翻譯,通過意譯可將“頓鉆鉆井”譯為“Cable Drilling”或“Percussion Drilling”。
“省”與“增”相對應,不難理解,省譯是指刪除一些與目標語的思維、語言、表述習慣不一致的詞語,從而減少譯文的冗余,反之為增譯。在英譯中,常見的省譯成分有:連接詞,介詞,動詞,某些詞的翻譯等。
例句2:When subjected to atmospheric action,the petroleum formed lost its volatile components,generating the asphalt found in these regions of fractures.
譯文:當受到大氣作用時,石油失去了其揮發(fā)性成分,形成了這些裂縫區(qū)域的瀝青。
分析:此句在原文上文中已經(jīng)表明了所說石油及其演變而成瀝青的環(huán)境和來源,故本句中的“formed”和“found”可忽略不譯。由此可總結(jié)出,英譯漢時省譯法的一個主要應用場景為已在上文中指出過的內(nèi)容的翻譯,根據(jù)石油類文本嚴謹、周密、簡練等特點,在翻譯時需要切忌冗詞贅句,遵循目標語的表達習慣。
例句3:The depocenter(area of greatest sediment thickness)is not always found in the topographic nadir of the basin,but may frequently be a linear zone along the basin margin. This is true of terrigenous sediments,where maximum deposition may take place along the edge of a delta.
譯文:沉積中心(沉積物厚度最大的區(qū)域)并不總是在盆地的地形最低點,而可能是常沿盆地邊緣的線狀帶。陸源沉積物也是如此,最大的沉積可能發(fā)生在三角洲的邊緣。
分析:本例句中的冠詞“a”和關(guān)系代詞“where”被省譯,句中“a linear zone”和“a delta”中的“a”均未譯出,由于漢語中沒有冠詞,這便需要譯者根據(jù)不同語境靈活處理,即英譯漢時無需保留所有不定冠詞的翻譯,以及定冠詞這樣的虛詞亦是如此;而“where”很顯然在從句中作地點狀語,指明陸源沉積物最大沉積所在處,在中文中需要省譯,使得譯文更加通順。
改譯是改變原句的結(jié)構(gòu),通過適當增減某些信息以遵循目標語言的習慣,或使用目的語的簡稱,便于讀者理解。無論改譯還是意譯,首要原則是不能改變意思。
例句4:A potential source rock has the capability of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thermally matur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譯文:潛在的烴源巖(源巖)具有生成和排出熱成熟油氣藏的能力。
分析:若遵循直譯則為“潛在的烴源巖(源巖)具有生成和排出熱成熟石油和天然氣聚集的能力?!贝朔g后半部分十分拗口,表述也不夠規(guī)范。但是“油氣”是對“oil and gas”的簡稱,作為石油專有名詞,“accumulations”的英譯不應與之分離,通過改譯,“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應譯為“油氣藏”,這樣的譯文才準確無誤且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實現(xiàn)了翻譯的近似。
例句5:失控井噴是高壓油氣噴出地面,并且由于井口設備嚴重損害或其他原因(如井口著火、鉆桿完全噴出井口等),以致井口完全失去控制,而不能直接進行壓井作業(yè)的油氣井井噴。
譯文:A wild blowout is oil and gas well blowout,which is high pressure oil and gas is being blown out to the surface due to the damaged wellhead or other causes--such as wellhead fire,drill pipe blown out of the wellhead,etc,so that the wellhead will be completely out of control,and it is impossible to kill such a well directly.
分析:由于中西語言之間存有巨大的差異,中文是先鋪陳數(shù)據(jù)和事實或分析原因,再得出總結(jié)和結(jié)論,而英文首先表述內(nèi)容的主題或中心思想,然后再分層逐步擴展說明。將這句話譯為英文時,為了順應讀者的語言習慣,一開始的譯文“A wild blowout is oil and gas well blowout”就表明了“失控井噴”的“井”為“油氣井”,這也是整句話的主干,隨后才是對于此概念的細述,這符合英文讀者的語言表述習慣,才是適當?shù)姆g。這樣的翻譯通過改譯的方法實現(xiàn)了翻譯語言的近似。
以翻譯的等值和近似理論為基礎,反應出中西兩種不同的翻譯觀,同時,亦是中西不同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的反應。作為重要的能源和優(yōu)質(zhì)的化工原料,石油是關(guān)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在石油的主要幾個領域中,如勘探、開發(fā)、儲運及煉制等,被眾人所提倡。本文基于等值與近似理論,主要運用四個翻譯方法來分析研究石油勘探類翻譯。要呈現(xiàn)優(yōu)秀的翻譯,作為譯者,首先務必做到積極學習、理解相應領域的內(nèi)容。對于石油相關(guān)的專有名詞和長難句,只有掌握其概念和含義,運用合適的翻譯方法,譯者才能夠翻譯的更為準確并為大眾認可,甚至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