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竹清,全舒萍,王 玲
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廣東518000
乳腺癌作為一種發(fā)生在乳腺上皮組織中的惡性腫瘤,已成為影響全球女性最常見的惡性疾病。據統(tǒng)計,截至2019年底,乳腺癌占女性新診斷惡性腫瘤的30%,其中約15%的病人死于癌癥[1]。由于缺乏早期篩查方法和經濟有效的治療手段,無論是在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在持續(xù)上升,現階段的乳腺癌已演變?yōu)槿虿∪俗顕乐氐募膊∝摀籟2]。大部分乳腺癌病人在初次就診時往往已發(fā)展到中晚期,此時病人的機體相關功能不僅受到嚴重損傷,病人面對疾病時所產生的恐懼、抑郁和焦慮等負面情緒也極易爆發(fā),并可能影響后續(xù)治療乃至生存結局[3]。以往研究已表明,不同手段的心理干預可以通過改善乳腺癌病人心理狀態(tài),達到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目的[4-6]。同時,運動心理干預[7]和情緒管控[8]等常見干預方式已被證實在乳腺癌病人的心理改善過程中發(fā)揮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針對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干預研究仍較少,且大部分研究均采用單一的心理干預,積極多樣性的心理干預手段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從乳腺癌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對其開展多維度管理,對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等方面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40例乳腺癌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將病人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20例。納入標準:①納入病人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15版)》診斷標準[9];②病人具備基本的言語溝通能力;③病人的視力與聽力水平正常,能獨自完成問卷與量表的測評工作;④病人的心臟、腎臟與顱腦等實質性器官功能正常;⑤病人至少有1名家屬陪護;⑥病人預估存活時間不少于6個月;⑦病人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病人伴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②病人存在其他系統(tǒng)的嚴重疾??;③病人對治療方案存在禁忌證;④依從性差的病人。研究組中,年齡(50.91±3.8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5例,高中45例,???0例,本科及以上50例;病理類型:非浸潤性癌75例,早期浸潤癌45例,浸潤性特殊癌100例;TNM分期:Ⅰ期50例,Ⅱ期65例,Ⅲ期55例,Ⅳ期50例。對照組中,年齡(51.12±3.91)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0例,高中50例,專科55例,本科及以上55例;病理類型:非浸潤性癌70例,早期浸潤癌55例,浸潤性特殊癌95例;TNM分期:Ⅰ期55例,Ⅱ期75例,Ⅲ期45例,Ⅳ期45例。兩組年齡、學歷、病理類型和TNM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及其親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案。具體操作如下:①護理人員告知病人有關乳腺癌相關知識以及注意事項;②護士對病人入住的病房環(huán)境開展多元化管理,根據病人對病房溫濕度的舒適化感知調整溫濕度;③每次床旁操作時,告知護理操作目的以及注意事項,提高病人對護理操作的配合程度;④對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征予以動態(tài)監(jiān)測,病人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告知主管醫(yī)生做好對癥處理。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積極多樣性心理干預,具體如下:
1.2.2.1 積極認知行為干預
以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為導向,從全新的架構性視角對病人予以多維度審視。護士應為病人的溝通營造出一個相對私密的對話空間,采取誘導發(fā)問的形式來引導病人宣泄內心的消極情緒感知,進而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緒。引導病人正確處理負面情緒,疏導病人現存的焦慮和恐懼等情緒,使其從心理認知視角上扭轉對負面情緒的認知思維。給病人發(fā)放記事本,每日讓病人記錄其在早、中、晚3個時間段內發(fā)生的病人自認為較為正面積極的事件,事件內容可以為:病情有所緩解、家屬的支持和醫(yī)生與護士的問候等,以此轉換病人的消極情緒,積極面對困難。每次干預時間限定在半小時以內,待完成健康指導后,為病人分發(fā)一張白紙和一根黑筆,讓其將自己在對話中所感知到的正面積極信息通過文字的方式予以呈現。若病人在文字書寫上存在困難,可將手機錄音功能打開,讓病人通過口述的方式闡述內心感悟。
1.2.2.2 積極心理行為干預
按病人的文化水平,從高到低通過手繪動畫和視頻回放等形式向其介紹積極心理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呈現要點,告知積極情感支持、社會支撐、應對策略對個體身心健康狀況所產生的正面激勵效應,由此提升病人應對病情時的技巧,同時引導及鼓勵病人家屬共同介入到病人病情管理中。護士花費5 min的時間以實際案例導入的形式予以展現上述積極心理行為,待講授完畢后,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多維度展現,加深病人對積極心理行為的踐行度。最后,護士再通過積極心理支持方面的情境題目設定,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病人對積極心理學心境感受予以深化,具體內容為:在你的身邊有很多家人陪伴嗎?他們都是如何向你提供積極且正面的情感支持呢?在你獲得支持后,你自身的精神及情感水平是否有所改變?你能說說當你面對疾病時會進行怎樣的行為方式嗎。該項情境題目是布置給病人思考的任務,要求病人在當晚入睡前將思考的心得體會通過手機視頻錄制的形式上傳至公共的微信平臺。次日,護士會引導病人落實各項檢查,一旦發(fā)現病人出現消極的思想,及時予以精神及情感支持,加強病人面對疾病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1.2.2.3 正念干預
每天14:00~15:00進行干預,引導病人取平臥位,閉上眼睛,使生理與心理均處于相對舒適的水平。護士以平易近人的口吻引導病人專注于積極情感并進行冥想練習。在病人聆聽音樂的同時,護士告知病人有關積極心理反饋至個人生活形態(tài)中所產生的有利成效。該項干預時間限定在半小時以內。
1.2.2.4 家屬積極介入性行為干預
護士將病人及其家屬視為干預團體,并以病人所掌握的積極心理行為相關要點為依托,為病人及其家屬設定模擬性真實情景,使病人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具體內容包含但不限于在落實乳腺癌圍術期階段,病人與家屬在營造積極心理方面的具體措施按該項情景設定,要求病人與家屬各自思考,并將自身所掌握的相關知識要點通過肢體與口語的形式予以表現。護士需借助手機作為媒介,對病人及家屬所呈現的角色扮演情況進行錄制,時間限定在半小時以內。結束后,護士通過手機視頻回放功能,對病人及其家屬在扮演過程中的表現情況進行鼓勵評論,強化病人及家屬對積極心理行為的了解。
1.3.1 希望評分
采用Herth希望量表[10]對比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第7天的希望水平。該量表包含對未來的積極心態(tài)、踐行正面行動、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3個維度,共12個條目。每個條目實施1~4分標準評分法,每個維度總分為4~16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對希望的感知水平越明顯。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16,結構信度為0.802,重測效度為0.793。
1.3.2 焦慮和抑郁評分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11]作為評價工具,對比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第7天的焦慮與抑郁情緒。SAS共包含20個條目。標準分<50分表示無焦慮;≥50~59分表示輕度焦慮;≥60~69分表示中度焦慮;≥70分表示重度焦慮。SDS共包含20個條目,標準分<50分表示病人無抑郁;標準分≥ 50分且<60分表示病人輕微至輕度抑郁;標準分≥ 60分且<70分表示病人為中重度抑郁;標準分≥ 70分表示病人為重度抑郁。
1.3.3 生活質量評分
采用癌癥病人生活質量量表[12]作為評價工具,對比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第7天的生活質量評分。該量表涵蓋軀體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和認知功能5個維度,每個維度得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質量越好。
表2 兩組干預前后Herth希望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積極心理學是通過借助積極心理力量幫助人們更好地利用自身所有的內在資源,不斷提高個人生活品質的學科,目前已在乳腺癌術后治療中得到應用但仍處于初級階段[13]。為合理、有效地對乳腺癌病人進行積極心理干預,本研究參考了相關文獻中的積極心理干預方式。如Coughlin等[14]研究表明,以家庭為基礎的身體活動訓練在減輕乳腺癌相關并發(fā)癥癥狀和改善身體功能方面是有效的。此外,通過移動設備進行周期調整訓練能提高國內乳腺癌術后病人心理彈性應對疾病帶來的抑郁和焦慮心理[15]。正念療法、精神干預療法、團體心理療法、積極情緒表達療法、書寫表達療法以及價值主導療法等積極心理干預也能有效改善乳腺癌病人心理狀態(tài),提高乳腺癌病人的生活質量[6]。因此,本研究通過積極認知行為干預、積極心理行為干預、正念干預和家屬積極介入性行為干預4個方面,研究積極心理干預對乳腺癌病人消極心理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希望是一種追求成功的積極動機狀態(tài)。有研究表明,癌癥病人的希望水平處于中等狀態(tài),而增強乳腺癌病人的希望信念可以有效減輕抑郁情緒,并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16]。積極心理干預能幫助乳腺癌病人獲得在精神情感維度上的正面支持,提高病人對自身病情的希望水平,并最終影響病人戰(zhàn)勝病情的自信心[17]。護理相關的積極多樣心理干預已將希望水平作為一種實用有意義的指標,并將提高病人希望水平定義為乳腺癌病人的新護理目標。因此,如何從影響希望水平的各項因素方面開展相應的護理措施是護理工作者新的目標和使命。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的Herth希望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再次驗證了積極多樣心理行為能提高乳腺癌病人的希望水平。
本研究探討了積極心理干預前后病人的消極情緒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Maass等[18]研究表明,乳腺癌長期幸存者的抑郁癥狀會隨著病程的延長而逐漸增加。此外,Brunault等[19]證實了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可以作為乳腺癌長期幸存者生活質量降低的獨立危險因素。一項觀察性研究也發(fā)現,相比較社會人口學因素和社會支持水平,心理因素(如焦慮和抑郁)對乳腺癌長期幸存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更大[20]。而生活質量則是指病人對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主觀反應和認識。Firouzbakht等[21]研究已表明,心理狀態(tài)與乳腺癌病人的生活質量呈負相關。目前,乳腺癌長期幸存者的生活質量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心理因素尤其是負面情緒可能會極大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接受積極心理干預后,病人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了乳腺癌病人在進行積極心理干預后,病人消極心理狀態(tài)得以明顯改善。同時,本研究結果亦顯示,研究組接受積極性干預后,其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其生活質量得到明顯升高。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積極多樣性心理行為塑造方案在應用于乳腺癌病人后,能有效緩解病人的消極情緒,并能提高病人面對疾病時的希望水平以及改善生活質量。然而,乳腺癌病人的預后影響因素不僅局限于心理干預,日后還需從醫(yī)療-護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家庭-社會支持等多方面對病人進行協(xié)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