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汝驊
“樂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嘗不能兼。惟大理得之。”
——(明)王士性
不走得夠遠,我們永遠只知道眼前;
不回望來時的小徑,我們便找不到靈魂的歸宿。
人生步入暮年,回望是唯一能豐潤心靈的瓊漿??酀了岬耐卤粴q月的風雨剝蝕,少了辛辣悲涼的滋味,殘留下絲絲甘甜。我的一生都在大理古城內(nèi)行走,抬頭望蒼山,低頭看洱海,身心早已融入這片熱土,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時時刻刻都在感受著它細微的變化。
每個人都要與他所處的時代相逢,我出生在這個600 年前就建立在蒼山洱海環(huán)抱中的美麗古城,當它沉重的步履從旌旗搖動、刀光劍影的遠古走來,從大明王朝的興盛走向衰亡,走過漫長的清代,短暫的民國,那些操著北方口音的解放大軍把五星紅旗插上五華樓殘存的城垛上時,我也就走進了這個時代。
一輩子的時間說長不長,相對于這個飽經(jīng)滄桑的古城,每個個體其實就是一個過客。然而也正是這短暫的經(jīng)歷,讓我走過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
我一直在尋找我最早見到的古城的模樣,3歲或是4歲?眼前的事物一片空白,反倒記住了那個幼童經(jīng)常站立的地方是一個門洞,六角磚鑲嵌的通道幽暗低矮,頭上是兩頭飛翹的出檐門樓。門樓下沒有門,是本來就沒有安還是后來拆除均不得而知,畢竟這個大院里居住著七八戶人家,大門關鎖會帶來諸多不便。門樓西面是里邊四合院北方房子的后墻,膠泥土粉過的墻體平整光滑,適合用刷子蘸石灰水在上邊書寫一些緊貼時政的標語口號。我在門洞里看見過兩個穿著藏青色中山裝的居委會干部,一人提著一只裝著石灰水的木桶,另一人手持毛刷,在黃泥墻上一筆一畫地寫上: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
開始記事時,知道這條路叫護國路,西到西城墻腳,東到廣武路,滿打滿算不超過800 米。再往東就是成片的桑樹園。桑椹成熟的時候,圍墻的刺籬笆背后就冒出幾顆稚嫩的腦袋,趁那條大黃狗正在樹蔭下打盹,幾只手迅速從刺籬笆的縫隙中伸向那些熟得黑里透亮的“馬桑果”,反手直接塞進口中。蹬在矮墻石頭縫中的腳不斷發(fā)麻、顫抖,眼睛搜尋著肥碩的馬桑葉背后那一顆顆油亮多汁的果實,余光還要瞄著那只似睡非睡的大黃狗,忙亂中馬桑果的汁液順著嘴角流淌,白襯衣的前胸就暗紅斑斑,仿佛從戰(zhàn)場上下來的傷兵。
護國路往西的盡頭是西城墻,這里原本是沒有城門洞出口的。方方正正的城墻圍出一個方方正正的城,只留出東南西北四個出口,按順序排列命名為洱海(東)、雙鶴(南)、蒼山(西)、三塔(北)。實際上這4個門還有別的稱謂,分別為通海、承恩、蒼山、安遠。而且這座城在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 年)以前叫羊苴咩城,它的面積遠比今天古城的范圍大得多?!澳掀鹁G玉溪,北止隱仙溪,東起洱海,西至蒼山,方十里?!保鳎├詈啤度齐S筆》。
人過留跡,雁過留聲,寶貴的東西不會因摧殘而永遠消失,它總會用自己的方式,讓一塊塊殘碑,一道道圍埂隱秘住它留給后人的密碼,讓他們慢慢拂去千年歷史不斷堆積的塵埃,逐字逐句去解讀還原那些塵封的過往。
一個城市沒有歷史遺跡的記憶,就沒有靈魂。魯迅先生曾說過:翻開任何一部縣志,總能找到這個地方的十景八景,實在沒有景致了,也可以想出“遠村明月”“蕭市清鐘”“古池好水”之類的名目,于是,一個荒村,一所破廟,一口老井,也就成了名勝。這個地方立刻變得古風蘊藉,文氣沛然。而大理不是這樣,身處其中,手觸摸之處,都不是昨天的故事,而是上溯千年的悠悠歲月。它無需表白,不事張揚,如古城內(nèi)平常過日子的居民,淡泊處事,低調(diào)為人,平平靜靜終其一生。
攀上西門城墻,手到之處,似乎觸摸到八百年前工匠掌心的余溫。城磚縫隙中的填充物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滄桑,依然堅硬如鐵,黏合緊密,不比當今高標號的水泥砂漿差。據(jù)說這是沿襲了唐代建造三塔、五華樓宮苑的工藝,用石灰、羊毛和熬熟的糯米漿反復攪拌而成。當然這種材料造價昂貴,工藝復雜,普通老百姓能填飽肚子就不錯,建棟房子怎么可能把白生生的米飯堆進墻中,所以普通民房的建蓋基本用黃黏土。石灰拌糯米稀飯這種工藝是由本土鄉(xiāng)民自己研發(fā)還是外來工匠帶來的技術,沒有一個權威的認定。而中原工匠直接參與了南詔新都及后續(xù)各類建筑的建設,則是有歷史定論的事?!皶r有天寶戰(zhàn)俘三千余,各蠻部派工匠七千,得萬人筑羊苴咩城,十年始得外城。”(明)李浩《三迤隨筆》。
“唐天寶三次戰(zhàn)爭,公元751 年,鮮于仲通進攻南詔,大敗,六萬余人戰(zhàn)死,一萬多人被俘。公元752 年,朝廷又以賈顴為都督,發(fā)兵三萬進攻南詔,結果大敗,主帥賈顴被生擒。公元754 年六月,劍南留侯李宓率兵十萬,隨行還有征召來的十萬民夫運送物資?!保ā缎绿茣肪?19)。征戰(zhàn)的結果以現(xiàn)存的碑刻為證:“漢血成川,積尸壅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薄赌显t德化碑》。3 次戰(zhàn)爭均以唐軍戰(zhàn)敗而告終,但參與戰(zhàn)爭的將士仍有一部分存活下來,或被俘,或打散,或逃竄荒野,或流亡民間。這些軍人都是臨時征召的農(nóng)家子弟,來自秦隴、關東、山南等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也是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最先進的地區(qū),這些人中不乏能工巧匠,掌握的各項技能都先于云南當時的生產(chǎn)技能。后來基本被征用到各類建筑的關鍵崗位,他們的先進技術技能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世代傳承,延續(xù)至今。
城墻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軍事防御設施,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可以抵御外敵入侵,保障城內(nèi)居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在亂世年頭,匪患猖獗,遇小股惡徒流寇混入城中,角樓上鑼聲一響,四城門一關,匪徒就插翅難逃。古城的城墻還有一個最大作用——擋風。冬春之交,從印度、孟加拉灣遠道跋涉的季風狂吼著從蒼山腳下呼嘯而來,枝繁葉茂的大青樹枝干折斷,田間的茅屋都被掀上半空,氣勢洶洶來到古城邊,面對這道寬厚的屏障,只能乖乖停下腳步,無奈地在墻根徘徊。幼年時到南門外婆家,晚飯后返回城里,時逢隆冬季節(jié),狂風驟起,文獻路一片狼藉。加上衣裳單薄,寒風刺骨,一路小跑跨越雙鶴橋,跌跌撞撞跑進城門洞,一踏進城墻里,人馬上就暖和過來。
城墻,為一個城市帶來溫暖,更讓居住在城內(nèi)的百姓內(nèi)心坦蕩,平靜祥和。城墻里安居樂業(yè)的人們生活秩序井然,老人在巷口的緬桂花樹下閑坐,幼童在青石板路上相互追逐,清風在身邊輕輕掠過,像古城民眾的平常日子,平靜舒緩,波瀾不驚。
近代以來,城墻更多的只是具有一個城市的象征意義,作為抵御外敵的功能和作用已基本喪失。整個古城的四圍城墻任其坍塌、損毀,城磚被扒,幾個路口被硬生生鏟成大路,像一條被褪了皮的蟒蛇,支離破碎地僵臥在古城四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城墻已經(jīng)沒有當時的威嚴壯觀,除了主干道復興路一南一北有兩個城門洞孤零零挺立在路的盡頭,城樓早已坍塌,殘墻斷垣搖搖欲墜。東西兩座城門蹤跡難尋,只剩下一條黃土填埋的通道。所幸還有幾個地方由于緊靠軍事重地,一般人都不敢輕舉妄動。南城門洞往下直至南水庫邊,就有幾百米完整的城墻,城墻里是舊時的南校場,抗戰(zhàn)時是宋希濂的十一集團軍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有十四軍、五十四軍的軍部駐扎在此,城墻里緊靠司令部家屬院,城墻上拉起鐵絲網(wǎng),閑人不得靠近。北城墻也如此,北城門往東至葉榆路口,是部隊六十醫(yī)院的地盤,鋼鐵長城不僅保護著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也為名勝古跡的完好保存做出了貢獻。包括享譽中外的崇圣寺三塔,“文化大革命”時期就有造反派慷慨激昂地高呼,要用炸藥包炸掉這幾尊為封建王朝豎碑立傳的標志性建筑。但三塔內(nèi)駐有十四軍的通信營,部隊戒備森嚴,到軍事重地用炸藥,相當于去和解放軍開戰(zhàn)。造反派頭目面面相覷,誰也不敢表這個態(tài)。最終,這一陰謀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吼吼叫叫,造點聲勢,沒有成為行動,這一國家級重點文物才得以安然無恙。而雨銅觀音殿就不能幸免了,它處在部隊圍墻的正后方,不屬解放軍管轄范圍,只能任由造反派肆意損毀,一尊承載了大理地區(qū)善男信女幾百年香火供奉的觀音銅像就被這伙人電鋸、斧鑿、鍛敲,肢解,尸骨無存。600 年風雨侵蝕,戰(zhàn)亂損毀,很多古跡已消失殆盡,面目全非。只有古城墻斷斷續(xù)續(xù),依然堅守著固有的位置,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像南城門以西至紅龍井這段,修復后讓天南地北的游人感受到古城厚重歷史積淀的震撼,完整地再現(xiàn)當年的容顏。
臨水而居是一個城市的首要條件,大理城怎么能沒有水呢?何況明洪武年間大張旗鼓地建造大理府城,配套是一點都不會含糊的。明李浩在《三迤隨筆》中曾這樣描述:南詔清平官鄭回精通地理,曰:“葉榆,鶴拓之地,掘地可得甘津,而永不缺水,可以策居,建千秋之業(yè)?!本G玉溪水從玉局、龍泉兩峰中間奔流而下,村民們習慣稱為白鶴澗,也體現(xiàn)了世居在此的鄉(xiāng)民內(nèi)心始終銘記著是誰開拓的這片土地,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洞罄砜h志稿》載:“俗傳洱水既泄,其地林藪蔽翳,人莫敢入。有鶴日往來河岸,人跡之而入,鏟刈芫蕎,乃得平土而居”。吃水不忘挖井人,白族人對鶴感情深厚,綠玉溪邊的河濱地帶是仙鶴棲息的地方,于是把綠玉溪稱為白鶴澗,南門城外的橋稱為雙鶴橋。這條溪水順城南而下,理所當然就成了南門的護城河。北邊的護城河以中溪河為主,它從龍泉、中和兩峰中間奔流而來,到了石門村村頭,一改直奔洱海的流向,斜插東北方向,流到大理城西,一個直拐順城墻向北流去,在城北拐角匯集北來的螞蟥澗水,順北城墻往下流淌,成為大理城西人民路口(過去叫響水關)以北的護城河。
1958 年,大理縣修建了后來被譽為“大理之眼”的南北水庫,這是當時在“大躍進”的狂熱下,以糧為綱,大興水利之風、舉全民之力創(chuàng)造出的產(chǎn)物。南水庫的原址有個小池塘,因塘里盛產(chǎn)蓮花而得名叫蓮花池。新修的南水庫擴大了蓮花池的面積,東堤在東城墻的基礎上填土加高,兩面護坡用大塊巖石支砌,南邊堤壩同樣利用城墻為基礎,只有北堤和西堤是新打夯填埋。施工采用人海戰(zhàn)術,沒有任何機械參與,人馬并行拖著石碾子反復碾壓加固。與其相隔約500 米的北水庫同樣利用東北段城墻為護堤,不同的是北水庫比南水庫小一些。以我們后來在水庫里游泳時的估算,南水庫的水面南北寬約四百多米,東西寬二百多米,跟我們學校運動場上的四百米跑道差不多大小,而北水庫的水面長寬都不過兩百米。
水庫挖好,原南護城河綠玉溪水從專用閘口引入,緩緩注入南水庫;中溪河水從西門河轉(zhuǎn)向北,順北邊護城河進入北水庫,兩條原來一直堪當護城重任的溪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中被賦予了新的職責,被熱情好客的市民們迎進新的環(huán)境短暫停留,注滿規(guī)定蓄庫水位又折返往東而去,壩子里就出現(xiàn)了兩汪清亮亮的湖水,像兩只明亮的大眼睛,靜靜地凝望著蒼洱大地的秀美風光。
水庫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抗旱、農(nóng)田灌溉,城東大片農(nóng)田因此迎來了旱澇保收的大好時光。同時也為古城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避暑納涼的好去處,特別對于我們這些正是精力充沛,整天追逐打鬧的孩童,終于有了一個盡情嬉戲的絕妙場所——水庫,這個天然游泳池。夏日的傍晚,南北水庫的堤壩上,就出現(xiàn)了古城居民休閑散步的身影,有的甚至扶老攜幼,全家出動,沿著四圍堤壩款款而行,欣賞著湖光山色的秀美景色。最熱鬧的時間是端午節(jié),吃過包子、粽子、芽豆、黑梅、拌蘿卜,喝過雄黃酒,古城人就紛紛來到水庫“走百病”,堤壩上一時人流如織,像趕大街般熱鬧。
被水環(huán)繞浸潤的家園,地肥水美,牛羊成群。五月栽秧,十月收割,一泓碧水輝映藍天,描繪出一幅古人筆下“風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的美麗畫圖。
據(jù)《大理縣志稿》載,明清至民國時期,大理城內(nèi)和周圍的街道、村莊的名稱,有很多都是以手工藝人群體職業(yè)的特征命名,如屠羊巷、金箔街、打銅街、茶麻巷、米糠市、魚市口、大紙坊、篾匠村、豆腐營、瓦丁鄉(xiāng)、趕香村、賣花村等。在交通不便,信息不流通的年代,這些帶有明顯職業(yè)特征的名稱,可以讓有需求的民眾很快尋找到自己需要的位置,從而盡快處理日常生活中需要辦的事。隨著朝代更替,歲月變遷,有些職業(yè)手工藝人逐漸消失,手藝工匠后繼乏人,一些村鎮(zhèn)街道匠人轉(zhuǎn)行,另謀他路,原有的名稱漸漸被人們遺忘,被一個新的大家認可的名字取代。
能夠長期留存的老地名,必定有它留存的原因,有很多地名在一定時期內(nèi)給予人們的是難忘的鄉(xiāng)愁記憶,是味蕾的享受,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紅龍井,舊時叫紅龍井巷,民國時稱清源里。這里有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紅龍井下有一棵玉白菜,是大理地區(qū)的鎮(zhèn)城之寶。古城一孝子的母親患了重病,經(jīng)高人指點去尋求一小片玉白菜,含在嘴里就能消除病痛。孝子找到玉白菜,但旁邊有4 條紅龍盤踞,不準任何人采摘。孝子反復哀求,長跪不起,誠心感動上蒼,終于求得一片玉白菜,母親含服后,病痛全消。后來,一個貪心的財主佯裝孝子,求得上蒼許可,4 條盤踞的紅龍讓開路準許他去取一片白菜。誰知貪心的財主想把整棵白菜據(jù)為己有,拼命掰扯,惹起紅龍發(fā)怒,一時地動山搖,井壁坍塌,財主也被填埋在井中。類似的故事不只大理有,世界各地普遍都有流傳,俄羅斯《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伊索寓言《駱駝與宙斯》《樵夫與赫爾墨斯》都講述了同樣的內(nèi)容。相同的結局,變換了幾個人物而已。中心內(nèi)容就是告誡人們,不要貪得無厭,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終都沒有好的結果。
流傳至今的白族民間故事,為我們的心靈感受到真善美的滋養(yǎng)和認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文化一旦深入人心,也就實現(xiàn)了真正的傳承。文獻名邦這尊金光閃閃的寶塔的基礎,就是在這些潛移默化的傳承中不斷填實,穩(wěn)固,增光添彩,世代延續(xù)。
人民路的盡西頭(過去叫衛(wèi)門口)叫響水關。古城墻以前沒有豁口,高聳挺立的城墻下有一條溝,溝前有一盤水碓,被奔流而下的溝水沖擊,水碓上的水車就開始轉(zhuǎn)動。碓房里的干碓開始吱吱呀呀七上八下砸向碓窩。城墻下的溝出水位置高,涵洞口小,碓房水車矮著一大截,遇上七八月雨水天,蒼山草皮水下瀉,沖出的溝水氣勢洶涌,響聲轟鳴。記事起,偶爾吃一頓元宵,對那股香甜糯滑的滋味入迷,知道是響水關的水碓舂出來的,就對響水關這個地名多了一份情感。
響水關下邊,吉利坡以西(現(xiàn)古榕會館)原來有座宮殿叫“大川宮”。很多人只知道大理古城內(nèi)的文廟、武廟、城隍廟、基督教、天主教堂、清真寺,卻不知大川宮從何而來?而這大川宮在大理古城來頭不小,首先它門前的兩棵大青樹是古城內(nèi)最大的古榕樹,樹高十余丈,枝繁葉茂。樹上棲息著上百只白鷺,一有風吹草動,嘩啦啦直飛藍天,蔚為壯觀。其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收歸政府管理,初期為縣人民禮堂,縣城里重大節(jié)日的集會、活動慶典都在這里舉行。后轉(zhuǎn)型為滇劇院、電影院,依然是古城居民文化活動的中心,現(xiàn)今建設為賓館。大川宮歷史上是落腳大理的四川人集資修建的會館,神龕中供奉的是他們稱為“川主公”李冰的塑像。(李冰,秦昭王時蜀郡守,為根除岷江水患,鑿離堆,修魚嘴,建起享譽世界的都江堰。今都江堰旁有專為李冰父子建立的廟宇,尊為川主,享受祭祀。)為官一任,只要真心實意為百姓辦事,做出成績,老百姓都會永遠銘記在心。哪怕遠離故土,四處謀生,心里依然對為他們家鄉(xiāng)造福的先人滿懷敬畏之情。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蜀人,自漢唐以來,經(jīng)蜀身毒道,進入“靈關道”“五尺道”,跨過金沙江,輾轉(zhuǎn)鶴慶賓川進入蒼洱境內(nèi),千里迢迢來到被外界人稱為“蠻鄉(xiāng)夷寨”的邊地淘生活,經(jīng)商做買賣,盤田種地下苦力,從事教書、開店、做手藝、說書唱戲、閹雞劁豬、拉車抬轎……
青石橋、魚市口這些原載大理縣志稿的地名,盡管它的功能早已喪失,但今天名稱依舊,因為它承載的是一個時代的味道。我們呼喚它的名稱,也就呼喚出一種情懷。開放臺灣老兵返鄉(xiāng)那幾年,幾位老兵結伴來到青石橋涼粉攤,一碗普普通通的涼粉,竟然讓離鄉(xiāng)幾十年的老人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魚市口的老頭魚、弓魚早已隨著魚市的消亡而絕跡,但它對于那一代人的記憶早已深入骨髓,難以磨滅。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家鄉(xiāng)味道的情結。
兒時趕“三月街”,最期盼的是買一個酸角壺,泡一壺酸酸甜甜的酸角水。再一個就是走累了,逛乏了,又累又餓時走進一個帆布撐起的大棚下,去吃一鍋小食品飲食店正熊熊燃燒的爐灶上燉著的砂鍋魚。有名氣的小食店基本選用祥云出產(chǎn)的好砂鍋,放上洱海中捕來的弓魚(現(xiàn)已絕跡)、黃殼魚或鯉魚、草魚,加上嫩雞片、鮮肉片、火腿片、玉蘭片、腰片、肝片、海參、魷魚、蹄筋、各種菌菇、豆腐、胡蘿卜、白菜心、蛋餃等豐富多彩的配料燉制而成。上席時以白菜葉鋪墊的大盤襯墊,鍋中沸滾,飄紅映綠,色彩絢麗,清香撲鼻,魚肉滋嫩、味道鮮美。這道名菜的來歷,相傳于一則軼事:很久以前,大理城內(nèi)有一家飯店名叫“山海酒家”,生意十分興隆。店里有一個跑堂,名叫張小三。由于家窮子女多,每天都把食客吃剩的菜肴裝在砂鍋里帶回去煮給家人吃。一日,一富商在店中大宴賓客,剩下一些海參、蹄筋、魷魚、火腿、冬菇、玉蘭片,張小三將它們?nèi)际占谝黄?,全部倒進砂鍋,帶回家中。正巧家人從洱海里捕到一條鯉魚,他便把魚剖洗干凈放進砂鍋與剩菜一同煮,全家人吃后都覺得味道格外鮮美可口。張小三茅塞頓開,自辦了專賣砂鍋魚的飯店,結果賣出了名,砂鍋魚從此成為大理白族風味的佳肴。由于砂鍋保溫好,上桌后鮮湯翻滾,三月街上的砂鍋魚,熱氣騰騰,香氣彌漫,一道美食也增添了節(jié)日的熱鬧氣氛。
大理的冬天,有一種特有的生活,叫“吃凍魚,曬肚皮”。凍魚是道涼菜,應該在天熱時食用,能降溫解暑。但在過去的歲月里,盛夏時分要讓一碗熱氣騰騰的酸辣魚天然冷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即便是現(xiàn)在冰箱冷凍一應俱全的條件下,現(xiàn)代的操作只能讓酸辣魚成為冰魚,一字之差,凍魚被抽去了靈魂。只能等霜降過后,夜里寒氣襲來,一盆酸辣魚用紗罩罩好,擺放在廚房通風的地方,經(jīng)過一夜的天然冷凍,第二天中午就是享用這道美食的時間了。冬至前后的大理,藍天如洗,陽光不溫不火,透明溫潤。青石板鋪就的天井里,一張雕花八仙桌,全家人團團圍坐,天然冷凍后的酸辣魚,魚肉細嫩,魚凍凝脂,再配上一盤白族人喜好的“生皮”,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凍魚是冰涼的,初冬的太陽照得身上暖洋洋的,一幅“吃凍魚,曬肚皮”的市井畫圖就得以綿延千年。
那時喜歡去做客,聽見哪家人請客,自己可以跟著去,會激動幾天。請客的主人家所有用具都統(tǒng)一租來,清一色的紅土漆桌面雕花八仙桌和條凳,桌面上擺放的碗盤都呈豆綠色,瓷薄呈透明狀,清秀干凈。餐桌一般擺在天井院落的彩棚下,加上菜肴色彩搭配美觀,顯得古色古香。入座時,分長幼尊卑,順序不能亂。背靠堂屋,謂正座,長輩入座后,方能動筷開席。出門前,席面上的規(guī)矩大人已反復交代,自認為守不住規(guī)矩的懲罰就是不能去參加這次宴請。所以,面對著香味襲人的滿桌雞鴨魚肉,長輩不出筷,任何人都不能去拈。時至今日,參加過多次宴請,出入過無數(shù)賓館酒店,始終認為我們大理古城的“土八碗”最正宗。主菜“紅肉”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塊,用白酒浸泡透的紅粬米汁將肉染紅燉熟,紅白相間,富有喜氣?!八秩狻笔菍敕拾胧莸呢i肉切塊拌上調(diào)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冷卻后再煮,裝碗后撒上些芝麻、蔥姜絲,整個菜黃白相間,香氣誘人?!扒埲狻奔锤伤岵丝廴猓鸺t,味酸甜,肉皮經(jīng)油鍋炸過后呈波紋狀,焦黃富有彈性?!胺壅羧狻笔菍⑤^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炒得焦黃濃郁噴香的炒米粉,裝碗上籠蒸熟,肉肥而不膩,香氣繚繞?!捌幢P”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涼拌菜,將鹵熟的豬肉、肝、肚切片,蓋在用酸菜或泡蘿卜墊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蘸汁,其味為酸、辣、涼,邊角擺放炸花生、牛干巴、黃金片這些下酒菜,為上席的好酒之士增添氣氛。經(jīng)濟條件好,辦事大方的席面會格外擺上整只清燉火鍋雞、一條洱海酸辣魚或是炸得金黃酥脆的乳扇;一般人家待客,就是純粹的“土八碗”了。
飲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是有歷史傳統(tǒng)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一定會有拿得出手上得臺面的特色飲食,也會有一批傳承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大廚。20 世紀70 年代末,古城的名廚就有“杏花村”的老板——文師傅和人民路上段專門幫人做廚的陳大廚。家里有事辦席,都以能請到這兩位主廚而覺得有面子,主人會親臨大廚家送上煙酒糖果,報上準備請的客人數(shù)量和根據(jù)自身經(jīng)濟條件相對應的席面標準,兩位師傅會開出采購單子,按單采買,避免浪費或準備不足。古城過日子精細的家庭主婦,每逢“三月街”,都會買下平時少見的請客食材,丘北辣子、廣南草果、芒市干筍、賓川花生和干蠶豆、湖南黃花菜。產(chǎn)地正宗,才能保證原料正宗,正宗的原料才能讓大廚的菜肴原汁原味,得到民眾認可。文師傅憑著自己精湛的手藝,改革開放后在大理城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私合營以來的第一家個體餐館,取名“杏花村”,后來又創(chuàng)新出了“神腿”“灌肚”“鳳爪”幾樣特色菜,聲名大噪,生意越來越紅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用在大理古城那些老字號商鋪,是再適用不過了。經(jīng)商做買賣一是誠信為本,不言而無信,不偷奸耍賴;二是苦心經(jīng)營,質(zhì)量為本。老字號其實就是一個招牌,但這塊招牌背后是民眾的口碑、信賴。比如“天成公”的藥,它首先在心理上就給患者消除了顧慮,它是幾代人延續(xù)下來的老藥鋪,堅守著“唯愿世人無病痛,哪管架上藥生塵”的信條,安全性不容置疑,抓了“天成公”的藥,盡可以放心服用。
大理古城的老字號很多,隨便一個字號都傳承上百年?!凹獞c號”“富隆號”是專做咸菜的,鋪子里一溜土罐上,分別掛上一個個小木牌,分門別類寫著鹵腐、豆瓣醬、糟辣子、甜藠頭、水豆豉、泡辣子、甜醬油……這些幾代人都一直吃的下飯佐料?!凹獞c號”就開在護國路西洋人街牌坊旁,口味獨到,酸辣適中,上學放學從鋪子門前走過,一股酸酸甜甜的味道直鉆鼻孔,口水就從舌下涌出。吃飯時想起要吃點咸菜,拿個小碗臨時到鋪子里買,三分五分的咸菜可以盛一小碗,童叟無欺。
復興路正街上有幾家大點的飯店,有早期的“明月樓”、公私合營后的“五味軒”“雙鶴樓”“一品軒”。那個年頭進飯館的人不多,飯店也根據(jù)大眾需求,賣點米線、餌絲、帶帽飯。雖然是普通的小吃,但對這些小吃上的“帽”絕不馬虎,雜醬、燜肉、汆肉、三鮮、肉、香菌,分門別類,用足功夫。遇到七天一輪的大街天,復興路兩邊都是擺地攤賣土特產(chǎn)品的,他們就會在門口支起攤位,賣點涼雞米線,方便來趕街的鄉(xiāng)民。如今,人民路上的三兄妹開的3家“再回首”涼雞米線店,他們的母親就是當時小食品飲食店出了名的做涼雞米線的高手。
糕點鋪有“荷香樓”“異品軒”“龍德軒”等,由于當時民眾生活水平低下,外來的好的糕點技術還未傳入,這些糕點鋪的糕點品種單一,基本就是餅干、蛋清餅、紅綠果子、到口酥、云片糕之類。兵荒馬亂的年月,民眾連正餐都吃不飽,想吃點糕點零食就是奢望,購買的人不多,生意清淡。1925 年3 月大地震后,一場大火從四牌坊由北向南一路燃燒,五華樓旁一保山人開的店叫“鼎頤祥”,是一家專營破酥包子的老字號,被大火燒為灰燼后,主人無力再恢復生產(chǎn),返回保山家鄉(xiāng)?!岸︻U祥”的破酥包子很有特色,一個熱氣騰騰的包子盛在瓷盤中,筷子輕輕一碰,包子皮就一層一層酥散開來。包子餡有兩種,甜和咸,咸的用鮮肉、雞、細蔥、豆腐干;甜的又分洗沙、玫瑰、白糖、火腿。包子一入口,就感覺酥軟香甜,十分可口。破酥包子的顧客還有一部分婦女,因為那時女人一般是不能進食館的,正襟危坐地上館子,會被人指責,說三道四。破酥包子用個紙盒端起就走,回家關起門慢慢品嘗,誰也說不著?!岸︻U祥”關門后,“荷香樓”的老板楊老先生看到了商機,根據(jù)以往做糕點積累的經(jīng)驗,揣摩出一點門道,開始轉(zhuǎn)行賣破酥包子,生意逐漸紅火起來。楊老先生的女兒楊蘭珍跟著父親多年,得到了楊老先生的真?zhèn)鳎薜叫旒液笈c丈夫徐中和一起做起了破酥包子,取名“龍德軒”。由于徐家沒有門面房,只能在巷道門口用白布縫制一面條形大旗,四周用紅紅綠綠的色布鑲上狗牙邊,上面草書“龍德軒破酥包子”。大旗既是招牌又是廣告,也是破酥包子出籠開賣的信號。中午時分,破酥包子一出鍋,就將這面大旗斜撐在墻上,輕風吹過,旌旗獵獵,南起五華樓,北至四排坊,都知道“龍德軒”的包子開張了。
對世居古城的民眾而言,風花雪月是一種情懷,妙香古國是一種信仰。佛教進入東土,帶來了妙香遠聞的信仰世界,佛教中的最高境界被稱為香國或眾香界,南詔鼎盛時期從上到下都信奉佛教。云游大理的印度高僧贊陀崛多被南詔王閣邏鳳邀請,到南詔國護法傳法,篤信佛教的閣邏鳳甚至皈依其門下?!度齐S筆·圣德皇帝高升泰事》記載:“段氏宮史載,段氏以佛佑得國,國人皆信佛。初一、十五,國中上至帝驃,下至臣民,皆素食。晨起,入市獻香,虔拜諸佛。大理崇圣寺、弘圣寺、觀音閣、無為寺、羅荃寺、石云寺、圣源寺諸法師,皆寅時繞佛,辰時由諸大法師講經(jīng)。帝王聽經(jīng)于無為寺,諸臣聽經(jīng)于崇圣寺,其余諸市為庶民聽經(jīng)所。時葉榆寂靜,路少行人。至巳時而歸始如常?!?/p>
白族人普遍信奉的是阿吒力教,由贊陀崛多引入,在大理地區(qū)廣為流傳。信奉者以崇拜阿嵯耶觀音為主?!鞍⑨弦^音”這個稱號鮮見于佛教典籍,為阿吒力教所獨有。蒼山洱海之間,觀音的傳說無處不在,她的超自然能力讓妖魔鬼怪遠離這片人間凈土:運用智慧戰(zhàn)勝了專吃人眼的惡魔羅剎,締造了讓百姓交流物資互通有無一趕千年的三月街“觀音古市”;她化為梵僧為細奴邏父子傳藝,創(chuàng)立了邊地政權南詔國;她賜予南詔公主風瓶,讓她吹開洱海水,相見日思夜盼的戀人。除妖斬魔,驅(qū)敵入侵,體恤民情,觀音留在民眾心中的形象不僅只是一個救苦救難的菩薩,更是洞察人間真情冷暖的慈祥的長輩。
這些佛教寺廟隨著歲月流逝、風霜雨雪的摧殘和人為損毀,一次次成為殘垣斷壁,又在太平盛世的修復重建中涅槃重生。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讓這些寺廟所代表的佛性深入人心,而且早已和古城交融一體,充滿詩意和古韻。
蒼山廟(蒼山神祠)的得以保存也是由于它被圈在部隊的重要軍事設施之中。只能說冥冥之中的神靈護佑,讓這些能清晰勾勒出南詔時期幾個重要事件的見證地免遭劫難。蒼山神祠位于中和峰南麓,廟中供奉的本主神是“點蒼山昭明鎮(zhèn)國皇帝”,廟坐北朝南,前臨中溪。據(jù)記載,南詔王異牟尋即位不久即效仿中原王朝的做法,把南詔境內(nèi)名山勝水封為五岳四瀆,點蒼山被封為“中岳”,蒼山神祠就是祭祀蒼山的廟。
“蒼山會盟”是南詔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異牟尋以不同的路線派出三路使者,帶著丹砂、帛絹、黃金和當歸等信物,象征赤心、柔服、堅定和永屬等心愿,隨同攜帶的絹書一封,前往長安。后來,三路使者全都見了唐朝官員。講和也是唐朝的心愿,因此在第二年的正月間,唐朝派了使者崔佐時來到南詔王都羊苴咩城,宣讀了唐德宗的詔書。崔佐時與異牟尋和太子尋閣勸,以及清平官鄭回等在蒼山神祠盟誓。盟書一式四本,一本藏在點蒼山神室,一本沉入洱海里,一本放在南詔的祖廟,一本晉獻給唐天子。盟文很懇切地表明,南詔發(fā)誓永遠歸順唐朝。從這以后,唐朝又派來使者冊封異牟尋為云南王,賜給南詔銀窩金印,上有“貞元冊南詔印”字樣。至此,唐與南詔四十余年的紛爭化干戈為玉帛。“蒼山會盟”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兒時對蒼山廟的向往很單純,當時的軍事設施只和蒼山廟緊鄰,沒有被圍墻阻隔,朝拜的信徒均可自由進出。它的背后山坳里,是部隊的靶場。一段時間靶場停止練習,同學們就會結伴去靶標背后的土坡上刨子彈尖,拿回來做一種叫落地響的玩具。靶場右邊是于家田,那里的蘿卜甜脆汁多,返回時乘人不備,鉆進田里拔起蘿卜一溜小跑,邊跑邊把蘿卜在褲腿上擦去泥巴,連皮啃上幾口,在水果稀缺的年代,于家田的蘿卜足以讓我們解饞了。
儒學在一個地方的興盛,其最具象的標志就是儒學教育機構——孔廟(文廟)的建立。古人稱孔子為圣人,歷史上全國各地都建有文廟。作為民風淳樸、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文獻名邦”,儒學教育源遠流長。大理文廟始于元代,據(jù)《大理先師廟記》載:大理文廟始建于元至元乙酉年,即公元1285 年,是由云南諸路行中書省議政使郝天挺倡建。從此大理祭孔之風開始盛行,春秋祭祀,盛況空前。近年出土的元碑《大理路興舉學校記》講到,大理路文廟建成后,“行釋菜之禮,牲幣孔嘉,獻享有儀,戴白垂齠,恰恰熙熙,于是華夏之風,燦然可嘉也矣”。元初在云南任職的郭松年走進大理,都連連贊嘆“真乃故國遺風也?!?/p>
元代的大理文廟,位于古城米市街東(現(xiàn)大理一中校本部附近),從元至清多次修葺、重建,直到清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 年)3 月,經(jīng)士紳合議,將明代大理府、縣先師廟合并,將廟址遷至報國寺(即今址),并正式改名為文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文廟大殿改建成影劇院,也是政府舉辦大型會議的場所,“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慶“九大”文藝匯演就在這里舉行??上Ш髞砟昃檬?,1973 年經(jīng)鑒定為危房后拆除。我只記得大殿外圍一溜兩人合抱的檐柱,下面的柱腳是一個龐大的鼓形大理石墩,比劍川劍陽樓那幾根從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漂洋過海進口的大柱還要粗壯??上菚r上上下下對文物保護的意識淡漠,那幾棵大柱也只是被肢解成普通木材,生動地詮釋了“大材小用”的真正含義。
武廟就沒有什么印象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糧食是重中之重,武廟寬闊的演武場、高大寬敞的演武廳就成了糧食收儲、晾曬、存放的理想之地。從里邊搬出來的習武器具、兵器,每件都重達幾十斤,在文化館展覽了一段時間。那些斧、鉞、刀、戟連幾個壯漢一起搬動都困難,更不可想象什么將軍武士能揮動此類兵器去馳騁疆場殺敵,很可能只是一種象征意義的擺設而已。現(xiàn)存的武廟照壁基本還完好無損,它靜靜地在這里屹立了600多年。
清光緒年間傳入大理的基督教,由英國基督教內(nèi)地會傳教士張承彗、韓涌泉、富有德經(jīng)緬甸傳入,教堂始建于1904 年6 月(光緒三十年),能容納200 多人同時禮拜。同年,還建了福音堂(后改為福音醫(yī)院)和藏書室。
古城天主教堂坐落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一條靜謐的背街上,建于1927 年。天主教正式傳入云南是在明末清初,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南明“永歷皇室”中入了教的皇太后、皇后、皇室隨員等的南遷;二是四川部分教友遷移到了云南東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昭通鹽津等地,隨后有四川的神父從宜賓到云南進行牧靈訪問和傳教工作,由此展開了天主教在云南的進一步發(fā)展。云南少數(shù)民族眾多,天主教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播過程中不斷吸收和融合了各少數(shù)民族的部分文化內(nèi)容,使教會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民族化的特征。教堂坐東向西,層層飛檐上裝飾著白族風格的雕刻和中國傳統(tǒng)的彩繪,教堂為白族廟宇式,堂內(nèi)的祭臺采用當?shù)厥a(chǎn)的大理石制成,教堂里里外外雕梁畫棟,都具有濃郁的白族建筑風格。
在回族居住集中的北門五華樓、上菜園一帶及人民路上段博愛路南北,為便于回民集中禮拜,建有兩座大的清真寺,西門響水關下邊的西門清真寺和南門紅龍井北,緊靠武廟會的是南門清真寺。
寬厚、仁愛、和睦、包容,是大理人骨子里固有的基因。當泱泱大唐20萬大軍向這邊陲之地兇猛撲來,又以敗軍之將的身份走進南詔王府時,南詔王不計前嫌,以禮相待,唐朝官員鄭回還被封為清平官,與國君平起平坐,共商國事。手中無劍,心中無塵,對敵尚可如此,四海賓客,更可以皆為朋友。妙香古國的上空,誦經(jīng)禮拜,唱詩禱告,木魚風琴,傳頌的是水乳交融的天籟之音。
樂土以居,相逢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幸運。更幸運的是,我用七十多年的目光,一直都在見證著蒼山洱海之間的這條綿延千年的歷史長河在漫漫歲月中跳動著的一朵朵浪花。南詔古國的珠簾畫棟,雖然早已在一次次朝代更替的蒼煙夕照中交付給了斷碣殘碑,但國泰民安的當今盛世里涌現(xiàn)出的能工巧匠,用短短幾十年的打磨鍛造,又還原超越了前人幾百年累積的文明:大理古城的大街小巷一色的青麻石,壘下了百年根基;街道兩旁整葺一新古色古香的民居,還原了明清古城的市井氣息;文獻樓的恢宏大氣、五華樓的華麗端莊、東西南北四座城樓雄踞四方;崇圣寺三塔的金碧輝煌展現(xiàn)出皇家寺院的威嚴。這片樂土,是老祖宗嘔心瀝血留下的一筆不可多得的遺產(chǎn),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為后代子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秋萬代,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