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鴻璘 蘭州市體育運動學校 馬越 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體校作為職業(yè)院校的一分子,在德育教學中面臨著跟其他學校同樣的困境,但同時體校作為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輸送體育后備人才的基地和搖籃,有其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尤其是體校生年齡呈現出階梯形特點,從7歲到18歲年齡不等,這是義務教育、一般職業(yè)教育或者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特點,除了體校生年齡結構的差異,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普遍偏低,行為養(yǎng)成差,教練員與隊員師徒式的培養(yǎng)模式也決定了體校德育教學所面臨的新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同時伴隨著多元文化和各種思潮的涌入,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道德觀念也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趨勢。盡管社會的主流思想是積極向上的,傳統道德觀念深入人心,但一些消極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思想有所抬頭,給社會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人們?yōu)榱酥鹄稒C取巧,目光短淺,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fā)展。作為道德高地的校園也不能獨善其身,重智育而輕德育,在功利主義驅使下為迎合家長期盼,盲目追求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甚至會引發(fā)道德危機。
作為體校,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功利主義,重體育而輕智育和德育,片面的追求競技成績而忽視文化道德教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歸根結底還是功利主義作祟,急功近利思想導致,因為只有獎牌數能夠給個人和學校帶來直接的切實的利益。在體校,只要體育專業(yè)成績優(yōu)異,那就是學校的寵兒,教練的愛徒,至于隊員的文化道德教育,不斷被壓縮和邊緣化。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海量的信息通過各種媒介推送到人們的眼前,有展現真、善、美的,也有宣揚假、丑、惡的;有弘揚正能量的,也有灌輸“毒雞湯”的,總之良莠不齊,對于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難辨真?zhèn)?,是非不分,容易將青少年引入歧途。我們經常在課堂上激情澎湃地給學生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故事,培養(yǎng)他們積極、樂觀、向上、堅毅、豁達、仁愛、感恩的精神品質,可在課下,如果讓孩子們沉溺于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光怪陸離、縹緲虛幻的網絡世界,就會將學校德育教學的成果抵消的七零八落,無影無蹤。
道德教育從來都不是在學校這座孤島上孤軍奮戰(zhàn),它離不開社會,家庭的配合,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將注定德育的最終失敗。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充分說明了社會環(huán)境及家庭對個人成長的巨大影響。離開社會配合的德育猶如無根之木,難以成材。不管老師和家長怎么大講特講要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如果孩子在家里看到的是父母不講誠信,出爾反爾,不尊老愛幼,不講社會公德,如果孩子在社會上看到的是投機鉆營、寡廉鮮恥、欺小凌弱、為富不仁的人大行其道,孩子的道德信仰能不受影響嗎?
校園文化引領的作用不可小覷,大凡名校,在學校漫長的發(fā)展壯大過程中都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使之成為校訓,引領激勵著一代代學子,自強不息,奮發(fā)圖強,這種由內而外散發(fā)的文化氣息不是建幾棟高樓大廈,升級換代硬件設施所能形成的,而是經過幾代人的奮力拼搏,悉心耕耘,將優(yōu)秀的品質,高尚的情操,遠大的志向植入校園文化建設,傳承并發(fā)展下來的,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掩飾不住的,是具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比較滯后,還停留在建幾個櫥窗,辦幾塊板報上,可以說校園文化建設流于形式,使其無法體現出真正價值。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單一,宣傳能力不足,榜樣力量不夠,導向力不明確,校園文化潛力發(fā)掘不夠。
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這一特點決定了體校存在小學、初中、中專、大專學生共育的現象,為了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成本,不同年齡的學生在生活,學習,訓練資源上存在共享,從育人環(huán)境上來說這是不科學的,因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在心理、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現不同,對事物和自我的認知和體驗也不同,青春期學生的言談舉止,行為表現肯定與兒童期的學生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性容易導致低齡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盲目模仿大齡孩子,但這種模仿又與他們的生理、心理年齡不符,容易造成心理迷茫和行為偏頗,不同年齡學生共育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體校德育教學的難點和痛點。
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不同步無法使師資力量整合和優(yōu)化,進一步造成了體育院校德育師資力量的分散。
普遍認為,德育教學是德育老師或者思政老師的工作,那就有點狹隘了,尤其在體校,師徒式的培養(yǎng)模式讓隊員和教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練的威望非常崇高,扮演著多重身份,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練之于隊員,猶如再生父母,對隊員的成長、成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影響力也無人能及,如果體育院校將德育教學的任務延伸到教練這里,讓教練在傳授體育競技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隊員殷切的愛國情懷,良好的體育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入日常訓練中,以德促訓,以訓檢德,相信我們的體育事業(yè)定會大放光彩。
我國是有著5000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思想碰撞的火花從未湮滅,從而形成了最具影響力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由于近代以來未跟上工業(yè)文明的腳步,致使積貧積弱的祖國不斷被西方列強侵略瓜分,“西學東漸”讓我們在思想文化上顯得不太自信,這是絕對要不得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各項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正在大踏步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闊步前行,此時此刻我們更要不斷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發(fā)掘傳統文化精髓,繼承傳統中華美德,堅持立德樹人教學理念,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努力推動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全力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共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體育院校要秉持素質辦學理念,堅持體育競技技能培養(yǎng)和文化道德培養(yǎng)兩條腿走路,不能功利主義,急功近利,否則學校的發(fā)展先天不足,后勁不夠。良好的文化道德素養(yǎng)更能幫助體育健兒樹立遠大理想,胸懷廣闊格局,更能激勵體育健兒奮力拼搏,建功立業(yè),也能使體育人才退役后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而不至于無所適從。①
學校牽線網絡運營商,從技術上屏蔽不良信息,倡導綠色上網和無機課堂,還孩子們一片凈土,讓學生安心上課。開展課后興趣社團,讓學生離開手機,培養(yǎng)高雅情操,拓展綜合素質,提升個人品位,盡量壓縮學生上網時間,回歸現實生活,活出真實自我。
學校應該引進專門的德育師資力量,增設德育課時,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德育教學,在討論中、互動中、實踐中、肯定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理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品德,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及時干預和疏導,開展家校互動活動,助力學校德育教學。
學校要有發(fā)展規(guī)劃,志存高遠,定位明確,提煉學校優(yōu)良傳統和優(yōu)秀文化并轉化為校訓,凝聚,引領廣大教職員工和莘莘學子為建設魅力特色院校而不懈奮斗。
學校要發(fā)掘自身發(fā)展優(yōu)勢,針對體校學生年齡結構,倡導大手拉小手活動,讓高年級的同學跟低年級的學生建立一對一關愛活動,在生活上幫助,精神上支持,培養(yǎng)學生的博愛心,責任心和擔當意識。
學校要帶領廣大師生切實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與廣大師生結下不解情緣。要大力發(fā)掘學校優(yōu)秀體育成果,樹立優(yōu)秀校友榜樣力量,加強良好道德宣傳,凝聚奮進力量,讓優(yōu)秀校園文化融入師生血脈并不斷發(fā)展和傳承。
為了克服不同年齡孩子共育帶來的弊端,學校在統籌資源的基礎上嘗試區(qū)塊管理,堅持科學配置、節(jié)約共享的原則,按照不同年齡段劃分生活區(qū)和學習區(qū),或者按照時間段來劃分區(qū)塊,最大程度避免不同年齡結構學生共育的現象,達到科學育人的目的。
打通體育院校德育教學瓶頸的最后一公里,向教練要德育成果。一方面大力提高教練員的個人綜合素質,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教練員,另一方面將運動員的個人道德素養(yǎng)納入教練員的工作考核指標,倒逼教練員以德育人,素質育人,培養(yǎng)道德高尚,技藝精湛的新時代體育人才。
德育教學有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最終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檢驗和鞏固,而競技體育活動所倡導的公平、公正的原則,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吃苦拼搏的精神,團結協作的意識,正是我們培養(yǎng)良好道德情感不可或缺的養(yǎng)分,我們要在競技體育實踐中以賽檢德,以德促賽。
1.通過競技體育比賽幫助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公平、公正意識
任何體育競賽都是在相應的規(guī)則下進行的,遵守比賽規(guī)則是每個參賽運動員必須無條件遵守的基本要求,否則就失去了比賽的意義,而且整個比賽是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這既是奧林匹克精神所倡導的,也是每個參賽運動員所追求的價值,更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
2.在個體項目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心態(tài)、拼搏精神和堅強意志
競技體育比賽中的個體項目非??简炓粋€人的心態(tài)和意志,既是身體的較量,更是心態(tài)和意志的較量,只有永不言棄,奮力拼搏,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在競技體育比賽中斬獲桂冠,因此教練員要鼓勵和引導隊員在訓練中不斷挑戰(zhàn)和突破自我,全力以赴,奮力拼搏,堅韌不拔,永不言棄。
3.在團體項目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共克時艱,合作共贏的精神
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在足球、籃球等團體比賽項目中更需要每個人精誠協作,形成合力方能取勝,而不能相互埋怨,互相掣肘,互看笑話。在團體項目中著重培養(yǎng)隊員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團隊力量的重要,這也為學生日后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職業(yè)道德。
4.堅持道德理論與體育實踐相結合,以賽檢德,以德促賽
道德認知水平越高,判斷善惡是非的能力就越強。但是道德知識的灌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不代表著一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公平競爭是每個運動員所希望和堅守的底線,但體育違規(guī)事件時有發(fā)生。因此,在展開全面、系統的道德理論教學過程中,還應當通過體育實踐檢驗學生們的道德意志,讓學生們在開展體育運動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真實的道德沖突,進而對道德展開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在此情況下,則會讓學生道德的選擇更加理智,道德意志更加堅定。
柏拉圖曾經講過,有缺陷的社會產生有缺陷的個人,有缺陷的個人構成有缺陷的社會。學校、家庭、社會要切實扛起德育教育的大旗,形成合力,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營造風清氣正,誠實守信,愛國敬業(yè),尊老愛幼,仁愛禮讓的社會風氣,讓旁門左道,無德之人無道可行,否則德育僅憑學校一己之力獨木難成林。
注釋
① 丁霞.中職體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3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