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森
我國漢語中的“懺悔”一詞,源出佛教,意謂“從前所有惡業(yè)、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谡撸谄浜筮^。從今以后,所有惡業(yè)、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1]。從心理機能來看,懺悔實際上是人類有史以來,隨著理性意識的覺醒,基于羞恥感的一種生命意識,如同孟子講過的“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因而懺悔亦是人類尋常可見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心理意向,懺悔大致又可分為人性懺悔、人格懺悔與人生懺悔三種類型。由于人心惟危,世事莫測,無論何人,其人性、人格,還是人生,都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對于本應以真善美為追求的詩人、作家來說,會更為敏感于自己的不完善,更易萌生自省自審意識,并影響其創(chuàng)作,從而構成了中外文學史上引人矚目,別具精神意蘊與審美價值的懺悔文學現(xiàn)象。
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其根本區(qū)別在于:動物行為完全受無意識本能的支配,而擁有了理性智慧的人類,則清楚自己的本能與文化之間常存對立,并會因某些方面的本能失控而愧疚,因人性之淪喪而自責。
這樣一種人性懺悔心態(tài),在歐美文學史上尤為突出。在許多偉大作家那兒,常會作為主導性的心理機制,直接影響其相關作品的情節(jié)設計與人物塑造。如莎士比亞的不少劇作,即是以人物的負罪、悔過與自責作為情節(jié)支點與人物性格特征的。在《奧賽羅》中,那位殺死了妻子的奧賽羅,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自知罪責,拔劍自刎。在《維洛那二紳士》中,那位背叛了朱麗婭、出賣了自己的朋友凡倫丁、搶奪了其女友的普洛丟斯,在得知朱麗婭一直癡情于他時,羞愧得無地自容,表示要用真心的悔恨贖取罪愆。在《辛白林》中,那位“有才的貧士”波塞摩斯,在輕信妻子伊摩琴失貞的謊言、給仆人發(fā)去必須將其殺死的秘信之后,又痛悔“我這惡人才應該受你們雷霆的怒擊”,并祈告神明“為了祓除我的罪孽,我愿意呈獻我整個的生命”。在《一報還一報》中,那位觸犯了道德律條、致戀人未婚先孕的克勞狄奧,被判刑之后,痛悔自己不該放縱淫欲,深切自責“咎有應得”。據(jù)英國當代學者安東尼·伯吉斯的研究,青年時代的莎士比亞,曾愛上一位名叫安·韋特利的女子,但因一時沖動,與另一名大他七八歲的村姑安·哈瑟維在盛夏的麥田里茍合,并使之懷孕。迫于輿論壓力,莎士比亞只好背棄韋特利與哈瑟維成婚。往倫敦謀生后,他很快又將留在老家的妻子丟在腦后,投入了一位黑人女子的懷抱。伯吉斯認為,透過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把精力消耗在恥辱的沙漠里/就是色欲在行動”之類詩句可以判斷出,放縱本能的莎士比亞,一旦得到肉欲滿足之后,又會“悔恨不已”。[2]伯吉斯的看法是可信的,莎士比亞的作品飽含為世人所尊崇的“俗世的圣經(jīng)”之意蘊,無疑即應與此愧悔心態(tài)有關。
另如大學時代放浪不羈、無情拋棄過兩名戀人,為德國學者艾米爾·路德維希評價為“既瘋狂與智慧超群,既兇惡陰險又幼稚天真”的歌德[3],在晚年的自傳中,明確講過,自己投身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初動因之一,就是要把“懺悔寄托于詩歌上,俾能以自責自苦的懲罰來得到內(nèi)心的赦免”,并坦承“《葛茲·馮·伯利欣根》和《克拉維戈》兩部詩劇中名喚瑪麗的兩個女性,以及那兩個做她們情人的薄幸郎,可以說是我這種懺悔的反省的產(chǎn)物”[4]。為魯迅贊許為“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的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5]內(nèi)心亦常喧騰著負罪意識,影響其筆下出現(xiàn)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罪與罰》)、德米特里、伊凡(《卡拉馬佐夫兄弟》)、卡特琳娜(《少年》)等一系列勇于懺悔的人物形象。蘇聯(lián)作家索爾仁尼琴以自己切身遭受的折磨及大量第一手調(diào)查材料寫成的《古拉格群島》中,雖以揭露蘇聯(lián)極權專制時期“勞改營”的邪惡為主旨,同時也以人性批判的視野,懺悔了自己在部隊中升為軍官之后,亦曾依仗權力,欺凌過手下的士兵之類的“狼性”,從而增加了這部作品震撼讀者靈魂的力量。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金·奧尼爾創(chuàng)作的突出特征,即如《美國大百科全書》中這樣概括的:“把戲劇當成一種懺悔,他戲劇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既不是為了功名,也不是為了創(chuàng)作的不朽,而是為了自我挽救?!保?]
這類人性懺悔心態(tài),自然更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于奧古斯丁、盧梭、托爾斯泰撰寫的自傳性質的三大《懺悔錄》。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歷數(shù)了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偷竊”“懶惰”“縱情聲色”“淫亂”之類人性敗壞的劣跡,痛責了自己的“卑鄙下流”“胡作非為”。盧梭在那部意在把自己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的同名之作中,坦陳了自己的“寡廉鮮恥”,如在鄰居克羅特太太家的鍋里撒過尿、因為偷東西一次次挨揍、與以“媽媽”相稱的華倫夫人之間的亂倫,以及對華倫夫人的忘恩負義等劣跡。托爾斯泰在《懺悔錄》中寫道:“每憶及當年往事,我內(nèi)心無不充滿恐懼、厭惡和悲嘆。在戰(zhàn)爭中我殺過人、給別人下過戰(zhàn)書并想在決斗中殺死對方、也賭過紙牌;我揮霍雇農(nóng)的勞動果實還懲罰他們;我與有夫之婦私通、行事虛偽、一副丑惡嘴臉。撒謊、偷盜、放蕩不羈、爛醉、暴力、謀殺……沒有一項惡事我未曾染指”。尤其令他愧疚不安的是:“盡管這樣,我的作為還是贏得了他人的贊賞,同輩人也認為相對而言我是個品德高尚的人?!保?]在這三部著名的《懺悔錄》中,作家以勇敢的自我審判意識,呈現(xiàn)出在原本應是受人尊敬的文化名流身上,亦存在的卑劣人性,為世人認識人性之復雜提供了特異的范本。
由于人性相通,在本能失控及緣此而成的懺悔心態(tài)方面,中國作家中自亦不乏其例。如明代作家張岱曾在《自為墓志銘》中說自己:“少為紈绔子弟,極好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jié)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nóng)學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保?]現(xiàn)代作家郭沫若赴日留學期間,遺棄原配,與安娜同居之后,曾在致宗白華的信中悔恨:“我不是個‘人’,我是壞了的人,我是不配你‘敬服’的人,我現(xiàn)在很想如Phoenix一般,采集些香木來,把我現(xiàn)有的形骸燒毀了去,從那冷靜了的灰里再生出個‘我’來!”[9],在寫給好友田漢的信中說自己“簡直是個罪惡的精髓”[10]。郁達夫在自敘傳性質的《沉淪》《蔦蘿行》等作品中,也常在自責耽于“荒妄的邪游,不義的淫樂”,痛罵“自己”是“畜牲!狗賊!卑怯的人!”但因文化傳統(tǒng)、歷史背景等因素的差異,中國作家的這類人性懺悔,在真誠度與深刻程度方面,則往往不及西方作家。
在西方,自基督教被羅馬帝國確定為國教以來,《圣經(jīng)》一直是其文化支柱。與其中的“原罪意識”,以及強調(diào)要“認罪悔改歸向神”的信仰有關,西方作家的懺悔,是基于宗教情懷的懺悔,常常明確面對“上帝”這一至高無上的懺悔對象。身為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會四大圣師之一的奧古斯丁自不待言,其《懺悔錄》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跪伏在上帝面前的虔誠:“我這一頭不幸的牲口,不耐煩你的看護,脫離了你的牧群,染上了可恥的、齷齪不堪的疥癘?!保?1]深受文藝復興時代思潮影響的莎士比亞,其劇作雖富有反抗“神本主義”的“人文主義”精神,但僅由在其作品中得到高度贊譽的哈姆雷特、《李爾王》中的考狄莉婭之類基督徒形象,以及在其遺囑中出現(xiàn)的“以上帝的名義”“看在上帝的面上”之類用語可知,在莎士比亞的內(nèi)心深處,也一直保持著對上帝的虔信。盧梭在《懺悔錄》中,則明確宣稱自己的懺悔是面對“萬能的主的懺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懺悔,亦是植根于真摯的宗教情懷,別林斯基就曾這樣談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上帝的虔誠:“每當我褻瀆神明時,他總是露出痛苦萬分的神情?!保?2]托爾斯泰雖猶疑上帝是否存在,但他堅守的仍是“寧愿信其有,不愿信其無”的立場,如他自己在《懺悔錄》所說的:“盡管我堅信無法證實上帝的存在(康德已經(jīng)向我證明了這一點,我完全理解那是無法證明的),我仍然在尋找上帝,希望能夠找到他。我重拾起原有的祈禱習慣,開始對著那個我一直在找尋卻無法看到的上帝祈禱?!保?3]索爾仁尼琴對自我人性的懺悔,亦與宗教情懷相關。1993年,流放國外20年之久的索爾仁尼琴歸國前夕,在接受俄羅斯《文學報》記者的采訪時宣稱:“每個人都必須悔過,說清罪孽,說出他怎樣參與了欺騙。必須從此開始。不必指責誰和定誰的罪。不是我寬宏大量,人們自己不應該原諒自己。我在作品中作了許多悔過。進行寬恕不是因為我,而是因為每個人,因為上帝?!保?4]顯然,在奧古斯丁、盧梭、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爾仁尼琴等人那兒,正是由于堅信有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上帝之目光的注視,其懺悔也就更為真誠,更為深刻,其作品也就更為動人心弦。
與之不同,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之類的儒教觀念,缺乏西方文化中那樣一種源于基督教的對人之原罪的認識與警惕。影響所及,中國詩人、作家的人性懺悔,也就缺乏神圣的懺悔對象,因而往往是有限度的、偶發(fā)性的,甚或常常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如晚明作家張岱的一生,基本上可謂吃喝玩樂的一生,在《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著作中,多見的即是“身親為之,果稱雄快”(《牛首山打獵》);“越中清饞無過余者,喜啖方物”(《方物》);“士女憑欄轟笑,聲光凌亂,耳目不能自主”(《秦淮河房》)之類記敘。聯(lián)系張岱的生平及其他作品,在僅見于晚年《自為墓志銘》中所道及的“少為紈绔子弟”之類懺悔,便叫人感到不過是信口說說而已,甚至給人不無自我炫耀之感。在郭沫若那兒,由作者對宗白華談過的希望“從那冷靜了的灰里再生出個‘我’來”可知,在他寫于這一時期的《鳳凰涅槃》中,或許亦隱含著自我懺悔與力求新生之意,但就作品的主旨來看,則絕非如同莎士比亞、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那樣一種人性懺悔,而是諉過式地對“膿血污穢”“悲哀充塞”“群鬼叫號”“群魔跳梁”的宇宙的“詛咒”。郁達夫在懺悔的同時,又曾這樣辯稱:“人家都罵我是頹廢派,是享樂主義者,然而他們哪里知道我何以要去追求酒色的原因?唉唉,清夜酒醒,看看我胸前睡著的被金錢買來的肉體,我的哀愁,我的悲嘆,比自稱道德家的人,還要沉痛數(shù)倍。我豈是甘心墮落者?我豈是無靈魂的人?不過看定了人生的運命,不得不如此自遣耳。”[15]由于這類懺悔夾雜著自我開脫,也就不能不影響其“懺悔”的真誠與深刻了。
中國作家中亦有接受了宗教影響的懺悔者,但因其信仰不及西方人那樣專一,其懺悔也就同樣不夠真切。如南朝沈約在《懺悔文》中為“暑月寢臥”時撲殺噆膚的蚊虻,及“竭水而漁”“歡娛賞會”“盜人園實,偷人芻豢”而進行的“懺悔”,總給人虛泛空洞,乃至小題大做之感。自謂“久參佛光”的白居易,雖亦寫過“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葉。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這樣的追悔詩,但這位終生身在官場、耽于酒色、以“樂天”為字、以“醉吟先生”為號的中國詩人,注定了其“佛性”是不可能達到多高程度的,其懺悔也就難以觸及人性,而只能止于關乎“清白”名聲的世俗層面了。
從中國文藝思想的發(fā)展歷程來看,中國文學中的人性反思目光,是在西方文化中的人道主義、人性啟蒙精神的影響下,從五四時代開始得到重視的。如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一文中,較早反思了人性的復雜,認為“我們所說的人,不是世間所謂‘天地之性最貴’,或‘圓顱方趾’的人。乃是說,‘從動物進化的人類’。其中有兩個要點,(一)‘從動物’進化的,(二)從動物‘進化’的”,并進而論及了人的靈肉二重性,強調(diào)“人的文學”,就是“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16]但由于時代所需要的強勢的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思潮,與個性解放、人性自由之類時代精神不無抵牾,人性反思意識并未深化為詩人、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心理,人性懺悔意識,自然亦難以真正形成。
在五四一代作家中,魯迅無疑是最富于自我懺悔意識的。他曾痛切自責:“我自己覺得我的靈魂里有毒氣和鬼氣,我極憎惡他,想除去他,而不能。”[17]如同他在《寫在〈墳〉后面》一文中所說的,在“時時解剖別人”的同時,他更多是在“無情面地解剖”自己[18]。他的那篇借“狂人”之口,宣稱自己也在吃人的歷史中“混了多年”,“自己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了”的《狂人日記》,即被視為“一部偉大的懺悔錄”[19]。在《風箏》《一件小事》等作品中,也都可以見出魯迅對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對他人的“精神虐殺”、在人力車夫面前感到“小”之類的人性懺悔。但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人物,魯迅文學活動的主旨還在于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對“吃人”歷史的揭露與控訴,因而其人性懺悔,亦是有限度的。誠如劉再復與林崗在《罪與文學》一書中指出的,魯迅雖意識到并高度贊揚過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殘酷的天才”對靈魂審判的深刻,已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靈魂的門口,“可惜他沒有走進去。他只是自己設置了一個叩問民族劣根性的精神法庭,而沒有設置另一個叩問個體靈魂的陀氏法庭。所以,阿Q只能視為中華民族古舊靈魂——集體無意識的圖騰,而不能視為個體生命的圖景,在阿Q身上,沒有明顯的靈魂對話與論辯”[20]。
或許正是與人性懺悔在真誠度、深刻度方面的差異相關,迄今為止,在我們的文學史上,不僅沒有出現(xiàn)“三大懺悔錄”這類自傳性的懺悔名作,亦乏堪與托爾斯泰的《復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之類作品相媲美的富于人性懺悔深度的小說作品。
有理性的人,通常會對自己有著操守及聲譽方面的人格期待,尤其是對于作為其文化精英的詩人、作家而言,會更向往真誠率性、正直善良、特立獨行之類的人格品行。但在時有腥風血雨的歷史長河中,在身陷政治動蕩、戰(zhàn)亂紛爭、殺機四伏之類處境時,作為生命個體,其人格守護是很難的。從中外文學史上來看,與重在反思本能放縱之類的人性懺悔不同,另有一些作家,即是因在危難處境中難以自持,或因膽小懦弱,無奈地屈從時勢,做出了有違個人意愿的選擇,從而形成了影響他們創(chuàng)作的人格懺悔心態(tài)。在被視為當代意大利最具知識分子良心的作家普里莫·萊維、蘇聯(lián)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等人那兒,我們即會看到這樣一種心態(tài)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聯(lián)。
以《活在奧斯維辛》《如果這是一個人》《被淹沒和被拯救的》等作品聞名于世的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萊維,之所以聲譽益隆,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普里莫·萊維的創(chuàng)作主旨并非僅在于揭露納粹的罪惡,而是懷著幸存者的人格羞恥感和罪惡感,以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與體驗,揭示了集中營中令人驚恐的一種真相:那些幸存者,不是人們想象的最優(yōu)秀的人,恰恰相反,是那些“自私者、施暴者、麻木者、‘灰色地帶’的合作者、密探們”。[21]作者寫及為了自保,他自己就曾冷漠地對待希望得到關心的新來的難友;為了自己能夠活命,連原本親密的朋友也曾秘不相告偶爾發(fā)現(xiàn)的一點水源。與一些重在揭露納粹罪惡的作品相比,萊維這類出之于“幸存者”的人格懺悔的作品,自是別有重要意義的,即可令讀者認識到:“無論是道德或行為,人都生活在一個黑白不明的世界里,這個世界是充滿了曖昧與矛盾的灰色世界?!保?2]并可啟發(fā)我們進一步深思人類世界復雜的罪惡之源。
原本崇尚永不妥協(xié)的獨立人格的帕斯捷爾納克,在20世紀30年代那場“大清洗”的險惡環(huán)境中,未能做到“獨立”。他的好友、詩人曼德爾施塔姆無辜被捕時,斯大林曾直接打電話向他了解情況,為了自保,他沒敢借機為之辯護。曼德爾施塔姆終被判罪,悲慘地死于遠東的流放地。此事令帕斯捷爾納克終生為之愧疚,表示“永遠不會原諒自己”。他后來暗中創(chuàng)作并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日瓦戈醫(yī)生》,就是基于這樣一種懺悔心態(tài)的產(chǎn)物。他自己即曾這樣明確說過:“我在所有人的面前都負疚”,“當我寫作《日瓦戈醫(yī)生》時,我時刻感到自己在同時代人面前負有一筆巨債。寫這部小說是試圖償還債務……我認為有責任用小說講述我們的時代——那是遙遠的過去,但它仍浮現(xiàn)在我們跟前”。[23]顯然,正是緣于這樣一種人格懺悔的“還債”動機,使帕斯捷爾納克在這部被認為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中,能夠以無所顧忌的筆觸,以超時代、超政治的視野,通過具有獨立意識的日瓦戈醫(yī)生及女友拉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痛切地反思了俄國革命戰(zhàn)爭將“平靜、安逸、井井有條的生活突然間變成充滿了血腥和慘叫的瘋狂世界。社會卷入了一場無休止的殺戮中,使那些殺人的勾當變得合法,而且受到褒獎”[24]之類的可怕現(xiàn)實,批判了野蠻酷烈的戰(zhàn)爭對人性的摧殘,表達了偉大文學作品應有的關愛人的生命、憂思人類命運、向往人間和平的人文情懷,為世界文學貢獻了一部杰作。
與西方有所不同,在我國,這類人格懺悔,更多體現(xiàn)在一些具有政治身份的詩人、作家那兒。如唐代詩人王維,為安祿山叛軍俘獲后曾被迫接受過偽職,平叛之后雖然獲赦,但其愧疚之心可知,如同在《謝除太子中允表》中寫道的:“伏謁明主,豈不自愧于心;仰廁群臣,亦復何施其面。跼天內(nèi)省,無地自容?!边@位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寫出過豪氣干云的“一身轉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老將行》)之類邊塞詩的王維,晚年之所以吃齋念佛,以山水詩自娛,或與此懺悔心態(tài)不無關聯(lián)。在中國文學史上,這樣一種與政治相關的人格懺悔,尤為集中突出地表現(xiàn)在為史學家定性為“貳臣人格”的一些詩人、作家那兒,如南北朝時期的庾信、顏之推,宋代的方回,元代的趙孟頫,明末的吳梅村等。
為梁簡文帝重用,累官至右衛(wèi)將軍的著名詩人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時,因梁為西魏所滅,被迫留歸西魏,為西魏重用,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等職。后,宇文氏以禪代方式,化西魏為北周,又成北周之臣。位望通顯,得享尊榮的庾信,因自知人格有失,未能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那樣忠于故國,內(nèi)心又是很痛苦的,常在詩文中發(fā)出“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哀江南賦》);“在死猶可忍,為辱豈不寬?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雖可熱,其心長自寒”(《擬詠懷二十七首》)之類愧嘆。與庾信同為梁朝官員,在西魏攻陷江陵時被俘,后留居北齊出仕,官至黃門侍郎,后又仕隋的顏之推,亦在《觀我生賦》中痛悔:“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身”“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
為了緩解失節(jié)的內(nèi)心壓力,這類“貳臣”詩人,雖也不時在設法自辯自慰,卻終難獲得心靈的真正解脫。如南宋降元的嚴州知府方回,雖以“全城保生齒”自辯,但“終覺愧衰顏”(《重至秀山售屋將歸十首》其三)。尤其是每當念及歷史上那些保全名節(jié)的忠勇之士時,益覺大節(jié)有虧,直至晚年,仍常處于“追遠無涯心事苦,茍生何益暮途窮”(《丙戌元日二首》其一)的悔恨之中。另如身為宋太祖十世裔孫,做過真州司戶參軍的趙孟頫,宋亡之后,應召入元,得忽必烈重用,官居從一品。但他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人生代價,其侄與之絕交,不少友人也對他冷眼相向。趙孟頫雖亦曾自辯“士少而學之于家,蓋亦欲出而用之于國,使圣賢之澤沛然及于天下,此學者之初心”(《送吳幼清南還序》),但畢竟難以消除背棄家世之隱痛,因而其詩作中又時見“誰令墮塵網(wǎng),宛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罪出》)之類的沮喪與懊悔。
在這類“貳臣”詩人中,更具真切懺悔意識的是明清之際的吳偉業(yè)。清順治十年,曾在明代出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的吳偉業(yè),被迫應詔,先是被授為秘書院侍講,后來又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雖于兩年后托故辭官歸鄉(xiāng),終老林下,但他內(nèi)心對自己的屈節(jié)仕清一直深為愧疚,常在詩詞中哀嘆“浮生所欠止一死,塵世無由識九還”(《過淮陰有感二首》其二);“憔悴而今困于此,欲往從之愧青史”(《遣悶》其三)。臨終前,在遺囑《與子暻疏》中仍在痛責自己“逡巡失身”,憂心于“無面目以見烈皇帝及伯祥諸君子,而為后世儒者所笑也”。誠如張仲謀所言,吳偉業(yè)“敢于正視自己的‘罪孽’,把自己擺在道德的法庭上,對自己的過失執(zhí)行嚴厲的自我審判。他沒有文過飾非,沒有懵懂裝呆。他在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自責自訟,自我鞭撻,讀來是相當感人的。他就是憑著這些真誠的懺悔詩篇,贏得了當時及后世人們的理解和同情?!薄盎蛘呖梢哉f,中國的懺悔文學,直到17世紀的吳偉業(yè)才成氣候,才儼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種主題類型?!保?5]
由于中國古代政治局面的復雜,實際上,即使在古人心目中,對“貳臣人格”亦并非一味貶斥,這自然影響當事者懺悔心態(tài)的復雜,即自悔中又往往交織著自慰與自辯,這就使中國歷史上那些“貳臣人格”者的懺悔之作,從整體上來看,亦不及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yī)生》、普里莫·萊維的《活在奧斯維辛》之類作品那樣痛切,那樣撼人靈魂。但在中國文學史上特有的這樣一個懺悔文學序列中,所隱含著的相關詩人的內(nèi)心痛苦與靈魂沖突,又別具歷史與人生的啟示意義。其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愛國情懷,已構成了塑造中華民族偉大堅貞情懷的文化資源。
與人性與人格懺悔不同,人生懺悔的特征是:其懺悔心態(tài),既非緣于本能失控的劣跡丑行,亦非緣于屈從處境的人格沉淪,而主要是因類乎命運般的塵網(wǎng)羈紲,在不自知中犯有罪過,或難以有所作為,而引發(fā)的對人生追求、人生之罪、人生欲望之類的懺悔。
德國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在反思納粹罪行的時候,提出過“平庸之惡”的概念,意謂因個人同化于某種體制,在不假獨立思考的情況下,成為作惡的工具。當作惡者終于意識到這“平庸之惡”之后,自然亦會引發(fā)懺悔心理。由于這“平庸之惡”,既非緣于本能放縱,亦無關人格之優(yōu)劣,因而其懺悔中,也就更多一些關于人生無奈、迷茫乃至絕望的意緒。在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那兒,我們看到的便是這樣一種人生懺悔。在2006年出版的自傳《剝洋蔥》中,格拉斯首次披露了他曾是希特勒黨衛(wèi)軍成員的歷史,并為此懺悔道:“要找借口的話,唾手可得。然而幾十年來,我始終拒絕承認自己和‘黨衛(wèi)軍’這個詞,和那兩個S字母有關。戰(zhàn)后我心中始終羞愧難當,對少不更事時引以為豪的事情避而不談,保持沉默。但是,負擔依然還在,誰也無法減輕?!薄拔以患{入一個體制,而這個體制策劃、組織、實施了對千百萬人的屠殺。雖然能以沒動手干壞事為自己辯白,但還是留下一點兒世人習慣稱為‘共同負責’的東西,至今揮之不去,在我有生之年肯定是難脫干系了?!保?6]長期保守著自己的人生秘密,至晚年才表示了遲到懺悔的格拉斯,雖招致了許多人的責難,但實際上,在《鐵皮鼓》《貓與鼠》《狗年月》等作品中,格拉斯一直在揭露納粹政權的罪惡,一直在阿倫特所說的“平庸之惡”的思想層面上懺悔自己負有罪責的人生,這尤其表現(xiàn)在其代表作《鐵皮鼓》中。在這部小說著力塑造的由于厭恨成人世界的邪惡和虛偽,決定不再長大,為了得到一片凈土,最終走進護理療養(yǎng)院的奇異人物形象奧斯卡身上,蘊含的便有一種對自己人生之罪的懺悔意識。
就其本性而言,人都有利己主義的一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在利益、欲望等方面產(chǎn)生的沖突,導致的人間丑惡乃至罪行,即往往根源于此。這在一定程度上,當是人生本原性的荒謬與無奈,但在追求圣潔的作家那兒,我們會看到,他們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會在作品中,基于自己的體驗,懺悔原本難以做出道德評判的人生選擇。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心》,即可謂這樣一部人生懺悔之作。作品中,那位一直在追求正直純潔的“先生”,出于對好友K的關愛,設法讓房東同意他與自己住在了一起。后因在與好友K共同追求房東小姐的過程中,占了先機,導致了K的自殺。愛情本是美好的,而“先生”則痛感自己的愛情竟成罪惡。為了贖罪,為了掙脫無奈的塵網(wǎng)羈紲,“先生”亦終于自殺身亡。夏目漱石的這部小說,之所以被稱為作者的“頂峰之作”,之所以一直為日本讀者所喜愛,其中,深邃獨到的人生懺悔恐是重要原因。
與夏目漱石的《心》相比,具有自敘傳性質的中國文學經(jīng)典《紅樓夢》,可謂一部更為偉大的人生懺悔之作。與“紅學”界已有的“情場懺悔”說不同,《紅樓夢》中實際上體現(xiàn)出多層次的人生懺悔意蘊:一是作者對自己碌碌無為、“無才可去補蒼天”的懺悔。由第一回的“作者自云”可知,曹雪芹懺悔的是:雖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袴,飫甘饜肥,卻“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余,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半生潦倒之罪……以告天下”。正如何永康在《紅樓美學》中指出的,小說中那位“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原來草莽”,雖厭惡仕途經(jīng)濟,卻又無力掙脫,只能沉溺脂粉,縱性游蕩于大觀園的賈寶玉,“不僅是曹雪芹藝術心靈的活生生的產(chǎn)兒,而且是這位偉大作家懺悔心態(tài)的絕妙象征”[27]。二是作者對人生之“罪”的懺悔。《紅樓夢》中的許多人物,雖本質上都算不得壞人,但在塵世生活中,卻常在相互提防,相互傷害,相互摧殘,相互制造悲劇,如同探春所感覺到的:“一個個好像烏雞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奔慈缱鳛樽髡弑救嘶淼那寮兩倌曩Z寶玉,分明亦是“制造林黛玉死亡悲劇的共謀”,是“無罪的罪人”之一。[28]據(jù)此可知,《紅樓夢》中深隱著曹雪芹對于每個人(包括自己)的人生中都難免有“罪”的懺悔意識。三是作者對人生欲望的懺悔。人生在世,總會有所向往,有所追求,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悔悟到的是:一切都不過是紅樓一夢,過眼煙云。你要追求榮華富貴嗎?君不見“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你要追求建功立業(yè)、出人頭地嗎?到頭來,也終不過歸于一個“土饅頭”;你迷戀于親情友情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大千世界的真相不過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人世間不過是“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最終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如果說,曹雪芹對自己碌碌無為的懺悔,尚不無積極意味,對于人生之“罪”、人生欲望之類的懺悔,自是消極的。但這“積極”與“消極”的矛盾沖突,不正是人類心靈的尋常狀態(tài)嗎?揭示的不正是人生的真相嗎?且又正是在這矛盾沖突中,承載了儒釋道交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構成了《紅樓夢》“誰解其中味”的廣博藝術空間與藝術境界的巨大張力,能夠給予讀者更多的人生啟迪與教益。由此角度視之,《紅樓夢》可謂是對人類文化觀念、價值追求及生存狀態(tài)的“大懺悔”。王國維即主要由此著眼,稱道《紅樓夢》乃“宇宙之大著述”“我國美術上之唯一大著述”;所呈現(xiàn)的人生悲劇,乃“徹頭徹尾之悲劇”“悲劇之悲劇”。[29]
懺悔心態(tài),是基于懺悔者的“知恥”與“自責”,由而形成的懺悔文學中的懺悔意識,有助于警醒讀者人性、人格與人生的沉淪,因而在文學史上,也就別具促進人類文明的價值。
在我國學術界一直存在這樣一類看法,即認為我們這個民族“缺少一種真正的悲憫情懷和懺悔意識。我們的作家有一種‘揚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種‘隱惡’的劣性。不敢叩問自己的靈魂,把自己的靈魂亮出來給人看,這是我們的作家最失敗的地方”[30]?!翱傮w而言,中國民眾在本質上缺乏宗教信仰,因而缺乏‘罪感’,也就是懺悔精神”[31]。如果僅就人性懺悔的層面而言,這大致是合乎實際的。在我們的文學史上,不僅沒有出現(xiàn)奧古斯丁、盧梭、托爾斯泰的《懺悔錄》那樣的自傳,也缺乏托爾斯泰的《復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那樣富于人性懺悔深度的小說。但中國的懺悔文學,又自有超越西方之處,這就是:與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及儒道互補、內(nèi)圣外王與崇尚道德人格與民族氣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相關,中國文學中不僅多見諸如王維、庾信、顏之推、方回、吳梅村的詩文之類基于愛國情懷的人格懺悔之作,更有體現(xiàn)了多層次懺悔內(nèi)涵的曹雪芹的《紅樓夢》。從世界文學的視野來看,正是中西在不同層面上出現(xiàn)的懺悔作品,展現(xiàn)了人類的精神苦難,深化了人類的自審意識,豐富了人類的文化精神,在警戒著人類之惡,在警醒著人類的自我沉淪。
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在《美學綱要》中,曾這樣指出過西方懺悔文學的不足:“根據(jù)多次的考察可以得出結論說:近代文學亦即近一百五十年以來的文學,在其全貌上就好比巨大的懺悔錄,它置于案頭的一部書就是這日內(nèi)瓦哲學家的《懺悔錄》。近代文學這種明顯的懺悔性質說明了何以有這么多的個人的、特殊的、實踐的自傳題材,就是我在上文稱之為‘發(fā)泄’以示表現(xiàn)不同的那些東西的題材。這種性質削弱了整體的真實性,從而加劇了常說的風格的虛弱和貧乏?!保?2]但與這類不足相比,我們無疑更要看到西方許多懺悔之作在提升人類文明方面所發(fā)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閱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奧賽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托爾斯泰的《復活》等,會讓人更為清醒地認識到人性潛在的可怕因子,多一點人性淪喪之恥。閱讀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會讓人共鳴于作者激蕩于作品中的心聲: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都要警覺自身的“狼性”,設法遏制自身的“狼性”,切勿以“正當理由”為自己的“狼性”辯護。這樣,人,才能成之為人;人類社會,也可能更像人類社會。當我們讀罷帕斯捷爾納克在“永遠不會原諒自己”的心態(tài)中創(chuàng)作的《日瓦戈醫(yī)生》,不能不為作者反思人間殘酷與野蠻的視野所震撼,不能不為作者悲天憫人的博愛情懷所感動。會意識到,不論在什么情況下,只有多一些作者所期許的日瓦戈醫(yī)生這樣的獨立人格,才有可能增強制衡人類社會走向瘋狂的力量,少一點人間悲劇。
在盧梭的《懺悔錄》中,雖存在已為許多學者指出的作者自我粉飾之類的缺陷,但他對自身之“惡”的坦露程度,畢竟是觸目驚心的。相信面對他在開篇時的這段詰問:“萬能的主??!我的內(nèi)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您親眼看到的完全一樣,請您把那無數(shù)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yōu)槲业姆N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yōu)槲业姆N種惡行而羞愧。然后,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暴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于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33]讀者不能不心跳臉熱,不能不反躬自省。
在格拉斯的《鐵皮鼓》中,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那種力圖逃遁現(xiàn)實,渴望凈土,看破紅塵的人生懺悔,自是消極了些,悲觀了些,但當你明了人生某些方面的真相時,自會以更為平和、更為超逸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當更多的人明了這一真相時,我們的人類社會也會平靜得多。有意思的是,格拉斯筆下行為怪異的小矮人奧斯卡這一人物形象,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雪芹筆下那位終于出家的賈寶玉。出現(xiàn)在戰(zhàn)爭災難背景中的奧斯卡,其形象雖不如賈寶玉豐滿,靈魂亦不如賈寶玉豐富,但展現(xiàn)的相通的人生懺悔意蘊表明:不論處于什么國度、什么時代,如何處世、如何面對人生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正是這一具有永恒意味的問題,可以加深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意識到,只有每個人都遏制自己的貪婪與物欲,都能設法超越各類性質的紛爭,都能多一點對塵網(wǎng)羈紲的警覺、掙脫與抗爭,人類才能贏得更為美好的未來。
新時期以來,隨著時代變革,中國詩人、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視野、創(chuàng)作觀念、創(chuàng)作心態(tài),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促成了文學繁榮的新局面。僅從創(chuàng)作心態(tài)來看,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現(xiàn)象是:在不同經(jīng)歷、不同身世、不同年齡段的詩人、作家那兒,都會看到從不同角度表達的懺悔意識。
老一代著名作家巴金,在《隨想錄》中,愧悔自己出于自保心理,曾違心地批判過胡風、路翎等,深為自己在一些“運動”中的“表演”“感到惡心,感到羞恥”[34]。曹禺也追悔自己寫的批判文章“很傷害了一些老朋友的心”[35]。曾是作家協(xié)會黨組的負責人之一,主持批判處理過丁玲的劉白羽,在自傳《心靈的歷程》中痛心地表示,回憶往事,“一種深沉的罪責感卻不能不升上我的心頭”[36]。韋君宜在《思痛錄》中寫道:“在左的思想的影響下,我既是受害者,也成了害人者。這是我尤其追悔莫及的?!保?7]從維熙在長篇自述《走向混沌》中,拷問了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知識分子的靈魂,自責“是個很懦弱的人”。在新一代詩人、作家中,老鬼曾在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深切地表示自己一輩子都對不起自己的同學宋爾仁,“干的最缺德的事”就是:出于“踩著別人往上爬”的邪惡動機,將同學宋爾仁的“反動日記”交給了工作組,導致了宋爾仁被抓,逃離后病死東北的悲慘命運。[38]在新時期的詩壇上,聲名頗高的梁小斌,則懺悔自己“至今并無真正思想鋒芒直指詩人心底”,坦陳自己發(fā)表于1979年的那首成名作《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只是控訴主義騙局的變種,違背了巴金先生所倡導的“說真話”的原則。[39]莫言曾明確表示“他人有罪,我也有罪”[40],宣稱自己的創(chuàng)作追求就是“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把自己當罪人寫”[41]??梢哉f,正是這樣的懺悔心態(tài),提升了中國詩人、作家的人格境界,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意蘊。但應意識到的是,與中外文學史上的許多杰出作家相比,我們一些作家的懺悔,仍是很有限度的,其中的懺悔意識存在如下不足:
一是尚較膚淺,還缺乏曹雪芹那樣一種豐厚的人生懺悔意蘊,亦乏西方文學史上的奧古斯丁、盧梭、托爾斯泰的《懺悔錄》那樣深刻的人性懺悔意識。某些作家為之懺悔的,常常不過是違心地批判過別人,有過危害他人的過失,或自己的隨波逐流,迷信盲從,無力分辨是非,人格缺失,不敢說真話,未能說真話之類。即如為人稱道的巴金的懺悔,按陳思和的看法,也還是停留在“仍然是一種‘懺悔的人’的懺悔,并未達到現(xiàn)代層次上的‘人的懺悔’”[42]。
二是還不夠真誠。真正能夠震撼人的靈魂的懺悔,是出之于自我救贖意圖,是真誠的內(nèi)心世界的呈現(xiàn),正如魯迅曾慨嘆的:“奧古斯丁也,托爾斯泰也,約翰盧騷也,偉哉其自懺之書,心聲之洋溢者也?!保?3]相比之下,我們的某些作家,所表達的自責盲從、批判過他人之類的懺悔,總讓人感到,還夠不上主動自覺的“知恥”,還缺乏自我救贖的勇氣與追求。如老鬼在懺悔自己“缺德”,出賣過同學的文章中,不忘來一句“革命啊,革命啊,多少罪惡假你之名”[44];梁小斌在“懺悔”自己的詩歌是“騙局的變種”時,又這樣宣稱:“我們能提供的所謂‘詩歌經(jīng)典’,就是這樣無形地毒化著后人”[45]。將個人“缺德”與“革命”相聯(lián)系,本系個人懺悔卻使用了“我們”這樣一個集體性稱謂,這就不能不給人掩飾、淡化個人責任的感覺,這自然也就影響了其懺悔的真誠度。
三是還未能深刻充分地融入作品。新時期以來的中國文壇上,雖多見作家的懺悔意識,但除個別作品,如涌動著“把自己當罪人寫”的自審意識的莫言的《蛙》之外,尚乏更有深度的懺悔之作。由于時代背景與歷史進程的相近,在我們的文壇上,雖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題材類乎《古拉格群島》的被稱之為“大墻文學”的作品,如從維熙的《大墻下的紅玉蘭》《泥濘》《遠去的白帆》、張賢亮的《綠化樹》《土牢情話》等等,但在這些作品中,由于作者尚缺乏索爾仁尼琴“每個人都必須悔過”的自覺,基本上還是以作家個人的“創(chuàng)傷記憶”為創(chuàng)作資源的,更多尚停留于控訴與時代相關的“極左”思潮的政治層面上,因而也就缺乏靈魂震撼力,難以產(chǎn)生深遠的世界性影響了。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需要抵達人性的深處,需要獨立人格的追求,需要洞徹人生的幽妙。從中外文學史來看,那些優(yōu)秀的懺悔之作,正是由于作家在不同層面的懺悔意識,決定了其意蘊深度與境界高度,而成為不朽世界文學名著的。一位作家,要創(chuàng)作出“大”境界的作品,常常需要如同王國維論及李后主時所說的那樣,要付出“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46]之代價。中國當代文學的進一步繁榮,需要的正是詩人、作家們從中外歷史上的優(yōu)秀懺悔文學中吸取精神營養(yǎng),立足于自我,超越世俗,抵御泛濫的物欲誘惑,多一些自立、自省、自審意識,多一些人性、人格、人生的真誠反思。只有如此,才有望達致世界文學高度,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偉大的作品。
注釋:
[1]丁福保箋注:《壇經(jīng)》,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0頁。
[2]〔英〕安東尼·伯吉斯:《莎士比亞傳》,劉國云譯,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54、145頁。
[3]〔德〕艾米爾·路德維希:《歌德傳》,甘木、翁本澤、仝茂萊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16頁。
[4]〔德〕歌德:《詩與真》(下),劉思慕譯,華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496頁。
[5]魯迅:《魯迅經(jīng)典全集》,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784-785頁。
[6]轉引自劉硯冰:《論尤金·奧尼爾的現(xiàn)代心理悲劇》,《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7][13]〔俄〕列夫·托爾斯泰:《懺悔錄》,馬睿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5頁,第59頁。
[8](明)張岱:《瑯嬛文集》,岳麓書社,2016年版,第159-160頁。
[9][10]田壽昌、宗白華、郭沫若:《三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4頁,第34頁。
[11]王家新、汪劍釗主編:《靈魂的邊界:外國思想隨筆經(jīng)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頁。
[12]〔法〕多米尼克·阿爾邦:《陀思妥耶夫斯基》,解薇、劉成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頁。
[14]鄢曉霞編:《解讀大師:教科文讀本·文學卷》,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2005年,第538頁。
[15]郁達夫:《水樣的春愁——郁達夫自述》,萬卷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24頁。
[16]北京魯迅博物館編:《苦雨齋文叢·周作人卷》,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頁。
[17]李允經(jīng)編著:《走進魯迅世界·書信卷》,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190頁。
[18]吳曉明、王德峰編選:《魯迅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版,第234頁。
[19]陳思和:《腳步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頁。
[20][28]劉再復、林崗:《罪與文學》,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XIV—XV頁,第190頁。
[21][22]〔意〕普里莫·萊維:《被淹沒和被拯救的》,楊晨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81-82頁,第5頁。
[23]轉引自陳為人:《紅星照耀文壇》,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105-106頁。
[24]〔蘇〕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yī)生》,舒莎、鄭明生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22-524頁。
[25]張仲謀:《懺悔與自贖——貳臣人格》,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8-19頁。
[26]轉引自讀者雜志社編:《讀者:一百年不孤獨》,敦煌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36頁。
[27]何永康:《紅樓美學》,廣陵書社,2008年版,第224頁。
[29]于春松、孟彥弘編:《王國維學術經(jīng)典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9-72頁。
[30]蔡益懷:《中國為什么沒有懺悔錄》,《作品與爭鳴》2008年第6期。
[31]張抗抗:《文學回憶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21頁。
[32]〔意〕克羅齊:《美學原理 美學綱要》,韓邦凱、羅芃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25頁。
[33]〔法〕盧梭:《懺悔錄》(上卷),田曉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4頁。
[34]巴金:《隨想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886頁。
[35]田本相:《曹禺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399頁。
[36]劉白羽:《心靈的歷程》,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388頁。
[37]韋君宜:《思痛錄》,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頁。
[38][44]老鬼:《我告發(fā)了同學宋爾仁》,《炎黃春秋》2009年第9期。
[39][45]梁小斌:《我為寫出〈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而懺悔》,《南方都市報》2007年2月8日。
[40]《莫言談文學與贖罪》,《東方早報》2009年12月27日。
[41]楊守森、賀立華主編:《莫言研究三十年》(中),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頁。
[42]陳思和:《筆走龍蛇》,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頁。
[43]魯迅:《魯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頁。
[46]施議對:《人間詞話譯注》,岳麓書社,2003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