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陽
玩具,作為游戲得以進行的媒介和輔助物,對孩子來說必不可少,但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一定要花錢買
經(jīng)常有父母問我,要不要給孩子買高檔玩具?家里的玩具多得沒地方放,為什么孩子還鬧著要買新的?究竟什么才是孩子最喜歡的玩具?
玩具,作為游戲得以進行的媒介和輔助物,對孩子來說必不可少,但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一定要花錢買——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肯定不在超市的貨架上,也不在專賣店的櫥窗里。
我女兒諾諾從小就是一個玩具迷,關于玩具的故事也特別多?,F(xiàn)在選取幾個,與年輕的父母們分享。
對孩子來說,玩具不是剛需,有的玩才是剛需;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玩
諾諾3歲的時候,我經(jīng)常在晚飯后帶她到附近的廣場玩。她騎一輛四輪兒童自行車,和小伙伴們繞著花壇追逐,大呼小叫,非常快樂,到了睡覺的鐘點也不肯回家。不得不回家時,她會和小朋友們約好,明天早點來。
一天,男孩晨晨開著一輛電動的“小越野”來到廣場,說“小越野”是舅舅送給他的生日禮物。小伙伴們都很羨慕,圍著單人沙發(fā)那么大的“小越野”摸來摸去。
“你們別摸壞了!”晨晨十分愛惜自己的新玩具。
小伙伴們識趣地走開了,繼續(xù)騎自行車瘋跑。晨晨獨自開著“小越野”在廣場上閑逛,越來越無聊。
當天晚上,我回家跟老公講了這件事,本意是家長不該給孩子買昂貴的玩具,讓孩子失去伙伴,沒想到老公會錯了意,第二天就給諾諾買回一輛“小越野”,還美其名曰“不能讓咱閨女自卑”。
有了如此拉風的新玩具,諾諾興奮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地開到廣場上向小伙伴們顯擺。結果可想而知,她的虛榮心只滿足了半小時,馬上就像晨晨那樣無聊得要死。
兩天后,“小越野”就被閑置在了家里,諾諾再也不肯玩它,寧愿騎她的自行車和小伙伴們瘋跑。
作為商品,電動“小越野”肯定比自行車具有更高的商業(yè)價值,但作為玩具,它的價值未必高過自行車。從促進兒童智能、體能發(fā)展角度講,需要花費力氣的玩具更能發(fā)掘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更能鍛煉孩子的肌肉力量和協(xié)調(diào)能力。從發(fā)展社會技能角度講,有助于與他人協(xié)作互動的玩具,更能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另一件事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諾諾5歲那年,大她半歲的表哥冬冬從蘭州來我家度暑假,兄妹倆同吃同睡,玩得很開心。表哥十分羨慕諾諾有玩具房,帶著諾諾把里面的玩具都玩了一遍,還發(fā)明了許多新玩法,比如把拼圖翻過來,按上面的編號來拼。
一場大雨過后,小區(qū)花園的矮墻出現(xiàn)坍塌,物業(yè)公司請來工人維修,因此,路旁堆起了磚和沙子。冬冬如獲至寶,每天傍晚趴在窗臺上往下看,只要工人一下班,他就叫上諾諾,帶著玩具鏟車、塑料盆,奔下樓去玩沙子。有時,突然下起小雨他們也不肯回家,還說下雨的時候沙子容易成形,挖起來更好玩。后來,他們嫌工具不稱手,居然把我炒菜的鍋鏟偷去挖沙子。
暑假結束,冬冬要隨爸媽回蘭州了,車票是晚上8點。晚飯后,大人們正在喝茶話別,冬冬突然對諾諾說:“我一會兒就要走了,抓緊時間,再去玩會兒沙子吧?!?/p>
孩子有滿滿一屋子的玩具,卻對免費的沙子情有獨鐘,是不是不可理解?其實,這很正常。孩子天生喜歡玩水、沙子、土等,即使被父母勸阻,也要去玩,因為孩子需要了解世界,他們玩水、沙子、土,可以了解物質(zhì)的物理屬性,還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
就兒童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而言,玩玩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玩具的價值在于它對創(chuàng)造力和游戲活動的誘發(fā)功能。
孩子在與父母或伙伴玩玩具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滿足,學到與人互動的模式。對孩子來說,玩具不是剛需,有的玩才是剛需;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玩。
在眾多玩具中,被孩子視若珍寶的是哪一件?一定是他投入了很深情感的那一件
諾諾小升初考上了寄宿制中學。幫她收拾行裝時,我望著玩具房里兩大書架、四大整理箱的玩具發(fā)愁:“諾諾,這些玩具你還要嗎?不如捐給我們咨詢中心,讓候診的小朋友玩吧?!?/p>
“可以呀,都拿走吧。記得放洗衣機里洗干凈?!敝Z諾爽快地答應,又補充道,“茜茜給我留著!”
茜茜是一個長手長腳的布娃娃,諾諾最早的玩具,從幼兒園一路玩過來,每天晚上都被諾諾抱著睡覺,外出旅游也要帶著。諾諾在幼兒園交了一個好朋友,名叫茜茜,后來茜茜隨媽媽去了別的城市。結果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諾諾給這個布娃娃取名“茜茜”。小女孩重感情,我覺得挺好的,沒想到10年過去了,她依然對它不離不棄。
小女孩獨寵一個布娃娃似乎不值得奇怪,但我仍然好奇,因為茜茜實在太丑了,小西裝、小裙子都在洗滌的時候弄丟了,布鞋也只剩一只,塑膠頭顱經(jīng)常掉下來找不到,簡直是一具“無頭女尸”,有什么好喜歡的呢?
諾諾的解釋是:“茜茜是香的,媽媽你摸摸它的手,多軟??!”
我湊近茜茜聞聞,洗衣粉的香味,和別的布娃娃沒有區(qū)別;再摸摸茜茜只有三根手指的小手,是挺軟,不過,也不比別的布娃娃更軟。
后來,我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
一個周末,我和老公因為瑣事發(fā)生了口角,聲音有點大。為了平復情緒,我來到諾諾的房間,看到她蜷縮在床上,懷里緊緊抱著茜茜。我心里一動,腦海里冒出一個心理學名詞:過渡客體。
孩子在半歲左右,通常不得不與媽媽分離,因為媽媽要上班,甚至要外出打工,一走半年。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為緩解焦慮,會給自己選擇一個具有特殊安撫意義的生活物件,小毯子、小枕頭、小毛巾、布娃娃等。孩子把這個物件當成媽媽的替代品,慢慢學習獨立,這個物件在心理學上就被稱為“過渡客體”。
同理,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會將某種情感寄托在一個過渡客體上,以此自我安慰。一旦某個物件成為孩子的過渡客體,它便不可避免地成為孩子的獨寵對象。
我問諾諾,當年她的好朋友茜茜為什么要去別的城市生活。諾諾告訴我,茜茜的爸媽離婚了,她被判給媽媽,于是跟隨媽媽去了外婆家所在的城市。
果然!諾諾小的時候,我和老公經(jīng)??诮?,有時會冷戰(zhàn),一周不與對方說話。壓抑的家庭氣氛讓諾諾恐懼、焦慮,她害怕自己像茜茜那樣成為單親孩子,于是給布娃娃取名茜茜,與之同病相憐、抱團取暖。想到這里,我無比羞愧,與老公約定,以后有話好好說,絕不再使小性子。
眾多玩具中,被孩子視若珍寶的是哪一件?一定是他投入了很深情感的那一件。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不要強行拿走,否則會令孩子心理失衡。同時,發(fā)現(xiàn)孩子有過渡客體,父母要順著這個線索反省自己的行為,發(fā)現(xiàn)過失,要及時糾正。
幸運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而衡量幸運與不幸的標準,不是玩具多少,而是父母的陪伴多少
諾諾4歲那年,一次家族聚餐,奶奶問諾諾:“你最喜歡什么玩具呀?”
諾諾十分認真地想了一會兒,奶聲奶氣地回答:“爸爸?!?/p>
大家都笑了。
奶奶糾正道:“爸爸是爸爸,不是玩具。奶奶的問題是,布娃娃、畫筆、鈴鐺、旱冰鞋這樣的玩具,你最喜歡哪一樣?”
諾諾又想了一會兒,執(zhí)拗地回答:“爸爸?!?/p>
大家又笑。奶奶不再問了,她覺得孫女不懂事,沒辦法交流。
我不便忤逆老人,只好用力摟了摟諾諾的肩膀,表示認同。我知道,諾諾的回答是認真的,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在她看來,喜歡把她舉高高、讓她坐在肩膀上、馱著她在地板上爬行、爽快給她買最貴冰激凌的爸爸,就是最好的“玩具”,她只是沒搞清楚“玩具”與“玩伴的區(qū)別而已。
遺憾的是,爸爸工作忙,只有周末才有時間陪諾諾玩。為了補償諾諾,爸爸買起玩具來格外大方,市面上時興什么玩具就買什么,所以諾諾才會攢下那么多玩具。但是在諾諾心目中,玩具再多,也不能彌補爸爸缺席的遺憾。
孩子最需要與父母建立情感的連接,幼年與父母相處的美好時光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特別是父親,比任何玩具都更具吸引力,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安全的玩伴,也是最好的“玩具”,孩子最初是在與父母的互動中認識自己和他人的。
孩子最喜歡的畫面是父母生動的笑臉,而不是電子屏幕;孩子最需要的是與父母積極互動,而不是獨自面對各種玩具;孩子最需要與父母認真地交流,而不是和智能機器人對話。
如果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就會產(chǎn)生空虛感;如果父母用買玩具來填補孩子心理上的空缺,盡管是徒勞的,但孩子會接受這種方式,將父母的愛“物化”,貪婪地索要更多玩具。等孩子長大成人,不再需要玩具了,就會以情感遷移的方式,轉(zhuǎn)而索取其他東西,比如手辦、時裝、新款手機、名牌手表、汽車……
幸運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而衡量幸運與不幸的標準,不是玩具多少,而是父母的陪伴多少。只有內(nèi)心充盈,孩子才能放下對物質(zhì)的依賴,充分利用玩具,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享受游戲的樂趣。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