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胡淑芳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文運承接國運,文脈相連國脈。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盵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進文化,是我國高等教育學校特有的開展思政教育的寶貴素材。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要抓好青少年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紅色理想,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2]近年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顯著,體現在價值[3]、發(fā)展現狀[4]、實現路徑[5]等方面,但研究視域仍需擴大。研究成果涉及紅色文化的價值較多,但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的研究尚顯不足;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的研究有碎片化、同質化等現象,路徑探索的研究存在“理論”與“現實”脫軌的困境,需重視理論方法的可操作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共二十大召開之際,本文將在前輩學者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緊迫性和功能價值,以高校實例為引,針對當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發(fā)展現狀,探討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的實踐教學途徑,引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踐行愛國強國報國之志。
1.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
當前,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現代思維的改變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理念的碰撞,西方拜金功利主義、極端享樂主義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道而馳,大學生思想意識薄弱,再加上互聯網的爆炸式傳播,易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面對復雜多變的局勢,紅色文化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修正社會風氣的重要載體,其凝練的“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紅色文化精神,更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久不衰的重要法寶。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正確引導當代青年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激發(fā)學生思想共鳴,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使其自覺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
2.新時代青少年的歷史使命
“紅色”是信仰的顏色,是忠誠的代碼。當前,我國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和擁護者是歷史責任。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實踐展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實現紅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和銜接,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當代青年的民族歸屬感和凝聚力,強化大學生群體的愛國主義情懷。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蘊藏著中華民族愛國、敬業(yè)、奉獻等傳統(tǒng)美德,還有老一輩革命家和先烈們不畏犧牲、敢于斗爭等優(yōu)秀品質,深挖其中的文化內涵,在豐富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創(chuàng)新新時代價值,發(fā)展新時代文化元素,讓大學生了解紅色故事,感受革命記憶,提高其理想信念,增強其民族認同感,使其成為兼具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信仰者和實踐者。
1.是提升學生思想品德教養(yǎng)的重要措施
思政課的首要目的就是育人,引導學生立德立志,培養(yǎng)其樂觀積極、仁愛和善的道德品質,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學習紅色文化,是新時代新青年的使命和任務,只有不斷回望歷史,才能繼往開來,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大學生是時代發(fā)展新人,以思政課為載體,宣揚紅色故事中的優(yōu)秀品格,可以啟迪他們在艱難險阻中砥礪前行,開拓進??;同時可以強化其政治站位,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紅色文化資源如紀念館、博物館、校史館等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在進行思想政治實踐教學中,以視頻、照片、3D模擬等方式可以讓大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戰(zhàn)爭革命的艱辛以及革命精神的偉大,使其自覺約束自己,堅定信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是創(chuàng)新思政課堂教學建設的有效手段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行高校思政教育的特有優(yōu)勢,它是經千錘百打淬煉的優(yōu)秀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留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有強烈的意識統(tǒng)一性,在堅持高校思政教育總目標不變的前提下,將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有效銜接,可豐富當前思政課堂教學素材,巧妙化解思政教育素材短缺的難題,有效增強思政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全面了解黨的歷史,補充“精神之鈣”;其次還有助于系統(tǒng)化、整體化的思政課堂改革建設,推動各類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發(fā)展。對學生而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以學生的角度設計出具有教育意義和實踐價值的新型課程,實現教學反哺,完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當代大學生遠離戰(zhàn)爭年代,對紅色文化內涵理解不夠深刻,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尤其現在互聯網經濟發(fā)達,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詆毀先烈英雄,抹黑歷史等偏離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方向的現象言論層出不窮,再加上大學生資歷尚淺,容易被誤導,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會出現偏差;其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紅色文化精神的詮釋不夠到位,對紅色文化內涵的挖掘淺嘗輒止,如紅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受歷史發(fā)展的局限性,信息失真,容易產生理論認知困惑。認識偏差會導致教育效果的差異,此外教師本身對紅色文化認識不夠深刻,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較少,難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紅色文化和建立時代使命感。
目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還是桎梏于普通的傳統(tǒng)教育形式,一味地進行灌輸,傳輸的紅色文化有限,且教師拘泥于講理論、放課件,無法突破學生主體角色,更是缺乏對紅色文化的深入理解,使得課堂氣氛死沉,缺乏活力。[6]部分學校沒有系統(tǒng)地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流于班會開會宣傳的單一形式,以完成任務為主敷衍了事,未能達到教育目的;其次在組織參觀紅色展覽館、校史館之類的實踐教學中,存在“走馬觀花”的形式主義,導致學生學習效果欠佳;有些學校雖然舉辦了實踐活動,但是形式過于簡單,無創(chuàng)新性,沒有達到線上線下、校內校外有機結合,學生情感體驗及認同感較差;部分高校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思政教育時,資源利用不當,以夸張的手段進行意識形態(tài)宣傳,缺乏深度探討。
各大高校都對紅色革命教育非常重視,通過不同的渠道和宣傳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實際反饋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學校宣傳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偏形式、走過場,學生接收學校紅色文化教育呈碎片化,最終導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不夠,學校資源被浪費。其次,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紅色教育機制,部分高校在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初期氣氛濃烈,后期后勁不足,宣傳存在明顯差異,學生雖然能感受到學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努力,并接受校園環(huán)境、社團組織等的滲透教育,但是教育效果實效與預期仍存在偏差。還有部分高校在宣傳紅色文化思政教育時雖多平臺、多手段進行配合,但仍存在資源整合不佳,落實不到位等現象,導致宣傳割裂,教育效果局限。
深入推進構建高校優(yōu)秀紅色文化育人師資隊伍,輔導員、思政老師、專業(yè)課導師等校園教師主體必須合作聯動起來,建設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的教育體系。輔導員是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聯系人,也是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領路者,應主動學習紅色文化相關理論知識,掌握扎實的技能素養(yǎng)和實操技術,在實踐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到紅色文化熏陶的氛圍中。思政老師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論水平和教育水平,將紅色文化與新事物進行有效融合,深度挖掘新時代紅色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正確走向,使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潮。專業(yè)課導師應發(fā)揮各類的課程特征,與思政課同行,起到協同作用,提升學生參與紅色文化活動的真實性,實現全課程融入,如在英語課程教學中可以用英語錄制視頻,用融匯中西、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中國紅色故事。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僅僅是老師要“如何教”,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如何學”,將二者有機結合才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主體的良策。[7]高校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多聽,多看,多學”,認識和體驗紅色文化的魅力,同時有效評價和反饋紅色文化活動形式,以時代角度和學生立場感悟歷史,將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課程教學一直是紅色文化宣傳教育的“主渠道”,提升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豐富課堂形式內容,不僅是通過課堂傳授知識,還應該改變學生的思考方法和行為邏輯。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型教學,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特點,精心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如觀看紅色影片、紅色故事記錄等,充分挖掘史實,采取案例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方法提高紅色文化與課堂教學的契合度,調動學生積極性;[8]如廣西師范大學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和思政教育改革經驗,對接廣西周邊高校,開展結對共建學術研討會、通用課件等活動,助力紅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課堂。其次在課程教材的選擇上,應從實際出發(fā)融入當地紅色文化內容,了解家鄉(xiāng)紅色故事,以榜樣的力量對學生實現情感傳遞;如廣西桂林高校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組織湘江戰(zhàn)役宣講,緬懷先烈英雄,讓高校學生深入了解當地紅色故事和英雄人物。
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是發(fā)揮學生主體角色的最佳選擇,傳統(tǒng)教育課堂上的紅色文化理論知識不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在“第二課堂”得到補充給養(yǎng),如實地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參加志愿者服務、組織紅色文化戲劇表演等。[9]
打造校園紅色文化資源,以濃郁的校園紅色文化景觀營造紅色文化環(huán)境,督促學生思想進步,潛移默化地植入紅色文化宣傳內容。如在校園宿舍走廊、教學樓走廊、圖書館等地放置紅色文化標志物、張貼紅色故事壁畫等;其次可專門在校園開辟紅色文化長廊,同時融入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其成為紅色文化宣傳主要陣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此外還可結合校慶、國慶節(jié)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黨史介紹比賽、紅色征文比賽等,帶領學生參觀黨史館、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等,產生歷史共鳴,以新穎獨特的方式鞏固學習紅色思想文化,長學長新。學校社團組織是發(fā)揮學生引領作用的前沿陣地,學??梢苑e極發(fā)展紅色文化社團,豐富社團內容和形式,擴大社團輻射范圍,以鮮明特色的社團主題活動唱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如東北農業(yè)大學在學校開放日以“南湖紅船”“紅軍長征”等紅色經典故事為主題進行展演,開展納新活動,通過知識競答、節(jié)目演出、現場體驗情景等方式,多方位宣講黨的發(fā)展歷程,弘揚紅色文化。
創(chuàng)新式教學是進行思政教育的源泉,因時而進才能打破當前思政教育的困境壁壘。以數字化手段縱橫挖掘紅色文化記憶,打造互聯網紅色文化思想教育基地,管理好校園廣播、校園文化網絡等平臺,還可建立推廣數字紀念館、圖文并茂的教育網站,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網絡供給,如華東政法大學開設思政教育網絡平臺,構建思政教育資源庫專欄,并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積極引進融合,創(chuàng)造多元交互式的課堂教學體系。其次,在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體軟件進行紅色文化教育課堂宣傳,打破時間地域限制,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直播講課、利用新技術拍攝視頻宣傳講解紅色文化歷史;此外還可以開發(fā)紅色教育相關軟件、VR技術平臺等,使學生身臨其境,渲染紅色文化教育氛圍。[10]如江西理工大學開設并錄制了“蘇區(qū)精神與革命初心”等精品課程,還開設文化微黨課,打造線上紅色教育課堂,此外還建設“VR+紅色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學生們可以身穿紅軍服,戴上VR眼鏡,“親臨”歷史場景,強化紅色教育。
新時代,紅色文化蘊含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將指引新青年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各高校將其進行充分挖掘并深度融合于思政教育課堂,教師們積極正確引導,開展具有啟迪意義的實踐課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時代使命感;學生們也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樹立健康的理想信念,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