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媛,袁靜
(新鄉(xiāng)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心臟介入科,河南 新鄉(xiāng)4530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系統(tǒng)的危重癥,具有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的特點[1]。介入手術為治療AMI的主要方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研究[2]表明,AMI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不足,患者發(fā)病時由于強烈的窒息感可產(chǎn)生恐懼、絕望等情緒,加上介入治療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患者的壓力較大,疾病不確定感較強,影響其術后恢復,因此加強對AMI患者的健康教育意義重大。Heider平衡理論強調(diào)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的態(tài)度,通過調(diào)節(jié)平衡體系中認知主體的態(tài)度維持體系的平衡。目前Heider平衡理論已被用于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但在疾病護理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3]。本研究將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用于AMI介入治療患者,探討其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AMI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AMI診斷標準;②首次接受PCI治療;③理解及溝通能力良好。排除標準:①急診AMI患者;②既往接受搭橋手術者;③患有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④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按照入組單雙號順序分為兩組各75例。觀察組年齡30~88(59.03±13.61)歲,男性62例,女性13例。對照組年齡31~83(57.03±12.08)歲,男性67例,女性8例。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術前向患者講解介入治療的目的、注意事項、預后及并發(fā)癥等;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向患者解釋功能鍛煉的必要性,指導患者合理鍛煉及用藥。觀察組采用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①成立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明確研究的內(nèi)容、護理任務及實施方式等。護士長負責護理干預的安排,責任護士負責日常護理,主治醫(yī)師負責疾病診治及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師提供心理疏導。②建立Heider平衡體系。在護理實踐中患者為認知主體,醫(yī)護人員及家屬為關聯(lián)主體,疾病護理的態(tài)度為對象。③Heider平衡體系評估。入院后,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鼓勵患者及家屬闡述自身觀點,了解患者的想法,逐步建立信任關系,根據(jù)自身觀點結成單元關系。護理人員確定交流的內(nèi)容,尋找與疾病治療及護理相關的內(nèi)容,評價平衡體系的狀態(tài),分析矛盾存在的根源,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④平衡體系維護。a:認知糾正:術前主治醫(yī)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病因、疾病進展、治療措施等,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心理咨詢師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內(nèi)心感受,充分與家屬交流,保證家屬處于醫(yī)護人員的單元體系,增強對患者觀念的影響。b:術后護理:術后護理人員加強對病房環(huán)境的維護,防止因環(huán)境因素引起患者生理、心理的不適,增加巡視頻率,觀察患者的康復狀態(tài),及時處理異常情況,如給予必要的疼痛干預;主治醫(yī)師向患者傳遞積極的信息,減輕其疾病不確定感。c: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術后飲食及活動,邀請患者及家屬關注公眾號,鼓勵其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護理技能。d:延續(xù)護理:出院前,邀請患者加入微信群,鼓勵患者分享居家護理動態(tài),通過微信、電話詢問;囑咐患者定時復查。
1.3 觀察指標 利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4]評估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從不明確性、復雜性兩個方面評價,分值越高則疾病不確定感越強。利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5]評估患者的健康行為,共6個維度,分值越高則健康行為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干預后,兩組的不明確性、復雜性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不明確性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75 44.49±4.32 31.20±3.59 28.19±3.18 17.97±2.58對照組 75 43.79±4.50 37.55±4.16 28.45±3.59 21.56±3.31 t 0.979 9.998 0.481 7.398 P 0.329 <0.001 0.631 <0.001復雜性
2.2 兩組的HPLP-Ⅱ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營養(yǎng)、運動鍛煉、壓力管理、人際管理、健康責任、自我實現(xiàn)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HPLP-Ⅱ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的HPLP-Ⅱ評分比較,分)
維度 觀察組(n=75) 對照組(n=75) t P營養(yǎng) 27.12±3.85 23.64±3.79 5.577<0.001運動鍛煉 24.69±3.71 20.12±4.36 6.909<0.001壓力管理 25.48±3.21 22.89±3.10 5.031<0.001人際管理 25.64±3.47 22.08±3.78 6.014<0.001健康責任 24.91±3.71 18.39±3.64 10.861<0.001自我實現(xiàn) 28.15±4.40 24.56±4.31 5.041<0.001
介入手術為治療AMI的主要手段,作為突發(fā)、危及生命的事件,手術治療可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較大的影響。疾病認知欠缺可引起患者恐懼、焦慮等情緒,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轉變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態(tài)度,緩解其治療壓力[6]。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形式主要為發(fā)放宣傳手冊、口頭宣教等,患者以被動接受為主,宣教的效果有限。
Heider平衡理論是一種關于事物認知的理論,認為人類對事物的認知及事物本身存在平衡,該平衡狀態(tài)打破后,認知主體可產(chǎn)生較強的不確定感,體系間成員的互動對維持體系平衡具有積極意義。有研究[7]指出,患者的家屬、醫(yī)護人員等對疾病及護理的認知有助于幫助患者糾正認知偏差。本研究中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為AMI介入治療患者提供幫助:①首先明確護理小組的成員的責任,為后續(xù)干預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②平衡體系建立期間,圍繞患者展開體系分析,將可能影響患者認知的家屬、朋友納入平衡體系范圍內(nèi),初步建立平衡體系框架;③平衡體系評估,在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與其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對疾病治療的態(tài)度,評估體系是否平衡;④維護階段,術前醫(y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充分交流,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介入治療的優(yōu)勢,鼓勵患者提出疑問,糾正其錯誤認知,降低其疾病不確定性;術后考慮手術對患者生理、心理的創(chuàng)傷,加強病房建設,提高休養(yǎng)舒適度,主動向患者及家屬傳遞積極的信息,通過家屬鼓勵、心理咨詢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治療信心。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低于對照組,HPLP-Ⅱ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可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增強其健康行為?;贖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通過行之有序的護理,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減輕其不確定感;同時使患者明確疾病的威脅及不健康行為對疾病轉歸的影響,促使患者采取健康的行為方式。
綜上所述,基于Heider平衡理論的健康教育可降低AMI介入治療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增強其健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