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瀅慧,李永華,盧衛(wèi)娜
(開封市第二中醫(yī)院 骨科,河南 開封475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由于間接外力、下肢突然扭轉、跌倒或受直接外力撞擊而引起的骨科疾病,多表現(xiàn)為疼痛、行動不便等,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手術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部分患者術后仍存在骨折處疼痛、無法活動等癥狀,需采取有效的手段促進患者術后康復[1]。股骨粗隆間骨折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骨痹” “骨枯”的范疇,該病是因脾腎虛弱導致氣血生化無源,因而骨質孱弱,治療應以益氣補血、強身壯骨為原則。舒筋壯骨方有活血行氣化瘀之功效,穴位按摩是通過按摩對應穴位來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中醫(yī)治療手段,常用于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治療中?;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懯娼顗压欠窖袈?lián)合穴位按摩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7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9例。觀察組男25例,女14例;年齡64~83歲,平均(72.11±4.31)歲;左側骨折22例,右側骨折17例。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65~84歲,平均 (73.11±4.41)歲;左側骨折24例,右側骨折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符合《骨與關節(jié)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中的股骨粗隆間骨折診斷標準[2];②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氣滯血瘀癥診斷標準[3],主癥:骨折,疼痛,腫脹,瘀斑;次癥:口渴,尿赤,便秘;舌質紅或有瘀斑,苔黃;脈浮數(shù)或脈弦緊。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行手術治療且手術獲得成功;③骨折前各項功能無異常;④能耐受本研究治療方案。排除標準:①合并膝關節(jié)炎患者;②皮膚損傷患者;③病理性骨折患者;④既往具有精神疾病史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行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舒筋壯骨方熏蒸:藥方:熟地黃、杜仲各20 g,桂枝9 g,川芎15 g,山藥、獨活、羌活各10 g,每日1劑,加水1 500 mL煎煮,藥物煮沸30 min,濾除藥渣,熏蒸膝關節(jié),溫度合適后用毛巾浸藥汁敷于膝關節(jié),持續(xù)30 min左右,早晚各1次,7 d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7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穴位按摩,包括蠡溝、足三、太沖以及陽陵泉等穴位。按照從輕到重的力度按摩穴位,直到患者能感受到酸脹為止,對于患者對側也采取同樣的方式,按摩時間為10 min/次,3次/d。7 d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7 d。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3個月。
1.4 評價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兩組患者術后1 d、7 d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將癥狀按無、輕、中、重分級,主癥分別計0、2、4、6分,次癥計0、1、2、3分,舌脈分為正常0分、非正常1分,總分34分,得分與病情程度成正比。②疼痛情況:于術后1 d、7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ologue score,VAS)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總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疼痛難忍,得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③關節(jié)活動度:采用關節(jié)角尺測量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 d、術后3個月髖關節(jié)運動時的關節(jié)活動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醫(yī)證候積分 術后7 d,兩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術后1 d,且觀察組的中醫(y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1d 術后7d t P觀察組 39 30.14±1.43 15.96±1.03 81.924 0.000對照組 39 30.36±1.58 18.82±1.38 66.452 0.000 t 0.645 10.372 P 0.521 0.000
2.2 VAS評分 術后7 d,兩組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術后1 d,且觀察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術后1d 術后7d t P觀察組 39 5.84±1.43 2.96±1.03 16.310 0.000對照組 39 5.67±1.25 3.58±1.21 14.329 0.000 t 0.490 2.437 P 0.626 0.017
2.3 關節(jié)活動度 術后3個月,兩組的關節(jié)活動度均顯著高于術后1 d,且觀察組的關節(jié)活動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度)
表3 兩組患者的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s,度)
組別 n 術后1d 術后3個月 t P觀察組 39 56.81±10.61 97.22±15.72 20.618 0.000對照組 39 57.02±11.21 75.43±13.12 12.646 0.000 t 0.085 6.646 P 0.933 0.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屬骨科常見疾病,好發(fā)于老年人。目前,該病多采用手術治療,雖效果較好,但受骨折創(chuàng)傷、術中復位牽拉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常會出現(xiàn)下肢靜脈血液、淋巴回流不暢的現(xiàn)象,導致手術部位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腫脹,還有可能加劇患者疼痛感受,延長臥床時間,影響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4-5]。祖國醫(yī)學認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多因跌打損傷所致,外傷會導致瘀血在內而不散,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xù)。舒筋壯骨方中,熟地黃能夠補血養(yǎng)陰、益精填髓,杜仲能夠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調理沖任,桂枝能夠散寒解表、溫通經(jīng)脈、通陽化氣,山藥能夠補氣養(yǎng)血,川芎能夠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獨活能夠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羌活能夠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諸藥聯(lián)合,共奏活血化瘀、壯骨強筋之效[6]。穴位按摩是通過刺激穴位來達到活血舒筋目的的中醫(yī)療法。蠡溝是足厥陰肝經(jīng)的穴位,按摩此處能清熱利濕、消腫止癢;太沖穴能平肝熄風、清熱利濕、通絡止痛;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合穴,按摩此處可健脾和胃、益氣補虛、通絡除痹,為強壯要穴;陽陵泉是膽經(jīng)的合穴,按摩此處可活血通絡,疏調經(jīng)脈。本研究將舒筋壯骨方熏蒸、穴位按摩聯(lián)合用于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中,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7 d的中醫(y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的關節(jié)活動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舒筋壯骨方熏蒸聯(lián)合穴位按摩可以明顯促進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患者的術后康復。分析原因在于,舒筋壯骨方中桂枝能夠使皮膚血管擴張,散熱增加,促進發(fā)汗,并可提高疼痛閾值;川芎、獨活、羌活均有鎮(zhèn)痛作用,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癥狀;同時,舒筋壯骨方中有很多微量元素,可快速增生骨髓基質細胞,使得骨礦化增強,促進骨質生長及修復。而穴位按摩能夠改善血流供應狀態(tài),加快局部腫脹、疼痛的消退,從而緩解局部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提高關節(jié)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舒筋壯骨方熏蒸聯(lián)合穴位按摩可以明顯降低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患者的疼痛程度,減輕臨床癥狀,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促進術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