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銘
沈騰、馬麗主演的科幻片《獨行月球》11日在韓國上映,實現(xiàn)中國科幻電影的“海外輸出”。作為2022年中國電影票房亞軍,本土熱賣31億元人民幣的《獨行月球》堪稱近年來“中國式科幻電影”代表作之一。雖然其原著是韓國漫畫,但在“開心麻花”團隊極具喜感的改編下,電影充分體現(xiàn)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元素和精神追求。隨著多部國產(chǎn)科幻電影、動畫去年取得不俗成績,《流浪地球2》《熊出沒?伴我“熊芯”》將于今年春節(jié)檔上映,中國科幻在2023年又將帶著自信再次出發(fā)。
不只是一部喜劇片
《獨行月球》去年暑期檔上映,“開心麻花”的喜劇招牌加上不錯的口碑支持,讓該片一路成為暑期檔最大贏家。在觀眾和科幻愛好者看來,《獨行月球》雖然改編自韓國畫家趙石的漫畫,但與簡約夸張的“條漫”畫風相比,電影版擁有大量寫實的科幻場景,增添了孤獨月與指揮官馬蘭星的“愛情戲”,并把“大力金剛鼠”的戲份從搞笑龍?zhí)滋嵘街匾浣?,甚至是“生死伴侶”的地位。
電影版保留漫畫主要設定,同樣是男主角自我犧牲、保全人類的悲壯結局,這也是全世界認同的科幻背景下的英雄主義精神,也為中國版《獨行月球》登陸韓國院線奠定情感基礎。
《韓國先驅(qū)報》評論稱,中國改編的科幻喜劇《獨行月球》,遵循趙石原作情節(jié),并加入各個世代觀眾都能接受的獨特轉折。中國喜劇演員沈騰飾演的獨孤月在月球基地里上演“楚門秀”,為地球上的人類帶來希望,最終成為拯救人類的英雄。
報道稱,中國改編的電影版增加浪漫愛情元素,并不僅僅是一部喜劇片,還探討了人性的絕望、困境和英雄主義等主題。《獨行月球》制作精電通過大量高質(zhì)量CG畫面和特效補充故事情節(jié),尤其是完全依靠電腦生成的袋鼠,令人印象深刻,討人喜歡,跳出原著漫畫的諷刺幽默風格,為觀眾提供了更多歡樂和感人的場面。
中國價值觀、中式美學和文化
《獨行月球》在國內(nèi)取得的成功和海外輸出,展現(xiàn)中國科幻電影的巨大潛力,而具有更深厚科幻文化底蘊的歐美市場,也早早注意到中國科幻的崛起。從2019年《流浪地球》票房大熱和北美上映,到流媒體巨頭網(wǎng)飛買下版權,開拍國際版《三體》劇集,中國科幻的聲名正在迅速通過影視作品傳播。
IMAX中國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埃德溫?譚在《獨行月球》上映時表示,“這部影片精彩的開場讓我們深受鼓舞,這不僅表明觀眾渴望在影院里追求這種視聽體驗,也標志著中國科幻大片制作向前邁出一大步”。
英國《衛(wèi)報》則從科幻題材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分析:“自從《流浪地球》取得巨大票房成功,中國科幻題材創(chuàng)作得到更為明顯的鼓勵和推薦,并在其中突出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式美學和文化,培養(yǎng)當代中國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些電影中,由中國人為主的團隊引導人類命運,與傳統(tǒng)好萊塢科幻電影截然不同,這類作品值得期待,同時也是對過去幾十年來西方電影流行趣味的一種更新?!?/p>
“帶著地球一起流浪”
科幻電影在中國市場一直大受歡迎,2009年《阿凡達》在華上映時,許多影院門前排起長隊,去年底上映的《阿凡達2》如今也在中國取得了13億元票房,超越前作。2022年,共有8部科幻電影或含科幻情節(jié)的電影在中國上映,合計票房達73億元人民幣,占中國電影年票房的24%。
8部科幻片中有《獨行月球》《熊出沒?重返地球》《明日戰(zhàn)記》和《外太空的莫扎特》等多部國產(chǎn)科幻作品。其中《熊出沒》作為國產(chǎn)動畫IP的代表,不僅制作水準愈加精良,世界觀也從光頭強和熊大熊二的森林打鬧擴展到宇宙視野和外星生物。去年的《熊出沒?重返地球》獲得9.7億元票房,今年春節(jié)檔即將上映的《熊出沒?伴我“熊芯”》將再次引入科幻元素,預告片中出現(xiàn)高科技研究中心和智能機器人。
從早年間的《霹靂貝貝》《長江七號》,倒近年來的《流浪地球》《獨行月球》,中國科幻電影在多年的積累中摸索出屬于中國人的道路,《三體》的全球風靡和影視化改編更是把中國科幻推向世界。即將于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2》,日前陸續(xù)公布新的預告片和各種物料,從中可以窺見人類在面臨毀滅性災難時的反應、抉擇和勇氣。
《流浪地球2》除了要構建巨大“推進器”等充滿想象力的科幻裝備,還要體現(xiàn)劉慈欣原著中永不放棄的科幻精神,那種“帶著地球一起去流浪”的中國式家園情懷,與西方科幻著重“宇宙冒險”“太空歌劇”“銀河帝國”的主題追求并不一樣?;蛟S在今年,中國科幻還會帶來更多驚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