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芬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引進了很多有創(chuàng)意,有想法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和學生的負擔,解決了語文教學的許多難題。但是在作文課的學習和教授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制約了的學生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必須進一步研究寫作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綜合學習奠定基礎。
第一,與初中作文相比,高中寫作體系相對分散,沒有固定的寫作模式,學生在寫作時難以運用合適的寫作方法,很難形成清晰的寫作思路。在寫作時容易出現(xiàn)跑題的現(xiàn)象,影響了作文效果。第二,教師不注重學生生活化素材的積累。寫作源于生活,作文就是學生記錄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而在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大多重視寫作手法和修辭的運用,生搬硬套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導致學生作文枯燥無味、情感匱乏。第三,老師不具備專業(yè)的指導能力。作文的基本方法需要教師的指導,但部分教師認為作文能否寫好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導致作文教學出現(xiàn)了問題。第四,教學模式古板,提不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在當前的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作文中引進生活化素材,有以下幾點好處。第一,文章內容變得豐富生動。學生在作文中記錄生活趣事,在作文內容上,避免了雷同,更具真情實感。第二,作文思路變得清晰。高中作文題目發(fā)散性較強,體裁較多,學生難以找到寫作主線,導致作文思路混亂,而應用生活化素材,學生就會迸發(fā)出寫作靈感,明確寫作思路。第三,提高學生的興趣。不斷積累生活化素材,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寫作積累,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會得到提高。
高中作文多以材料作文為主,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對題目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高中作文的寫作思路相對發(fā)散,寫作體裁多種多樣,所以不管是對于寫作思路還是寫作素材,學生都難以確定。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寫作源于生活。學生在生活中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和一雙勤于記錄生活的筆。這樣在作文時,遇到類似的題目或材料內容,學生就會才思泉涌。例如2015年高考全國卷Ⅱ的作文材料是當代風采人物的候選人,材料中給出了三名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小李是一名科研人員,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做出了貢獻;小王是一名愛崗敬業(yè)的工人,從“職高生”變成了“大國工匠”的焊接大師;小劉是一名酷愛攝影的攝影人員,拍攝了很多美麗的名山大川。作文要求從三個人中選出你認為最具風采的一名,綜合材料立意作文。想要寫好這篇文章,首先學生應該弄清材料的含義,其次發(fā)現(xiàn)三個人身上的精神,最后結合文章材料和生活實際展開寫作。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三個人是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的縮影,那么如果我們記錄了生活中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的偉大事跡,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這篇文章一定可以寫得更好。其實很多作文在選題和立意時,都可以從實際出發(fā),應用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記錄生活中的人事,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在作文時,經(jīng)常會引用歷史典故、名人名言,這些素材有著較強的說服力,能夠清晰地點明文章的主旨,但是由于這些例子大多與生活實際相隔較遠,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對于這些典故只是片面的理解,在應用到文章中以后,很容易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感覺,其次,由于學生的課外閱讀讀物大多一樣,導致文章內容千篇一律,沒有創(chuàng)意。所以筆者建議學生在文章中要加入生活素材,強化作文的生活化內容,這樣的作文立意創(chuàng)新,具有真情實感,非常能夠打動人心,具有說服力。例如2020年全國卷Ⅰ的高考作文,要求以“疫情中的距離和聯(lián)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文章主題比較貼近生活,“距離”與“聯(lián)系”看似是兩個分隔開來的名詞,但實際上要求學生通過本質找到二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但抗疫卻密切了人們的聯(lián)系。在這篇文章中,學生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在防疫期間的所見所聞進行寫作。一方面由于疫情,作為故事主人公的我們都為了防疫居家隔離,甚至有些人只能在異地過年,看似我們與家人朋友拉開了距離,但實際上,我們也為抗疫斗爭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很多的醫(yī)護人員離開家和工作崗位,奮戰(zhàn)在抗疫前線,雖然離開了家人,但是給病人和人民帶來了生命保障,和人民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通過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寫作的作文,更具有真情實感,使讀者能深受感動。
學習在于實踐,生活在于體驗。一個好的作者必須善于觀察和聯(lián)想,對生活有著極大的熱情。所以在進行高中作文教學時,教師應該開展體驗式教學,為學生設置具體的寫作情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首先要注重營造和設計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寫作時有真實的體驗。例如在學習郁達夫的《秋》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制作出精美的課件,課件中要包含很多關于秋的美景的圖片,讓學生領略秋季的美景,感受作者筆下的秋的樣子。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圖片寫出自己心目中的秋的樣子,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自然界中一年四季的景象,真正融入到自然界中,體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魅力。還要學會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修辭運用,重點選出令學生記憶深刻的事情。另外,在課堂以外,教師還可以個學生布置課外的教學實踐作業(yè)。例如春天到公園看百花盛開的景色,夏天去森林聽蟬鳴鳥叫,秋天可以觀看落葉麥田,冬天可以在雪地里盡情打滾。學生不斷地體驗生活中的美好,體驗過后,再讓學生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融入到作文寫作中,學生作文就不再是干癟枯燥的,而是充滿了生機。體驗式作文教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還增強了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有了好的寫作素材,有些學生還是難以寫出好的文章,使作文變成了流水賬。這是因為學生在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中存在著缺陷,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生活化素材的積累和應用在作文學習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依靠學生的不斷積累,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文章的立意、結構、內容和情感等知識都需要老師專業(yè)的指導。學生可以將生活中記錄的場景和故事情節(jié)交給老師,讓老師幫忙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潤色。比如在學生的寫作結構上,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作文一般的結構模式,讓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寫作,其次在文章內容的修飾上,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如何使用修辭手法和詞語修飾,使文章中的句子變得精美生動。在情感表達方面,教師要教會學生用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形象,通過人物表情描寫表達人物的情感。當學生把生活化素材和寫作技巧結合起來以后,一篇好的文章也就產生了。通過生活化素材和寫作技巧的融合,使寫作的難度逐漸變小,從而提升學生主動寫作的積極性。
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內容難度大,老師的教學方法枯燥,導致學生不喜歡學習語文,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尤其是作文寫作,學生可以通過寫作排解自己的困擾,利用寫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減輕學習生活的壓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的寫作獻計獻策,將生活化素材的應用落實到底,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