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鵬
縱觀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題,越來越明顯地體現(xiàn)了一種直面現(xiàn)實或歷史問題、情境任務限定、注重應用寫作的特點。單純的為應試而寫作的虛假寫作敲響了警鐘,同時也為高中作文寫作的健康發(fā)展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以此為契機,回歸本真,重新構造高中議論文寫作的全新生態(tài)系統(tǒng),勢在必行。
葉圣陶曾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鄙钸@部無字之書是所有人類思維意識和文字作品的素材來源。回歸生活,尋得源頭活水,不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議論文寫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材料困境,還可以克服應試寫作訓練帶來的厭倦心理。
現(xiàn)代社會正處于百年未遇的巨大轉(zhuǎn)型和日新月異的改變之中,從世界、國家,到社區(qū)、鄉(xiāng)村,再到學校、家庭,新情況、新變化屢見不鮮,新問題、新矛盾亟待解決,再加上現(xiàn)代社會信息傳播的迅速和廣泛,為寫作及時提供了鮮活、豐富的材料。
在具體的操作上,可以運用隨筆和新聞點評的方式展開。方式是一事一議,每日一則,課堂展示,大眾點評。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深入思考,集思廣益,讓寫作的靈感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這種方法,好處有四:首先,充分了滿足學生成長中的心理需要,讓他們體會到一種見識增長的充實感;其次,搜集材料、探尋真相,為后續(xù)的寫作源源不斷地注入鮮活素材;再次,一事一理,獨立思考,不斷錘煉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第四,聚焦問題、臧否人物,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情懷,使它們逐漸養(yǎng)成一種公民的視野和胸懷。
當今時代,學生的閱讀時間因應試教育殘酷擠壓和通過電子產(chǎn)品恣意娛樂嚴重縮水,僅剩不多的閱讀時間和興趣也顯得碎片化、流俗化,學生對于社會、人生、自我的許多問題在認知邊界上狹隘而模糊。薄弱的閱讀積累從根基上限制了學生的眼界與思維,反過來影響了他們敏銳地捕捉材料和有效地提煉觀點,必然導致寫作思維的盲目偏狹。操千曲而知聲,觀千劍而識器。不能厚積,何來薄發(fā)?不能博觀,何來約取?
雖然學生的閱讀積累整體近乎荒蕪,但我們可以在每一次寫作前進行局部精耕細作。借鑒歐美國家中小學生論文寫作的經(jīng)驗,在課堂新聞點評中發(fā)現(xiàn)高質(zhì)量的議題后,提供書單讓學生就該議題進行專題閱讀和研究,聚焦議題方向,挖掘相關材料,多維參考觀點,在思想認知的高度、廣度和深度進行進一步拓展,以此獲得更為清晰的認知邊界,在內(nèi)心建立對該話題的評價坐標,找到思考的方向路徑。經(jīng)過研讀蓄勢,當學生見解如拂曉的天空漸漸明朗、情感如地底的巖漿奔涌流淌之時,表達感動、闡明見地的契機也就成熟了。發(fā)而為論,或執(zhí)筆成文,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回歸文體,就是要整合材料,列出提綱,為議論文寫作繪制藍圖。
首先,列綱是為快速成文做好準備。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任何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嘗試與改變都必須滿足學生在考場有限時間內(nèi)寫出一篇質(zhì)量上乘的作文這一前提,而列綱是議論文立意謀篇的最快捷有效的訓練方法。學生習作,提綱寫得越簡明扼要,越能理清思路、精熟材料,寫成文章也就越容易。
其次,列綱是對專題閱讀和生活素材梳理定型、去蕪存菁的需要。將自己深思熟慮后的見解用文字簡明的表達出來,免不了一番推敲功夫;將多元積累的素材篩選、萃取、轉(zhuǎn)化、組合,更是需要耗費心力。但是,當前期準備以提綱的形式濃縮精華于一張紙上的時候,對寫作而言已是智珠在握。
第三,列綱是對議論文的論證過程各環(huán)節(jié)進行邏輯上的審核。王力先生曾指出,學生文章寫不好,許多問題表面上是語法問題,實質(zhì)上是邏輯問題,至于篇章結構,更是大半屬于邏輯思維問題。余黨緒在《說理與思辨摘錄》一書中寫道:“議論文寫作,可看作是確立一個判斷(論點)并證明這個判斷的過程。首先在審題上識別和確立議題,關鍵是確立議題的核心概念;其次立意,就要構造一個關于議題的判斷(論點);第三構造論證,即展開說理,尋找相應的理由與根據(jù),通過合理的推理與建構,完成對判斷的論證?!庇纱丝磥?,議論文的論點、論據(jù)、論證與邏輯學上的概念、判斷、推理是密切對應的。所以,議論文要準確的闡述論點論證立意,就必須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則。從列綱時入手對文章的概念、判斷、推理進行審核,則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
議論文寫作本質(zhì)上是一種擺出依據(jù)、辨明道理、溝通說服對方的語言交際行為。
從交際行為角度看,傳統(tǒng)作文寫作忽視了寫作對象與交際情境,因而說理動力不足,說理能力孱弱,學生寫作重在成“文”而非論“理”。如果我們讓寫作回到論理服人的最初目標,以隨機展示或正式辯論為方式展開,這樣學生在論理的能力上將有極大的提升,益處眾多。
第一,論理的能力得到真實提升。課堂學生各抒己見,切磋琢磨,完善糾正了有缺陷偏頗的論點,收藏了新鮮強力的論據(jù),爆光了錯謬乖張的語言,激發(fā)了知善識惡的良知,習得了析理應機的辯才。在真實的論理語境中,學生獲得了真實的辯論析理技能。
第二,批判性思維得到增強。在對論題的集中辯論中,培養(yǎng)的是懷疑一切的理性審視眼光,強化的是對自我思維和表達的反思,這一切都使得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斷增強。
第三,論理規(guī)則深入人心。通過一次次的論理交鋒,學生對于論辯的規(guī)則逐漸做到深知力行,論述言語更能使人信服。學生懂得了要以理服人,就要遵循論理的“四公”原則:1.“公認之理”,所說的理要在價值觀上是正確的,不能違背科學規(guī)律、法律道德、社會主流價值觀等標尺;2.“公信之據(jù)”,說理所引用的事實、數(shù)據(jù)和名言,都應是公眾所認可的;3.“公守之則”,說理方式要符合形式邏輯的法則;4.“公習之言”,說理語言要是大眾能接受的通俗易懂的語言。
論理的問題,最好是在真實的論辯中,出現(xiàn)與解決;論理的能力,最好是在真實的語境中,變成自然受用的習慣。
每一片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如同人的生命;每一條河流都是川流不息的,如同人的意識。唯有提倡“我手寫我心”,用自己的語言,真實地書寫思考與感受,袒露本真,獨抒性靈,才能讓寫作真正成為學生自我生命認知和體驗的表達方式。
維特根思坦說:“只有在生命之流中,文字才有意義。”熊芳芳在《語文不過如此》中也這樣寫道:“寫作就是我們在屬于自己的日子里感恩地活著,認真地思考,并用自己的思想說自己的話。我們起先只是說得真,后來,就漸漸說得美,說得好,說得有哲理、有情懷、有胸懷、有境界?!碑攲W生經(jīng)過自己的吸納消融,從事例的見聞的桑葉抽出了理性邏輯的蠶絲,將情感觸動的青草化作了靈感詩意的牛乳,寫出了有生命體驗、個性思考、自我語言的作品,這才是真正活的文章,這才是我們讓一個人寫的真正目的。
筆者之所以將寫作看做一個系統(tǒng)工程,決非僅僅滿足于某篇文章的寫作,而是為高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建設一個各部分既回歸本源,又彼此增益、生機流轉(zhuǎn)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依次解決議論文寫作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趣的問題,將寫作與學生自我發(fā)展的興趣、心理、思維、技能等元素密切結合起來,多方啟機,反復陶冶,最終引導學生走向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寫作自由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