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桂平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古詩詞作為重點知識占據(jù)了初中語文的大部分內(nèi)容。古詩詞是畫與文字的結合,文有盡而意深遠。學好古詩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沉淀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但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的學習并不容易,學生經(jīng)常在字詞句的理解上出現(xiàn)一些困難,導致無法理解詩詞的內(nèi)涵,從而失去了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一是古詩詞脫離生活實際,無法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古詩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詩詞,記錄的是千百年前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與古人在生活上、思想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尤其是作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更是難以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教師在教學中多數(shù)以書本為準,空洞地講解古詩詞的意思,初中學生生活閱歷少,理解能力差,自然不能將古詩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也受到了制約,造成了學生難以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為初中古詩詞的學習制造了困難。
二是語文教師教學方法枯燥。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初中語文課堂相對枯燥,對一些基礎知識,教師都會讓學生進行機械記憶,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停留在聽和記這兩種學習方法中,尤其是在學習古詩詞時,學生要將古代字詞翻譯成現(xiàn)代內(nèi)容,將古代的詩句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還有理解和背誦,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很難接受所學知識,時間長了,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就退避三舍。
三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古詩詞學習方法。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還停留在翻譯和背誦階段。學生一看到古詩,第一時間就想到背誦。有些學生甚至不會讀古詩,不明白古詩的意思,不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寄托的情感,就生搬硬套,直接進入背誦環(huán)節(jié)。這是一種錯誤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會增加古詩詞學習的難度,使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畏難情緒。語文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說什么,學生就聽什么,學生不會進行自主學習,尤其是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學生很難保持注意力集中,更不用說在課下進行自主學習了。學生學習處在被動狀態(tài),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
受以上因素的影響,導致初中古詩詞教學遇到了很多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突破目前古詩詞的教學瓶頸。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改變古詩詞教學的低效狀態(tài)。
首先,在學習古詩詞時要鼓勵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初中生生活閱歷少,情感不豐富。教師要鼓勵學生將古詩詞與生活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例如在學習《題破山寺后禪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清晨進入古老的寺院,頭頂上頂著早上剛剛升起的太陽,彎彎的小路通往幽靜之處,而禪房就藏在繁茂的花草之中。山中的景色非常美麗,鳥兒也更加快樂,潭水清澈透明,使人俗念全消。此刻萬物俱靜,遠處傳來了敲鐘的聲音。在經(jīng)過學生的這一番想象之后,學生作為文章中的主人公,此時此刻心中所想正是作者面臨此情此景所想,了解了作者在作詩時的真實情感,也就是古詩的中心思想和精髓所在。通過聯(lián)想,學生自然理解了古詩詞的內(nèi)涵,古詩詞的學習變得簡單。
其次,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依賴于教師的備課和授課,教學模式枯燥、單一,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很難提起興趣。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如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教學課件,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依賴課本上的文字,我們可以把文字和圖畫、動畫相結合,做成有動畫效果的PPT。這樣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和興趣就會大大提高。例如在講解《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詩句選取合適的圖片,比如在講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時,就可以選擇一幅與文字描寫相似的圖片,通過文字與圖片的結合,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讓學生直觀地認知詩句的內(nèi)涵。其中還可以穿插烏鴉的叫聲,通過聲音烘托詩詞的氛圍,這也有利于學生感受詩詞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次,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正確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古詩的學習與現(xiàn)代文不同,古詩講究平仄韻律。想要學好一首古詩,首先要先學會朗讀古詩,讀懂題目;結合詩句弄明白古詩的字面意思,對古詩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根據(jù)古詩的注釋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和生活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然后重新再讀一遍古詩,深入理解,前后進行對比,進一步體會古詩的內(nèi)涵。最后查閱資料,了解詩人的一生,以及詩人與時代的聯(lián)系。做好這幾個步驟,學生基本上就能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了。例如在學習《觀滄?!窌r,學生首先朗讀古詩,通過閱讀了解題目的字面意思和詩句的表面意思。通過題目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篇寫海邊景象的詩詞,作者可能想通過大海表達自己的情感。接下來看古詩的寫作背景,原來是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jīng)過碣石山所寫。讀到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曹操勝利后激動的心情,感受到曹操渴望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中原的雄偉決心和寬廣胸襟。最后我們再了解曹操的一生,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具有偉大抱負的人。通過這些學習過程,我們就基本上掌握了這首詩詞的內(nèi)涵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了。
還有,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習是一件主動的事情,在初中古詩詞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非常重要。古詩詞的學習要靠不斷地日積月累,所以光靠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再為學生制定課外的學習任務,比如每周積累一篇課堂以外的古詩,進行理解和背誦;對古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詞進行摘抄,對比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這些字詞的不同意思,找到規(guī)律;對作者的相關作品進行整理和收集,對比作者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點,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古詩詞基礎知識的積累,為更深層次的古詩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以上幾種方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另外,教學古詩詞要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初中古詩詞的學習內(nèi)容比較單調(diào),學生在學校學習接觸的時間和次數(shù)都不是很多,所以學生很難學以致用。但是我們可以將語文古詩詞與其他學科結合到一起,就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們可以將古詩詞與美術結合在一起,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可以選擇一張情景相似的畫作進行賞析,在畫作賞析中加入古詩的運用,這樣學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古詩的寫作內(nèi)容和文化背景。通過視覺和思維的結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含義。比如在學習《春望》這首詩時,《春望》描寫的是戰(zhàn)亂時的情境,由于處于和平年代,學生對于戰(zhàn)亂沒有太多的感受,教師可以在美術課上為學生展示有關戰(zhàn)亂的畫作,在畫作講解中融入古詩《春望》,通過美術課和古詩詞教學的相互結合,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詩,從而降低古詩理解的難度。
我們還可以將古詩詞與音樂課結合起來,有很多古詩詞被作曲家改編成了歌曲,在歌曲的韻律中,我們也能夠充分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通過聽覺感受作者通過故事表達的真情實感。例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先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曲,通過鄧麗君動情的演唱,讓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了解蘇軾是想通過這首詩表達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
通過古詩詞學習與音樂、美術等學科知識的結合,我們發(fā)現(xiàn),枯燥的古詩詞學習變得豐富有趣,提高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也使復雜的古詩詞變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了。
初中語文學習內(nèi)容比較復雜,尤其是學生第一次深入接觸古詩詞的學習,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材施教,不斷深化、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初中古詩詞的學習變得相對簡單容易,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