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益君
閱讀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力比較大,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文章的審美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價值觀。文本細讀本就屬于一種全新的教學策略,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課程教學中融入一定程度的情感,可以促使學生形成審美觀念。
在語文閱讀之中,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其一為朗讀;其二為默讀,接下來我們要著重講解朗在閱讀中的使用。通常情況下,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都會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提出這種要求的根本原因是想讓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對文章語言內(nèi)容進行品味,初次體會作者的情感,深化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在朗讀教學時,初中語文教師要利用文本中含有的情感,將學生的情感進行激發(fā),讓他們帶著自己的情感完成朗讀,從而體現(xiàn)出文本中的情感以及所描繪的景象,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更加積極和主動。比如,以《春》這篇文章為例子,該文章屬于絕佳的朗讀文本之一,學生在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朗讀時,可以構建相關的畫面。這篇文章有著比較強的朗讀節(jié)奏,長短句交錯,讓整篇文章都朗朗上口。比如“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全籠著一層薄煙……”在閱讀這句話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透過腦海想象畫面,雨究竟有多么的“細”?多么的綿密?整個村莊在綿綿細雨下被籠罩,又呈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當學生在朗讀結(jié)束之后,腦海中會不斷跟隨文章中的優(yōu)美句式呈現(xiàn)出不同的鄉(xiāng)村人家景象。這樣,在不知不覺會中學生的文章學習就從原本的“朗讀”變成了“繪畫”,只要學生朗讀一句,自己腦海中的畫板就會多添加一筆,讓學生通過反反復復的朗讀,不斷去完善自己的“作品”。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會對文章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還能感受文字間的美和情,并且完成一遍朗讀,還能創(chuàng)作一幅屬于自己的作品,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給予朗讀應有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在朗讀之中重構作品,從而感受朗讀帶來的樂趣,主動走進文本,實現(xiàn)文本細讀。
對于閱讀教學而言,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內(nèi)容就是讀,“讀”也是拉近與作者之間情感距離的最佳方式之一。文本細讀的前提條件就是對文本展開多讀,朗讀是走進文本之中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對于朗讀這一形式教師應該給予其充分重視,并為學生營造一個好的閱讀環(huán)境,當學生在閱讀時要主動對學生的閱讀技巧、語調(diào)、音準等進行指導,讓他們在閱讀時自覺帶入情感并加以思考。
初中閱讀教學一般都是利用文字的方式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理解,讓學生通過語言或者是文字的形式表達自己對本文的感受和體會。并不是說只有在華麗詞語才能提高文章的質(zhì)量,但必須要保證使用的形容詞語十分準確,這樣才能寫出高質(zhì)量的且具有生命力的文章。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要優(yōu)先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標,以此優(yōu)化自身的寫作水平。
比如,在閱讀《散步》這篇文章時,因為整個文章的篇幅相對較短,內(nèi)容比較簡單,但是文章中卻體會出了作為十分強烈的愛,所以教師就要組織學生對文章中的一些內(nèi)容進行細細品味,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文學的鑒賞能力。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全文展開相關解讀,比如:文章中提到的“整個世界”是什么意思?利用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思考,探究作者究竟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的,對整個過程的分析也就是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字的表達技巧,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主動帶領學生對文章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詞句進行挖掘,并仔細品讀,優(yōu)化教學質(zhì)量。
對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使用文本細讀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一些具有深刻含義詞句展開推敲,從而感受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掌握其內(nèi)涵,提高自身寫作技巧,進一步優(yōu)化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在進行文本細讀教學時,語言是起點,整個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分析語言的過程。對此,教師可以從關鍵詞和關鍵句的角度進行切入,引導學生完成文本細讀學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尋找關鍵段、關鍵句詞時,一定要先把握好文章,才能尋找關鍵點。這樣,將關鍵點成為亮點,就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教育質(zhì)量。
依舊以《散步》為例。文章中有一句話是“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從“熬”這個字可以感受到什么呢?首先,在以前的寒冬中,母親十分煎熬,但最終挺了過來。其次,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寒冬,作者很高興。但是母親在熬的同時,作者的心境是什么樣的呢?是否也是在“熬”中度過呢?與母親身體在“熬”進行對比,讓作者感受到“熬”是什么地方呢?也就是說,“熬”這個字不僅體現(xiàn)了母親的難受,還彰顯了來自孩子對母親的關懷。所以,在展開文本細讀時,教師要學會從關鍵詞的方面著手,除了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刻體會之外,還要了解文章中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內(nèi)涵,懂得作者對母親的愛意以及表達方式。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提到過,在欣賞文藝時,最關鍵的著手點就是透徹地了解其中的語言文字。雖然這對于初中生來說有這一定的難度,但只要讓學生在教師文本細讀教學的引導下,就能找到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句,從而感受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的內(nèi)心情感,體會到文本的魅力,這對學生來說就是非常大的進步。
大多數(shù)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都會使用留白這一手法。簡單來說就是在創(chuàng)作時,為了可以突出畫面的想象空間以及協(xié)調(diào)和精美的章法,從而留下了相關的空白。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會常見到這樣的寫作手法,從而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時留白這一形式還會為文章起到延伸的效果。
在進行文本細讀教學時,通過細讀文章空白之處,并加以想象可以進一步豐富文本內(nèi)容,讓文本內(nèi)容更加具體且擁有內(nèi)涵。比如,在學習《孔乙己》時,作者在文章最后寫到了“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边@句話中包含了“大約”和“的確”這兩個不確定詞和確定詞,這就意味著大約是作者自己進行的推測,而的確則代表了這件事情必然會發(fā)生,雖然兩個詞看上去比較矛盾,但實際上卻揭露了當時社會上的一些黑暗之處,這篇文章最后的留白之處,是作者暗藏情感與體會之處,從而讓人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
可見,將文本細讀這一方式運用至文本的留白之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還能激發(fā)其閱讀興趣,讓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提高文本的創(chuàng)造能力。要知道,每一篇文章的空白之處都是作者故意所為,因此教師要注意帶領學生展開體會和想象。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和深入了解,認真思考文本中所運用的關鍵詞,并對關鍵詞背后的含義進行挖掘,以此深化對文章的印象。另外,通過文本細讀這一教學模式,除了可以提高閱讀教學質(zhì)量之外,還能優(yōu)化學生的閱讀水平,進一步對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加以培養(yǎng),使其具備獨立閱讀文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