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永福
語文素養(yǎng),是指語文學習要能落實到養(yǎng)成上來,或者說融入素養(yǎng)。且引前人的言說,比如朱熹說:“讀書須是虛心切己。虛心,方能得圣賢意;切己,則圣賢之言不為虛說?!弊x書既要虛心,又要切己,即切合于自己。“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已體察?!鼻幸洋w察,可視為虛心涵泳的進一步功夫。而能切合于自己來體會觀察,才有助于修為,即居敬持志?!叭顺Wx書,庶幾可以管攝此心,使之常存?!薄绊毷谴嫘呐c讀書為一事,方得。”讀書攝心,然后再由內(nèi)而外,見之于人生行事中。這既是讀書,也是修身。再如朱用純說:“讀書須先論其人,次論其法。所謂法者,不但記其章句,而當求其義理;所謂人者,不但中舉人、進士要讀書,做好人尤要讀書。中舉人、進士之讀書,未嘗不求義理,而其重究竟只在章句;做好人之讀書,未嘗不解章句,而其重只在義理。先儒謂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此教人讀書識義理之道也。要知圣賢之書,不為后世中舉人、進士而設(shè),是教千萬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賢,所以讀一句書,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書,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讀書?!庇秩缪Μu在《讀書錄》中說:“讀書記得一句,便尋一句之理。務(wù)要見得下落,方有益。先儒謂讀書只怕尋思。近看得尋思二字最好。如圣賢一句言語,便反復尋思,在吾身心上何者為是?在萬物上何者為是?使圣賢言語,皆有著落,則知一言一語,皆是實理,而非空言矣。”所謂尋思,是要將圣賢言語與個人身心互為參照,使有著落,才會身心健康。
梁啟超在《為學與做人》中說,為學與做人相比,自然是做人更重要,為學可包含在做人當中?!皢栔T君‘為什么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辭地答道:‘為的是求學問?!賳枴銥槭裁匆髮W問?’‘你想學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諸君啊,我請?zhí)婺銈兛偞鹨痪浒桑骸疄榈氖菍W做人!’你在學校里頭學的什么數(shù)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國文、英語,乃至什么哲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經(jīng)濟、教育、農(nóng)業(yè)、工業(yè)、商業(yè)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能說??窟@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得精通,你能夠成個人不能成個人還是個問題?!比绱搜哉f,是說求學不能與做人分開。且就重要性而言,則是做人重于求學。知識是服務(wù)于人的,其本身并非目的,這自是沿續(xù)了重行為養(yǎng)成的傳統(tǒng)。錢穆在《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中講曾國藩“閱陶詩全部,取其大閑適者記出,將抄一冊,合之杜、韋、白、蘇、陸五家之閑適詩,纂成一集,以備朝夕諷誦,洗滌名利爭勝之心?!边@就是著眼于素養(yǎng)的讀書。錢穆又說:“從來只有讀書通了才去著述,并沒有為要著述才來讀書的。若為著述而始讀書,那讀書所得的印象決不會很深,因為他早已心傲氣浮,他所讀的書籍,只當成他一己著述的材料看,決不肯虛心靜氣浸入書籍的淵深處。繼此而往,讀書工夫,便會漸漸地變成為翻書。”如何讀書,仍是值得講究的。“最好是為著自己的身心修養(yǎng),及文學的欣賞,情趣之陶寫,以及留心政治、文獻、思想上諸要項而去讀書。即不然,在少年而斐然即有述作之思的人,亦應劃一部分時間與精神,超然在其著述之外,而潛心去讀與自己的著述絕然無關(guān)的書。如此才能開拓心胸,增長智慧。”此種言說,表明超乎讀寫之上的,仍是素養(yǎng)。
素養(yǎng)完善于人格,或者說要健全人格。曹聚仁在《經(jīng)子淵先生》中講經(jīng)先生提倡的是人格教育?!八^人格教育,就是要把一個學生陶養(yǎng)為一個健全的公民?!痹偃缌_庸在《國文教學與人格陶冶》中說:“照我個人的看法,國文教學與人格陶冶實在只是一件事的兩方面,但要真能做到圓滿,就非國文教師先對于中國文化有清楚的了解,并真能自己具有士大夫的風格不行?!比砸匀烁裉找睘橹兀劣谖羧帐看蠓虻娘L格則不必照搬。又如張伯苓在《三育并進而不偏廢》中說:“教育一事非獨使學生讀書習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進而不偏廢?!必S子愷在《藝術(shù)教育》的序講中說:“科學教育致知,道德教育勵心,藝術(shù)教育陶情,完成圓滿之人格,三者各有其任務(wù)。”仍是說健全人格需有多方面的修養(yǎng)?!肮收嫔泼廊灰惑w??茖W道德藝術(shù)乃圓滿人格之三面?!币灾褪钦嫔泼赖暮椭C統(tǒng)一。豐子愷在《中國三十年來藝術(shù)教育之回顧》中又說:“普通教育以養(yǎng)成健全人格為目的,非培植專門人才之教育也。故普通學校各科皆須以精神修養(yǎng)為主目的,而以技法傳授為副目的。換言之,注重間接效果,而不注重直接效果?!边@間接效果,也就是涵養(yǎng)精神、健全人格。
葉圣陶在《動動天君》中說:“我們相信,千言萬語談教育,無非要改造社會,使社會向完美的途徑發(fā)展;無非要養(yǎng)成個人,使個人作為社會的健全細胞。所以,教育的注目點應該是社會,而教育的著力點應該是個人;就學校教育而言,著力點便是一個個的在校同學?!本蛡€人而言,就是要健全人格,才會是社會的健全細胞。再如《不應當受這樣的教育》中說:“要受用必須自己用心思,自己花力氣,不是聽老師講講就做得到的。書本是經(jīng)驗的寶庫,但讀熟幾本書,也只是記誦之學,要真?zhèn)€消化了才能受用?!庇终f“只有認定目標,為了受用一輩子,自己去努力追求;不要只聽老師講講就算了事,只讀熟了幾本教科書就算了事?!边@受用一輩子,就是有益于人生或生活。葉圣陶在《怎樣教語文課》中又說:“我認為對語文教學來說,只要把文章講透了,也就是‘文’與‘道’兼顧了。那么怎樣才算把文章講透了呢?所謂講透,就是讓學生充分領(lǐng)會和消化文章的內(nèi)容,變成他們自身的東西,化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被癁樯钪械囊徊糠?,才有益于生活,或者說讓生活得以提升。
馬斯洛說:“聯(lián)想式的學習與疏導已被認知的學習所取代,代之以不斷增加洞識與理解力,代之以自我認識和以人格的穩(wěn)定成長,亦即增強綜合性、整合性和內(nèi)在一致性。改變顯然不是由習慣所獲得,亦非由一個接一個的習慣聯(lián)結(jié)而成,而是指整個人格的變化,亦即變成一個新人,而不只是在同一個人身上再外加一些新的習慣,如同加上新的財產(chǎn)一般?!备淖儾恢皇歉淖兞晳T,而是調(diào)整認知,增加洞識或識見,有助于人格的穩(wěn)定成長。馬斯洛在《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人本主義教育的目標和意義》中又說:“內(nèi)在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滿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孩子們無法達到自我實現(xiàn),除非他們的安全、歸屬、尊嚴、愛、尊重與自尊等需求都得到滿足。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孩子是沒有焦慮的,他知道自己是可愛的,并在被愛中得到歸屬感,他知道自己是屬于這個世界,有人尊重他,需要他?!卑凑掌淅碚?,是有不同層次的需要,最高的需要則為自我實現(xiàn)?!八凶晕覍崿F(xiàn)者都有其堅信的目標和為之獻身的事業(yè)。他們說‘我的工作’是指他們的人生使命?!比松姑褪且锌梢詾橹I身的事業(yè)?!叭绻覀兂姓J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存在價值的喚醒和實現(xiàn),這也是自我實現(xiàn)的一個方面,我們將擁有一種新文明的巨大繁榮。人們會變得更堅強、更健康,并在更大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運。增加個人生活的責任感,用合理的價值觀指導個人的選擇,會使人們開始積極改變自己所生活的社會。推進心理健康的運動,也是推進精神安寧和社會和諧的運動?!瘪R斯洛又強調(diào)說:“只要它能促進朝向自我實現(xiàn)的成長,它就是‘良好’的教育。”“一個人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就其獨立自主而言)的境界,便能達到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意識、超越自私之境。這個人也比較容易做到與全體共融,亦即將自己投入較大的整體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全然與全體共融的條件在于能完全獨立自主,反之亦然?!豹毩⒆灾?,即健全人格,才能更好地與全體共融。素養(yǎng)包括身心健康、健全人格、有益生活及自我實現(xiàn),這其中健全人格是根本,大可呼應前人所說的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也可謂現(xiàn)代的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