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黎野
11月25日,歐盟貿易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事先歐洲輿論就已經透露,這次會議將是對美國貿易保護的聲討。
當然,外交辭令是“嚴重關切”,對象則是美國8月份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以下簡稱《法案》)。
歐洲人憤怒的是,在這個法案當中,美國采取了電動車歧視性補貼,損害了歐洲生產方的利益,迫使歐洲企業(yè)向美國轉移產能。
歐委會常務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敦促美國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解決歧視性做法,否則歐盟將出臺措施應對。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與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巴黎共同出席記者會。
哈貝克認為,美國人違反了世貿組織規(guī)則,還違反了“若干規(guī)定”。
法國人走得更遠。勒梅爾說,假若歐盟機構沒能與美國達成妥協,法國和德國將采取單邊措施,“我們將用盡一切辦法保衛(wèi)我們的經濟”。
關鍵時刻,“一個歐洲”不見了,法德軸心開始凸顯。法國人已經預見到,歐盟內東歐國家(其實就是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不主張對美強硬。
12月1日,歐盟將有兩個代表團分赴中美。
前往大西洋對面的,由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帶隊,馬克龍將同拜登總統(tǒng)當面討論歐洲利益受損的問題。但歐洲輿論預測,美國不會犧牲哪怕最小程度的經濟利益。法國政府高層官員公開喊話,“您不能既要求我們(在對華問題上)幫忙,又對我們實施《法案》”。
同一天,另一個代表團,將由歐洲理事會(由27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組成)主席夏爾·米歇爾率領訪華。
18個月前,歐洲議會(歐盟的立法、監(jiān)督、預算和咨詢的機構)正式擱置《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歐CAI),中歐關系陷入低谷持續(xù)至今。
中方現在快速答應米歇爾成行,雙方能談什么?
有媒體猜測,雙方可能商談重啟中歐CAI?!镀嚾恕贩磳@一預測,理由有兩個:
一個是如今形勢不同了。中國國內早就有聲音,認為這個協定中國讓步太多。而歐洲議會去年因為意識形態(tài)和配合美國戰(zhàn)略而拒絕通過。
今年歐洲民生雖有下滑,但最大的問題是工業(yè)企業(yè)跑路,尤以化工和汽車生產鏈企業(yè)最為積極。而歐洲今年形勢艱難,資產貶值,更擔心中企過來撿便宜。
化工企業(yè)跑路,純粹因為能源成本問題。而汽車供應鏈企業(yè)搬離本土,原因稍微復雜一點。一方面,因為《法案》“又拉又打”;另一方面,比照中美,歐洲新能源供應鏈成本差距加大,如果再不跑路,就無法保有新能源市場競爭力了。
這個時候,中國還有什么必要維持上次的報價,重啟批準進程不如重談條件,誰讓歐盟現在籌碼變少了呢。
第二個原因更簡單,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歐洲理事會,都搞不定歐洲議會。后者平時像個清談機構,但立法、監(jiān)督和預算領域,特別是批準歐盟對外協議的問題上,繞不過去。
歐洲議會左派當道,素以敢于槍斃與域外大國的協議而自詡。中歐CAI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無疾而終,都是戰(zhàn)果。
中國人很務實,米歇爾背后的機構(歐洲理事會)無法做主的問題,中國不會談。
那么雙方能談什么?只能談雙方眼下力所能及的事,即緩和一下去年中歐劍拔弩張的氣氛,并向中國申明歐盟的戰(zhàn)略獨立性。
后者已有征兆,荷蘭最近聲稱,對于阿斯麥向中國出口光刻機一事,不會照搬美國的限制措施。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表示,(對華芯片禁令)是21世紀經濟競爭最基礎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歐洲的立場不會與美國相同。有些話是為了預熱氣氛,有些話可能是真實意圖。
現在需要多拿點真實行動,驗證誠意,換取中國對歐美爭端的立場傾斜。
歐盟對美國歧視歐洲汽車的反應,符合邏輯。但此事的詭異在于,《法案》是8月份簽署、9月份落地的,時隔兩三個月,歐盟才想起來憤怒,反射弧未免太長。
這再次暴露了歐盟內部的分歧。《汽車人》猜想,《法案》出來之前,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擁有龐大汽車產業(yè)的國家,就牽頭在歐盟內部協調對美立場。怎奈美國在歐盟的利益代言人不斷杯葛,讓歐盟遲遲無法拿出統(tǒng)一意見。
終于,法國和德國失去了耐心,聲稱不惜甩開歐盟,也要采取單邊行動。這下子一些東歐國家終于想起歐盟財政要靠著法德支撐,愿意在25日的歐盟貿易部長會議上支持法德。
俄烏戰(zhàn)爭讓美國賺錢、歐洲失血的看法,早已有之?,F在這種看法漸趨主流,則意味著歐洲人終于要采取維護自身利益的舉措。而這些舉措,必然要針對美國。
而且,《法案》將在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如果再不做出反應,歐盟就只能吞下汽車產業(yè)利益受損的苦果。
整個過程里,歐盟表現得像個神經麻痹的巨人,被人刺傷后,耗時良久才發(fā)出憤怒的吼叫。
我們可能需要重溫一下惹惱歐洲人的《法案》內容。
2023年,動力電池所用的礦物原材料中,40%必須來自美國以及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
2024年,這一比例要提升至50%;2027年,比例提升至80%;2029年,動力電池實現100%的美國制造。
除了礦物,2023年之后,任何包含他國電池零部件的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在北美以外組裝的電動車,無法獲得稅收抵免。
這樣一來,即便和美國已經簽了自貿協定的日韓,也在抨擊《法案》?,F在的局面是,美國整車廠商依賴日韓電池生產商,而日韓電池生產商在原材料上(尤其是正極材料)依賴中國供應商。這導致日韓供應商也無法在現有條件下直接拿補貼。
歐洲整車廠商和中國供應商一樣,從一開始就被排除在美國補貼名單之外?!斗ò浮仿暦Q主要對付中國,歐洲也難免被殃及池魚。
為了保有美國市場份額,在成本競爭中不被對手落下,歐洲車企紛紛加大了在美國本地化生產,日韓供應鏈企業(yè)也必須做出同樣的選擇。這正是《法案》要達到的目的。
但是美國實際上無法擺脫電池供應鏈上游依賴中國的局面(數據詳見《對電動車產業(yè)動手了,中美“硬脫鉤”進行時》)。
如果無法擺脫對華電動供應鏈的間接依賴,那么美國可能對現實妥協,其結果就是歐洲與日韓受損。
日韓供應商和整車企業(yè)還可以通過加大美國本地生產,來規(guī)避政策矛頭。歐洲廠商也會這么做,但不同之處在于,歐洲廠商是以犧牲歐盟本土產能為代價“入美”,這讓歐盟及各國政府無法容忍。
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外交部對《法案》反應平淡。而且,中美貿易戰(zhàn)雖然進入“垃圾時間”,但并未結束,因此談不上規(guī)避(貿易)戰(zhàn)的問題。
歐美在特朗普時期,成功通過談判掐滅了貿易戰(zhàn)升級的苗頭?,F在歐洲人準備下通牒書,而美國幾乎沒可能讓步。這樣歐美貿易戰(zhàn)的風險陡然升高。
今年,中企加大對歐出口電動車的力度,已經有了很明顯的跡象。現有政策框架下,歐盟本土電動車產業(yè)鏈在建立過程中遭遇了內外夾攻。
如果這一波沖擊沒挺過去,可能就不會再有歐盟本土電動車產業(yè)鏈了,甚至連歐盟本土汽車產業(yè)集群,也將被踏成殘垣斷壁。歐盟將成為中美相關產業(yè)的狩獵場。
現有政策框架下,歐盟本土電動車產業(yè)鏈在建立過程中遭遇了內外夾攻。何去何從,歐盟需要拿出一點政治智慧。這不僅關乎電動車產業(yè),更關乎中美歐大戰(zhàn)略格局的走向問題。
如果歐盟試圖避免這個慘烈的后果,選擇開(貿易)戰(zhàn),那么最大的懸念在于,中歐要不要媾和。在俄烏戰(zhàn)爭、能源危機之下,歐盟與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同時進行貿易對抗,這么做是否明智?
假設歐盟選擇單獨反制美國,歐盟大概率要推出針鋒相對的補貼(據說將由歐盟成立的主權基金出資)。那么新問題來了,現在歐盟各國已經在給電動車提供補貼,只不過力度不一樣,將如何新舊統(tǒng)籌、各國協調?
如果補貼所有在歐盟銷售的新能源車,排除對歐盟有歧視政策的國家生產的產品,那么中日韓企業(yè)得利,歐盟為他人作嫁。
如果也學美國,針對供應鏈提出歧視性條款(排除中國相關供應鏈),那么不光是進一步得罪中國的問題,歐盟也將缺少電池原材料和零部件產業(yè)。而美國人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布魯塞爾出于本能,更熱切地期望與美緩和,同時繼續(xù)維持對華戰(zhàn)略冷靜。后者不難(因為已經很冷了),前者則需要美國做點小小的讓步。哪怕是象征性的,也能讓歐盟官員交差,唯有法國和德國可能不滿意“小甜頭”。
但是,鑒于目前美國的政治氛圍(共和黨拿了眾院,但沒能拿下參院),尚未“跛腳”的拜登,可能對馬克龍絲毫不假辭色,反正后者在白宮碰釘子也不是頭一遭。
如果與此同時,米歇爾能從中國拿回一點成果,歐洲將再次陷入內部分歧中。接下來歐盟政策走向,將非常不好預判。因為歐盟基于價值觀而非自身利益做決策,也不是首次了。
何去何從,歐盟需要拿出一點政治智慧。這不僅關乎電動車產業(yè),更關乎中美歐大戰(zhàn)略格局的走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