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華
對汽車產業(yè)界而言,10月是略帶苦澀的一個月。
不光是疫情在多地出現反復,而且波及的面越來越廣。防控手段對車市和供應鏈構成的壓力,已經積累成一個重要因素。
本來很多廠家對10月寄予很大期望,特別是實際銷量落后于全年規(guī)劃的廠商,指望在第四季度開頭沖擊一下,全年任務目標是否能搭上邊,就看這一個月了。
實際上,10月很平淡,產銷量沒沖起來。
11月8日,乘聯會發(fā)布了10月份乘用車產銷數據,銷量為184萬輛,同比增長7.3%,環(huán)比下降4.3%,比預估(190萬輛)要差一些。這也是2013年之后首次10月份銷量環(huán)比降低。
其中,新能源車(EV、PHEV)批發(fā)銷量67.6萬輛,同比增長85.8%,環(huán)比增長0.4%;零售銷量為55.6萬輛,同比增長75.2%,環(huán)比下降9%。無論按批發(fā)量還是零售量,新能源滲透率終于站到30%這一關鍵點位之上(30.8%、30.2%)。
10月份第四周,就已經定調,綜合銷量41.5萬輛,同比下降8.7%,比上周增長15%,但前高后低態(tài)勢已經鑄成。
其中,新能源車銷量12.44萬輛,比上周增長16.1%,折算月度環(huán)比跌17.6%。同樣是前高后低,但總好過燃油車,后者第四周批發(fā)銷量29萬輛,同比下跌20%。
乘聯會將之稱為“魚尾效應”,意思不大明確。其實,10月銷量相對9月基本沒掉,廠商付了不小的市場代價。
10月份,乘用車市場折扣率14%,比上月擴大了0.3%。全年目標壓力下,八成廠商將折扣率提升到10%以上。與此同時,估計庫存指數較9月份上升1.2%(疫情多點散發(fā)導致的消費受阻,以及為年末銷售備庫)。
而原定的車展紛紛延期,讓廠家銷售節(jié)奏后移。當然,后移不是無節(jié)制的。譬如11月份廣州車展宣布延期,如果到12月中旬仍然沒有控制住廣州的疫情,今年最后一個重量級車展大概率要取消。
如果針對這個前景達成共識,不肯躺平的廠家,仍將按原來節(jié)奏稍微拖后一兩周,開始采取早已擬定好的“年度營銷手段”,最后搏殺一番。
有利條件是新能源國補和地方牌照政策即將到期,可能刺激一波銷量,車市的整體基數還是有保障的,沒有特殊意外,至少不會掉檔。
今年10月,新能源車批發(fā)銷量超過萬輛的主機廠為15家,比上月增加1家。這15家廠商新能源市占率為84.6%,行業(yè)集中度微增。
如果細分的話,比亞迪銷量21.7萬輛,獨一檔,與其它廠家差距不變;特斯拉、埃安、長安、五菱、吉利銷量都在3萬輛以上,為第二檔;上汽乘用車銷量2.7萬輛,可以視為“準第二檔”;奇瑞銷量1.8萬輛,但其注意力主要放在出口上,在國內的品牌調性,似乎已經“棄療”。
接下來是新勢力集中的板塊,也是頭部中的第三集團。哪吒異軍突起,銷量達到1.8萬輛;蔚來、理想、長城銷量勉強過萬輛;小鵬處于產品切換時期,銷量掉到1萬輛以下;零跑也顯頹勢,缺乏重量級產品,競爭加劇,導致其銷量降至1萬輛以下。
此外,賽力斯(華為)、東風易捷特銷量分別達到1.2萬輛和1.3萬輛,漲勢明顯。
第三集團中,主力車型在20萬元以上的,尚可一搏。有條件的廠商,都開始回避比亞迪的鋒芒,力圖將車型定位做高。短期看,在中低端車型上,比亞迪一家獨大的局面,仍將繼續(xù)鞏固。
“蔚小理”這個月銷量都差強人意。蔚來強調是疫情原因,但其暗示,客單價較高、訂單絕對量較小的品牌,可能受到消費者行為模式影響更深。這個理論是不是成立,《汽車人》不做評價。
小鵬和理想都處于剛推出中高檔SUV的車型換擋階段。小鵬的G9、理想的L7/8/9,10月都尚未來得及將訂單轉化為交付量。上攻是否成功,得看明年第一季度。而這一季度,剛好將積累訂單消化完畢,市場對產品的長期態(tài)度,就開始顯露。
從價格區(qū)間看,A00級是EV的天下,這個尺寸(小于3.8米)和普遍價格(3萬-8萬元),沒辦法做PHEV。
現在我們能看到1-9月分車型數據:A00級(EV)占據新能源市場20.9%,而A0級占據新能源市場10.3%(其中EV占10.1%,PHEV占0.2%),A00和A0合計占31.2%。如果按年度比較來看,這個比例在往下走(2018年一度占據50%)。
這是個輕度萎縮的市場,與消費升級無關,而是技術升級帶來的市場消費慣性。
在A00級,五菱宏光MINI仍然具有統治力,2-6名車型銷量加起來,只比其略多。QQ冰淇淋、長安奔奔、奇瑞eQ、東風EX1、零跑T03、思皓E10X、歐拉黑貓、長安Lumin、風光MINI分列2-10位。
很容易看到,這一區(qū)間,在下沉市場充分競爭,市場空間正在縮窄。事實上,除了五菱和奇瑞,其它廠商都不再把這一級別作為產品重點。
A0級EV雖然占比更低,但熱鬧多了,原因是缺乏統治力車型。比亞迪元、比亞迪海豚、埃安Y、哪吒V、歐拉好貓、比亞迪e2、大眾ID.3,幾何E、幾何EX3、奔騰NAT占據前10位,前4名都是5萬輛以上的量級。
A0級PHEV產品和量都太少。關于混動市場的細節(jié),《汽車人》曾專門撰文分析,在此不贅述。
A級和前兩者不同,這個市場是從B端培養(yǎng)起來的,因此起步的時候就有不小的量,市場慣性比較大。當然,從B端未能成功切過來的廠家,現在走得比較艱難。
A級EV占新能源市場22.5%,A級PHEV占新能源市場12.5%,兩者合計占35%。按年度看,先升后降,這種趨勢充分體現了從B端市場向C端切換的過程。但總體而言,這一市場占比,也將趨于穩(wěn)定,不會有太大的相對增長。
A級EV里面,比亞迪秦、埃安S、風神E70、比亞迪宋、哪吒U、ID.4 CROZZ、幾何A、ID.4X、埃安V、榮威i5,位列前10名。其中,比亞迪秦的優(yōu)勢比較明顯,銷量基本等同于二三名加總。
A級競爭的未來,在于C端消費。B端消費走量,但很容易萎縮。誰能贏得C端市場,誰就能占得先機。可以看出,除了大眾汽車的兩款車,這一領域,同樣是中國品牌的天下。
過去的500天,小米沒有拿出“硬貨”,令人有些失望。距離2024年汽車上市和交付,小米還有很多事未做。
B級EV占新能源市場17.8%,B級PHEV占新能源市場5.3%,兩者合計占23.1%,低于A、A0/A00級。
但是,和占有率不對等的是,B級市場聲浪最大。無論媒體,還是廠商自己,都將主要精力放在討論和宣傳B級車型上。原因在于,B級車型是升級換購的主流級別,消費者關注度高。
新勢力幾款重磅車型,都集中于B級。相對更高端的車型,B級車往往肩負著新勢力走量的需求。幾個因素湊在一起,就導致了市場上到處可見B級EV的身影,流量超過了市場地位。
B級車里面,Model Y、Model 3、小鵬P7、蔚來ES6、紅旗E-QM5、零跑C 1 1、問界M 5、大眾I D.6 CROZZ/6X、比亞迪唐、埃安LX位列前10名。事實上,這個榜單極為動蕩,除了前幾名很難動搖之外,6-10名經常換馬。
可以從中很容易看到,這個級別的確是新勢力重兵麋集,這一級別對其中幾家新勢力而言,簡直是生命線。
特斯拉、小鵬、零跑、問界,在這個級別基本上投入了主要資源。這與新勢力普遍產品線較短有關。這也讓它們的市場風險比較集中,一旦主力車型銷售不力,業(yè)績就會掉下來。
它們也認識到這一點。特斯拉搞的是多元化,試圖用一些小眾車型分擔(在中國并非如此),而小鵬、蔚來、理想(雖然沒有出現在這個榜單里),都試圖高端化。
類似做法的還有問界、哪吒。哪吒的嘗試已被證明非常不成功。問界倒是有些潛力,至少需要到明年晚些時候,才能看到其更高價位的產品。
C級產品呈現出高端化傾向。C級EV占新能源市場5.1%,C級PHEV占新能源市場5.6%,兩者合計占10.7%。唯獨在這個級別上,PHEV相對EV有微弱優(yōu)勢。這是因為C級PHEV是同級同平臺燃油車的替代,主要為了在減碳的同時保持高速巡航和加速能力。
在這個級別上,產品數量少于其它級別。比亞迪漢、極氪001、蔚來ET7、奔馳E級新能源、蔚來ES8、理想ONE、智己L7、問界M7、紅旗E-HS9銷量靠前。不過,目前沒有一個權威數據羅列C級1-9月累計銷量,因此這個榜單,只供參考。
C級新能源車的售價普遍超過30萬元。這樣一來,主力價格在20萬元+的比亞迪漢,就具備了價格競爭優(yōu)勢。
值得一提的是,基礎售價超過50萬元(57萬-80萬元)的高合HiPhi X,自2021年3月上市后,雖然一直自稱位居50萬元以上豪華EV銷量榜首,但至少今年下半年,它肯定不再是了。
根據行業(yè)監(jiān)測數據,8月份,高合HiPhi X賣出460輛,2022年1-8月銷量4300輛。此后幾個月似乎一直未公布銷量,而未公布意味著什么,大家都懂。
不管怎樣,高合是中國品牌沖擊豪華定位的一次非常大膽的嘗試,到目前為止還算不錯,至少站穩(wěn)了腳跟。
而比高合定位還高的BeyonCa(蘇偉銘創(chuàng)建的賓理公司產品),在10月底預告了2024年交付,定價尚未公布,但董事長蘇偉銘暗示可能在100萬元以上。不管他是否能站得住,這是一次更好的嘗試。
《汽車人》樂見中國品牌不斷向豪華、超豪定位移動,這個區(qū)位是中國從未涉足過的。
在中國汽車崛起的大背景下,以前被視為的“禁區(qū)”被突破,是早晚的事。
從今年的新能源車總體銷量來看,去年的三強爭霸(比亞迪、特斯拉、五菱),到今年10月似乎仍未改變。
但實際上,比亞迪一騎突出,已經改變了整個態(tài)勢;而埃安、長安、吉利在新能源業(yè)務上的起勢,已經將特斯拉、五菱裹挾進來,形成新的第二集團方陣。
新勢力則顯得有點后繼乏力,在銷量的競爭中未能取得大踏步的突破,雖然保住了原來的絕對量能,但相對值不斷退后。特斯拉也有類似隱憂。
大家對于是不是要做中低端產品,與比亞迪直接競爭這一點,顯露出明顯分歧。哪吒、零跑本來就在這個定位,它們沒得選。而“蔚小理”則仍然選擇放棄中低端,保持品牌調性,繼續(xù)上攻。這明顯是對銷量做一點犧牲,換取企業(yè)整體利潤的改善。
事實上,新勢力在第三集團內也分化了,姑且稱其為第三集團A組、B組。賽力斯(華為)、東風和上汽的加入,讓A組、B組的形勢有點亂。
合資企業(yè)中,除了還能大體上咬住第三集團B組的一汽-大眾,剩下的仍然在榜單上不見蹤影。
《汽車人》曾經分析過,眼下的新能源市場,主要仍是成本競爭。這里,三電供應鏈的整合程度和控制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新勢力和合資廠商,在這方面有短板。
不過,兩者是有差異的。
新勢力因為公司體量的關系,絕對投入雖然不行,但比例已經挺高??紤]到絕大多數新勢力還未能擺脫不盈利的陰影,研發(fā)比例已經很難再調高。
而合資企業(yè)在研發(fā)投入上有點落后,若差距連續(xù)積累,可能導致喪失追趕的希望。這對于后者是非常糟糕的,必須避免。
雖然今年還有兩個整月(數據),但新能源車全年大局不會有太大變化了。這一猜想,將在明年1月底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