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雅琴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我們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黨中央歷來都高度重視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理念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價值維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就是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和實際利益訴求,著力構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鑄就大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最終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近年來,各高校始終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把人當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堅持以學生為本,努力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然而部分高校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人文關懷欠缺的問題。
盡管各高校在人文關懷實施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積累了一定經驗,但仍然存在著形式主義。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嚴重脫離學生實際,只是教條化地奉行規(guī)則,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工作任務,不顧學生的感受,甚至采取強制性的方式使大學生參加活動;部分高校開展的人文關懷活動形式多樣化,卻缺少實質性內容,“花架子”活動背離人文關懷初衷、偏離育人理念;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數相對匱乏,面對繁雜的工作往往感到焦躁、盲目、無所適從,難以切實解決學生問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文關懷實施過程中帶有強烈的功利心理,以績效為重,在評獎評優(yōu)工作中不考慮學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舉措缺乏協調性、整體規(guī)劃不嚴謹等??傊宋年P懷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的內在邏輯和基本訴求,人文關懷實效性的落實離不開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規(guī)劃和長期執(zhí)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中的形式主義現象不容小覷。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對自身角色定位不準,過于強調教師主導,把學生看做知識的領會者和接受者,只注重對學生系統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自身價值和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過分強調統一和標準化,忽視了大學生的個性差異,用單一的標準對待不同水平的學生,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雖能幫助受教育者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但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一是學生難以在課堂上獲得認同感,自我價值訴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會嚴重削弱學習主動性,不利于大學生創(chuàng)新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二是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不緊密,阻礙了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學習中的大學生潛能得不到激發(fā),不利于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
人文載體功能的發(fā)揮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的良性運行。然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人文載體功能發(fā)揮程度不充分的現狀。一是網絡載體功能發(fā)揮不夠充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未能很好地利用網絡載體同教育者開展良性互動。部分高校的教務系統、心理咨詢系統等長時間不更新,或者排版簡單,大學生無法借助網絡平臺了解最新校園資訊和提取有效信息;部分高校不懂得占領網絡陣地的重要性,校園網只用來發(fā)布公告,未提供師生雙向交流的平臺。二是文化載體功能發(fā)揮不夠充分。部分高校很少借助圖書館、期刊雜志等載體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經常性開展的學術講座中也甚少融入人文關懷理念,人文載體功能的發(fā)揮不足也導致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有限。三是活動載體功能發(fā)揮不夠充分。部分高校開展的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等缺乏人文關懷實質性內容,雖然征文、演講等競賽層出不窮,但大學生無法從中鍛煉和提升自己的表達、組織、策劃能力,缺乏豐富內涵的活動僅為應付上級考核,導向作用不強。由此可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載體仍處于邊緣化,人文載體建設存在的薄弱之處有待提升。
隨著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戰(zhàn)中表現出僵硬和遲鈍。由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長期以來沿用傳統的教育理念、未適時調整和更新觀念方法,加之人文關懷實踐中載體利用不足,所以導致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人文關懷缺失的困境。
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人文關懷內容的理解較為片面,把人文關懷的效果簡單等同于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在人文關懷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僅僅把人文關懷看作是教育者單向付出和管理的行為,在內容上只注重理論層面的教育,忽視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缺乏理論和精神層面的有效整合;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片面強調教師權威使大學生的自我能力難以得到充分提升,“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最終導致教學質量低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盲目追求教學任務的完成,并未做到依據具體情境靈活變通、甚至形式化完成活動策劃,不考慮實效性的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極具人文色彩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理解人文關懷的濃厚內涵。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仍停留在理論基礎教學中,使教和育分離,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分離,難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
教師的育人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然而,部分教師仍秉持著傳統的比較單一、刻板的育人理念。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育者仍然停留在理論說教上,不懂得發(fā)揚學生的個性并以此為基礎開展針對性引導?!肮噍敗笔浇逃龑е麓髮W生的個性被壓抑、創(chuàng)造力被扼殺,這種教育方式盡管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問題,與以人為本的原則相背離。另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設置比較單一,教育者未能將新知識和新元素融入課程中,僅是照本宣科,單調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乏說服力和生動性。最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實施人文關懷的方式不恰當,當學生出現違法亂紀等問題時,一味苛責謾罵學生,不懂得交流、疏導,既無法妥善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還會引起學生的不滿。
人文載體體系的同質、單一,嚴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施效果。首先,部分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構建人文載體的意識。部分高校忽視了人文載體中蘊含的隱性教育功能,忽視了人文載體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導向和精神激勵作用。部分高校未提供過多經費支持人文載體的構建,僅維持原有人文載體的運行,由于固有的、傳統的人文載體活動缺乏創(chuàng)意和吸引力,又未及時建設和利用新式載體,嚴重影響了人文載體功能的發(fā)揮。其次,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人文載體功能的作用認識不足、缺乏借助載體實施人文關懷的意識。部分教師僅僅單向利用手機、電腦等載體查找資源、發(fā)布信息,未能充分利用這些載體去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借助網絡、文化載體去搭建師生交流平臺。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缺失的困境給高校和教育者帶來了嚴峻考驗,深入剖析人文關懷欠缺的主要表現和原因,有助于尋求破解僵局的新思路。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和教育者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著力打造多元人文關懷格局。
認識人文關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共同參與到人文關懷工作的具體實施中,形成合力。高校要高度重視人文關懷工作的具體實施效果,將教師是否做到正確把握人文關懷的原則并有效實施人文關懷列入績效考核,完善有關人文關懷工作的獎懲體系。此外,要努力構建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把人文關懷的理念融入校園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發(fā)揮表率作用,在提升教學能力的同時,不斷學習人文關懷理念,并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不斷更新和完善人文關懷內涵,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理論應用于實踐。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個體價值,充分挖掘大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大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在實施人文關懷中要注重與大學生的情感交流,學會傾聽和引導,善于運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教化啟迪,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首先,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營造愉快、平和、民主的課堂氛圍,采用小組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解決疑難問題,與學生展開積極的雙向互動;在內容設置上加入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問題等,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其次,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差異。拒絕一刀切,堅持“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相結合,堅持集體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相結合,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個體心理差異分類教學,不但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還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切實滿足大學生在心理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需求。關注高年級畢業(yè)生的動態(tài),重視對高年級學生在就業(yè)、升學方面的心理疏導,及時答疑解惑,給予他們建設性意見;關注貧困學生的需求,向大學生家長普及國家大學生扶貧政策,努力在物質和精神上提供必要支持,為他們創(chuàng)建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
首先,完善文化載體體系。一方面,加強學生公寓、圖書館、校史館、實驗室、科研室等物質文化載體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加強校歌、校徽、校訓等精神文化載體體系建設。例如:在校園內構建極具學校特色和富有文化底蘊的景觀建筑并加以宣傳,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會、學科特色講座和重要講話精神宣講活動等。其次,構建網絡載體體系。高校應加強同官方媒體的合作和對接,專門打造屬于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資源和信息網絡,便于大學生直接登錄校園官網進行學習;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平臺和教研平臺,方便教師在線上進行研討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也有助于教師集體備課進行教學課程資源的整合。思政教師也要充分利用網絡載體,熟練操作學習通、QQ、釘釘和騰訊會議等軟件,充分發(fā)揮電子教育平臺的思政育人功能。最后,構建活動載體體系。高校應加大在課外實踐活動的資金、人力方面的投入,多開展“三下鄉(xiāng)”暑期實踐、師范生研習、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暫別課本,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借助課外實踐活動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增進師生情感,適當布置實踐作業(yè)并給予學生指導和反饋,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者要形成合力,充分借助活動載體實施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