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琪
上??萍拣^ 上海 200127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大眾對精神文化追求的提升,人們接受信息的傳播力也逐漸攀升,這些客觀條件為數字化媒體營造了充分的發(fā)展環(huán)境,在越來越多的需求中數字化媒體其發(fā)展速度之迅猛,應用范圍之廣泛,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影視、開幕盛事、展示場館等各行各業(yè)中都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體驗,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感官方面進一步加強了信息的傳播效力,同時,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也拓寬和延展了展示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數字化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tài),主要是借助于信息化技術來對于所開展的設計進行系統(tǒng)、全面地分析,從而達成對于專業(yè)性要求較高的展示設計工作,帶給人們一種新奇的視覺感受[1]。數字媒體技術是一種可以對文字、圖像、音頻等多元化數字信息進行采集、整合、處理與格式轉化的現代信息技術[2]。展示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復雜藝術,其宗旨是為大眾傳播展品的信息而服務。展示設計中展品信息通過平面和空間設計傳達給公眾,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強調公眾的參觀體驗感,提升參展時的主動性與參與是展示設計的當務之急。
(1)虛擬性。數字化媒體作為科技發(fā)展的產物之一,其本質是一種虛擬的數據源,通過介質將數據源呈現出來,在展示設計中通常是將實物展品或復雜的科學原理內容等信息通過虛擬化的形式呈現給公眾,因此第一個特征就是虛擬性。(2)及時性。得益于大數據時代的高速發(fā)展,數字化媒體的虛擬性為其快速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公眾隨時隨地都能夠通過手機、網絡等途徑獲取信息,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充斥著數字化信息。(3)互動性。傳統(tǒng)展示手法多以靜態(tài)實物為主,觀眾與展品之間的關系只能觀看和被觀看。而數字化媒體則豐富了展品展示的多樣性,觀眾可以通過觀感、觸感、聽感等方式與虛擬的展品互動;更深入的細節(jié)和信息是靜態(tài)展品無法呈現出現來的,通過數字化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公眾更加主動地去探索這些深層次的信息,從更多維度增加了觀眾與展品的互動性。(4)兼容性。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較,數字化媒體可以更好地將設計者的理念與展品結合在一起。同時將更多的展示信息、各種感官信號融合到其中,在有限的空間中擴充了展示內容的信息量。(5)傳播性。數字化媒體的傳播效應遠大于傳統(tǒng)的展示方式,隨著身邊媒體的不斷擴展和應用,公眾可以通過大數據更加及時、高效、便捷地獲取和傳播信息。
數字化媒體的種類可分為觸控、聲控以及動作交互三大類。在這三類范圍內,展示設計中常用的形式包括有LED屏、屏幕投影、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
LED顯示屏(LED display)是一種平板顯示器,由一個個小的LED模塊面板組成,用來顯示文字、圖像、視頻等各種信息的設備。[3]屏幕的燈珠間距從P1.2到P5不等,數值越小畫面越清晰,價格相對也越貴。LED屏仍是數字化媒體中最常用的介質,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配合營造出不同的場景環(huán)境。如在迪士尼“漫游童話時光”中,通過LED屏結合真實的場景,共同打造出白雪公主的3D動畫,生動再現經典的童話故事,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多感官享受。
圖1
屏幕投影技術由投影機與投射界面組成,投影方式有前投、背投、組合拼接三種方式。投射畫面效果與空間大小、投影機自身、投射角度都有關系。投影幕效果不像LED屏那樣可以呈現高清晰、多細節(jié)的內容;而對于營造大畫面的氛圍空間還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上海天文館“星際穿越”大型多媒體秀中,給觀眾構建出宇宙磁場的氛圍感,同時還設計了動作交互,當觀眾走到固定點的位置,通過攝像頭的捕捉,還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現在宇宙銀河的畫面中,通過數字化媒體技術的應用,讓觀眾體驗了一把在宇宙中遨游的神秘感。
虛擬現實技術(VR)主要模擬環(huán)境、聽覺、觸覺、味覺、力覺等多重感官體會,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內容的傳入,利用各種穿戴式設備融入參與者的大腦中,給人營造一種逼真的自我操作與控制的虛擬體驗,增強了三維空間的沉浸感。在So Real元宇宙超體空間中,大量運用了VR技術,通過佩戴設備讓觀眾在室內可以體驗到跳傘、天宮賽馬、VR過山車、西游記仙境闖關等不同形式的體驗。通過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模擬這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場景,給體驗者打造了沉浸式的逼真體驗感,讓觀眾充分享受了數字化媒體帶來的多感官盛宴。
圖2
數字化媒體因其可承載內容的多樣性,在舞美、文化傳播、科普教育等不同行業(yè)中被廣泛應用,在影視、博物館、科技類場館、游樂場所中大眾通過手機、網頁、電視等端口可以獲得和傳播信息。
在舞臺美術方面,隨著人們對審美需求的逐漸提升,數字化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舞臺美術效果更加立體、更加生動、更加唯美。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運用了多種數字化媒體技術,多種數字化媒體的融合使用,虛與實的結合,打造出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
在文化傳播方面,博物館等的展示設計也逐漸采用數字化的媒體方式,其可以更好地將靜態(tài)的展品展示給公眾。“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中設計了虛擬數字解說員,觀眾可以通過與虛擬人的對話來咨詢相關問題。此外紀念館中還采用了多媒體數字沙盤,根據講解員講述內容的不同,沙盤上的燈光會隨之移動,通過數字化媒體的動態(tài)投影和LED屏,讓觀眾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到“一大”到“四大”的故事歷程,數字化媒體為文化傳播提供了便利的載體。
在科普教育方面,數字化媒體技術的運用也相當廣泛,深奧晦澀的科學知識通過數字技術將其轉化為通過通俗易懂的可視化信息,提升了觀眾的參觀興趣與接收信息的意愿。上海天文館家園展區(qū)中將巨大尺寸的地球、月球和太陽以虛實結合方式呈現給觀眾,投影設備將畫面投影到相應的實體上,讓觀眾以太空的視角觀看到地球日夜交替的景象;此外,LED屏模擬太陽的特效和介紹相關科學原理,以及其他星球的景象和知識點,把原本復雜的知識信息通過虛擬技術直觀地展示給公眾,也營造了一種置身宇宙中的真實感。上海天文館通過數字化媒體技術給公眾帶來了知識、娛樂等的多重體驗感。
圖3
在藝術展覽方面,通過數字化媒體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增加了展示內容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提升觀眾的參觀效果和展覽自身的傳播效率。在中華藝術宮的“海上生明月——中國近代美術的起源”展覽中,觀眾通過手機端掃描作品旁邊的二維碼,隨之可以跳轉該作品的相關信息以及電子版畫作,通過這種方式讓公眾可以更好地了解創(chuàng)作者背后的心路歷程和畫作的詳細信息,及時擴展了信息的深度,同時也方便觀眾對信息的留存和轉發(fā),提升了展覽的傳播力度。
數字化媒體技術不僅在文化、科普、娛樂等多行業(yè)展現出其豐富的應用性,還應用在交通、城市建設、科研、教育等行業(yè)中,在此就不再深入闡述。接下來對于參與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
2008年建成的“院士長廊”項目以靜態(tài)燈箱形式加多媒體視頻的藝術手法來傳播科學家精神。但隨著近幾年院士數量的持續(xù)增加,展示形式也不斷迭代更新,原來靜態(tài)單一化的展示設計形式已無法承載和及時更換更多的院士信息。因此,上??萍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之時,對“院士長廊”進行了全新升級改造,著力展示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歷程與中國兩院院士風采,讓熱愛科學、尊重科學、崇尚科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為上海建設科創(chuàng)中心助力添彩。
原項目以“圖片+視頻”的靜態(tài)方式呈現給觀眾,燈箱展示的院士信息內容有限且形式單一固定,燈箱的褐色畫面效果顯得整體空間灰暗老舊,在藝術形式上也缺乏美觀性。從內容的完整性、展示的創(chuàng)新性、審美的需求性上都無法再滿足公眾的需求,而致使傳播力下降。針對于此,提出了新的設計理念,突破原有的展示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提升美感以達到“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更好地加強科普傳播效力。
圖4
新“院士長廊”項目采用數字化媒體技術,以全國院士信息為數據庫基礎,結合互聯網移動終端功能,打造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國內首個院士數字化展示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式服務模式。院士長廊通過多點觸控系統(tǒng),讓游客參與互動,自己主動搜索感興趣的院士信息,隨后系統(tǒng)推送感興趣的信息至游客的移動端;系統(tǒng)根據后臺數據統(tǒng)計,前臺設定單獨屏幕顯示院士數據:如兩院人數、最新科學成就、觀眾搜索點擊熱點等;同時還可以通過后臺管理系統(tǒng),添加調整展示信息,便于日常運維。
院士長廊共收集整理了約1500多位院士的數據與珍貴資料,其中包括院士的科研工作、學習經歷、日常生活等照片,每一張照片都無比珍貴,但因為時間久遠等原因收集到的照片像素質量、畫面內容、圖片尺寸等不盡相同,如果放在整墻的院士風采模式屏幕中必然會顯得突兀與不協(xié)調。而通過數字化媒體對照片統(tǒng)一性進行調控,通過專業(yè)軟件對照片進行了色相、像素值、噪點參數等修改調整,達到了整體效果的統(tǒng)一與完整,最終呈現給公眾美觀、統(tǒng)一、震撼的視覺效果。
圖5
院士長廊采用了時間軸場景、學部場景和風采場景三種不同的大型動態(tài)場景模式。三種展示場景模式可自由切換,同屏或跨屏可呈現出海量內容。院士風采模式,全屏展示256位左右院士比例為1∶1的照片,采用大畫幅風格一致的黑白照片,全屏展示給觀眾;本場景主要展示院士人像、特寫,通過特效對場景切換進行展示。時間軸和學部模式通過劃分展示內容游客通過點擊屏幕,搜索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內容,了解院士簡介,科學成就,研發(fā)歷程,院士寄語等內容,同時也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內容推送至手機移動端。
這些功能的實現歸功于算法的優(yōu)化與性能的提升,流暢運行跨屏粒子動畫;動畫元素路徑擬合數學曲線在超大尺寸屏幕上運行無序的大型動畫,且動畫元素的多項屬性均可隨時間發(fā)生隨機變化。數據系統(tǒng)支持多點、多手勢觸控。操作者在屏幕中任意移動或跨屏幕操作時,都不會出現畫面不連續(xù)的現象。
這三種模式讓觀眾既能單方面接受信息,又能激發(fā)觀眾的自我需求而主動獲取院士信息,三種模式可互相切換,豐富展示效果,增添展項互動的趣味性,還便于后臺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緊貼時代脈搏,實現了信息內容的與時俱進,從靜態(tài)展示到動態(tài)展示設計理念的轉變,增加了觀眾的視聽觸覺交互感官方式。
圖6
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技力量的不斷壯大更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努力奮斗。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是我國最權威的科研學術和工程技術機構,兩院“院士”是集科學成就和個人素養(yǎng)為一體的最高榮譽稱號。上海科技館特別策劃推出“院士風采”展示長廊,展現了曾在上海工作并為上海的建設作出杰出貢獻的兩院院士們的光輝形象。
原燈箱的展示形式使觀眾無法與展項互動,在參觀行為上只是單方面的被動接受信息,信息傳播的效率也不高。而新的院士長廊采用了時間軸、學部場景和院士風采三種大型動態(tài)場景模式,這種展示形式改變了參觀者的參觀行為,豐富了參觀方式的多元化。例如,在時間軸模式中,觀眾可以通過指尖觸摸屏幕,來查詢從1955年中國科學院第一屆院士大會開始,此后每一屆增選院士的相關科研成果;在學部模式中讓觀眾近距離了解院士們的生活,了解科研之外的科學家;院士風采場景通過攝影師的采訪和跟蹤報道,一幅幅珍貴的照片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公眾。新“院士長廊”項目改造完成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前來參加開幕式的院士們都感言:“院士長廊全方位讓大家了解這些院士所從事的專業(yè)是什么,他們的貢獻是什么。對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科研的地位有什么影響,院士長廊打破了孩子們對院士的神秘感。全方位多維度展現了我國大科學時代的發(fā)展,弘揚了科學精神?!睌底只襟w突破傳統(tǒng)展示形式提升信息傳播力,數字化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展示傳播科學家精神的影響力和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