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鋒, 劉學芝, 田年軍, 韓秀明, 王慶宇, 方 斌
(1. 白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吉林 白山 134300; 2. 白山市渾江區(qū)七道江鎮(zhèn)林業(yè)服務站, 吉林 白山 134300; 3. 白山市渾江區(qū)三道溝鎮(zhèn)林業(yè)服務站, 吉林 白山 134300; 4. 白山市渾江區(qū)紅土崖鎮(zhèn)林業(yè)服務站, 吉林 白山 134302)
北陵鳶尾(Iristyphifolia)為鳶尾科鳶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在吉林省主要分布于磐石市。1次種植,多年受益,且培育方法簡單方便。其開花早,花期長,適應范圍廣,觀賞價值高,有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前景[1-3]。
目前,該種遭到人為破壞,其野生資源總量急劇下降,已成為漸危種。因此,加強播種育苗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植株基部紅棕色,圍有披針形的鞘狀葉及葉鞘殘留的纖維。根狀莖較粗,斜伸;須根灰白色或灰褐色,上、下近等粗,有皺縮的橫紋。葉條形,扭曲,花期葉長30~40 cm,寬約2 mm,果期葉長達90 cm,寬2~3 mm,頂端長漸尖,基部鞘狀,中脈明顯?;ㄇo平滑,中空,高50~60 cm,有2~3枚披針形的莖生葉;苞片3~4枚,膜質,有棕褐色或紅褐色的細斑點,披針形,長5.5~6 cm,寬1~1.2 cm,頂端漸尖,中脈明顯;花深藍紫色,直徑6~7 cm;花梗長1~5 cm;花被管長約5 mm,外花被裂片倒卵形,長5~5.5 cm,寬約2 cm,爪部狹楔形,中央下陷呈溝狀,中脈上無附屬物,內花被裂片直立,倒披針形,頂端微凹,長4.5~5 cm,寬1~1.2 cm;雄蕊長約3 cm,花藥黃褐色,花絲白色;花柱分枝長約3.5 cm,寬1~1.2 cm,頂端裂片三角形,有稀疏的牙齒,子房鈍三棱狀柱形,長1.5~2 cm,直徑2~3 mm。蒴果三棱狀橢圓形,長4.5~5 cm,直徑1.2~1.5 cm,具6條肋,其中3條較明顯,室背開裂[3]。
喜濕潤、光照,多生長于沼澤地或水邊濕地,喜富含腐殖質的黏質壤土。具有極強的耐酸堿和耐寒性,在吉林省白山地區(qū),不用防寒就可越冬。4月9日左右根部開始萌動,花期5月20日—6月10日,果熟期8月5日—9月10日?;ㄉr艷亮麗,花期長。
待種子成熟、種皮變色并開裂時,選擇飽滿、色澤好、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果實進行采收。采收后,晾曬至果實開裂,進行脫粒,去除雜質,放置在通風陰涼處降低種子的含水率至10 %,裝入透氣布袋中,置于通風陰涼處貯藏。
選擇地形平緩、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苗圃地,土壤要求為富含腐殖質的黏質壤土,土層厚度25 cm,通過改土和施肥,土層厚度達到30 cm以上,pH 6.5。
播種前土壤要充分深翻、旋耕,并施入腐熟堆肥和少量骨粉或草木灰作基肥。翻地深度為30 cm左右,翻整后用耙子摟出雜物,打碎土塊,進行全面整地。用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改土以提高土質;每公頃施入硫酸亞鐵150~250 kg調節(jié)苗床土壤的酸堿度。整地后,按床寬1.6 m(床面寬1.2 m,步道寬0.4 m)、高0.1~0.2 cm作床。
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采用撒播或條播方法,播種量為60 kg·hm-2。當年9—10月,將種子均勻撒在床面上,覆土高度為種子直徑2~3倍,用刮板刮平后鎮(zhèn)壓,覆蓋上草簾。
3.5.1 澆水灌溉
出苗盛期在翌年5月中旬。當每平方米出苗大約100株時,將草簾撤除,以免影響苗木生長。當幼苗高度約10 cm時,間苗定苗,密度保持在200株·m-2左右。視土壤墑情決定澆水次數和用水量。多采用微噴帶,建立蓄水池,安裝噴灌系統(tǒng),噴水時間一般在早、晚進行,濕度保持在70 %左右。不能有積水,不能種植在低洼地(不利于排水),大雨過后要及時排水。
3.5.2 除草
通過調查,有針對性地進行人工除草,每年除草5~6次,除草原則為“除早、除小、除了”。間苗與除草相結合,除草的同時進行間苗,苗高達到5 cm以上時進行間苗,拔除有病蟲害、密度過大、有損傷、色澤不好的苗,間苗后密度為180~200株·m-2。
3.5.3 施肥
肥沃的土壤可以不用施肥,施肥過多不利于苗木根系生長。在苗木生長期間,若發(fā)現有黃葉、開花不良情況時,可以適當施氮肥和鉀肥,能促使小苗快速生長并且加速苗木木質化,施肥后適當澆水,9月初結束。
3.5.4 病蟲害防治
遵循“及時發(fā)現、積極防治,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主要病害有根莖腐爛病、立枯病和銹病等,用1∶1∶120(硫酸銅、熟石灰、水的質量比)波爾多液,7 d噴灑1次,施藥量900 kg·hm-2;或用50 %多菌靈500倍液,3~5 d噴灑1次,施藥量450 kg·hm-2。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東北大黑鰓金龜的幼蟲和成蟲(幼蟲危害根系,成蟲危害花朵)以及蚜蟲等,用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3~5 d噴灑1次,施藥量450 kg·hm-2;灌根采用20 %氯戊菊酯乳油150倍液或二嗪磷,7 d澆灌1次,施藥量450 kg·hm-2;也可采用人工捕捉方法。
實生苗在苗圃地培育1年后,即可進行分株繁殖。具體做法是:用拖拉機起苗,然后用工具將小苗根部土塊去除,按每2~3個芽切開為1株,留2~3 cm長須根,進行移栽,選擇標準為長勢好、根系發(fā)達完整、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小苗。按小苗根系大小在苗床橫向開溝,放上間距10 cm植苗板,按此間距將小苗擺放好,開溝深度略大于根系長度,將小苗栽正,深淺適度,不露根,不窩根,埋土深度至苗木根際線1 cm左右,踏實。栽植株行距為10 cm×10 cm。移栽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后及時澆水灌溉。整地、作床、施肥、病蟲害防治同播種育苗。
經1年生長季培育的幼苗在吉林省白山地區(qū)可安全露地越冬。
多年實踐經驗證明,秋播沒有種子催芽的程序,種子在自然條件下萌發(fā),抗逆性強,場圃發(fā)芽率為60.1 %,較春播發(fā)芽率49.0 %提高了22.7 %;并能提高植株的抗性,秋播較春播苗木出土早[3]。秋季播種有利于全光下育苗,避免了春季干旱的問題。且適用范圍廣,特別是在東北地區(qū),可適時進行育苗作業(yè),擺脫了只春季一季育苗的限制和束縛。實現春季、秋季兩季育苗,可以緩解春季勞動力緊缺的矛盾,還能降低各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