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貞,彭素珍,陳陽迪
(湄洲灣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華夏民族素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文明禮儀教育是中國教育的重中之重??鬃泳驮f過“不學禮,無以立”。職業(yè)院校主要以向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才為主,良好的文明禮儀與行為規(guī)范有利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職業(yè)院校既要精進專業(yè)技能的教學,又要平衡好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二者不可偏廢。
(一) 媽祖文化中的“慈善”“慈善精神”是媽祖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來源于媽祖生前的善行義舉和逝后的傳說故事。在《天妃顯圣錄》中集中記載了眾多富含媽祖文化“慈善精神”的故事,相傳媽祖通過從事巫祝活動幫助幫助百姓預測未來吉兇,來降低漁民們海上活動的風險程度,媽祖保護于漁民平安的故事有很多。如“擁浪濟舟”、“藥救呂德”、“怒濤濟溺”等[1]。
(二) 媽祖文化中的“忠孝”在封建統(tǒng)治社會中,“忠孝”是被大力提倡的兩大基本的素質。在宋朝時期,媽祖也被稱為公務之神,協(xié)助國家行使官方職能,如拯救危難、抵御外侵、保護外交使節(jié)及貨物運輸等。媽祖一心輔佐朝廷,建功立業(yè)。無論是元代海運漕糧、明代庇佑鄭和下西洋,還是清朝媽祖顯靈助力收復臺灣,平定內亂,都是媽祖對國家行忠義之舉的生動刻畫?!爸匦币恢币詠矶际侵腥A民族文化中備受推崇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皨屪婢雀浮钡氖论E被當地沿海居民樹立了“孝”的典范,如在臺灣廣為傳播的“孝子釘” 故事[2]。與儒家的“孝悌”思想頗有相似、相容之處,對當地人民而言,在“孝道”方面具有深刻的教化意義。
(三) 媽祖文化中的“仁愛”媽祖精神,究其根本是心系民眾,尤其是受苦受難的弱勢群體,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情為民所系。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為核心的精神一直被人們所稱贊。媽祖文化中的“仁愛”主要體現在不遺余力守護百姓安寧和主動關心國事的愛國主義情感兩方面,無論是對百姓的守護還是忠于國家的民族大義,都體現著媽祖愛國愛民的精神,都是以媽祖心中“仁愛”為基本支撐點。
(四) 媽祖文化中的“義勇”傳說中,媽祖是堅持正義和主持公道的化身,是幫助百姓驅邪除魔的“圣母”。媽祖一直以來都被百姓稱為“海上女神”,時常救百姓于海難之中,在百姓心里,媽祖是安全、吉祥的象征。媽祖拯危救困或降妖伏怪,反映出媽祖的不畏艱險,勇敢正義的精神。
(一) 媽祖的精神內核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的內涵相通媽祖文化中蘊含的“立德、行善、大愛”等精神內核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提倡的“仁愛”“德行”等價值觀與文化精髓是高度吻合的。具體來說,媽祖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相通之處主要體現在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等方面。具體來說,媽祖極其重視自身品德的修養(yǎng),一直以“正義善良、耐勞勤勉、自主自立、克己奉公”等個人品德要求自己;媽祖把救海難、治瘟疫、平匪盜、降妖魔、興水利、救災民等許多善事當作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及應盡的義務,展現了媽祖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道德;媽祖對其父母的尊敬和孝順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一脈相承;媽祖的“仁德”與“大愛”將其樂于助人、急公好義的“公德之心”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 媽祖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明禮儀根植于同一文化基礎提到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就不能不談到“禮”[3],如行為之禮、觀念之禮等。從媽祖文化的內涵來看,媽祖文化與中華文明傳統(tǒng)禮儀都根植于同一文化基礎——儒家文化。媽祖文化和核心思想“大愛”“行善”,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是“仁”,文化基礎上的同源造就了內涵上的一脈相承。而儒家文化中的《周禮》尤其注重文明禮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后人對媽祖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思路與方向。
(三) 媽祖文化的價值取向與當今職業(yè)院校的德育目標相同《左傳》中提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中心。媽祖文化雖是民間信仰,但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是至親、至善、至美的人格典范,這與當今職業(yè)院校所遵循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宗旨,培養(yǎng)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道德品質的技術人才的目標相一致。
(一) 建設了媽祖文化與文明禮儀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湄洲灣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校)在思政課堂中融入媽祖元素,堅持多元化、頂層設計與落地實施并駕齊驅等原則,科學設計,從實踐活動、思政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充分挖掘媽祖文化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4]。首先,從頂層設計方面,將學習媽祖文化納入到學校思政工作之中,加大對以媽祖文化為內涵的特色專業(yè)的支持力度,將學習媽祖精神作為思政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致力于培育學生“忠”“信”“孝”“悌”的德行與意識。此外,從課程內容方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建設媽祖文化通識課程體系。學校組織專業(yè)的教師團隊,編寫了專門的、有特色的媽祖文化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教程《媽祖文化導論》,并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設有特色的媽祖文化與信俗等相關的通識選修課程,課程中包括媽祖祭祀文化、媽祖文化的傳統(tǒng)美學、媽祖服飾研究等,不斷推進媽祖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5],直接將媽祖文化納入學習教學和學習內容中。學校與臺灣明道大學媽祖文化學院開展廣泛深度的交流合作,引進明道大學教師團隊講授海峽“民俗與媽祖文化”。2018年與臺灣明道大學媽祖文化學院洽談合作事宜,簽署《媽祖文化研究與實踐合作備忘錄》,成立“媽祖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協(xié)同中心”,作為兩岸兩校媽祖文化研究、實踐、推廣的基地,開展媽祖文化、歷史、藝術、民俗等知識普及、技藝傳承與傳播,舉辦了“湄洲女服飾和發(fā)髻(媽祖頭)非遺技藝傳承與展示”和“媽祖文化創(chuàng)新作品展示”等活動。
(二) 探索與推進“媽祖文化+素質教育”的育人模式首先,全面營造“媽祖文化+素質教育”育人環(huán)境。高職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成熟的時期,一個好的學習教育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提倡以媽祖文化提升學生的素質,并不是強行填鴨式地灌輸,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將媽祖文化有機地融入校園環(huán)境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之中,將媽祖文化育人的理念貫穿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使學生能對媽祖信俗與精神形成一個直觀的感性認識,以一種隱形的教育手段,對學生的道德觀念、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積極打造校內媽祖文化教育基地、建設以媽祖文化為主題的文化館,用以展示、傳承與媽祖文化有關的作品;將媽祖文化融入校園環(huán)境優(yōu)化和規(guī)劃之中,建設具有媽祖特色的人文景觀,如媽祖雕像,媽祖精神石刻等文化標志;在校園的各個文化區(qū)域融入媽祖文化符號,在走廊、教師、寢室、墻壁、辦公區(qū)等融入與媽祖文化有關的圖案、文字、雕刻等文化符號,完善媽祖文化的學習窗口,使學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受到媽祖的文化與精神的熏陶和引領,充分利用媽祖文化構建校園文化環(huán)境,豐富和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其次,建構“媽祖文化+素質教育”育人體系。媽祖精神對人的激勵和影響是全方位的,學校從道德、智慧、藝術、實踐等方面深度挖掘媽祖文化的教育作用,力圖從德、智、美等多方面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一是,以“道德媽祖”形象,助力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媽祖是“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等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化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學校充分發(fā)揮媽祖祖廟、媽祖祖祠、媽祖文化研究院等市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并利用海峽兩岸共同的媽祖信仰,舉辦海峽兩岸大學生媽祖文化研習夏令營、社區(qū)結對、扶貧助困等活動,充分將傳統(tǒng)文化與愛國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二是,以“智慧媽祖”的形象,引導學生提升知識與技能。媽祖不僅“重德行”,而且學識淵博,通醫(yī)理,且善舟楫、識天氣。這與職業(yè)院校培養(yǎng)知識與能力并重的專業(yè)性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一致的。學校以“智慧媽祖”為學習的榜樣,以讀書節(jié)、技能大賽等活動為依托,引導學生逐步意識到提升自身的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爭做“知識+技能”的多面手。三是,以“藝術媽祖”的形象,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文明禮儀教育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讓人學會發(fā)現他人或自身的美,而后發(fā)自內心的欣賞和尊重。媽祖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文化,媽祖文藝包含媽祖音樂、戲劇、舞蹈、文學(詩詞、楹聯、小說、劇本等)、工藝美術、影視作品等。通過編排媽祖文化主體舞蹈、設計媽祖文化符號、邀請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進校園傳播媽祖美學等活動,來推動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
(三) 以媽祖文化為基石,開展校內校外文明禮儀實踐活動“知之不若行之”,文明禮儀教育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校園圍墻之內,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文明禮儀核心素養(yǎng),不能脫離具體的實踐活動,需將文明禮儀教育深入到學生的日常實踐中,創(chuàng)造情景,讓學生切身感受[6],充分發(fā)揮區(qū)位的文化優(yōu)勢,校內與校外聯動,使城市區(qū)域文化與學校教育相融合。一是,校內文明禮儀實踐活動。對于學校的文明禮儀教育來說,校內的實踐活動是主旋律,主要以校內相關的文明禮儀選修課程(如《大學生形象禮儀》《禮儀與形象設計》《媽祖民俗》《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等)為基點,以校內各類型的組織活動等為表現形式(包括各種晚會、慶典活動、比賽、會議和各類儀式等)踐行校內文明禮儀,開展“學習媽祖”“百善孝為先”“家庭禮儀之尊親”等主題班會與社團活動。此外,以“新生入學”及“畢業(yè)”為契機,做好相關的入學培訓及畢業(yè)生職場禮儀培訓,如開展“大學生求職禮儀”“職場禮儀”等講座,通過一系列的校內社團、課程、活動、培訓等讓學生感受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及禮儀規(guī)范。二是,開展校外禮儀培訓實踐。文明禮儀實踐專題教育應采用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配合部門完成相關校外禮儀培訓實踐活動。如從職業(yè)院校的各個學院中挑選志愿者,進行志愿者禮儀專業(yè)培訓,開展以媽祖文化中的“行善”相關的主題社會活動,如為一年一度的“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海祭媽祖大典”“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博覽會”“世界佛教論壇”“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研習活動”等大型活動提供禮儀接待志愿服務保障,與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深度交流媽祖文化中的文明禮儀內涵,充分展示媽祖文化熏陶下大學生文明形象;開展“社區(qū)送溫暖”活動、“學雷鋒”助力創(chuàng)城志愿服務活動,將學校教育與整個城市的文化、文明相連接,以城市區(qū)域文化帶動學校的文明教育,以學校文明禮儀教育促進城市文明的提升。
(四) 完善媽祖文化與學校禮儀教育相結合的各項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各項組織管理制度。為了能使媽祖持續(xù)不斷地發(fā)揮其育人價值,需進一步建立、健全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如認真落實學生綜合素質考核等制度;根據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規(guī)劃,擬定媽祖文化進校園的各項制度,如《媽祖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方案》《校園文化建設規(guī)劃》等。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地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每一步都有完善的組織和制度保障,以保證媽祖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計劃的順利實施。二是,成立專門機構積累相關教育資源。成立媽祖文化研究所,培養(yǎng)校內媽祖文化研究專家,聚集一批致力于深入研究媽祖文化的教師隊伍,開展將媽祖文化與文明禮儀教育相融合的專題研究工作,如收集和整理媽祖文化史料、媽祖文化專著等,深度挖掘、吸納媽祖文化中的文明禮儀教育資源,同時引導教師在教學內容與過程中融入媽祖文化元素開展課程思政。三是,完善宣傳系統(tǒng)豐富文化傳播途徑。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媽祖文化,調動師生學習媽祖文化的積極性,學校建立完善的宣傳系統(tǒng),如學校利用官微、易班中心、傳媒中心等各種新媒體,拍攝、制作媽祖文化作品,形成媽祖文化建設新高地,持續(xù)提高媽祖文化宣傳影響力。文明禮儀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點,是高校思政的基礎工程。職業(yè)院校進行中華文明禮儀教育,不但可以充分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增強民族自信心,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對接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等大型活動,積極探索文明禮儀教育與媽祖文化教育的融合,參與會務禮儀接待服務等活動,進一步弘揚了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推動媽祖文化研究與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努力服務“一帶一路”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