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璧 麥淑妍 葛 恒 盤慶東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康復科,廣東 順德 528300
頸胃綜合征(neck-stomach syndrome)是一組同時具有頸椎病癥狀及胃腸道癥狀的臨床綜合征,其臨床表現(xiàn)為除了頸肩部的疼痛及活動受限、肢體麻木、頭暈眼花、頭痛等頸椎病癥狀之外,還伴有纏綿難愈的胃腸道癥狀,如上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燒心、食欲異常、反酸噯氣、便秘或腹瀉等[1-2]。并且,兩組癥狀的程度可相互影響,呈同步進展、變化的表現(xiàn)。近年來,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化、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改變及社會壓力的加大,頸椎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與之相關的頸胃綜合征發(fā)病率亦隨之攀升[3],有研究[4]表明,在頸椎病患者中,頸胃綜合征的發(fā)病率可達40%。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浮針治療頸胃綜合征以探討其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來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康復科就診的頸胃綜合征患者中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48例,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浮針組(實驗組)24例及藥物組(對照組)24例。浮針組男10例,女14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5.67±9.05)歲;病程0.4~3年,平均病程(1.21±0.59)年。藥物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47.88±7.88)歲;病程0.4~3年,平均病程(1.32±0.65)年。兩組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①符合《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包括頸肩部疼痛、頭暈頭痛、肢體麻木、行走不穩(wěn)等癥狀,可伴有頸部活動受限、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等體征,頸椎X線可見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變窄、寰樞關節(jié)不對稱等,CT或MRI可見神經(jīng)或血管、脊髓壓迫征等。②有下列胃腸道癥狀:胃脘部或腹部疼痛、脹滿、惡心嘔吐、噯氣、食欲欠佳、排便異常等,同時這些癥狀與頸項癥狀常同時發(fā)生,并且加重或減輕的趨勢與頸項部癥狀加重或減輕的趨勢相對應,只采用藥物治療療效欠佳。③胃鏡檢查后可確診為以下疾病之一者:慢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
符合上述①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同時伴有②或③其中之一者,即可診斷為頸胃綜合征。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適合保守治療者;③年齡在25~65歲之間;④依從性好,對該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癥狀及影像學檢查嚴重,需手術治療者;②合并有糖尿病、哮喘、心衰等嚴重內(nèi)科疾病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近1個月內(nèi)使用過非甾體抗炎藥、抑酸護胃藥等藥物者;⑤合并外傷或局部皮膚潰爛、感染不適合施治者;⑥合并精神病疾患者;⑦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⑧不配合治療,依從性差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物理因子治療,選擇中頻脈沖電治療(北京祥云佳友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FK988-A型,京藥監(jiān)械(準)字2011第2260693號)及超短波電療機(汕頭市醫(yī)用設備廠有限公司,型號:DL-C-BⅡ型。粵械注準號:20172260682):①中頻脈沖電治療時患者采取仰臥位,電極片置于頸肩位置,輸出強度根據(jù)患者情況調(diào)整,以舒適為度;②超短波治療時將電極置于上腹部及對應的后背處,兩組均每天治療1 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療6次,1周為一療程,共2個療程。在此基礎上兩組分別予浮針及藥物治療。
浮針組(實驗組):浮針治療首先應確定患肌,進針前先觸摸頸肩及上腹、后背周圍肌肉,檢查有無MTrP (肌筋膜觸發(fā)點)以確定患肌部位,頸胃綜合征的常見患肌包括頭頸夾肌、斜角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豎脊肌、大小圓肌、岡上肌、岡下肌、肩胛提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膈肌等,檢查到有MTrP者方為患肌。確定患肌后進行標記,然后根據(jù)操作部位取合適的體位進行治療。進針點選取患肌周圍6~8 cm處,避開表淺靜脈,并用碘伏常規(guī)消毒進針點。隨后,取一次性浮針(南京派福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型號:中號,批號:20200517)置于進針器(南京派福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型號:PF-JZQ,批號:20170515)(置放處已用75%酒精消毒),醫(yī)者左手指固定皮膚,右手持進針器并緊貼皮膚,中指按下進針器側邊按鈕,使浮針快速刺入皮下,然后退出進針器,放平針身,左手提捏皮膚,右手沿皮下將針身平行推進,速度不宜過快,在進針過程中盡量做到患者無痛感,若有疼痛則停下并及時調(diào)整方向。待針身完全進入皮下后,調(diào)整卡槽位置,使軟管完全包裹針尖,隨后做皮下的扇形掃散,同時針對不同的患肌進行相應的再灌注運動,每個部位掃散時間約3 min。治療完畢后抽出針芯,然后用膠布固定暴露在外面的軟套管針座,留置3~8 h,拔出即可。隔天治療1次,3次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藥物組(對照組):患者口服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63。規(guī)格: 0.2 g×6粒/盒)0.2g,1 次/d;奧美拉唑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412。規(guī)格:20 mg×14片/盒)20 mg,1次/d;鋁碳酸鎂(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410。規(guī)格:0.5 g×30片/盒)0.5 g 3次/d。1 周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6 觀察指標 ①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量表(the neck disabilitv index,NDI)[6]: NDI共10個項目,包括頸痛、頭痛、集中注意力、睡眠、閱讀、個人護理、工作、提重物、娛樂和駕駛,每項0~5分,總分為50分。②胃腸道癥狀積分[5]:包括胃脘痛、腹痛、惡心或反酸、噯氣、脹滿、納差、腹瀉及便秘共8項,每項0~3分,總分24分。③臨床療效分級參照《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擬定評判標準:a.臨床治愈:頸椎及伴隨的胃腸道癥狀和體征均完全消失;b.顯效:頸椎病及胃腸道伴隨的癥狀體征均明顯好轉(zhuǎn);c.有效:癥狀體征較前有所減輕;d.無效:病情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療效判定 ①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量表(NDI):治療前后評價兩組NDI評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輕。②胃腸道癥狀積分:治療前后評價兩組得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癥狀越輕。③臨床療效分級:治療后比較每組治愈到無效的比例,總有效率高的療效更好。
2.1 NDI評分 兩組治療前的NDI評分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N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P<0.05);而浮針組的NDI評分低于藥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DI評分情況比較表
2.2 胃腸道癥狀積分 兩組胃腸道癥狀積分在治療前無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胃腸道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而浮針組的胃腸道癥狀積分較之藥物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道癥狀積分比較
2.3 臨床療效分級 浮針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藥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分級比較表 [(例)%]
頸胃綜合征的患者同時兼有頸椎及胃腸道不適,癥狀體征表現(xiàn)復雜多樣,且部分患者可能因更突出的胃腸道不適而長期只采用胃腸的藥物治療,導致誤診、漏診率高,癥狀反復難以緩解,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7]。因此,如何有效治療頸胃綜合征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迄今為止,頸胃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多數(shù)研究認為是由于頸椎骨質(zhì)增生、椎間盤突出等頸椎病變可刺激或損傷頸交感神經(jīng),導致其支配區(qū)涵蓋的頸肩及胃腸道多種功能異常,從而引發(fā)頸椎及胃腸道不適[8]。分子水平方面,相關的交感神經(jīng)受到刺激、壓迫又可釋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反射性影響胃腸道,引發(fā)或加重頸胃綜合征[4]。治療上較少有專門治療頸胃綜合征的療法,多以同時對癥處理頸椎及胃腸道癥狀為主,包括以下幾種治療[9-10]:①藥物治療。針對頸椎病多采用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或激素類藥物痛點阻滯等,對于胃腸道癥狀方面則多采用制酸護胃、抗Hp、改善胃腸動力等藥物口服。西藥口服起效較快,但停藥易反復,且副作用較大,如長期服用消炎鎮(zhèn)痛藥有加重胃腸道不適癥狀或消化道出血可能,胃腸道癥狀又可刺激頸肩部不適。②物理治療。可采用頸椎牽引器、中頻脈沖電治療、星狀神經(jīng)節(jié)阻滯、超短波等物理因子治療頸椎及胃腸道疾病,副作用少,但單用效果欠佳[11]。③手術治療[12]。對于病情嚴重者可采用手術治療,如椎間融合術、椎板切除術、胃部分切除術等,適應癥窄,風險高,無法普及[13]。
中醫(yī)方面,頸胃綜合征無專門的病名,可歸屬于“項痹”“胃痞”等范疇。頸椎與脾胃經(jīng)絡相連,尤其體現(xiàn)在手足三陽經(jīng)、督脈等。如《靈樞·經(jīng)脈》中指出:“小腸手太陽之脈……繞肩胛……抵胃。”手陽明大腸經(jīng)與足陽明胃經(jīng)交接于鼻翼;脾、胃之背腧穴亦皆在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背部循行之處。若頸肩部的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可直接影響胃腸經(jīng)絡之氣,導致其運化失司,而脾胃的氣機紊亂又能反過來影響頸肩部的經(jīng)絡循行[14]。因此,頸肩和胃腸經(jīng)絡氣機相連, 相互影響而發(fā)為頸胃綜合征。
中醫(yī)學治療頸胃綜合征的方法較多,主要有①中藥口服。根據(jù)頸胃綜合征的中醫(yī)病因病機,中藥多從肝論治,綜合調(diào)理,以疏肝和胃,健脾化痰、活血祛瘀為則[15]。②針灸治療[16-17]。針灸療法種類很多,如普針、電針、溫針、穴位注射、埋線等,效果可,但治療周期較長,患者依從性欠佳。③針刀治療。針刀治療療程短,但施針時疼痛感覺較強烈,易引起患者恐懼。④推拿治療。推拿手法是治療頸胃綜合征的常見手段,療效好,但是鮮有報道單一治療頸胃綜合征,尚不能客觀評價其療效??傮w來講,中醫(yī)治療頸胃綜合征方法較多,但是單一的中醫(yī)療法效果欠佳,往往需兩種或多種方法聯(lián)用。因此,仍需尋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頸胃綜合征的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采用浮針治療頸胃綜合征以觀察其臨床療效。
浮針療法(fu’s subcutanous needling,F(xiàn)SN)是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符仲華教授在1996年發(fā)明的,經(jīng)過20余年的發(fā)展,其專用針具、操作方法等已基本成熟,隊伍亦逐漸壯大[18]。浮針療法是一種使用浮針在淺筋膜層進行掃散,同時配合再灌注動作的新型針刺療法,它結合了傳統(tǒng)針灸的理論及現(xiàn)代解剖生理病理知識,可有效改善病變組織微循環(huán)及內(nèi)環(huán)境,以達到改善肌肉痙攣,緩解疼痛,通筋活絡等作用[19-20]。從中醫(yī)角度出發(fā),浮針來源于中醫(yī),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針灸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端貑枴てげ空摗酚性疲骸靶翱陀谄ぃ瑒t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注于經(jīng)脈……臟腑也?!敝赋隽似つw是人體門戶,邪氣的傳變由皮至絡到臟腑,而浮針作用于皮下,可振奮皮部之經(jīng)氣,驅(qū)邪外出,并推動體內(nèi)氣血運行,濡養(yǎng)經(jīng)筋,從而改善相關癥狀。同時浮針針刺部位僅達皮下,不會傷及重要臟器、動脈及神經(jīng)等,安全性較高[21]。浮針因其療效顯著,取效迅速,安全無副作用等特點,又無傳統(tǒng)針刺酸、麻、脹、痛等不適感,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種痛證及非痛證的治療。
目前,浮針治療頸椎病及胃脘部疼痛等均可見相關的臨床報道,但尚無治療頸胃綜合征的臨床研究。因此,結合浮針的治療優(yōu)勢及頸胃綜合征的疾病特點,本研究采用浮針治療頸胃綜合征以探討其臨床療效[22-23]。本試驗結果表明,治療后浮針組及藥物組的NDI評分及胃腸道癥狀積分較治療前低,而浮針組的NDI評分及胃腸道癥狀積分均低于藥物組,臨床療效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浮針及藥物均能改善頸胃綜合征患者的癥狀,并且浮針在改善頸胃綜合征患者的頸椎功能、減輕胃腸道癥狀方面優(yōu)于藥物,臨床療效更佳??傮w來說,浮針具有易操作、針對性強、安全性高、耗時短、痛苦小、費用低等優(yōu)點,患者易于接受,依從性高,值得進一步研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