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市高級中學 火紅飛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提出,要在生物學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組成要素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達成這四點目標需要依靠具體的教學路徑。對于這一教學路徑的探究,目前呈現(xiàn)出觀點多元的形態(tài),有不少教師認為深度學習可以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筆者對這一觀點也比較認同,但是想進一步闡述的一個觀點:深度學習只是有別于傳統(tǒng)方式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強調(diào)的是思維的深度,而無論是淺層思維還是深度思維,都必須有明確的思維對象,也就是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如果說教材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的話,那么如何組織這些內(nèi)容、如何讓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與社會要素更好地結合起來,就成為考驗高中生物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研究新課標的基礎上,有國外學者提出的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模型,闡釋了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如何促進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1]。應當說這是一個既非常新穎又很重要的思路,對于當前的高中生物教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拓展,同時也能夠提供很多有價值的啟發(fā)。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al Scientific Issues,簡稱SSI)具體是指由當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fā),所引起的一系列與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和經(jīng)濟發(fā)展緊密相關的社會性問題。比較熱門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包括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等,這些議題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圍繞高新產(chǎn)品給社會倫理觀念、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帶來的困境。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能夠面向這些困境的時候,在教學中就能夠通過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與做決策的能力。
生物學科當然是自然學科,高中學生一方面對社會現(xiàn)象以及社會問題比較感興趣,另一方面也具有了理性思考與判斷的能力,再加上課程標準也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當中,通過社會性科學議題來優(yōu)化教學并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必要且有效的。
社會性科學議題具有開放性、不確定性、結構不良等特點,科學情境性較強,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而且社會性科學議題當中常常包含價值判斷與立場選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當中引入社會性科學議題,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決策與問題解決能力。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之下看社會性科學議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其視作是一個教學模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路,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努力都可以從模型的角度來解讀。那么為什么基于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可以視作是一個模型呢?這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社會性科學議題可以將更多的生物學科知識以及社會現(xiàn)象與問題綜合在一起。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面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時候,其不是孤立的運用某一個生物學科知識來回答問題,而是借助于更為系統(tǒng)、更有深度的思維,來組織所學過的生物學科知識,又或者是沒有學過、但是即將學習的學科知識,去對社會問題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這是一個高度復雜的問題解決過程,其可以將學生的生物學科視角與社會視角巧妙地綜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思維形態(tài)以及問題解決的形態(tài)。這種思維形態(tài)及問題解決形態(tài),正是教學模型的一種體現(xiàn)。
其次,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研究與分析,能夠更快地引導學生從淺層思維走向深度思維。生物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的自然學科,無論是知識的建構還是運用,都需要學生以高階的思維水平作為支撐。當教師從教學模型的角度去研究教學進程時,所要研究的既包括教學的形式,又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邏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通過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引入,可以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當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些思維能力,最終可以表現(xiàn)為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這里所說的“用”,顯然不只是指解答試卷上的習題,還包括解決實際生活與社會中的問題。如此,社會性科學議題與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之間,就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客觀上這也是一種模型體現(xiàn)。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就高中生物學科來說,采用社會性科學議題這一模型形式來組織教學,可以讓日常的課堂教學更具系統(tǒng)性和概括性,可以讓學生在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再停留在低水平的運用基礎上,而是運用高階思維綜合組織生物學科知識,進而形成綜合能力的過程。很顯然這也是有助于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的。
既然可以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運用建立在模型認知的基礎之上,那么在具體的運用過程當中,這一運用過程就必然存在著模式的一面,這也就意味著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運用,應當遵循一定的范式。依據(jù)Sadler的SSI教學模式,高中生物SSI教學的設計教學流程為:議題引入——議題討論——不同層面間的相互作用——議題總結[2]。仔細分析這一教學流程就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性科學議題這一教學模型的運用,關鍵在于兩點:一是確定議題,二是用議題引導學生的學習與反思。
例如,在教學“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時候,可以跟學生一起討論“人類輔助生殖技術”這一內(nèi)容。這里涉及到的具體社會背景是:當前不少家庭面臨著不孕不育的困擾,而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評估結果,在每七對育齡夫婦當中,就有一對存在著生殖障礙。為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就可以借助于生物領域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這并不是一件完全需要回避的話題,恰恰相反,在很多同學看來,這是一個有意義的社會問題。而在“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這一知識的學習背景之下討論這一問題,當然有著更多的學科意義。所以,教師就可以以“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作為一個社會性科學議題來進行探究。根據(jù)筆者的實踐,這里要進一步解決的有這樣一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一是什么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二是從生物學科的角度來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原理是什么?三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在化解不孕不育的家庭困擾時,又會存在著怎樣的倫理道德問題和社會法律問題?
很顯然,這三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問題鏈,也可以看作是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核心。相對于傳統(tǒng)的問題鏈教學來說,引導學生在社會視角下來解決問題,可以確保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社會性”特征得到滿足;而站在“議題”的角度,則能夠保證學生運用生物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事實上,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很迅速地就認識到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就是采用醫(yī)療輔助手段,使不孕不育夫婦生育后代的技術;認識到這一點之后,學生也自然就會去探究什么是人工授精,當然也能夠從生物學科角度理解其原理;作為社會性議題模型下的教學,本內(nèi)容教學的核心就是對道德倫理問題以及法律問題的探討,比如對試管嬰兒的供精供卵方如果不是父母,那么如何界定其法律責任與義務?如果有些父母選擇“定制嬰兒”,那又應當如何看待這些選擇?當學生有了這些問題之后,教師再引導他們進行探究,那么就能理解我國政府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guī)范》等等法規(guī)的初衷與作用……
事實證明,在采用社會性科學議題來組織初中生物教學的時候,學生的參與度是非常高的。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較,社會性科學議題作為教學的模型,其還有一個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學生在這種模型之下,對生物學科知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學科本身,而是有了更多的社會視角。這種視角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是非常可貴的,這意味著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時候能夠關注社會,這是學習視角的拓展,是學習水平的提升。就算從生物學科知識掌握與運用的角度來看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模型的價值,也會發(fā)現(xiàn)當學生在注意力不完全指向學科本身的時候,他們依然能夠在一起討論的情況之下準確的掌握生物學科知識,而且有更加準確的運用方向。這是傳統(tǒng)教學所不具備的,被認為是社會性科學議題之于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的最大價值。
總體而言,在高中生物學選修課中開展SSI教學具有可行性,議題的熟悉程度影響學生的論證能力表現(xiàn)[3]。采用社會性科學議題來組織教學,所開拓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視野,而且是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寬闊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