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 孟慶霞
北京市第十中學 王 紅
在建設法治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成為新時代的重要任務的背景下,如何在初中生中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也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了《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對初中階段思政課課程目標明確為重在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關于法治教育提出“加深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具有初步的憲法意識、法治觀念等;明是非、講規(guī)則、辨善惡”的要求。這些必將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提升審視法治教育意義,探索法治教育新途徑的迫切任務。
如何上好初中思政課,如何深入理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設置諸多欄目的意義,尤其是針對法治教育內容欄目功能的使用,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F(xiàn)就教育部統(tǒng)編教材使用一個循環(huán)后,談一下實踐后的思考。
教育部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欄目設置上包括主要欄目和輔助欄目兩類,主要欄目包括“運用你的經(jīng)驗”“探究與分享”“拓展空間”三種[1],一般以“材料+問題+活動+要求”呈現(xiàn),其功能各不同。每課開篇的“運用你的經(jīng)驗”功能是運用學生自身個體化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其自我的承認和接受,來鼓勵學生表達與分享,從而導入新課;“探究與分享”是每課的重要欄目,功能是揭示學生之間矛盾或不同經(jīng)驗的碰撞,通過活動體驗、辨析與踐行,從而生成知識,提升能力;“拓展空間”具有教學內容的拓展功能,通過知識的延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輔助欄目包括“方法與技能”“閱讀感悟”“相關鏈接”三種,一般以材料形式呈現(xiàn),如:“方法與技能”欄目的功能是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介紹,使學習導向實踐。這些欄目內容作為課程資源可讓學生自主閱讀,也可集體閱讀后教師補充問題,變成活動探究[2]。
總之,教材欄目作為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對教學任務與欄目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有足夠的認識和深層次的思考,從教學整體出發(fā),進行規(guī)劃統(tǒng)籌;從教學目標達成,進行綜合把握;綜合學生實際,進行合理取舍,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真正發(fā)揮欄目“腳手架”功能。
新教材加重了法治教育的內容,在八年級下冊法治專冊的基礎上,做到了法治教育不斷線,在每冊中都編寫了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尤其在各欄目的設置上也都有法治教育內容的呈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的理念,為促進青少年健康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教學中對于這些相關欄目使用可以采用以下原則:
1.知識原則
知識原則是根據(jù)法律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善用教材欄目,這是我們選擇哪種方式使用教材欄目,達成法治教育目的的基礎。七年級下冊和八年級上冊的法律知識相對簡單,八年級下冊憲法知識理論性較強,九年級上冊的法律知識綜合性更強。對于比較容易的法律知識,我們可以對教材欄目進行改編或者整合,充分而有深度地使用,在豐富的情境中幫助學生體會到法治教育的作用,樹立法治意識。對于理論性較強的法律知識,我們則可以直接使用教材欄目,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法律知識,為其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提供準確的知識基礎,初步樹立法律信仰。對于綜合性較強的法律知識,則可以改編使用教材欄目,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進一步認識到法治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xiàn),增強法治觀念。
2.學情原則
學情原則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善用教材欄目,這是我們選擇哪種方式使用教材欄目,達成法治教育目的的關鍵。學生實際情況包含學生的法律生活實際、法律認知實際、法治思維實際。對于同一欄目,學情不一樣,使用方式也應該不一樣。因此,在選擇采用哪種方式使用教材欄目時,可以先調查學情,了解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情況、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法律知識的聯(lián)系是否密切,并了解密切程度,學生對這一法律知識表現(xiàn)出的法治思維水平如何。只有根據(jù)具體學情,選擇恰當?shù)姆绞绞褂媒滩臋谀浚拍苓_到既合理利用教材欄目,又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培育法治觀念的目的。
3.師情原則
師情原則是根據(jù)教師的實際情況,善用教材欄目,這是我們達成法治教育目的的保障。據(jù)調查,目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參差不齊,存在非專業(yè)教師講授本課程的情況,法律專業(yè)的教師更少。很多時候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決定了到底選擇哪種方式使用教材欄目。能力強且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高的教師可以更多地整合和改編使用教材欄目;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一般的教師則可以更多地直接使用教材欄目,以避免出現(xiàn)科學性錯誤。只有根據(jù)教師自身的實際情況,才能最終達成善用教材欄目開展法治教育的目的。
教師教學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欄目,讓學生參與、思考、分享和實踐,加深對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的理解和培養(yǎng)。對教材欄目的使用一般有三種方式:
1.直接使用教材欄目
這種方式適合理論性比較強,離學生生活實際相對比較遠,教師不太容易尋找適當案例的法律知識,比如在講解八年級下冊憲法知識時,更多時候我們可以采用這種方式。
八年級下冊第一課第二框題第一目的內容是“設置國家機構”。這一知識包含: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chǎn)生,對它負責,受它監(jiān)督;憲法設置國家機構,授予國家機構職權,國家機構依據(jù)憲法行使權力;憲法規(guī)定我國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通過這一欄目內容的學習,學生認識我國的國家機構,理解我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了解憲法對國家機構的相關規(guī)定,認識我國國家機構的組成、相互關系,以及組織和活動原則,初步認識憲法在治國安邦方面的作用,樹立憲法意識,增強法治觀念。這一法律知識的理論性比較強,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對較遠,從思維層面上,學生也難以理解。作為憲法專冊的起始課,不能一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憲法知識的難懂、難學,而是要借助相關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此時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教材設置的“運用你的經(jīng)驗”欄目。
情境:小眉的周記——從我家到學校這段路上有三個國家機關,分別是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區(qū)人民政府、區(qū)人民法院。每當我乘公交車從這些國家機關門前經(jīng)過,看到懸掛在正門上方莊嚴肅穆的國徽時,心里就產(chǎn)生一種對祖國的崇敬之情,也有一些不解的問題……
在周記中,小眉接著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1.除了這三個國家機關外,還有哪些國家機關和場所懸掛國徽?
問題2.為什么這些國家機關和場所要懸掛國徽?
問題3.這些國家機關之間是什么關系?
對小眉的這三個問題,你怎么回答?
教材設置的這一欄目以中學生小眉的視角,發(fā)現(xiàn)生活中“國家機構”的現(xiàn)象,拉近了學生與“國家機構”這一知識的距離。欄目中以中學生小眉的疑惑提出了三個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及本質的問題,符合中學生的思維習慣。因此我們可以直接利用這一欄目,充分利用這一情境及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基礎上,初步了解“憲法設置國家機構”,初步感知憲法在治國安邦方面的作用,為學生順利開展憲法知識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
2.整合使用教材欄目
這種方式適合法律知識理論性不太強,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近,學生容易理解,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或自編案例時不會出現(xiàn)科學性錯誤的知識。比如,在講解七年級下冊和八年級上冊的法律知識時,我們可以更多采用這種方式。
七年級下冊第十課中“學會依法辦事”。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guī),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養(yǎng)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學生學習后,要學會依法辦事,遵守各種法律法規(guī),主動培養(yǎng)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樹立法治意識,初步樹立法律信仰。這一法律知識理論性不強,離學生生活實際相對較近,學生容易理解。教材中設置了兩個“探究與分享”欄目,第一個“探究與分享”創(chuàng)設了小宇爸爸因公司破產(chǎn),拿媽媽和小宇出氣的情境,提出問題“你認為小宇爸爸的行為是否違法”。第二個“探究與分享”創(chuàng)設了中學生曉程在放學路上遇到不法侵害的情境,提出問題“你認為曉程應該采取哪種方式應對不法侵害,為什么”。分析兩個“探究與分享”,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是中學生遭遇的事情,都受到不法侵害?;诖朔治觯俳Y合教學內容,可以對這兩個“探究與分享”欄目進行整合,并豐富和擴充內容,在原有問題基礎上結合豐富的情境提出有層級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達成本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整合、豐富后的情境和提出的問題如下:
情境一:中學生小宇最近很痛苦。因為某些原因,爸爸的公司破產(chǎn),多年的積蓄化為烏有。雖然媽媽和自己多次開導勸解爸爸,但爸爸還是很頹廢,常常借酒消愁。每次喝醉后,就拿媽媽出氣,非罵即打。每當小宇哭著懇求爸爸不要打媽媽時,爸爸就沖小宇撒氣。現(xiàn)在,小宇的身上被爸爸打的青一塊紫一塊。
基于情境一提出問題:
問題1:小宇因為什么痛苦?
問題2:小宇爸爸的行為是否違法?
問題3:如果你是小宇,你會怎么辦?
如果讓你從下面的辦法中選擇,你會如何選擇,為什么?
辦法1:體諒爸爸,繼續(xù)忍受“家暴”;
辦法2:還手反抗或等待時機報復;
辦法3:勸解無效后尋求他人幫助或報警。
問題4:通過剛才的分析,你有何啟示?
情境二:爸爸又一次因喝醉而動手打媽媽,小宇勸解無效后,毅然拿起電話撥打110報警。很快,民警來到家中,了解情況后,對爸爸進行了嚴肅地批評教育,并出具告誡書。此后,爸爸慢慢地克制自己的打罵行為,后來在媽媽和小宇的幫助下,終于振作起來。小宇也變得高興起來,積極向同學們宣講此次事情解決的心得。
問題5:結合情境一和情境二,說說小宇會有什么心得?
通過創(chuàng)設具有連續(xù)性的兩個情境,將教材原有的兩個“探究與分享”進行整合、豐富和擴充,可以對情境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細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依法辦事,達成了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課后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學生在對兩個情境的深入分析基礎上,確實理解了依法辦事,樹立了一定的法治意識,表示要主動培養(yǎng)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
3.改編使用教材欄目
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法律知識綜合性比較強,學生既可以充分借助舊知解決新知,又可以很好鞏固應用新知,提高實踐能力的知識。在九年級上冊的法律知識教學時,可以常常運用這種方式。
九年級上冊第三課“新型民主”,這一知識包含: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和真諦、民主形式、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保障,這些內容有部分和八年級下冊的憲法知識有聯(lián)系,加上“民主”一詞學生比較熟悉,故這一知識學生容易理解,但難在落實行動,于行動中運用法治思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增強法治意識。教材在介紹完“新型的民主”后,設置了“拓展空間”欄目。拓展空間的情境是:
情境:假設你是一名政協(xié)委員,與同學合作調查所在地區(qū)存在的民生問題,試著寫出你們的“提案”。
關于“議案”“提案”的區(qū)別,如何寫“議案”“提案”等知識,在八年級下冊學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時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解,再者學生在初二參加過學?;騾^(qū)級教育部門組織的“模擬人大”實踐活動等,所以此欄目設置的活動還是可行的。學習“新型的民主”這一內容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正在向社會征求意見?;谶@些因素,將本“拓展空間”的情境改編如下:
活動一:假設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與同學合作調查所在地區(qū)存在的生活垃圾問題,試著寫出你們的“議案”。
活動二:召開班級“優(yōu)秀議案評選會”,在協(xié)商、投票基礎上,選出2個優(yōu)秀“議案”。
此活動源于教材的“拓展空間”,但又不同于教材的“拓展空間”。不同之處在于:其一將寫“提案”改為了寫“議案”;其二將“民生問題”具體化為“生活垃圾問題”;其三在“議案”上交后需要評選出優(yōu)秀“議案”。改編后的活動既復習了之前的舊知,鞏固運用了新知,又融入了常規(guī)的學科實踐活動,契合了社會熱點。實踐表明,活動后學生的權利義務意識增強,能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參與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權利,法治思維得到提升。
總之,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一定要認真領會法治教育學習的目標意義,努力拓展法治教育途徑,提高教學靈活性,不斷思考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學生學習后獲得了什么?如何讓學習內容更有價值?使法治教育從淺顯識記、復述知識走向更深層次的法律思考,學會解釋、思辨、推理、驗證、應用,引導學生去理解法律知識、學習解決問題、增強法治觀念,實現(xiàn)知行合一,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以及健全人格和精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