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吉金,王寶寧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錦州121013)
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規(guī)模研究,始于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當時,還沒有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概念。在黨的文獻、學術界的研究中,對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創(chuàng)新理論,所使用的概念并不統一,“習近平中國夢思想”“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等概念都為學術界所使用。其中,“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使用較多。黨的十九大后,全部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概念。本文主要是對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征的研究進行述評。
學術界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征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從不同的視角,學者們歸納出不同的特征,主要有如下觀點。
有學者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征是人民性,這是基于這一思想的邏輯結構和本質內容的抽象總結[1]。有學者提出使命自覺是這一思想的鮮明特征。這突出地表現在這一思想中所具有的堅定而遠大的奮斗目標、深切的憂患意識、直面問題的政治勇氣以及以身許國的責任擔當。使命自覺既是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狀態(tài)和政治品質,也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2]。
有學者提出從博大精深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性和革命性高度統一的根本特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理論品質來說明[3]。有學者從鮮明的時代特色、突出的理論特色、強烈的實踐特色來論述[4]。有學者從系統性、實踐性、時代性的角度來闡述[5]。
這是從特征的數量來歸納的,至于具體包括哪四個特征,學者們的認識也不完全一致。有學者用“四個統一”來概括,即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繼承和創(chuàng)新、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中國立場與世界胸懷等四個統一[6]。有學者從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fā)展性等方面來說明[7]。有學者從濃厚的人民情懷、強烈的時代氣息、開闊的戰(zhàn)略視野、科學的辯證思維等方面來闡述[8]。有學者從磅礴的政治大氣、強大的自信底氣、濃濃的民眾地氣、樂觀的世界朝氣來闡述問題[9]。有學者認為這一思想彰顯了黨領導一切與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度融合、發(fā)展方向與戰(zhàn)略安排的有機統一、目標任務與方法舉措的整體協調、使命自覺與責任擔當的高度一致等四個特征[10]。有學者從核心要旨的徹底性、理論學說的創(chuàng)新性、奮斗目標的超越性、大國使命的擔當性來闡述[11]。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征包括踐行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人民性,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把握規(guī)律的科學性,昂揚進取、與時俱進、引領未來的創(chuàng)新性,堅守真理、豐富真理、傳承文明的繼承性[12]。有學者認為強烈的問題意識、深厚的人民情懷、睿智的辯證精神、開闊的國際視野是這一思想的特征[13]。
有學者在強調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的同時,強調時代性和世界性[14]。有學者對特征的概括是,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使命、強烈的務實性和實踐性本色、自覺的黨性和人民性情懷、寬廣的世界性和人類性視野、高度的創(chuàng)新性和發(fā)展性訴求[15]。有學者從宏大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國際視野、深厚的民族情懷、明顯的實踐特征、強烈的民本意識等方面闡述[16]。有學者從真理力量與人格力量的有機統一、黨性與人民性的內在統一、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的完美統一、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自覺統一、自主性與開放性的協調統一等五個方面闡述特征[17]。有學者從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有機統一、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有機統一、中國立場與世界情懷的有機統一、頂層規(guī)劃與重大舉措的有機統一來闡述特征[18]。
有學者提出這一思想有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科學性、全球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征[19]。持六個特征的文章只有1篇,且其中的觀點和其他文章有許多重復之處,但畢竟是從六個方面進行了說明,所以也將其列出。
有學者從政治立場的人民性、指導思想的科學性、目標體系的全面性、制度安排的合理性、戰(zhàn)略部署的系統性、行動綱領的創(chuàng)新性、國際戰(zhàn)略的開放性等方面進行闡述[20]。也有學者從濃郁的時代氣息、強烈的問題意識、深厚的理論根基、突出的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的系統特性、鮮明的實踐本色、濃厚的人民情懷等方面闡述[21]。
有學者認為這一思想的特征包括鮮明的問題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髓、體現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總結國內外社會發(fā)展經驗教訓、正確對待世界文明成果、體現科學理論系統性和協調性的統一、展現“四個自信”[22]。也有學者認為這一思想的特征包括理論來源的實踐性、理論方向的堅定性、理論定位的準確性、理論概括的全面性、理論主題的遞進性、理論邏輯的科學性、理論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理論取向的人民性[23]。
有學者提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十個特征包括人民性、協同性、創(chuàng)新性、務實性、整體性、規(guī)律性、時代性、辯證性、系統性、戰(zhàn)略性[24]。也有學者從中國化的角度看待這一思想的特征,包括把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治國理政方式、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理論、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方式等方面中國化,再加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一般馬克思主義指導與堅持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相結合這兩個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條件等十個方面[25]。
以上是學術界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征的主要觀點,但不是全部研究者的觀點,也不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法治、生態(tài)文明等思想特征的研究觀點。
通過對近五年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征的研究進行歸納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術界的研究有如下特點。
任何一個理論的研究,都是在對理論的內容進行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研究后,才能總結出特征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也是如此。學術界的研究者一致的認識是: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這一思想的精神實質。雖然學術界的成果水平還不均衡,但是研究者的研究態(tài)度是認真的,力爭科學地把握和歸納這一理論的特征。這也使得現有成果對特征的歸納呈現出多面性和多層次性,其中的一些成果有較高水平。本文對這些成果的歸納只是初步的,尚未概括出所有研究成果的全貌。還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概念的提出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章中,但是這一思想在黨的十八大后已經開始形成,只不過是用了別的概念,學術界在黨的十九大之前,對這一成果的內容和特征就進行了研究。本文由于把時間限定于黨的十九大以來,所以對黨的十八大后到黨的十九大之前五年的成果關注不夠。黨的十九大以來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既為以后進一步研究這一思想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也拓寬了研究者的視野,有利于從更寬廣的視野去認識、把握和運用這一思想。
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些成果在歸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征時,認識上是一致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人民性、實踐性、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系統性、時代性。學術界在這六個方面取得共識,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學術界抓住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特點。當然,對于這六個方面特征,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完全認同,但多數研究者是認同的。這說明這六個方面的特征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全部內容中,比較突出。還應該說明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這些特征,是與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其他理論成果相聯系的。因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而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一個由多個理論成果組成的嚴密的理論體系。從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角度進行研究,有利于我們從更寬廣的視域看待這一問題。當然,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還會有新的特征顯現出來,但這六個方面是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特別要注意的。
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征概括的多重觀點,說明了學術界研究的多重視角。這種狀況至少說明了三點:一是學術界的很多研究者開動腦筋,力圖從不同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概括這方面的內容。二是學術界在研究這一問題時,部分研究者由于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把握的側重點不一致,而導致對特征的把握不一致。三是部分研究者對于特征內涵和外延的把握不一致,甚至在概念的使用上不一致,而導致對特征的歸納不一致。厘清概念既是研究的前提,也是研究的要求。檢視現有研究成果,在特征的歸納上,提法并不完全一致,如“特征”“理論特征”“思想特征”“基本特征”“鮮明特征”“本質特征”“主要特征”等。有些不同用法所表達的含義是一樣的,如“本質特征”和“基本特征”、“思想特征”和“理論特征”,但有些用法表達的含義是不一致的。這就可能導致歸納的特征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如“特征”和“本質特征”。當然,也有研究者并沒有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出現了在使用概念上的隨意性。這也說明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概念的使用上,都存在若干制約研究廣度和深度的因素。因此,在研究中,研究者應該注意概念的嚴密性。除了概念的使用不一致以外,研究的不足之處還體現在其他方面,如從比較研究的視角研究問題的不足之處,從理論體系的視角研究問題的不足之處。只有注意了這些問題,才能更精確地進行概括,也才能在精確的概括中更好地把握、更深入地理解這一思想。
從學術界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征研究的觀點及研究的特點上我們可以看出研究的成績和不足之處。在認識成績和不足之處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對以后的研究進行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須注意對概念的內涵、內容的內涵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這里著重提出兩點:
一是區(qū)分理論內容和理論特征。具體到思想理論的特征方面,需要主要從思想理論的內容方面去認識和歸納。需要說明的是,思想理論的特征不是思想理論內容本身,而是從思想理論中歸納出來的。在現有的成果中,有些成果的歸納,就不是特征,而是理論內容。所以,要分清思想內容和特征的關系,在對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歸納出特征來。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的十九大的“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概括,即“十個明確”。學術界必須對“十個明確”進行深入研究,從中把握這一思想的特征。從現有的成果看,還有進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在此還需要強調的是,要注意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內容的特征進行研究。學術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并且對思想內容特征的研究不均衡。我們必須重視這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對總體特征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入。
二是對前面談到的關于概念的內涵、范疇進行區(qū)分和研究。歸納特征既要從事物、理論、實踐的不同角度去分析,也要注意概念和范疇的使用和界定。在前面的特點分析中,我們已經對概念使用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說明。這里要特別提示注意范疇問題。范疇是哲學的重要內容。我們在理解、把握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必須站在哲學的高度,在研究這一思想的特征時也是如此,這是由其理論體系、理論地位決定的。這要求我們從哲學視域的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現實與可能等角度來認識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征有更科學、更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要注意對特征、基本特征等概念的分析和把握。
理論特征既是穩(wěn)定的又是變化的。這是由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穩(wěn)定性和理論內容的發(fā)展性所決定的。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說,已經具備了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開放性,它不斷發(fā)展、不斷增加新的內容。這就決定了這一思想理論的特征既是穩(wěn)定的,但隨著理論的發(fā)展,也會出現新的特征?,F有的成果還缺乏對這方面的重視。究其原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十九大之前的成果中,由于時間僅有五年,從發(fā)展的角度進行分析,的確不如產生時間較長的思想理論容易,理論界的一些研究者也缺乏這方面的自覺性。現在,這一思想的歷史進程已經將近十年,而在這十年間,由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大背景,由于國際國內各種突出、突發(fā)情況的出現,由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貢獻不斷出現,所以我們從思想發(fā)展的視角進行研究的條件已經具備。與此相聯系,理論界要分析的是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fā)展,這一思想的特征有了什么變化、增加了哪些新的特征、原有的特征有哪些新的體現。此外,還要注意和重視黨的文獻對黨的理論特征的論述。如《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充分彰顯?!保?6]雖然這不是直接論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征,但是其提出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對于我們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從這個角度研究特征,一定會有新的成果。
比較研究是理論界常用的方法,既是認識一個理論的重要方法,也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涉及思想理論的產生背景、形成條件、內容體系、話語構成、思想價值等多方面的問題。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理論成果進行比較研究,可以更明確地凸顯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點,這對于深入認識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在特征的研究上也是如此。在比較研究中,要注意研究哪些特征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所共有的,哪些特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特有的。在此基礎上,還要將這一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這一思想的特征,以及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在現有成果中,比較研究還不多,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制約研究的深入。因此,學術界要在今后有意識地強化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