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華(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十二中學)
課程改革倡導教學要回歸生活,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這與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不謀而合。對于學生而言,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在于生活實踐。初中物理學科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特征較為明顯。對此,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巧妙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果。
學生在剛學習物理知識時,會對其感到十分陌生,心理上比較抵觸,這制約了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導入生活化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以下統(tǒng)稱“教材”)八年級上冊“升華和凝華”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把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升華和凝華現(xiàn)象作為課堂導入的素材,如電燈泡使用久了里面的鎢絲會變細,衣柜里的樟腦丸時間久了會消失,拍攝電視劇時候會使用干冰制雨等。然后,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全面呈現(xiàn)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這樣可以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欲望。
對于物理新知識,教師可以從生活化視角對各知識內部相關或相似的元素進行整合,基于舊知識建構思維知識結構的架構與分支,切實找到新、舊知識的融合點,順利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遷移,降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難度。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全一冊“內能”一課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借助已學的舊知識,針對“冬天使用暖手寶是利用了什么物理原理取暖”展開討論,并引導學生思考:暖手寶自身具有熱量,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傳遞熱量,這樣人們便可以感到溫暖。在熱傳遞的過程中,暖手寶的溫度逐漸降低,熱能變少。隨后從“過一會兒,暖手寶溫度變涼”入手,引出新知識點“熱傳遞和內能的改變”。教師在講解熱傳遞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把“怎樣迅速降低熱水的溫度”“怎樣使用熱傳遞的方法為發(fā)熱的患者降溫”等實際問題融入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物理學科而言,除了理論知識之外,同時還包含諸多物理實驗。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生活化策略來引導學生,讓其立足物理原理,利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物理實驗教學的難度,還可以使實驗教學更有趣,促使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大氣壓強”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雞蛋進行實驗,使學生充分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教師要提前備好一個熟雞蛋、一個瓶口略小于雞蛋的玻璃瓶。操作時,先剝去雞蛋外殼,然后在玻璃瓶中倒入熱水,再倒出熱水,隨后立刻在瓶口處放置剝殼的熟雞蛋,讓雞蛋把瓶口堵嚴,不要漏氣,雞蛋便會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被瓶子“吞”進去。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質量。
物理課程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教師要想實現(xiàn)生活化教學,不僅要運用生活化理念進行導課和教學,還應該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給予學生引導,讓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能夠發(fā)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全一冊“生活用電”這一單元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認真觀察家庭電路,同時對各種家用電器的功率進行總結,檢查有無不安全、不合理的地方,學會安全用電。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布置生活化作業(yè),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化所學知識,以堅實的基礎助力今后的物理學習。
物理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師應該積極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物理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