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莉,董志民,王 洋
(1. 石家莊學院 科研處,河北 石家莊 050035;2.石家莊財經(jīng)商貿(mào)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800)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收錄了5篇蘇軾的作品,包括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記承天寺夜游》、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以及課外古詩詞誦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無疑,這也是蘇軾最優(yōu)秀的部分作品,是對后世影響較大的部分作品。而且,就選文的篇幅、風格等方面看,也比較適合初中學生的接受程度。結合小學學段已收錄的6篇(即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贈劉景文》、第六單元中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惠崇春江晚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題西林壁》、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中的《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以及高中學段收錄的4篇(即必修上冊第三單元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第七單元中的《赤壁賦》,選擇性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中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石鐘山記》)蘇軾作品,可以看到,部編版教材中小學階段共呈現(xiàn)了15篇蘇軾作品。從寫作主題看,這些作品整體基調(diào)既積極向上,又有豐富的內(nèi)涵;按創(chuàng)作時間來看,所選編的作品時間跨度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至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基本涵蓋了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時段;而從創(chuàng)作地點看,又涉及杭州、密州、黃州、汝州、汴京等地。可見,部編版教材的選文原則是盡量將真實、完整、生動的蘇軾呈現(xiàn)出來,努力呈現(xiàn)出蘇軾優(yōu)秀作品的原生價值。
這里所謂文學作品的原生價值,即文本的原始價值,或者說作者賦予文學文本的意義和價值,是指作品一旦被創(chuàng)作出來即產(chǎn)生了的作為社會閱讀客體存在的價值。然而作品的原生價值不等于其教學價值,從原生價值到教學價值需要發(fā)生轉化。因為作品一旦被選入教材,教育者就必然應該在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以及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結合課程設置的需要和學生心智接受能力的實際等,創(chuàng)造性地將文學作品的原生價值予以某種程度的保留、增值或刪減,從而形成需要和適合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價值,這個價值才是作品的教學價值。也就是說,因為教育者(含國家教育方針、學校、教師等)的創(chuàng)造性參與,教學過程實際上是作品的原生價值被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品的原生價值已經(jīng)被轉化為教學價值傳遞給學生了。從教學實際看,從作品的原生價值到教學價值的轉化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說教育者自覺地認識到了這個環(huán)節(jié),那么其教學必然是自覺的、有效的;相反,其教學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很難確保教育教學目標的真正實現(xiàn)。
在蘇軾作品教學中同樣存在這個問題。蘇軾是宋代乃至古代文學大家,不但其作品曠古絕今,就連其人生經(jīng)歷及其面對困境應對及超越困境的生命精神,都已成為后世仰望的標桿。在這樣的情況下,后世對蘇軾作品原生價值的研究當然不勝枚數(shù),但是,截至當下,專門探究蘇軾作品教學價值的成果卻很少。而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明確、理解、把握蘇軾作品教學價值異常重要。因為,這不但關系到教育者是否能準確理解蘇軾作品的原生價值,而且更關系到教育者是否能準確實現(xiàn)國家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的問題。因此,以蘇軾作品的原生價值為前提,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及初中學生的實際學情,深入探究、發(fā)掘蘇軾作品隱含的教學價值,對科學判斷當前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準確實現(xiàn)新課標要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7-9年級學段的學生的要求以及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蘇軾作品選編意圖,并基于筆者對蘇軾選編作品的整體理解,結合文藝學領域的文學作品結構觀,我們從語言、審美思維、生命精神三個方面提煉蘇軾作品的教學價值。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首先有富有美感的語言,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是文學作品最基本的層次,是文學作品意義生成的質料基礎,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而學生通過學習、閱讀、涵詠、浸潤富有美感的語言,并通過主動的體驗、積累、梳理和整合,能于不知不覺中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漸次形成生動的個體言語經(jīng)驗,發(fā)展其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審美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在中國古典文學系列中,蘇軾作品的語言更有其獨到的價值和意義,可以成為我們領略文學藝術之美、體味蘇軾精神境界的第一道路,所以語言價值是蘇軾作品教學價值中的首要價值,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并予以充分發(fā)掘和呈現(xiàn)。
簡而言之,蘇軾作品的語言富有平實、凝練、自然的特點,不刻意營造也不過度錘煉,而講究“自然而然”“隨物賦形”。他常將其當下最真實的心緒、情感通過最樸實的語言記錄表達,涉筆成篇,進而形成渾然天成的文章。我們以《記承天寺夜游》為例予以欣賞。這篇文章只有85個字,但是卻集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為一體,用看似平淡的寥寥數(shù)筆生動地描繪出了“閑人賞月”的情與思。全文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霸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為“起”句,交代了蘇軾夜游賞月的緣由。十月正處于秋末冬初,晝漸短而夜?jié)u長,氣溫逐漸變冷?!敖庖掠保f明時候不早了。但在將睡之時,蘇軾突然發(fā)現(xiàn)了“入戶”的月光,剎那間激發(fā)了他的興致,于是他不顧更深露重,遂整好衣裝,頗有興致地要去賞月。文中的“入”字以動寫靜,顯示了月光的動態(tài),與蘇軾的“行”互為映照,有月色入戶而喚醒了欲睡的蘇軾之意。細思二字,頗有趣味?!澳顭o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為“承”句,交代了蘇軾尋友賞月的過程。“念”字一方面展現(xiàn)了蘇軾的思考過程,另一方面說明黃州這樣一個偏僻、蕭條的江邊小鎮(zhèn)不足以滿足蘇軾的精神生活。因為想到身邊沒有可以一起賞月取樂的人,所以引起了“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一句?!八臁闭f明蘇軾馬上就確定了能與自己“為樂”的人是張懷民。一個“至”字則展現(xiàn)了蘇軾的行動力。此處即使不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只解讀文本也可以看出,蘇軾當與張懷民非常熟悉且與其互為知己的關系。因為,一方面,關系淺淡的人不會在將睡之時登門共邀賞月;另一方面,因為足夠熟悉對方,蘇軾才能預判此時的懷民應亦未寢,于是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果然,“懷民亦未寢”,一個“亦”字果然明確展現(xiàn)了蘇軾張懷民兩人的心意相通?!跋嗯c步于中庭”,說明兩人見面也無需多言,自在地漫步于寺廟寂靜的庭院里?!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轉”句,交代了蘇軾與懷民共賞的澄澈明亮的月下美景。一個“如”字,說明地上并非是真的積水;“空明”則呈現(xiàn)了月光的澄澈;“藻荇交橫,蓋竹柏影”描述茂密的竹柏在月光映照下所呈現(xiàn)出來的另一番景象。古代的照明設備有限,使得蘇軾和懷民在月光下有更好的感官體驗?!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為“合”句。這兩個疑問句,一個從時間角度設問,一個從空間角度設問,顯示出蘇軾無所不至的發(fā)散式思維方式,文章的境界瞬間從此時此地升發(fā)至無限時空。同時,兩個“何”字說明“月”與“竹柏”都是常景,“但”表明看到月光乘興出行的蘇軾,以及與蘇軾共沐浴月光漫步庭院的張懷民才是特殊的存在。這個“特殊”處即是“閑人”。而此處的“閑”則有雙重內(nèi)涵:一是閑情逸致的“閑”,一是被貶謫而不得不閑的“閑”。人世間懂得欣賞天地大美有閑情逸致的“閑人”本就不多,而既有這種閑情逸致偏偏同時又是被貶謫而“不得不閑”的“閑人”就更不多見了。兩種“閑”意在此交匯,兩個“閑人”志同道合且引為知己,那種“不得已”的苦澀在在這月夜漫步中被輕輕撥去,自嘲且超然的口吻獲得了四兩撥千斤之效果,從而實現(xiàn)了心境的超越。蘇軾這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平實、自然卻又轉圜自如,展現(xiàn)了蘇軾高超的語言水平和寫作筆法;文章全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毫無忸怩造作、費心營造之態(tài),讀來讓人靈竅洞開、神清氣爽,更展現(xiàn)了蘇軾直率無飾、天然豐潤的人格品質。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所編選的蘇軾作品可謂精品中的精品,都能體現(xiàn)蘇軾凝練自然的語言特點和渾然天成的文章結構。在《答謝民師書》中,蘇軾談到自己的語言觀點時說:“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盵1]1418“如行云流水”是言其質樸自然之質,“姿態(tài)橫生”是言其生機勃勃之趣,這既是蘇軾語言的理想,也是他所實踐和實現(xiàn)了的目標,同樣也是漢語之美的最高境界。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和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關鍵時期,蘇軾作品最能夠實現(xiàn)引導他們?nèi)绾芜\用最質樸、自然的文字,準確表達思想感情的目標,而這也應該是語文教學中的基本目標。所以,教育者深刻領略蘇軾語言“如行云流水”的審美品質,并從語言角度充分發(fā)掘其教學價值,這是實現(xiàn)蘇軾作品教學目標的首要和基本內(nèi)容。
2022年出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煉了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將核心素養(yǎng)概括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2]可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想像力是一種審美的思維能力,是激發(fā)知識的源泉,是促進身心健康成長的酵素,更是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最重要的藝術基因。在筆者看來,審美思維能力是一種基于現(xiàn)實生活但又不拘于現(xiàn)實生活,能借助想象、聯(lián)想等心理活動方式,超越當下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和發(fā)掘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方面,蘇軾作品恰恰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蘇軾的審美思維能力首先體現(xiàn)在他作品中的意象上。蘇軾的仕途頗為波折,一生就任于許多地方,因此也有機會對各地的自然景物進行密切觀察,并且他特別擅長運用自然景物表達思想情感,對意象的運用非常到位。尤其是月亮,因其盈虧變幻卻永恒常在,獨冷凄清卻又高潔美好,深得蘇軾喜愛?!端{(diào)歌頭》中的“月”就展現(xiàn)了蘇軾對美的超強感知以及巧妙的構思。就古典詩詞而言,歷代吟詠中秋之月的佳句并不鮮見,但格高千古、空前絕后之作則非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莫屬。宋人胡仔曾言,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明人楊慎更贊其為“古今絕唱”?!端{(diào)歌頭》之所以評價如此之高,原因在于蘇軾將人人可見、日日可見的尋常之物,托升為了與普天下人共悲歡離合的有情之月,月亮從此不再僅僅是高遠、清冷的物象,而是一個可以“千里共嬋娟”的情感寄托,將月亮意象提升到一個能夠穿越時空的審美高度,因此,才成為“古今絕唱”。理解了這一點兒,就能啟發(fā)學生仔細體會蘇軾源于穿越時空、通達無限的思維能力而帶來的對意象的創(chuàng)新,進而可以開拓思維,提升學生的審美思維能力。
其次,蘇軾的審美思維能力還體現(xiàn)在他善于化用典故上。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就化用了前人的典故。南朝謝莊《月賦》有“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表達和“美人”“共明月”之意,而蘇軾在前人基礎上揮筆寫下“千里共嬋娟”,“嬋娟”本意指婦女姿態(tài)美好的樣子,但蘇軾以“嬋娟”指代明月,大大拓展了“嬋娟”的內(nèi)涵。整首詞也由前人的表男女之情擴展到對親人、友人的思念,大大開拓了詩詞的意境,也展現(xiàn)了蘇軾開闊、通達的審美思維能力。
蘇軾的審美思維能力源自蘇軾兼容并包的審美態(tài)度,通過發(fā)掘蘇軾作品中的審美思維價值可以讓我們逐步體會和學習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在挫折不斷、磨難重重的人生道路上不斷融合儒釋道,將三教的可取之處盡數(shù)收為己用,并且內(nèi)化成自己的思想,所以,蘇軾才有形式、風格多樣且境界開闊、深遠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方面,蘇軾涉獵了詩詞文賦等多種文體,而且勇于創(chuàng)新,將宋詞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對詞的發(fā)展、變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其詞一改前人只局限于男女戀情題材,又描寫了山水田園、人生志趣、理想抱負、懷古傷今等內(nèi)容,大大拓寬了詞的題材,開創(chuàng)了詞在柔美細密以外豪放、曠達的藝術風格,開拓出了傾蕩磊落,如天地奇觀的豪放詞派,獨領北宋文壇風騷。這些成就,均源于蘇軾不拘于一家,不困囿一己之見的兼容并包的態(tài)度和能力。顯然,學生學習這種能力,將會大大拓寬學生的視界,大大增強其審美能力,而這也更應該成為蘇軾作品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內(nèi)容。蘇軾作品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這種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讓他們不僅僅局限于眼前所見的詩句,而是能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經(jīng)驗相結合,在審美的享受中尋找新的突破口,完成一次次獨特的閱讀體驗。
蘇軾具備奇特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能夠通過有限的文字呈現(xiàn)出無限廣闊的空間藝術,這與蘇軾超強的審美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在中國文學史上,像蘇軾這樣雖歷經(jīng)波折,但摧而不倒且愈挫愈堅、愈挫愈達觀的絕無僅有,這同樣源自蘇軾超強的審美思維能力。通過學習蘇軾作品所體現(xiàn)的審美,會有助于學生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fā)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蘇軾作品的生命精神價值,也即蘇軾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所給予學生的生命精神啟迪。如阿多諾所說,精神是照亮現(xiàn)象的光源,沒有這種光源,現(xiàn)象也就失之為現(xiàn)象。如果不呈現(xiàn)出精神,或者說沒有精神,藝術作品就不復存在。[3]156所以蘇軾作品所提供給我們的關于人的生存方式、人生態(tài)度、人生立場、生存精神等方面的啟發(fā)和思考是其作品的最終價值,必然也應該是不可忽視的教學價值?!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能通過感受語言之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這里談到的就是要深刻領悟作品的生命精神內(nèi)涵,從而將其轉化為學生的生命精神要素。蘇軾是中國文學和文化史上難得一見的全才,具有卓越的人格魅力,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優(yōu)秀代表,通過學習蘇軾作品,體悟蘇軾的生命精神,可以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會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養(yǎng)成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具體而言,蘇軾作品的生命精神價值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其始終積極進取,從不絕望的生命態(tài)度。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磨難重重,雖然屢次身陷黨爭,幾經(jīng)生死,但是他一直堅守自我,愛國愛民,積極作為,從未頹廢絕望。在密州,親帶百姓共抗蝗災、修渠抗旱;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壩修堤……??梢哉f,蘇軾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員典范。當時北宋的西北邊界被西夏、遼族不斷侵犯,邊境民不聊生,蘇軾心中非常憤懣,但是有心無力,所以創(chuàng)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獵》,希望朝廷派遣自己上陣殺敵,為國盡忠;之后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前途無望之際,他也能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在風雨中吟嘯執(zhí)杖前行,表現(xiàn)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拔。
蘇軾這種生命的超拔源自于對儒釋道三教有益思想的有益整合。在北宋三教合流的文化氛圍中,他并不是對三教思想全盤照收,而是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方面,蘇軾沿襲了儒家思想中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摒棄道家思想中“無為”的消極成分,另一方面,他又從道家思想中汲取超然世外的精神,從而形成在人生中既追求現(xiàn)世功名,又追求自由的精神家園和獨立人格的獨特境界。蘇軾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的人生態(tài)度,成為了后代文人景仰和效仿的典范。學生通過感受蘇軾這種時刻把家國百姓記掛于心,在困境中都能夠實現(xiàn)精神突圍的獨特品質,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能夠正確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二是蘇軾對世人的真摯和真誠態(tài)度。蘇軾對任何人都以誠相待,自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這一點。和他的弟弟蘇轍之間的兄弟感情感人肺腑,他的很多詩詞都是寫給弟弟蘇轍的,《水調(diào)歌頭》即是“兼懷子由”之作。蘇軾調(diào)任地方時,考慮到弟弟當時任職于山東濟南,由于想要離弟弟近一些,便請任山東密州,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盡管同處于山東,兩人仍未能見面。在一個中秋之夜,蘇軾月下獨酌,面對良辰美景,不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故而作《水調(diào)歌頭》。了解蘇軾與蘇轍的手足之情,深入體會蘇軾如何在中秋月夜“兼懷子由”,或許會對學生有所啟發(fā)。
蘇軾作品還展現(xiàn)了他和友人之間的真摯友情。如《記承天寺夜游》中提到的張懷民。蘇軾被貶黃州后雖然身處低谷,但沒有長期低迷,樂于去結交志同道合的人。張懷民同蘇軾一樣是被貶謫到黃州的,寓居離臨皋亭不遠處的承天寺。張懷民雖然只是擔任主簿之類的小官,但是他并不過分沉溺于被貶謫的情緒中,而是在公務閑暇游山水怡情,雖然身處逆境但并不常悲戚。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促使蘇軾張懷民二人多有來往。在元豐六年六月,張懷民在長江邊選址建了一座游亭,蘇軾為其命名為“快哉亭”,并作《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詞中的“快哉”可以概括蘇軾被貶黃州后,經(jīng)歷困頓、反思、調(diào)和后形成的樂觀心態(tài),贈詞這一行為也體現(xiàn)了蘇軾對張懷民氣度的欣賞。蘇軾張懷民兩人同樣“身閑”且“心閑”,都無政務纏身,盡管都有無可訴說的悲涼,但是共有賞月的閑情雅致,漫步于月色下的承天寺,兩人在無言中也可以互為慰藉,故而張懷民是蘇軾共邀賞月的“為樂者”,是蘇軾引為知己的“閑人”。學生們通過學習課文,體會蘇軾張懷民二人的知己之情,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文中的情感之美,友情之美,知己之美,有利于引導學生們健康交友。蘇軾對人真摯真誠,體現(xiàn)出他的豐沛敦厚、胸懷曠達,體現(xiàn)了他的容納百川、博愛寬厚。蘇軾是大文豪,不僅是說他的文章“大”,他的人格力量更“大”。
三是無時無處不在的審美態(tài)度。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所選蘇軾五篇作品,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作于蘇軾任密州知州時期,《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神宗元豐三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神宗元豐五年)、《記承天寺夜游》(神宗元豐六年)三篇作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期。蘇軾在密州任上只有兩年(公元1074-1076年),但文治武功,政績卓著,是他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兩年,也是他政治抱負得以施展之地,因此于此所作的兩篇作品氣象宏大,意境磅礴,顯示了他的積極樂觀、豪氣滿懷的精神風貌。而黃州時期,則是他剛剛從“烏臺詩案”中掙扎出來,是他經(jīng)歷生死之劫后的轉折時期,他的心境從灰暗、孤冷走向超拔、堅韌,進而走向平靜、恬淡,這三篇作品正是他的生命境界不斷開拓所留下的印痕,我們也正可以從中看到他無時無處不在的對于生命境遇所采取的審美態(tài)度。蘇軾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對待生命,去擁抱大千世界,因此到處都能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凡事凡物皆有其可觀可賞之處,蘇軾的審美態(tài)度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值得我們以選文為本深入發(fā)掘并傳遞給學生。蘇軾一生盡管經(jīng)歷宦海沉浮,但并沒有臣服于命運的無常,而是笑對人生的苦難,廣泛發(fā)展興趣愛好,不斷讓生命變得充盈,可以說,蘇軾的作品是進行生命教育的絕好素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需要精神教育的生命個體,蘇軾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生命精神價值能夠對學生進行激蕩心靈的生命教育。語文課是最有條件進行生命教育的課程,所以,把學生作為自由自覺的生命存在,通過每一節(jié)語文課對情感、意志產(chǎn)生影響,尤其讓學生通過了解蘇軾作品而學習智者在苦難中自我突圍,學習其面對磨難泰然處之的人生態(tài)度,必定會幫助學生調(diào)節(jié)其心理,完善其人格,豐富其精神。
通過學習蘇軾作品,可以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凝練,積淀自己的言語素養(yǎng);品味巧妙精思的創(chuàng)作,提升審美思維能力;領會蘇軾獨特的精神品質,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對學生來說,不論是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亦或是人格熏陶,都大有益處。上述這些層面,也正是蘇軾作品最大的教學價值所在。因此,如何針對這些內(nèi)容,提煉和發(fā)掘教學內(nèi)容,需要初中語文教學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