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芳
(汾陽市自然資源局,山西汾陽 032200)
汾陽市位于山西省腹地,西依呂梁山,東瀕汾河水,地跨東經111°26′~112°00′22"、北緯37°08′44"~37°29′10",距山西省會太原市108 km,東南與平遙市、介休市相交,南以虢義河與孝義市交界,西依薛公嶺與中陽市、離石區(qū)為鄰,北沿墻板山與文水市毗鄰。全境東西長52 km,南北寬37 km,行政區(qū)域總面積1 179 km2。
為全面摸清本市耕地資源質量,按照要求完成本市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與數據庫建設,開展實施本市行政區(qū)域內的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本次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依托汾陽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以下簡稱“三調”),分類對象為通過國家核查的最終“三調”同一時點更新成果的耕地圖斑,包括耕地和種植屬性為“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的相關地類,作為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單元,種植屬性為“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的地類圖斑作為擴充分類單元。
本市行政區(qū)域內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的技術路線為:根據耕地資源質量分類要求及相關文件對技術要求進行解讀,對所需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梳理,解讀實施要求及最后的成果要求;根據既定要求實施外業(yè)補充調查,取得9個樣點樣品送檢;得到基礎數據與資料,進行數據處理,準備建庫;按照數據庫建設標準要求進行數據庫建庫,建立新庫,并完成其中10個要素內容的填充與完善,形成數據庫。數據庫形成后進行質檢,質檢合格后對所得到的數據庫成果進行整理,得到匯總表,對匯總結果進行分析,給出應用建議,最終形成市級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技術報告、質檢報告和數據庫。
4.1.1 資料收集情況
根據技術標準要求以及耕地資源分類指標來源要求,完成了所需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收集的基礎資料:耕地土壤農化分析數據匯編、耕地質量等別資料(2017、2018)、“三調”階段性成果中的耕地和“兩類恢復”矢量數據和坡度圖數據、土壤條件理化性質數據。
4.1.2 外業(yè)補充調查
外業(yè)補充調查情況:汾陽市布設9個土壤樣品采集樣點,按照技術要求完成采集9個實地樣點土壤樣品。采樣過程中,在“國土調查云軟件”同時記錄采樣點經緯度、海拔、氣溫等基本信息,并現場拍攝,完成現場調查記錄表。外業(yè)補充調查成果:對所取得的9個樣點的土壤樣本進行檢測,得到樣點的土壤生物多樣性、pH值、有機質含量等指標數據。
總體思路:以國家下發(fā)技術標準要求等為依據,構建汾陽市耕地資源質量分類體系構建,并按照指導和原則要求獲取本市的分類指標,根據獲取指標數據進行數據庫建庫,最后對分類匯總結果進行分析描述。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指標由國家統一構建,指標數據獲取由國家和地方共同完成。汾陽市按照國家統一構建的分類指標及指標分級分類標準(分類指標共包含6個層級)開展本級耕地資源質量分類。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指標體系采取分類分級的思路,指導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工作實施。分類為從自然地理格局、地形條件、土壤條件、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作物熟制和耕地利用現狀6個層面,一共包含自然區(qū)、坡度、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生物多樣性、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熟制、耕地二級地類等10個指標,對不同層面上指標進行分級,形成分層分級指標體系。
第一層級:自然地理格局。揭示中國自然界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體現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如溫度、水分、地貌)的生態(tài)地理關系,全國用《中國生態(tài)地理區(qū)域》的49個自然區(qū)來反映。數據由國家統一提供,本市所屬自然區(qū)為華北山地丘陵,代碼為20。
第二層級:地形條件。反映耕地所屬地表單元陡緩程度,用坡度來反映,分為≤2°、2°~6°、6°~15°、15°~25°、>25°共5級。
第三層級:土壤條件。反映耕地資源土壤的理化性質,用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4個指標來反映,各指標均分為3級,其中土層厚度分為≥100 cm、60~100 cm、<60 cm,土壤質地分為壤質、黏質、砂質,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為≥20 g/kg、10~20 g/kg、<10 g/kg,土壤pH值分為6.5~7.5、5.5~6.5或7.5~8.5、<5.5或≥8.5。
第四層級: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反映耕地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和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用生物多樣性、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2個指標來反映,各指標均分為3級,其中生物多樣性分為豐富、一般、不豐富,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分為綠色、黃色、紅色。其中,市級數據匯總不包括土壤重金屬指標,該指標由省級確定并進行賦值。
第五層級:作物熟制。根據積溫條件確定的同一地塊上一年內能種植作物的種類數,熟制分為1年3熟、1年2熟、1年1熟3級。指標數據由國家確定并下發(fā),本市熟制為1年1熟。
第六層級:耕地利用現狀。用耕地二級地類來反映,分為水田、水澆地、旱地3類。其中包括“三調”確定為K類的“即可恢復”與“過程恢復”的耕地,此類耕地為擴充耕地單元,耕地屬性確定為旱地。耕地資源質量分類的核心是要準確分析、客觀描述耕地的自然地理特征,采取分類分級的思路,突出耕地重要的基本特征,不再進行綜合評價。
本級耕地資源質量分類過程中所使用的指標數據均按照國家下發(fā)技術標準要求進行搜集,指標獲取的實際來源如下:自然區(qū),熟制指標由國家下發(fā)確定,直接引用。坡度,耕地分類圖斑(包括擴充耕地單元)由“三調”國家核查提供確定數據,直接引用。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數據來自自然資源局提供的耕地質量分等成果及更新成果數據,以及本次外業(yè)補充調查樣點數據。生物多樣性指標數據由本市9個實地調查樣點數據提供。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由省級單位賦值,市范圍內分類不包含該項指標。
本市耕地資源質量分類對象為市范圍內的耕地和恢復地類單元。本次分類工作對市范圍內所有耕地圖斑10 591個以及可恢復地類圖斑3 556個進行了處理與分析。分類結果表明,本市共有耕地圖斑10 591個,其中二級地類為旱地的有7 041個,二級地類為水澆地的有3 549個,水田圖斑1個;有可恢復地類圖斑3 556個,其中二級地類為即可恢復的為2 734個,工程恢復的為822個。
本次分類對全市所有耕地分類單元進行處理。在對所有圖斑的基礎地理信息和土壤理化性質信息的處理分析基礎上,按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數據庫標準》要求,依據分類與編碼原則,根據耕地資源質量分類空間要素類的定義與結構要求,通過對各個耕地圖斑的土層厚度、所屬自然區(qū)、熟制、土壤pH值、土壤生物多樣性、坡度、二級地類、土壤有機物含量、土壤質地等數據賦值,分別完成行政區(qū)層屬性表、分類單元層屬性表、分類因素層屬性表、調查樣點層屬性表,最終構建形成數據庫空間要素屬性表,包含14個要素的分類數據庫1個。
對于本次分類工作最終形成的數據庫、資源分類匯總表、資源分類技術報告等成果,運用下發(fā)的質檢軟件逐一進行質檢。根據得到的質檢反饋情況與報告,本次分類形成成果通過質檢軟件檢查,符合質檢要求。
4.7.1 耕地地類成果總體情況
汾陽市耕地所在自然區(qū)為IIIB3華北山地丘陵,耕地地類坡度主要為平坡,緩坡、斜坡和陡坡較少。耕地土層厚度都為1級,大于100 cm,土壤質地主要為壤質。土壤有機質含量中等,主要為2級,部分為1級,土壤PH都>7.5,偏弱堿性。區(qū)域內熟制均為1年1熟,耕地二級地類分布情況主要為旱地、水澆地和少量水田。
4.7.2 恢復地類成果總體情況
汾陽市可恢復地類總面積為7 376 hm2,所在區(qū)域所屬自然區(qū)為華北山地丘陵,可恢復地類整體坡度為平緩和陡坡??傮w土層厚度情況良好,土層厚度為1級,可恢復地類耕地質地主要為壤質土。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主要為2級,少量為1級。土壤pH總體偏弱堿性,可恢復地類所在區(qū)域熟制均為1年1熟,耕地二級地類情況主要為工程恢復類,少部分為即可恢復類。
5.1.1 耕地地類分類結果分析
汾陽市現有耕地總面積31 210 hm2,根據國家下發(fā)自然區(qū)劃分,耕地所屬自然區(qū)均為華北山地丘陵。總體看,耕地坡度較為平緩,平坡耕地占77.19%,緩坡耕地占2.87%,斜坡耕地占5.30%,陡坡耕地占2.95%,峭坡耕地占11.69%。
汾陽市共有耕地41 100 hm2,耕地土層厚度情況良好,全市土層厚度等級全為1,主要為壤質土,部分為黏質土,耕地總體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傮w分布情況為:土壤有機質含量等級為1的占比23.39%,等級2的占比76.61%,等級為3的占比為0%。耕地pH值指標等級為2b,占99.66%,耕地pH值指標等級為3b,占0.34%,土壤整體偏弱堿性。根據國家下發(fā)行政區(qū)熟制資料,汾陽市耕地熟制均為1年1熟。汾陽市耕地二級地類為水田、水澆地和旱地;水田占比為0%,水澆地占比為53.44%,旱地占比為46.55%。
5.1.2 恢復地類分類結果分析
根據國家下發(fā)自然區(qū)劃分,汾陽市耕地所屬自然區(qū)均為華北山地丘陵。總體看,汾陽市可恢復地類總面積7 377 hm2,平坡可恢復耕地占36.86%,緩坡可恢復耕地占5.00%,斜坡可恢復耕地占16.02%,陡坡可恢復耕地占5.13%,峭坡可恢復耕地占36.99%??苫謴透赝翆雍穸惹闆r良好,土層厚度等級為1占100%,主要為壤質土,少部分為黏質土??苫謴透乜傮w土壤有機質含量良好,總體分布情況為:土壤有機質含量等級為1的占比6.72%,等級2的占比93.28%,等級為3的占比為0%。可恢復耕地pH值指標等級全部為2b,土壤偏弱堿性。可恢復地類耕地所在區(qū)域熟制均為1年1熟,汾陽市可恢復地類主要為即可恢復,少部分為工程恢復,即可恢復為86.45%,工程恢復為13.55%。
5.2.1 實施耕地資源差別化保護
由分類結果可知,本市耕地主要為旱地,耕地質量產量總體水平不高。耕地資源寶貴,為進一步落實國家1.2億hm2耕地紅線要求,遵循“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概念,在保護現有耕地的同時,通過田水路林村的建設和土地綜合整治工程等措施加強耕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相關部門均應提高耕地保護意識,在耕地資源分類結果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針對性措施,加強耕地保護和管理水平。
5.2.2 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
耕地資源分類成果是對耕地資源質量、分布情況的總結,不僅反映了耕地數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耕地質量的優(yōu)劣,是基本農田建設與管理的重要依據。根據分類結果信息,如坡度、土壤質地、有效土層厚度等,結合影響耕地地塊的主要限制因素及作物的生長習性,科學合理優(yōu)化種植業(yè)結構,針對性地使用科學技術手段,提高作物產量,科學管理作物生長。以長期實現中產耕地,建設升級,保護高產耕地,最終實現耕地質量總體提升,維持耕地質量穩(wěn)定不下降。
5.2.3 維護耕地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
由分類結果可知,本市局部區(qū)域存在鹽堿化土地,土地鹽堿化后植被作物無法生長,利用系數降低,加之本市土地表面多為砂壤,土表植被遭到破壞后極易受風蝕突破,造成退化或沙化,致使土地生態(tài)系統退化、遭到破壞。土地生態(tài)系統是自然系統中與人類社會緊密相關的一部分,保護生態(tài)、修復生態(tài)系統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各相關部門應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運用系統性、整體性的措施修復受損土地生態(tài)系統。
5.2.4 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與“進出平衡”要求
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嚴格按照“占優(yōu)補優(yōu)、數量質量并重”、“先補后占”、“占一補一”的要求,實行建設用地項目占用耕地與補充耕地項目相掛鉤,確保補充同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全部落實了耕地占補平衡。嚴格控制設施農用地占用耕地,設施農用地不得占用基本農田,占用一般耕地必須落實“進出平衡”方案。適當補充耕地儲備庫。根據分類結果得到兩類耕地地類情況,重點關注可恢復地類,結合實際地類條件,全面統籌耕地后備資源位置、地類、面積、權屬、開發(fā)限制因素、預計投資成本等因素,建立耕地后備資源儲備庫。
5.2.5 為國土空間規(guī)劃及國土空間生態(tài)修復等專項規(guī)劃編制提供依據
開展空間規(guī)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已有耕地資源分類結果,將空間生態(tài)修復與整治思維融入規(guī)劃。以實際耕地資源與實際利用情況為基礎,進一步明確各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農、林、生活生產功能定位,優(yōu)化區(qū)域產業(yè)布局。針對各區(qū)實際問題設置整治提升項目,加大配套工程的建設,在保護耕地和生態(tài)的同時,提升生態(tài)系統健康與穩(wěn)定性,提高耕地利用與管理效率,實現提高區(qū)域經濟活力與生產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