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娥
(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38)
全國高校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簡稱CET4)作為衡量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水平的主要考試,筆試部分主要考察學生的聽,讀,寫和翻譯能力,其中聽力理解部分占總分比 35% ,也是學生最薄弱的部分。筆者嘗試探究語域理論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積極作用,討論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怎樣在聽力學習中進行語域分析,通過已知信息和自身文化背景等獲得未知目標信息,提高聽力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1]。
韓禮德認為,語域是個意義概念或者說是一種語義模式,它由意義結構來體現(xiàn),意義結構和一定的情景類型相聯(lián)系,某個情景類型通常由語場,語旨和語式組成。特別指出,語場,語旨和語式不是語域的組成成分,而是決定語域的情景變項,三者結合在一起,決定著在特定語境中的交流意義類型[2]。
馬丁(Martin)在20世紀80年代和他的學生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進一步發(fā)展了韓禮德的語域理論,解釋了語場,語旨和語式以及他們與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的聯(lián)系。語場(field of discourse)可以包括科技,社會,歷史,生活等領域,指的是語篇的內(nèi)容范圍,如新聞,日常對話,演講,廣告等等。話語內(nèi)容與話語的主題和說話人的說話意圖相聯(lián)系,即說話人所進行的活動是要用特定的語言形式來表現(xiàn)的。所以,語場決定話語主要范圍,影響詞匯和話語的選擇和使用。語旨指的是不同的說話人在不同的交際過程中因為角色和身份變化而采用的不同的語言變體。通常分為正式,極正式,商議等,隨便和親密五個等級。語式指語言的參與者期望一定的語言在某個情景中起什么樣的作用,能達到什么樣的語言效果,如說教,說明等。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語域的兩個功能,即“語域反映文化”和“預測語篇”。通過可以分析語域來預測語篇結構,語篇內(nèi)容和詞匯等;反之,學生也可以通過已知的語場預測未知的文化語境進而理解語篇[4]。
在完成語域理論的概述基礎上,包括語域概念的理解;影響語域變化的三個重要因素;以及語境決定語言變體,語境和語域之間可以雙向預測,本部分舉例說明教師如何利用語域理論具體分析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聽力材料,指出聽力課堂不只局限于教授學生聽力技能,單純的操作練習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了解聽力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以贏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1利用已知的文化語境預測語篇信息
通過已知信息用語域分析的方法來預測未知信息,語域可以反映文化,可以通過已知的語場信息預測未知的文化語境,反之亦然。學生也可以通過已知的文化語境預測未知的語場信息。在此,作者以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真題2019年6月第一套的短片新聞聽力第3題和第4題舉例說明如何利用已知的文化語境預測語篇信息。
Questions3 and 4 are based on the news report you have just heard.[5]
What was the purpose of the annual leave bonus in China?
A. To end the one-child policy.
明代思想家羅欽順有詩寫道:“千駟景公身易朽,一瓢顏氏樂堪尋。行藏自喜山林邃,清苦誰知意味深?!秉h員干部繼承發(fā)揚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搞鋪張浪費,不圖安逸享樂,多些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造福,才能不使初心“惹塵?!薄?/p>
B. To encourage late marriage.
C. To increase working efficiency.
D. To give people more time to travel.
(本題選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2019年6月第一套的短片新聞聽力第3題。)
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new regulation?
A. They will not be welcomed by young people.
B. They will help to popularize early marriage.
C. They will boos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 They will not come into immediate effect.
(本題選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2019年6月第一套的短片新聞聽力第4題。)
此處第3題和第4題作為針對同一個新聞設置的題目,要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參加中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考生都是在校中國大學生,了解這個語篇的“文化環(huán)境”,在這里指中國文化和歷史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題目所給信息以及學生所處的“文化語境”進行預測語篇的“語場,語式等”即語篇主題和內(nèi)容,書面語還是非書面語。這個語篇的“文化語境”具體指的是,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和晚婚晚育政策開始于19世紀70年代后期,計劃生育政策在1978年被正式寫入憲法。政策起因是中國五六十年代急劇增長的人口數(shù)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目的是使人口的增長同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相適應?!疤岢粚Ψ驄D生育一個孩子”。時隔將近40年,中國經(jīng)歷了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同時也逐漸面臨人口老齡化,新生人口增長速度慢的問題,所以中國政府于2016年1月正式施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明確指出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權利。國家全面開放二胎政策以及2021年陸續(xù)開放的三孩政策鼓勵年輕人生育,目的是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和緩解人口老齡化,但是年輕人因為各自現(xiàn)實的原因并不想要太多孩子,所以二孩三孩政策效果還不明顯,沒有立竿見影。
把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作者認為這里是把和這個語篇相關的文化語境和語言信息,即第3題和第4題選項中的一些詞匯和短語結合起來,學生就能預測本篇聽力材料的內(nèi)容?!爸袊摹薄蔼毶优摺薄巴砘椤薄笆乖缁椤薄安皇苣贻p人歡迎 ”,“沒有立竿見影”,這些已知信息看起來比較復雜,因為既有“晚婚”又有“獨生子女政策”,還有“使早婚”。如果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把這些詞串起來預測聽力材料內(nèi)容,學生就恍然大悟了。第3題題目考察新聞事件的目的,中年假獎勵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配合獨生子女政策,鼓勵年輕人晚婚。第4題題目考察新聞事件的結局,二孩三孩政策的實施效果就是沒有立竿見影。在此基礎上作者可以推斷“提高工作效率”“給人們更多旅游的時間”可能是二孩三孩政策效果還不明顯的原因吧。
2.2利用語域分析預測語篇信息
語篇的語域可以通過語言信息來體現(xiàn)和預測。話語內(nèi)容和主題與說話人意圖相聯(lián)系,即說話人所進行的活動是要用特定的語言形式來表現(xiàn)的。語旨指的是不同說話人在不同的交際過程中因為角色和身份變化而采用的不同的語言變體。此處,作者以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真題2019. 12第一套新聞聽力第1題和第2題加以分析。
Questions 1 and 2 are based on the news report you have just heard.[5]
What happened in New York Prospect Park on Tuesday?
A. Many facilities were destroyed by a wandering cow.
B. A wandering cow knocked down one of its fences.
C. Some tourists were injured by a wandering cow.
D. A wandering cow was captured by the police.
(本題選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2019年12月第一套的短片新聞聽力第1題。)
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cow from the end of the news report?
A. It was shot to death by a police officer.
2.It found its way back to the park's zoo.
C. It became a great attraction for tourists.
D. It was sent to the animal control department.
(本題選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真題2019年12月第一套的短片新聞聽力第2題。)
作者可以從第1題和第2題題目所給語言信息預測題目2中的“it”應該指代“公?!?,并且進一步預測這個新聞語篇的語場,即這一事件的發(fā)生的主題是關于“一只到處游蕩的公牛發(fā)生的真實情景”。事件起因可能是公牛沖破柵欄,公??赡軞牧撕芏喙苍O施,公??赡軅擞慰停录慕Y局是公??赡鼙痪熳チ?,公??赡鼙粨魯懒?,公牛找到了回動物園的路或者公牛被送到動物管控中心。語旨包括應該呆在動物園里的公牛,負責治安的警察,那么警察應該為了維護治安抓住公牛,在公牛盡可能被現(xiàn)場抓獲的情況下交給有關部門處理,我們應該保護動物而不是殺死它。短片新聞聽力的語式屬于口頭的正式語體形式,特點是內(nèi)容簡短,真實有效。
3結語
本文作者通過對相關概念簡單明了的闡釋,包括語域理論中的重要因素,即語場,語旨,語式以及對語域“反映文化”和“預測語篇”兩大功能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近年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要求以及大學英語教學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選出部分新聞聽力真題進行語域分析,引導廣大英語教師改變傳統(tǒng)聽力課堂,教師不僅要注重分析聽力材料中的英語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力技能,還要利用相關語域知識,引導學生對聽力語篇的語場,語旨,語式等,即語篇的主題,背景和文化知識進行分析和預測,使學生能夠熟悉類似語篇的結構,以期提高聽力課堂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