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冰
河南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外科 南陽 473000
脛腓骨骨折多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可引起骨折部位疼痛、腫脹及下肢功能障礙。手術為治療脛腓骨骨折的主要手段,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是臨床最常用的術式[1-2]。但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常伴有嚴重的組織損傷,處理難度較大、機體應激反應較為強烈,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3-4]。損傷控制技術是一種外科新理念,強調在第一時間控制損傷,待病情好轉后再酌情二期手術,可避免過度應激或生理紊亂對病情的影響[5-6]。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是通過優(yōu)化圍術期干預措施,減輕圍術期機體的應激反應,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通過對74例行手術治療的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探討損傷控制技術聯合ERAS理念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01—2021-11我院收治的74例脛腓骨開放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骨折部位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受限,骨折端穿出皮膚。(2)均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3)無精神疾病史,認知能力正常。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異常。(2)閉合性骨折、病理性骨折。(3)有患肢手術史。按不同手術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原因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腰硬聯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實施清創(chuàng)手術。C型臂X線機透視下復位骨折。保持髖關節(jié)屈曲45°,踝關節(jié)處于中立位。于髕骨內側下緣、脛骨結節(jié)上方2 cm作4~5 cm縱切口,逐層分離。于脛骨結節(jié)上方、脛骨平臺下方1 cm處,以骨錐向下穿透骨皮質,逐級擴髓。將適宜的髓內釘置入骨折遠端。近端及遠端在瞄準器輔助下將2枚螺釘交鎖固定。再次透視滿意后關閉切口。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應用損傷控制技術聯合FTS理念實施手術:(1)早期簡化處理?;颊呷朐汉蠹唇o予容量復蘇、抗感染等對癥處理。麻醉完成后進行清創(chuàng),將異物、失活組織全部清除,盡量保留大塊骨片及四周軟組織。(2)復位固定。患者仰臥,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軸向牽引患肢,糾正骨折端短縮、移位。經骨折近遠端垂直骨面各穿入2根固定針,并穿過對面骨皮質0.5 cm。安裝外固定支架,再次手法牽引、整復,直至透視滿意。將螺母鎖緊,固定骨折。(3)復蘇。固定后將患者送回病房予以復蘇處理,包括糾正通氣障礙、凝血功能異常,并抬高患肢,定期消毒釘道。(4)二期手術。待患者全身情況及局部軟組織顯著改善后,酌情實施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5)圍術期管理。患者入院后即在ERAS理念下開展術前宣教及心理疏導,予以多模式鎮(zhèn)痛,增加患者舒適度。術中以短效麻醉藥物為主實施麻醉,優(yōu)化循環(huán)容量、改善組織灌注,并做好保溫工作。術后4~6 h進食半流質飲食。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開展床上功能訓練,盡早下床活動。
1.3觀察指標(1)應激反應:術前及術后24 h,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Cor)水平。(2)術前及術后6個月時,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HSS)標準評價膝關節(jié)功能:包括疼痛、活動度、功能3個維度,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數(BI)評分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能力越好。(3)隨訪期間的并發(fā)癥:感染、骨折延遲愈合、關節(jié)功能障礙等。(4)末次隨訪,參考Johner-Wruhs評分標準評價治療效果:量表總分為100分,包括膝關節(jié)活動度、踝關節(jié)活動度等。優(yōu)為>90分,良為81~90分,可為71~80分,差為≤70分。優(yōu)良率=優(yōu)率+良率。
2.1應激反應指標2組患者術前的NE、Cor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2組患者的NE、Cor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但觀察組患者的NE、Cor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2.2膝關節(jié)功能及日?;顒幽芰?組患者術前的HSS評分、B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時,2組患者的HSS評分、BI評分均較術前升高,其中觀察組患者的HSS評分、BI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膝關節(jié)功能及日?;顒幽芰υu分比較分)
2.3并發(fā)癥隨訪期間觀察組發(fā)生感染1例、骨折延遲愈合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41%(2/37);對照組發(fā)生感染5例、骨折延遲愈合2例、關節(jié)功能障礙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1.62%(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63,P=0.041)。
2.4臨床療效末次隨訪,觀察組的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療效比較 [n(%)]
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病情復雜,多由交通事故、沖撞、砸傷等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可引起局部疼痛、腫脹、畸形等。暴力過大時,骨折端容易刺破皮膚,形成開放性骨折,并可造成神經、血管,以及周圍軟組織嚴重損傷,因此需及時治療,以避免發(fā)生多種嚴重并發(fā)癥[7-8]。手術有利于骨折解剖復位,促進骨折愈合,是目前臨床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的重要方式[9]。手術方式及時機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
患者入院后即完善相關檢查,并實施內固定手術,可及時矯正成角、旋轉畸形,解除骨折壓迫,恢復脛腓骨的解剖結構。但忽視了患者的全身情況和骨折對周圍血管、神經等組織造成嚴重損傷;若此時手術可進一步加劇機體的應激反應和內環(huán)境紊亂,影響患者術后順利康復。損傷控制技術是一種外科新理念,其著重關注患者的目前病情,核心是控制危重患者病理及生理學的危急狀態(tài)[10-11]。將這種外科新理念應用于脛腓骨開放性骨折的手術中,把治療過程分解為早期簡化處理、復蘇、二期手術等多個階段。早期簡化處理是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容量復蘇、抗感染、清創(chuàng)等,先穩(wěn)定患者的病情,避免機體處于持續(xù)應激狀態(tài);之后再采取創(chuàng)傷小、固定方便、手術時間短,且不會影響髓內及骨折局部血液供應的臨時外固定。經復蘇處理,待患者內環(huán)境穩(wěn)定、骨折周圍軟組織情況等改善后,再酌情實施二期手術,以減輕機體的應激狀態(tài),促進骨折愈合。在損傷控制技術基礎上,融入ERAS理念,優(yōu)化圍術期一系列干預措施,通過術前宣教、心理輔導等干預,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積極配合醫(yī)護工作,確保手術順利開展。術中加強體溫管理措施和控制性輸液,有助于避免術中發(fā)生低體溫,確保機體正常代謝。術后指導患者飲食和開展床上功能訓練,以利于盡早康復[12]。
本研究通過病例對照分析,探討了損傷控制技術聯合ERAS理念的應用于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患者的療效。 結果顯示,采用損傷控制技術聯合ERAS理念患者術后的NE、Cor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HSS評分、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治療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明了損傷控制技術聯合ERAS理念應用于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治療中的安全性和良好效果,值得進一步優(yōu)化和開展。
綜上所述,損傷控制技術聯合ERAS理念用于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手術,可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改善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有利于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提升治療優(yōu)良率。